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现代焊接》2006,(4):11-11
搅拌摩擦焊是一种纯机械化的固相连接方法。如下图所示,搅拌摩擦焊过程中,一个柱形带特殊轴肩和针凸的搅拌头旋转着缓慢插入被焊工件的待焊接处,被焊工件需要有背部衬垫和被牢固固定,以防止焊接过程搅拌头力的作用从而使工件分离,搅拌头和被焊材料之间的摩擦剪切阻力产生了摩擦热,摩擦热使搅拌头邻近区域的材料受热变软从而得到了热塑化,当搅拌头受到驱动沿着待焊界面向前移动时,热塑化的材料由搅拌头的前部向后部转移,并且在搅拌头轴肩的锻造作用下,实现工件之间的固相连接。  相似文献   

2.
通过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的搅拌摩擦焊接过程发现,焊接构件的中下部搅拌针,与焊接构件接触面上材料流动的速度以及厚度方向上的位置无关,但是靠近上表面的材料流动速度明显增加,而且靠近上表面的材料流动速度与厚度方向上的坐标均呈近似的线性关系。搅拌头轴肩下方的区域是材料流动的主要区域,在轴肩外边缘区域,材料流动速度迅速降低。焊接温度和材料流动速度随搅拌头转速的增加而增加,滑动系数随搅拌头转速的增加而增加。预热时间的变化,对无缺陷搅拌摩擦焊接过程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针对30 mm厚5A06铝合金双轴肩搅拌摩擦焊的焊接过程,建立温度场及流场的数值模型,计算两种搅拌工具作用下的温度场及流场分布情况。模拟结果发现,双轴肩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双轴肩搅拌摩擦焊温度场靠近轴肩区域的温度高,沿板厚中心方向温度逐渐降低,呈哑铃状分布,后退侧温度高于前进侧温度;采用锥形搅拌针焊接时的焊缝温度高于圆柱形搅拌针作用的焊缝。流动场模拟结果表明,工件上、下表面轴肩作用范围内的材料流动最为剧烈,工件内部材料流动相对较弱,采用平行槽结构的搅拌针材料呈横向流动规律,而螺纹结构的搅拌针作用下材料流动较紊乱,材料流动情况与两种搅拌工具作用下的焊缝形貌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针对3 mm厚的2024-T4铝合金,采用ABAQUS软件建立静止轴肩搅拌摩擦焊热源三维模型,分析2024-T4铝合金静止轴肩搅拌摩擦焊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有限元模拟,研究了恒定150 mm/min焊接速度下,旋转速度从800 mm/min到1 200 mm/min对焊接接头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搅拌摩擦焊焊缝横截面高温区域呈现碗状分布,而静止轴肩搅拌摩擦焊呈类似于搅拌针形貌分布。相比于常规搅拌摩擦焊,静止轴肩可以获得更窄的搅拌区宽度,并且有效降低焊缝中心的峰值温度。焊后垂直于焊缝区域的纵向残余应力呈现“M”形分布,随着搅拌头旋转速度的增大,两种工艺下的焊后残余应力均增大。此外,静止轴肩在焊接过程中对焊缝区域持续碾压,使得焊后试样的纵向残余应力峰值相比较于传统搅拌摩擦焊能降低45.6%。  相似文献   

5.
以6 mm厚的6005A-T6铝合金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OW-3D建立搅拌摩擦焊过程的三维有限元体积模型,对其温度场、材料的塑性流动行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温度场中最高温度集中在搅拌头轴肩区域,温度区域由轴肩处向四周扩散呈环形分布,但前后扩散梯度和范围不同。搅拌头后方的温度要明显高于搅拌头前方;金属流动速度呈规律性分布,轴肩的速度较大,搅拌针底面的速度较小。  相似文献   

6.
以TC4钛合金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建立搅拌摩擦焊过程的三维有限体积模型,选取k-ε湍流计算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材料的塑性流动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搅拌头及其附近区域的材料流动方向与搅拌头的旋转方向相同,且此区域的材料流动速度远大于其它区域;受接触点线速度的影响,轴肩附近的材料流动速度大于焊件内部与搅拌针接触区域材料的流动速度,且搅拌针附近材料的流动速度随搅拌针的直径减小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钢结构的搅拌摩擦焊接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海斌 《热加工工艺》2013,42(1):186-189
利用DEFORM-3D建立了钢板对接搅拌摩擦焊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其焊接过程中搅拌区的温度、应力应变和流场.模拟结果发现:在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温度呈非对称的分布,工件前进侧的温度高于后侧的温度;工件的等效应力、应变沿横向呈现非对称分布.不论是前进侧还是后退侧的材料,在搅拌头经过时的开始阶段都会发生剧烈的塑性变形并且随着搅拌头一起运动,但最终都会在搅拌头前进侧的后部沉积下来.  相似文献   

8.
以AA6056铝合金单静止上轴肩双轴肩搅拌摩擦焊(stationary upper shoulder bobbin tool friction stir welding,SSUBT-FSW)接头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了SSUBT-FSW温度场与应变场分布规律及接头成形机理. 结果表明,SSUBT-FSW的上轴肩处于静止状态,有效增加了焊接稳定性,并将最大扭矩减小至55 N·m(常规双轴肩搅拌摩擦焊最大扭矩65 N·m). 静止上轴肩对焊缝表面施加顶锻压力,促使弧纹的波峰与波谷的高度差从60 μm减小至10 μm,显著提高了接头表面光洁度. 下轴肩旋转所产生的塑性应变区直径大于搅拌针,促使接头横截面等效塑性应变场呈梯形分布,与横截面温度场具有高度吻合性. SSUBT-FSW过程中产生材料非对称性流动行为,靠近下轴肩的材料流动性显著优于静止上轴肩.  相似文献   

9.
以2024-T4铝合金为研究对象,基于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不同轴肩形貌的搅拌摩擦搭接焊中材料的流动行为进行模拟,并进行了试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搅拌头轴肩边缘处的材料具有较大的流动速率;材料的流速随着距搅拌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相比于同心圆轴肩的搅拌头,使用六螺旋轴肩搅拌头可在搭接面处具有更大的流动速率。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六螺旋轴肩所得的钩状缺陷向上弯曲程度更大,揭示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材料流动形式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完全热力耦合模型对搅拌摩擦焊接过程进行模拟,并详细分析了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的材料流动形式.结果表明,模型可以成功预测搅拌摩擦焊接过程材料流动和温度分布情况.通过对搅拌头周围材料流动的研究,分析了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飞边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了搅拌摩擦焊接构件不同厚度上材料的三维流动形式,通过与二维情况的比较证实,二维情况下的材料流动数值模拟结果对应于搅拌摩擦焊接构件靠近下表面部分的材料流动情况.从等效塑性应变的分布也能证实搅拌头轴肩对靠近上表面的材料行为具有明显影响,而对下表面附近材料行为影响较弱,从而说明二维情况对应三维情况靠近下表面的部分.  相似文献   

11.
搅拌摩擦焊(FSW)过程中的对接面附近工件材料流动变形行为与许多缺陷的形成密切相关。通过开展搅拌摩擦焊试验,研究对接面附近材料在FSW过程中的流动与变形行为。针对AA2024-T3铝合金进行研究,通过采用预制氧化膜为标示材料的方法进行标示,并采用不同的焊接参数进行FSW试验。结果表明,预制氧化膜在焊接过程中完全破碎,在焊缝中以氧化铝颗粒的形式呈有规律的“S线”分布,并且随着搅拌头转速的上升,宏观上“S线”分布宽度降低,局部上氧化铝颗粒尺寸越大,分布越紧密。标示材料在接头中的沉积特征体现出,在较低的搅拌头转速下,对接面附近工件材料在FSW过程中经历了剧烈的应变,而随着搅拌头转速的提高,总应变量反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
搅拌摩擦焊过程数学模型建立的影响因素及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赵勇  严铿  李敬勇  陈华斌 《电焊机》2004,34(1):19-21
在此主要研究搅拌摩擦焊过程数学模型建立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工艺试验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模型建立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结果发现,搅拌摩擦焊的焊接工艺参数、搅拌头探针产生的热量等都对温度场模型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轴肩与工件的摩擦系数、搅拌头轴肩的压力、搅拌头探针的形状都影响着焊缝的成形质量和焊缝区流场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铝合金双轴肩搅拌摩擦焊过程材料流动行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由于下轴肩的引入,双轴肩搅拌摩擦焊(BT-FSW)过程中的材料流动行为较常规搅拌摩擦焊更为剧烈和复杂,显著影响接头力学性能.以2219铝合金为研究对象,基于耦合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BT-FSW过程三维热力耦合模型,并利用示踪粒子技术分析了焊接过程中材料的流动行为.结果表明,BT-FSW过程中的材料流动存在不同时性,...  相似文献   

14.
以轴肩端面为同心圆的带螺纹搅拌头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建立了三维塑性材料流动模型,对2024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材料的塑性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焊接工艺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搅拌头附近区域材料的塑性流动剧烈,且轴肩附近材料的流动速度高于搅拌针边缘材料的流动速度;随着搅拌头旋转速度的增加,搅拌头附近区域材料流动更剧烈,且高速流动的材料区域范围变大;焊接速度的提高对搅拌头及其附近区域材料的流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了解搅拌摩擦焊中搅拌头几何形状对材料流动的影响对工业应用中的高质量焊接产品具有挑战性。讨论在材料流动中起重要作用的搅拌轴肩和搅拌针的最佳设计组合。采用标记插入技术对塑化材料的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正方形和六边形的搅拌针滚花设计有利于与焊缝长度/时间相关的恒稳定力。正方形搅拌针(粘连长度最小)的轴肩滚花设计(TK)_S有利于塑化材料均匀混合和分布,在搅拌针底部观察到了铜碎片。采用(TK)_S搅拌头的焊缝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材料的搅拌区强度可达182 MPa,硬度可达HV 78。  相似文献   

16.
搅拌摩擦焊接三维流动模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搅拌摩擦焊焊接过程中塑性软化层的流动行为物理模型,该模型根据不同部位的流动特点将软化层的流动分成三部分,轴肩端面附近的软化层流动、搅拌针上部的软化层流动和搅拌针端部附近的软化层流动行为。轴肩端面附近的软化材料首先流入搅拌针行进过程中于搅拌针后部形成的空腔内,剩余软化材料围绕着轴肩侧面缓缓地由前进侧流动到搅拌针的后部,并于轴肩后部侧表面上形成了焊缝表面弧形纹的弧峰;搅拌针上部附近的软化层以剪切的方式从搅拌针前部流动到搅拌针后部;搅拌针端部附近的软化层以挤压的方式从搅拌针的前部流动到搅拌针的后部。  相似文献   

17.
搅拌摩擦焊焊缝表面弧形纹形成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焊缝表面弧形纹形成过程模型,解释了弧形纹弧峰、弧谷的形成原因。焊接过程中,轴肩与母材表面间所形成的软化层沿着搅拌头的转动方向缓缓向轴肩后方流动。形成了软化薄层,并不断增厚。当轴肩与流动到轴肩后侧的软化层两者界面处的分子间吸附力不足以带动软化层整体向前运动时,软化层外侧的薄层与轴肩脱离,并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硬化而形成弧峰。上述行为在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反复发生,导致相邻弧峰间产生一凹陷,形成弧谷。焊缝表面相邻弧峰间距与搅拌头行走速度成正比,与搅拌头的转速、轴肩/母材间的摩擦系数成反比。  相似文献   

18.
三维搅拌摩擦焊接传热与塑性流动分析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天涛  张晓辉 《焊接学报》2013,34(7):105-108
为研究搅拌摩擦焊接过程热流相互作用下的温度场、速度场和粘度场,将材料看成是层流、粘性、非牛顿流体,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搅拌摩擦焊接过程的三维热流分析模型.给出了焊接过程热输入与搅拌头的旋转频率、工件运动速度、搅拌头尺寸及材料发生屈服时的剪应力的数学关系式,并将其作为热边界条件加入到了模型中.结果表明,搅拌头前部温度低于后部,温度梯度前部大于后部;受搅拌头周围材料流动的影响,接近搅拌针的区域,后退侧温度高于前进侧;材料上部速度、粘度受轴肩影响较大,下部主要受搅拌针影响;计算得到的热力影响区与试验结果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5mm厚镁合金AZ31B板材的摩擦焊接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合其板材的搅拌摩擦焊接的搅拌头,材料为W6MoSCr4V2高速钢,结构为凹面圆台形,根部直径5.5mm,端部直径为2.5mm,轴肩尺寸为12mm,长度为4.7mm。镁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的抗拉强度可达母材的90%,延伸率可达母材的50%。搅拌摩擦焊接头焊合区为动态再结晶组织,在接头前进边焊合区与母材有明显的分界线,返回边过渡区有金属微熔的迹象。  相似文献   

20.
先进的搅拌摩擦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搅拌摩擦焊是利用一种特殊形式的搅拌头边旋转边前进,通过搅拌头与工件的摩擦产生热量,摩擦热使该部位金属处于热塑性状态,并在搅拌头的压力作用下从其前端向后部塑性流动,从而使待焊件压焊为一个整体。它可以焊接所有牌号的铝合金以及用熔焊方法难以焊接的材料,并突破了普通摩擦焊对轴类零件的限制。由于搅拌摩擦焊是固态焊接,所以没有熔化焊时的气孔、裂纹等缺陷。搅拌摩擦焊的接头性能普遍优于熔化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