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主要致病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MYH7)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检测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方法对三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成员的MYH7基因8、14外显子及附近上下游序列进行检测分析;另选正常对照者50例.结果:三个家系其中一个家系发现MYH7基因14外显子中存在Thr441Met突变,外显子8也存在一个点突变.另外两个家系均存在外显子8的C到T的突变,但表型不一.其中一个家系还存在内含子13和19的多态位点.此外,三个家系MYH7基因第3外显子均发现同义突变.结论:MYH7基因在肥厚型心肌病家系中具有较高的突变率.运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基因突变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海南省MYH9相关疾病家系1例老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表现和MYH9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对该患者进行临床体征评估和实验室检测;应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分析;对MYH9基因的40个外显子和侧翼区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确认突变类型.结果 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该患者具有典型的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内包涵体三联症,且表型复杂多样如伴有长期高脂血症、蛋白尿、肌酐升高、心功能不全、转氨酶升高、哮喘、鼻炎等多种疾病;MYH9基因40个外显子和侧翼区未见致病突变(除25号外显子发生一同义突变,突变类型为A1143A).结论 该老年白内障患者MYH9基因未见致病性突变,其具有的严重临床表型可能与存在新的基因突变类型或新的致病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3.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内镜特点-附10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又称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是少儿的消化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之一。目前认为FAP患在未行干预治疗情况下息肉自然癌变率为100%,中位癌变年龄在25~35岁.至40岁时超过四分之三的患出现癌变,约50%以上的患第一次结肠镜检查时即已发现息肉癌变,因此.FAP患的肠道息肉归属于高危癌前病变,一旦确诊须密切随访并视同恶性病变尽早行干预治疗,包括全结肠切除术及全结肠直肠切除术。本病外显率约50%~90%,出现先证后对患病家系的结肠镜定向筛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最可靠方法。近年研究发现伴有肠外表现的Gardner综合征;伴发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Crail’s综合征(过去称Turcot综合征)及轻表型FAP(AFAP)等均有相同的遗传学背景.均存在APC基因的突变。目前已将上述综合征统一归属于APC范畴。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国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互关系.方法 在2个中国汉族HCM家系中进行心脏肌钙蛋白T基因(TNNT2)、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和心脏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的突变筛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基因功能区外显子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在ZZJ家系接受调查的8名成员中有4名成员携带MYBPC3基因G12101A杂合突变,该突变位点位于MYBPC3基因的21号外显子并使668位的精氨酸(R)转换为组氨酸(H),携带该突变的家族成员发病年龄较晚且均无梗阻及晕厥史.在FHL家系接受调查的6名成员中有3名成员携带MYH7基因G15391A杂合突变,该突变位点位于MYH7基因的23号外显子并使930位的谷氨酸(E)转换为赖氨酸(K),该突变导致的临床表型呈现发病年龄早、梗阻率高以及外显率高的特点.两家系成员TNNT2基因未发现突变,且正常对照组相同位置未发现异常.结论 MYBPC3基凶和MYH7基因是我国家族性HCM的致病基因,MYBPC3基因G12101A突变所致HCM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而MYH7基因G15391A突变所致HCM临床症状出现早、进展较快且预后较差,是一种恶性突变.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APC基因15外显子突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APC基因突变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和微卫星不稳 (MSl)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PCR、DGGE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 76例大肠癌APC基因 15外显子突变 ;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MSI。结果  76例大肠癌中检出APC基因 15外显子突变 2 9例 ,突变率为 3 8 2 % ;APC基因突变多见于左侧大肠癌 ,但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高频率微卫星不稳 (MSI H)大肠癌APC基因突变率显著低于低频率微卫星不稳 (MSI L)和微卫星稳定(MSS)大肠癌 (P <0 0 5~ 0 0 1)。结论 APC基因可能是散发型大肠癌的易感基因 ,APC基因突变在大肠癌的发生中可能参与了染色体不稳途径  相似文献   

6.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milial polyposis coli,FPC)又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系由位于人类5号染色体长臂5q21区域的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种系突变所致,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FPC多于青少年期(15岁左右)起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遗传性大肠癌组织库的建立及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抢救和保存云南省民族性遗传性大肠癌家系标本资源,建立云南省遗传性大肠癌标本库.方法:采集遗传性大肠癌家系中患者及其直系亲属的全血、血清、血浆和粪便标本等,从中提取DNA保存.手术患者采集离体后组织标本(包括肿瘤、瘤旁和远端正常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同时采集散发性大肠癌全血和组织标本提取DNA作为对照.并开发一套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标本库的管理,系统运行平台为WindowXP.数据库为ACCESS2003.结果:2007-09/2008-06共采集14个遗传性大肠癌家系(10个FAP家系,4个HNPCC家系),其中包括9个汉族家系,2个白族家系,2个彝族家系,1个藏族家系的标本.其中血液标本达356份,组织标本157份,提取所有家系成员的DNA备用.并同时采集散发性大肠癌血液样本354份其中非汉民族127份.结论:建立了规范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云南省民族性遗传性大肠癌标本库.  相似文献   

8.
背景: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PC)基因突变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发病风险密切相关。目的:探讨1例FAP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1例反复便血的患者接受内镜检查、病理学分析、家族史调查后诊断为FAP,应用新一代测序(NGS)技术对该FAP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该家系中存在APC基因杂合突变c. 2800_2803delACTT(p. T934fs),使APC基因发生移码突变,导致该基因氨基酸编码发生改变,形成结构异常的蛋白。该突变可导致较为严重的FAP症状,早发结直肠腺瘤和癌变。结论:NGS可更早、更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为遗传病的早期预防提供新的检测方法。p. T934fs杂合突变是引起该FAP家系发病的根本原因,受累成员需行息肉切除手术,以避免结肠恶化癌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1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先证者及其4代家系成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探讨该家族FH可能发病分子机制.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和基因组DNA,以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LDL-R基因的启动子和全部18个外显子,PCR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结合DNA测序,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与Gen Bank比对寻找突变;采用PCR-DNA测序技术检测apoB100基因R3500Q、R3531C和R3500W位点以及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PCSK9)基因,以排除家族性apoB100缺陷症和PCSK9基因突变.结果:先证者及其部分家系成员第6号外显子发生Cys276X杂合无义突变,为半胱氨酸改变为提前终止密码子,使终止密码子在第276位提前出现,为致病性突变,国内尚无报道;另外,第15号外显子发生Arg744Arg同义突变.其母未发现上述突变,未检测出患者及其家系apoB100基因R3500Q、R3531C和R3500W突变以及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基因突变.结论:此患者及家系LDL-R基因存在Cys276X无义突变,可能是FH的致病突变,该突变是我国FH患者LDLR基因的一种新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5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家系,总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 方法对5个FAP家系进行调查分析,取外周血、粪便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筛查大肠癌基因,行结肠镜检查并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分析。 结果5个家系中,连续几代发生FAP,当父亲或者母亲患FAP后,其子代发生FAP的概率均等(50%),无性别差异,发病者均存在腺瘤样结肠息肉病基因(APC)突变,未成年人中未见发病,部分患者患有2种以上肿瘤。 结论在有FAP病史的家系中,未成年人一般不发病,成年后均需要进行APC基因检测及结肠镜检查,一旦发现腺瘤需要尽早进行内镜下治疗,避免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王艳  李岩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19):2162-2166
目的: 探讨APC和p53基因突变在结直肠癌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DNA测序法分析15例正常人和6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标本的APC基因15外显子和p53基因第5, 7外显子的基因突变.结果: 在结直肠癌组检出14例APC和16例p53基因突变, 测序证实其中13/14例APC发生在突变集中区域;9/16例p53基因突变位于第5外显子, 7/16例p53基因突变位于第7外显子, 2例同时检出了APC基因和p53基因突变.结论:DGGE是一种快速、简便、高效、灵敏的突变检测技术. 同时也证明APC基因突变和p53基因突变均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遗传性长QT综合征SCN5A基因delD1790新突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中国人遗传性长QT综合征3型(LQT3)相关基因SCN5A突变情况。方法以KCNQ1和KC-NH2基因筛查无突变,心电图表现符合LQT3的3例LQTS患者为研究对象,聚合酶链反应和双脱氧末端终止测序法对所有患者进行SCN5A基因扫描,对阳性结果者进行家系中其他成员的筛查。结果在1个LQTS家系发现SCN5A基因突变。该家系先证者及其母亲SCN5A基因第28外显子上存在一个杂合突变,即在5368-5370位存在3碱基(GAC)缺失,导致1790位密码子天冬氨酸(Asp)缺失(delD1790)。结论在1个中国LQTS家系发现了一个LQT3相关的SCN5A基因新突变(delD1790)。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家族性病窦综合征(FSSS)的发病情况及对其相关基因进行检测。方法通过分析FSSS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利用候选基因法寻找其可能致病基因。结果此家系含有15名成员,其中有4例患者,均表现为30岁左右开始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动过缓,逐渐表现为持续性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其中3例已安装起搏器,遗传家系图谱提示为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可能。SCN5A及HCN4的所有外显子及启动子区序列,未发现错义突变,仅发现SCN5A外显子17及HCN4外显子8的两个同义突变。结论该家系可明确诊断为FSSS;系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可能由其它一个或多个新的基因突变引起。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一家系Brugada综合征相关基因SCN5A突变位点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一个中国家系Brugada综合征相关基因SCNSA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一个Brugada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法对该家系进行SCN5A基因突变检测,同时对136例家系外健康对照者的该位点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果在Brugada家系中发现了两个杂合变异,即SCN5A基因第二外显子上发现一个同义变异(A129G),没有导致氨基酸的改变(A29A);第26外显子发现一个错义变异(T4492A),导致代表酪氨酸的1494位密码子突变为天门冬酰胺(Y1494N)。结论在中国人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SCNSA基因上发现了一个已经报道的同义多态位点(A29A)及一个新的错义突变位点(Y1494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Ⅳ型遗传性血色病肝脏hepcidin mRNA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一例遗传性血色病先证者的家系进行遗传学问询,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MRI检查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脏hepcidin mRNA表达,并进行遗传性血色病发病相关基因的基因筛查。结果该家系15人有7例经MRI证实存在不同程度实质脏器铁沉积,3例接受肝活检者中的2例肝脏组织普鲁士蓝染色证实铁沉积,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显示肝脏hepcidin mRNA表达上调,外周静脉血基因筛查发现2q32的SLC40A1六号外显子有一处碱基发生点突变,即T173C。结论1.本家系罹患Ⅳ型遗传性血色病,遗传学特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LC40A1六号外显子有一处点突变,但该突变与国际上先前报道的突变位点并不相符,说明该基因突变可能是新的突变类型;2.本家系肝脏hepcidin mRNA表达上调,提示血清hepcidin水平升高,说明可能存在hepcidin抵抗现象,使机体对hepcidin负性调节低反应,从而导致铁代谢紊乱出现铁沉积并出现脏器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的主要致病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beta-myosin heavy chain gene,MYH7)突变,并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3个HCM家系成员的MYH7基因3~23号外显子及附近上下游序列采用DHPLC及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在其中一个家系中发现MYH7基因14号外显子中存在Thr441Met突变,该突变曾经在一莱恩远端肌病患者中发现,而在中国人中是首次发现.另外两个家系也发现有不同位点的突变.结论 MYH7基因在HCM家系中具有较高的突变率,不同突变基因型以及基因突变携带个体在临床表型上有所差异.采取基因突变检测和分析,有利于HCM家族成员的诊断、患病风险预测及疾病早期预防和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ct gene mutations on beta-myosin heavy chain gene MYH7 in 3 Chinese familie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 HCM),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enotype and phenotype. Methods A 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 and sequencing mutation screening of the exons ( exon3-23 ) coding for MYH7 gene were performed in 3 Chinese families with HCM. Results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ied several mutations in MYHT. A mutation of Thr441 Met previously reported in a patient with Laing distal myopathy was first identified in one Chinese pedigree. Conclusion This study illustrated the high frequency of mutation in MYH7 gene in Chinese HCM families. Different mutations and carriers of the MYH7 gene present phenotypic heterogeneity. Mutation screening and analysis in HCM family could therefore facilitate the early HCM diagnosis and would be helpful for the prediction, prevention and early treatment of HCM linked with MYH7 gene mutation.  相似文献   

17.
田莉  张凌  祝建芳  杜戎  柯琴梅 《山东医药》2013,(41):11-12,15
目的 观察Brugada综合征一家系中2例患者的SCN5A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Brugada综合征一家系2例患者,采用直接测序法对其SCN5A基因突变进行检测.结果 该家系中发现1个纯合变异,即SCN5A基因第28外显子上的同义变异(C5457T),其所编码的1819位天冬氨酸密码子没有发生改变.结论 该Brugada综合征家系2例患者的SCN5A基因上存在1个同义变异,但SCN5A基因不是患者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是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主要是由PKD1和PKD2基因突变引起的。其中,PKD1包含46个外显子,编码区域大概为13 kb,而PKD2有约3 kb的编码区域,含有15个外显子。然而传统的ADPKD基因检测方法繁琐、费时,本研究即旨在建立方便快捷的突变筛查方法。方法: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入选3个互不相关的中国汉族ADPKD家系。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NGS),针对PKD1和PKD2外显子,剪接位点和10 bp内含子侧翼序列进行基因芯片捕获,检出的变异经过筛选,并与单核苷酸多肽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通过与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核对,本研究新鉴定的PKD1中c.7318del G,c.5884CT和继往报道的PKD2中c.916CT杂合变异可能是这3个家系的致病性突变。PCR联合Sanger序列分析证实家系中上述杂合突变的存在,在家系中呈现基因型与表现型共分离;并分别导致PKD1编码的氨基酸发生移码(p.Asp2440Thrfs*180)及无义突变引发PKD1(p.Gln1962*)和PKD2(p.Arg306*)蛋白的提前中止。结论:我们利用NGS技术建立了快速分析ADPKD遗传变异的方法,并成功应用于3个家系,鉴定两个新发突变,可作为疑似ADPKD及家系成员的常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及基因筛查在HCM筛查及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一个HCM家系共14人,多重靶向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26个已知最常见的HCM致病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捕获测序,用Sanger测序对发现的突变进行验证并对其他家系成员及307名健康对照进行该突变位点的筛查,分析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特点。结果:先证者及其子携带MYH7基因c.2146 GA(Gly716Arg)突变,该突变位于MYH7基因19号外显子,导致第716位氨基酸残基由Gly变为Arg,其他25个基因未发现突变。Sanger测序验证后对其他家系成员进行突变筛查,其他家庭成员及对照组未发现该突变,该突变与HCM在该家系中共分离。先证者携带的致病突变为从头突变,并遗传给其子。先证者临床表现为发病早(14岁)、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心力衰竭,其子出生时即发现心肌肥厚。其父虽然室间隔肥厚(15 mm),但结合其年轻时曾为运动员的经历及遗传筛查的阴性结果,可基本排除其为HCM患者,考虑为生理性肥厚。结论:该家系HCM由MYH7基因从头突变p.Gly716Arg导致,该突变临床发病早,症状较重,预后较差,为恶性突变。基因筛查在HCM家系筛查及疾病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Hepatocellular adenoma (HCA) is a benign liver tumor that most frequently occurs in young women using oral contraceptives.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HCA in a 29 years old female with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The first proband was her sister, who under-went a total colectomy and was genetically diagnosed as FAP. A tumor, 3.0 cm in diameter, was detected in the right lobe of the liver during a screening study for FAP. A colonoscopy and gastroendoscopy revealed numerous adenomatous polyps without carcinoma. The patient underwent a total colectomy and ileoanal anastomosis and hepatic posterior sectoriectomy. The 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the liver tumor were compatible with HCA. The resected specimen of the colon revealed multiple colonic adenomatous polyps. Examination of genetic alteration revealed a germ-line mutation of the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 gene. Inactivation of the second APC allele was not found. Other genetic alterations in the 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1 alpha and β-catenin gene, which are repor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HCA, were not detected. Although FAP is reported to be complicated with various neoplasias in extracolic organs, only six cases of HCA associated with FAP, including the present case, have been reported. Additional reports will establish the precise mechanisms of HCA development in FAP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