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设计一种新的L4/L5节段椎弓根螺钉进针点的定位方法,并评估其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采用椎间融合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4/L5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其中53例(观察组)采用新的进针点定位法(选择横突上缘下方4 mm与上关节突外缘交点处作为进针点),45例(对照组)采用人字嵴法进行进针点定位。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置钉准确率、置钉前切口显露时间、螺钉与椎弓根皮质关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共置入螺钉212枚,对照组置入180枚。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置钉准确率、螺钉与椎弓根皮质关系、术后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钉前切口显露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4/L5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以椎体横突上缘下方4 mm与上关节突外缘交点处作为进针点,可获得与人字嵴定位法相同的置钉准确率和安全性,并可减少置钉前切口显露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对比,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腰椎双节段病变49例,男17例,女32例,其中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A组)23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B组)2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29例,腰椎间盘退变17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L2,3、L3,4 1例,L3,4、L4,5 30例,L4,5、L5S1 18例。对比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对比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马尾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对比,A组优于B组。术后72 h,VAS评分A组为2.35±1.20,B组3.11±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恢复,并有良好的维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椎板关节突螺钉或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获得良好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A组为93.5%,B组为9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式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部分腰椎双节段病变病例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腰椎椎弓根形态(长度及角度)与L4/L5和L5/S1节段椎板间及椎间孔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50例L4/L5或L5/S1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2组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L4/L5和L5/S1节段椎板间的最大高度和宽度,在CT上测量椎弓根长度和角度、椎间孔最小高度和宽度,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的多元相关性来确定相关变量对椎间孔及椎板间大小的独立影响。结果 2组L4~S1椎弓根长度、L4/L5及L5/S1节段椎间孔和椎板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1椎弓根外展角小于对照组;研究组L4椎弓根头倾角低于对照组,S1椎弓根头倾角高于对照组;研究组L4与L5、L5与S1椎弓根头倾角差值低于对照组;研究组L4/L5和L5/S1节段椎间孔宽度、椎板间宽度小于对照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椎板间高度和宽度及椎间孔高度呈负相关,椎弓根外展角与椎板间宽度呈正相关,椎弓根长度与椎间孔宽度呈正相关,相邻腰椎椎弓根头倾角差值与椎间孔宽度呈正相关,椎板间宽度与椎间孔宽度呈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椎弓根长度及角度与椎板间及椎间孔大小独立相关,L5、S1椎弓根外展角与椎板间宽度显著正相关,L5椎弓根头倾角与L4/L5及L5/S1椎间孔高度显著负相关;相邻腰椎椎弓根头倾角差值与椎间孔宽度显著正相关。结论 椎板间及椎间孔高度和宽度会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而变小,椎板间宽度随着L5、S1椎弓根外展角度增大而变大,L5椎弓根头倾角越大,相邻椎间孔高度越小;相邻椎体椎弓根头倾角差值增加,椎间孔宽度增大。椎弓根角度和长度影响椎板间及椎间孔的大小,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手术难度和手术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优缺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2例下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男16例,女46例;年龄27~72岁,平均51.6岁。其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1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L3,4 5例,L4,5 42例,L5S1 15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0例(A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2例(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观察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椎间融合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角。对比两组病例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程度,并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未出现神经根或马尾损伤,以及下肢神经功能恶化现象。两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7.5个月。在椎间隙高度方面,两组病例术后5 d与术前相比,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且末次随访时与术后5 d相比,均获得良好的维持。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或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末次随访时均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可、植骨融合率高、恢复快、临床效果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而且,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方式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操作步骤少,不需要特殊器械,因而,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的前提下,可在部分腰椎单节段病变的固定融合治疗中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5.
刘刚  刘斌  方宇  田乐  刘亚欧  刘庆梁  高斌礼 《骨科》2019,10(5):390-394
目的 探讨3D打印制作个体化颈椎椎弓根螺钉导板辅助上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行3D打印导板辅助上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32例颈椎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寰枢椎骨折15例(Jefferson分型前弓骨折6例、后弓骨折5例、前后弓同时骨折1例、单纯侧块骨折3例),寰枢椎脱位17例。所有病人术前行颈椎三维CT检查,采用Mimics V17.0对目标椎体进行三维重建,3D打印机打印个体化颈椎椎弓根螺钉导板,在导板辅助下置钉。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颈椎神经功能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病人颈椎疼痛程度、颈椎神经功能,并于术后进行CT复查,判断螺钉置入准确度,术后钉道内倾角和头倾角与术前设计的差异。结果 32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导板与椎体后方骨性结构均紧密贴合,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7枚,其中C1:64枚,C2:63枚。寰枢椎骨折组手术时间短于寰枢椎脱位组[(183.21±43.02) min vs. (236.62±54.51) min,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135.52±50.73) ml vs. (185.85±26.95) m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术后钉道内倾角和头倾角与术前设计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寰枢椎骨折病人和寰枢椎脱位病人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JOA评分均显著上升(P<0.05)。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4/32),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3D打印导板辅助可降低上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手术的风险,置钉准确度高,术中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云靖  杨勇 《骨科》2019,10(5):470-472
目的 探讨改良Rao穿破分级评估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Rao穿破分级标准,对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经胸腰椎开放后路椎弓根置钉术治疗的40例胸腰椎病变病人的术后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病人的一般资料、并发症情况,并对术后各椎弓根螺钉发生穿透的方向和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各椎弓根螺钉的穿透率。结果 共置入254枚螺钉,其中33枚螺钉穿出,置钉总准确率为87.01%(221/254)。L5的置钉准确性最低,仅为78.26%(36/46),且其A、D型的穿透率和2级及以上的穿透率明显高于其他椎体。畸形椎弓根的穿透率明显高于退行性变与骨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改良Rao穿破分级更加精准、实用,胸腰椎畸形的椎弓根穿透率明显高于退行性变和骨折,而L5节段2级及以上穿透率均明显高于其他胸腰椎,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张同同  王增平  王中华  文杰  迟飞  薛文  宋玉鑫  刘林 《中国骨伤》2021,34(11):1034-1039
目的:探讨骨科天玑机器人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所应用的辅助设备不同,将其分为C形臂X线加机器人辅助置钉组(观察组)和单纯C形臂X辅助下置钉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24~61(40.23±12.19)岁;T11 3例,T12 8例,L1 9例,L2 2例。对照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6~58(42.88±10.31)岁;T11 3例,T12 10例,L1 7例,L2 4例。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3 d,1周及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手术前后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并收集术后CT影像,依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对置钉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12(7.07±0.83)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观察组为(5.62±0.51)次,对照组为(12.54±0.52)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及伤椎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经积极换药后痊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等严重并发症,两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8.4%(126/128)和90.3%(121/1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中骨科天玑机器人辅助下椎弓根螺钉置入与单纯C形臂X线透视相比,前者克服了术者生理性震颤、疲劳及术中多次透视等缺点,提高了置钉准确率,是一种更加准确、安全的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  相似文献   

8.
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脊柱外科临床最常用的技术,广泛应用于脊柱畸形、腰椎肿瘤、腰椎结核、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该手术过程需借助各类型辅助拉钩协助进行手术部位的显露[1]。常规手术拉钩包括自动撑开器、椎板拉钩等。自动撑开器的放置需较大的手术切口,同时对切口两边肌肉挤压严重,容易使肌肉损伤甚至坏死;椎板拉钩则需固定在关节突关节外侧或横突上,容易损伤滋养血管,甚至导致骨质损伤,如横突骨折、上关节突骨折等。我们根据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要求以及手术区域局部解剖特点,研制出一套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辅助拉钩系统,可在较小手术切口中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协助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及椎管减压或矫形的操作。  相似文献   

9.
张世磊  闫铭  丁子毅  罗卓荆 《骨科》2020,11(5):392-397
目的 探讨纯A-P技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病人85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采用纯A-P技术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指标及置钉准确率。结果 病人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的置钉准确率、透视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的矢状面后凸Cobb''s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椎体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5),但两组间术后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纯A-P技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建议在大多数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0.
陈志龙  李坤  王晶  余国庆  喻锋 《骨科》2020,11(6):562-564
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椎体骨水泥强化治疗Kümmell病伴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科于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16例Kümmell病伴较严重后凸畸形病人,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为59~78岁,平均67.75岁。腰椎骨密度T值为(-3.48±2.65) SD。胸腰段12例,L3 3例,T8 1例;后凸角度为23.940°±0.803°。在邻近伤椎上下椎两侧置入椎弓根螺钉,通过钉棒作用进行伤椎撑开复位,再在伤椎两侧注入骨水泥强化治疗。比较病人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角。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12.1±2.3)个月,未出现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病人的VAS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后凸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末次随访与术后3 d的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短节段钉棒固定结合伤椎强化治疗Kümmell病伴后凸畸形疗效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组配型横突拉钩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组配型横突拉钩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腰椎骨骼标本和腰部软组织的观察、测量,设计制作了以腰椎横突为固定支点的组配型拉钩,将其应用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植骨的手术方式,并与传统椎板拉钩的使用进行比较。对比2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切口长度、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评分法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和对比。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方面,组配型横突拉钩组优于椎板拉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VAS评分及最后随访JOA评分方面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椎板拉钩相比,组配型横突拉钩具有容积小、组装方便、把持性好、固定确切、视野大、对手术操作干扰小以及适合人群和手术方式广泛等优点,可作为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显露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19例;年龄34~64(51.11±7.28)岁;L4,538例,L5S113例;均有腰痛病史,其中3例伴双下肢放射痛,48例伴一侧下肢放射痛。24例患者采用正中切口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正中切口组),27例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肌间隙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切口长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定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椎功能;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术前、术后3~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术前和术后12个月多裂肌面积和多裂肌脂肪组织沉积等级,术后椎弓根螺钉和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以及椎间融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优于正中切口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VAS评分正中切口组1.61±0.54,肌间隙组0.76±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84(43.50±15.84)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6.25%(3/48),肌间隙组9.26%(5/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12.50%(3/24),肌间隙组18.52%(5/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5 d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0.05),而在末次随访时亦有较明显的丢失(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获得了很好的改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多裂肌面积和等级的对比显示:正中切口显露对多裂肌损害明显,而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操作多裂肌损害较轻(P<0.05)。椎间融合率:正中切口组91.7%(22/24),肌间隙组92.6%(25/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正中切口组术中椎弓根入点骨折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后神经根损伤1例;肌间隙组术中椎弓根入点骨折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术后神经根损伤1例,切口表皮坏死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两组神经根损伤均为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发现后即予螺钉调整术,神经根症状分别于术后3、6个月完全恢复。两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过程中无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移位。并发症发生率肌间隙组25.93%高于正中切口组的12.50%(P<0.05)。结论: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具有可行性,而且效果良好,与正中切口显露相比,明显缩小了切口、减少了创伤和出血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较好地保护了多裂肌,同时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中应用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采用TIL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10例应用3D打印模板导航置钉的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一般情况相似的1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下肢无临床表现侧在3D打印模板导航下置入螺钉(模板侧),下肢有临床表现侧切开后经Wiltse入路顺导针置入螺钉(穿刺侧);对照组采用传统徒手法置入椎弓根螺钉。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时间及次数、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脊髓、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模板侧透视时间及次数少于穿刺侧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刺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2级螺钉,对照组2级螺钉有4枚。0级螺钉比例,试验组两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3D打印模板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应用于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是可行的。虽然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皮肤移动、体位变化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但仍是一种新的、可选择的微创置钉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与C形臂X线透视辅助下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采用外科治疗的36例脊柱疾患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中18例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的椎弓根螺钉置入(观察组),男12例,女6例;年龄16~61 (38.44±3.60)岁;青少年脊柱侧弯1例,脊柱结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enaissance机器人导航系统在胸腰椎骨折微创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后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置钉方式的不同分为机器人组及徒手组,机器人组采用机器人导航辅助置钉,徒手组采用传统徒手置钉法置钉.机器人组20例,男13例,女7...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Cage椎体间融合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18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3例,女5例;年龄42~73岁,平均58.5岁;均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3,45例,L4,510例,L5S13例。采用单侧显露症状侧关节突及椎板外侧部分,单侧置入椎弓根螺钉,经椎间孔入路切除突出椎间盘及终板软骨,自体骨植骨,斜向植入单枚Cage。术后及随访期间对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进行观察,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手术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05min(85~125min),术中出血量145ml(90~340ml),术后及随访期间腰痛和腿痛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经平均23个月(12~4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椎体间融合良好,未发生断钉及Cage移位。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Cage椎体间融合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缩短手术时间等优点,是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症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The authors describe a hybrid technique that involves a combination of open decompression an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and percutaneously inserted pedicle screws. This technique allows performance of PLIF and decompression via a midline incision and approach without compromising operative time and visualization. Furthermore, compared to standard open decompression, this approach reduces post‐operative wound pain because the small midline incision significantly reduces muscle trauma by obviating the need to dissect the paraspinal muscles off the facet joint complex and by avoiding posterolateral fusion, thus requiring limited lateral muscle dissection off the transverse processes. A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Grade I‐II spondylolisthesis at L4–5 and moderate–severe canal/foraminal stenosis underwent midline PLIF at L4–5, with closure of the midline incision.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s were inserted, thereby minimizing local muscle trauma, reduction of the spondylolisthesis being performed by using a pedicle screw construct. Rods were inserted percutaneously to link the L4 and L5 pedicle screws. Image intensification was used to confirmed satisfactory screw placement and reduction of spondylolisthesis. The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 comparing a standard open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technique for spondylolisthesis versus the minimally invasive hybrid technique are discussed. The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resulted in shorter hospital stay, earlier mobilization and reduced postoperative narcotic usage. The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were equivalent in the two group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三维导航辅助Quadrant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C形臂X线机透视下行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置钉偏出方向及程度,并探讨三维导航在MIS-TLI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接受MIS-TLIF治疗的10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术中采用三维导航辅助58例(导航组),采用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50例(透视组)。收集2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通过术后CT扫描与三维重建记录螺钉穿破骨皮质位置并测量穿透皮质距离。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诊断及手术节段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导航组比透视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导航组共置钉272枚,皮质穿破率为9.9%;透视组共置钉236枚,皮质穿破率为2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导航组内、外、前侧皮质及椎间孔穿破率分别为4.8%、1.5%、3.3%和0.3%,4个方向穿破率均低于透视组的8.5%、8.5%、4.7%和0.8%,但仅内、外侧皮质穿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的螺钉穿破率除2级外,其他各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C形臂X线机透视下MIS-TLIF相比,导航辅助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从手术节段定位、钉道制备、椎管减压到融合器置入,全程提供三维影像,能提升整体置钉精确度,降低内、外侧皮质穿破率,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的特点,可以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并比较肌间隙入路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与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治疗腰椎病变终板损伤的特点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3例腰椎病变患者,男73例,女140例;年龄24~81(54.9±10.5)岁;病程6~180(40.30±28.71)个月;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5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15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腰椎间隙炎9例,腰椎管狭窄症52例,腰椎退行性滑脱47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33例;单节段191例(L2,3 5例、L3,4 24例、L4,5 162例),双节段22例(L2,3和L3,4 3例、L3,4和L4,5 19例)。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110例(后路融合组),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103例(斜外侧融合组)。观察两组患者终板损伤的发生特点,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后路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8例9个节段,发生率7.27%(8/110),男1例,女7例,年龄(63.22±3.51)岁;8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7例;使用香蕉型融合器5例,解剖型融合器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3个节段,椎体下终板6个节段。斜外侧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21例24个节段,发生率20.39%(21/103),男4例,女17例,年龄(62.50±5.02)岁;21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16例;使用融合器偏大(指融合器高度)5例,终板解剖形态异常4例,髂嵴过高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20个节段,椎体下终板4个节段;21例终板损伤中合并椎体骨折2例。后路融合组终板损伤发生率低于斜外侧融合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数12个月。随访中后路融合组出现融合器沉降22例,斜外侧融合组43例,两组各发生1例融合器移位,均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或断裂。斜外侧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33.98%(35/103),高于后路融合组23.64%(26/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但在随访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融合率后路融合组为94.5%(104/110),斜外侧融合组为96.1%(99/1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单或双节段腰椎病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两种融合方式终板损伤的特点不完全相同。虽然两种固定融合方式的终板损伤没有影响最终的临床结果,但仍需要加以重视,做好终板损伤的预防和有效处理,尤其是对于斜外侧椎间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