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出生后早期蛋白质和能量摄入对早产儿早期生长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出生体重小于1800 g并治愈出院的164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记录早产儿一般情况、肠内外营养支持及体格增长情况。按氨基酸应用起始日的不同分为24 h内应用氨基酸组(EAA组,n=112)和24 h后应用氨基酸组(LAA组,n=52),比较两组早产儿在住院期间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蛋白/能量比及体格增长速率,并对两组早产儿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及蛋白/能量比与体格增长速率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AA组的早产儿体重下降幅度比LAA组低(6.3% vs 8.8%),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比LAA组早(7 d vs 9 d);每周头围增长速率比 LAA组快(0.79±0.25 cm vs 0.55±0.25 cm);每日平均体重增长速率比LAA组快(20±3 g/kg vs 17±3 g/kg)。相关分析表明,早产儿第3天及第7天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及蛋白/能量比与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率均呈正相关。恢复出生体重后每周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与每周体重增长速率呈多元线性相关(r=0.709,P<0.01)。早产儿第3天及第7天的蛋白质摄入与早产儿头围增长速率及身长增长速率呈正相关。结论:早期应用氨基酸能够降低早产儿出生早期的体重下降幅度,更早恢复至出生体重,加速住院期间的体重及头围增长速度。在适宜能量摄入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蛋白质摄入量能够增加早产儿的体重、头围及身长的增长速率。  相似文献   

2.
Wang C  Han LY  Zhang LJ  Wang DH 《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0):771-775
目的 探讨生后早期积极的营养支持对住院期间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胎龄大于28周出生体重1000 g至2000 g、生后12 h内转入我院NICU、住院时间2周以上、无明显畸形且存活出院的早产儿,其中A组(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出生)81例,B组(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出生)79例.比较营养摄入、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及体重Z评分和血生化营养指标的差异.结果 B组生后第3、7天氨基酸用量明显高于A组[2.00(2.00,2.50) g/kg比1.50(1.50,2.00) g/kg,3.00(2.00,3.00) g/kg比2.00(1.80,2.60) g/kg,P均<0.001].B组第3天奶量和总热卡摄入明显高于A组[9.41(2.66,18.74) ml/kg比14.47(4.23,30.77) ml/kg,P<0.05,(64.87±16.04) kcal/kg比(55.62±17.68) kcal/kg,P=0.001].两组第1周后总热卡摄入相似.B组母乳强化剂使用率较前升高(62.8%比14.3%,P<0.005).无论是出生体重1000~1499 g的早产儿,还是出生体重1500~2000 g的早产儿,B组生长速率均更快[(20.6±3.4)g/( kg·d)比(15.4±3.2)g/( kg·d),(20.3±9.1)g/(kg·d)比(14.3±4.9) g/(kg·d),P均<0.001].A组生长迟缓的比例出院时较出生时增加(65.4%比40.7%,P<0.05),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出生体重Z评分相似,而B组出院体重Z评分明显高于A组[(-1.24±0.79)比(-1.54±0.84),P<0.05].出生时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尿素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生后2周和出院前B组明显高于A组.结论 早产儿生后早期营养措施的改善有效促进了早产儿住院期间的生长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产小于胎龄儿(SGA)与适于胎龄儿(AGA)住院期间生长代谢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胎龄28 ~ 34周早产儿病例,根据胎龄与出生体重的关系分为SGA组与AGA组,比较两组早产儿一般情况、体格增长、血生化指标及合并症等.结果 纳入研究的早产儿共164例,SGA组78例,AGA组86例.2组早产儿入院胎龄、性别、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例、恢复出生体重日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GA组与AGA组相比,窒息比例高(25.6%比12.8%),住院时间长[36.5(28,45.5)天比28(22,36)天],肠外营养时间长[26(19,35)天比22(16,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出生体重后,SGA组与AGA组相比平均每日体重增长速率快[(20.6&#177;3.3) g/(kg&#183; d)比(18.4&#177;3.8)g/(kg&#183;d)],每周头围增长速度快[(0.71&#177;0.25) cm比(0.55&#177;0.26)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周身长增长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A组前白蛋白低于AGA组,胆汁酸高于AGA组,败血症和慢性肺疾病发生率均高于AGA组(20.5%比9.3%,11.5%比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视网膜病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GA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后生长速率及头围增长速度快于AGA早产儿,但身长增长速度无差异;SGA早产儿出生及出院时血前白蛋白水平均低于AGA早产儿;SGA早产儿更易发生胆汁淤积、败血症及慢性肺疾病.  相似文献   

4.
238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住院期问的生长速度及营养支持情况,研究影响其生长的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不同地区10所三甲医院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早产儿生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238例符合条件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胎龄为(30.9±1.9)周,出生体重(1313±129)g.生后第1周~第6周平均体重生长速率分别为-7.2、14.2、13.6、13.7、14.2、14.8 g/(kg·d).肠内、外营养开始平均时间分别为(3.4±2,3)d和(3.1±1.7)d,总热卡达120 kcal/(kg·d)平均时间为(21.3±11.6)d,喂养奶量达150 ml/(kg·d)平均时间为(23.4±10.8)d.恢复出生体重后平均生长速率为(13.8±3.5)g/(kg·d),平均住院时间(39.8±13.9)d.出生时小于胎龄者较适于胎龄者恢复出生体重后的平均生长速率快[14.4 vs 13.2 g/(kg·d),t=2.703,P<0.05].结论 平均生长速率较快组[≥15 g/(kg·d)]与较慢组[<15g/(kg·d)]相比,出生胎龄差异无显著性,但出生体重低、接受肠内肠外营养早.大多数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住院期间不能达到正常胎儿在官内的生长速率.更积极的肠内肠外营养,可能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的早期牛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生后实施早期积极营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及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影响。方法 比较既往营养方案组(A组,n=99)与积极营养方案组(B组,n=101)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摄入、生长速率及出院时EUGR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B组生后1周内肠内营养热卡摄入量及总热卡摄入量均明显高于A组。B组早产儿开奶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A组短,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较A组低。< 32周的B组早产儿体重、头围、身长增长速率较A组快,EUGR的发生率较A组低;≥32周的B组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快及以体重、头围评价的EUGR的发生率较低。住院期间B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 早产儿生后早期积极营养支持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营养状况,降低EUGR的发生率,且未增加住院期间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住院期间日均体重增长速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的9家医院新生儿科于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期间出院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住院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日均体重增长的不同分为3组:低体重增长组[日均体重增长<10g/(kg·d)],适宜体重增长组[日均体重增长10~15g/(kg·d)],高体重增长组[日均体重增长>15g/(kg·d)],对影响其生长速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各组随着日均体重增长速度的增加,生后1周、2周、4周、达完全经口喂养前、整个住院期间的日均热卡、蛋白质摄入量均相应增加,热卡、蛋白质累计缺失量则相应减少;高体重增长组(31例)禁食总时间、开始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最低体重出现时间、最低体重下降百分数、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热卡摄入达标时间、蛋白质摄入达标时间等均小于低体重增长组(68例),适宜体重增长组(189例)上述指标介于高体重增长组与低体重增长组之间。结论营养摄入是影响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早期体重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改善早产儿生后早期的热卡、蛋白质摄入可明显改善其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早产儿给予左旋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后对生长发育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出生后于该院新生儿科住院,并在该院新生儿随访门诊定期随访生长发育及甲状腺功能情况的早产儿82例为研究对象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分为甲状腺功能异常组(观察组,n=31)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对照组,n=51)。观察组给予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片,对照组未予干预,比较不同胎龄(28周≤胎龄<32周、32周≤胎龄<34周、34周≤胎龄<37周)两组早产儿定期随访至矫正年龄12月龄时的体格、智力发育情况及甲状腺功能的转归。 结果 不同胎龄两组早产儿随访至矫正年龄12月龄时,体格发育指标(身长、体重、头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周≤胎龄<32周和32周≤胎龄<34周早产儿Gesell发育量表各能区评分随访至矫正年龄12月龄时,在观察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周≤胎龄<37周早产儿,观察组的大运动能评分在3月龄和12月龄时低于对照组,精细动作能、语言能、适应性能评分在12月龄时均低于对照组(P<0.05);个人-社会性能评分在3月龄时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12月龄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异常早产儿给予左旋甲状腺素钠片治疗,2~4周甲状腺功能均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并完全停药的患儿有21例(68%),其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均正常(100%);未能停药患儿10例(32%),仅2例筛查结果正常,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并完全停药患儿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甲状腺功能异常早产儿及早诊断并进行合理规范的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早产儿甲状腺功能异常多为暂时性,新生儿筛查结果呈阳性的早产儿发展为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早产儿早期体重增长速率对其1周岁时体格生长指标的影响。方法以2005年8月至2008年5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96名胎龄28~36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出生后最初3个月体重增长速率的百分位数将其分为4组(以A、B、C、D组分别代表组别生长速率百分位数P25、P25~P50、P50~P75及P75),比较4组早产儿1周岁时的平均体重与平均身长。结果 4组早产儿出生平均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岁时A组平均体重显著低于C组及D组,而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平均体重亦低于C组及D组;C组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岁时除A组平均身长分别与C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体重增长速率对其体格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视网膜病年度筛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其发病高危因素,初步对2004年我国卫生部制定的ROP筛查标准进行评价。方法对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入住该院新生儿科并符合筛查标准的254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即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在婴儿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进行检查,随诊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再分别按英国推荐的ROP筛查标准(体重≤1500g或孕周≤31周)和美国推荐的ROP筛查标准(体重≤1500g或孕周≤28周)对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接受筛查的254例早产儿中,发生ROP24例,发生率为9.4%。其中Ⅰ期病变18例,Ⅱ期病变4例,Ⅲ期病变2例,2例需激光治疗,无失明病例。若按美国推荐的ROP筛选标准统计,将遗漏21例,其中包括2例需要激光光凝治疗;若按英国推荐的标准筛选,将遗漏8例,其中1例同样需要激光光凝治疗。本研究将出生体重在1500~2000g的早产儿再细分为4组进行比较,发现发生ROP的患儿基本集中在出生体重1501~1600g组,与其余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在这组筛查患儿中出生体重在1601~2000g的患儿数远远多于1501~1600g患儿例数(165/30)。ROP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机械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输血是发生ROP的高危因素。结论出生体重≤1600g的早产儿为ROP筛查标准更符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于出生体重>1600g的早产儿,根据患儿全身疾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筛查可减少漏诊率。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机械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输血是发生ROP的高危因素。有必要根据更多的流行病学结果,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ROP筛选标准。  相似文献   

10.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两种肠道外营养方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传统肠道外营养(TTPN)与早期肠道外营养(ETPN)的不同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我院收治的生后24 h内入院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2006年以前入院为TTPN组,2006年以后入院为ETPN组.TTPN组出生24 h后给予氨基酸0.5 g·kg-1·d-1,每日递增0.25~0.5g/kg,出生第3天给予脂肪乳0.5 g·kg-1·d-1,每日递增0.25~0.5 g/kg;ETPN组出生12~24 h给予氨基酸1.0 g·kg-1·d-1,每日递增0.5 g/kg,出生24 h给予脂肪乳0.5~1.0 g·kg-1·d-1,每日递增0.5 g/kg.观察生后1周内非蛋白热卡(不计奶量),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增长情况、过渡至全肠道营养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 共入选58例,TTPN组30例,ETPN组28例.ETPN组较TTPN组非蛋白热卡摄入多,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短,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短,体重增长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期相关并发症及过渡至全肠道外营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ETPN比TTPN摄入热量多,体重增长快,可以减少早期营养不良发生,肠道外营养相关并发症无明显增加,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对早产儿生后1年内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间出生胎龄 < 34周,并完成纠正胎龄40周及3、6、12月龄神经行为发育随访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分为BPD组(n=23)和非BPD组(n=27),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时点的神经行为发育结果。结果 BPD组与非BPD组患儿纠正胎龄40周时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Gesell发育量表中,BPD组纠正胎龄3、6、12月龄时精细动作、适应性行为、社交行为能区发育商(DQ)及总DQ低于非BPD组(P < 0.05);两组患儿纠正胎龄6月龄时言语能区DQ高于纠正胎龄12月龄(P < 0.017),纠正胎龄6月龄时社交行为能区DQ高于纠正胎龄3月龄(P < 0.017),纠正胎龄12月龄时适应性行为能区DQ高于纠正胎龄3、6月龄(P < 0.017)。Bayley发育量表Ⅱ中,两组患儿各时点智力和运动发展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纠正胎龄3月龄时智力发展指数高于纠正胎龄6、12月龄(P < 0.001)。结论 BPD早产儿在生后1年内较非BPD早产儿存在神经发育落后,临床需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早期应用rhu-EPO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重组人类基因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对44例早产儿(男30例,女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rhu-EPO治疗组,每组各22例,治疗组于生后第7天予rhu-EPO治疗4周,所有早产儿于纠正胎龄40周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检测(NBNA),生后6,12月用Gesell量表法进行神经发育评价。结果:①治疗组NBNA评分36.20±0.75分,高于对照组的34.40±1.05分(P<0.05);②治疗组Gesell发育量表在生后6月,治疗组精细动作的发育商高于对照组,在生后12月治疗组有3个能区(即大运动、精细动作和语言能区)的发育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rhu-EPO可促进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宫外生长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EUGR)早产儿出院后不同的强化营养策略对其生后1~6校正月龄体重、身长、头围等体格生长及神经发育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寻找优化EUGR早产儿出院后的营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1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LPI)早期智能发育结局。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出生胎龄34~36+6周、治愈出院并定期规律随访的106例早产儿为晚期早产儿组;随机抽取同期120例健康足月儿(FPI)为对照组。对校正年龄40周的晚期早产儿及40周龄的足月儿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晚期早产儿校正龄3、6、12月龄或者足月儿3、6、12月龄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LPI组NBNA评分低于37分,低于FTI组(P0.05)。校正龄3月龄时,LPI组大运动、精细运动、个人社交落后于FTI组(P0.05);校正龄6月龄时,LPI组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落后于FTI组(P0.05);校正年龄12月龄时,LPI组适应性、大运动、个人社交测评明显低于FTI组(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早期智能发育迟缓,需加强神经发育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早产儿和足月儿神经发育结局,探讨高危儿门诊对早产儿早期神经发育干预的作用,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选择2008-2011年在我院高危儿门诊规律随访的早产儿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在本院儿童保健门诊保健的健康足月儿为对照组,在早产儿校正年龄/足月儿生后年龄3个月、6个月时分别进行Gesell测试和DDST筛查,评估并比较两组婴儿的神经发育.结果 校正年龄3个月时,早产儿大运动、语言、适应性与个人社交落后于足月儿[(62.2&#177;22.7)分比(82.6&#177;20.0)分,(91.8&#177;49.3)分比(117.0 &#177;22.5)分,(63.1 &#177;29.5)分比(88.7&#177;19.4)分,(66.5&#177;35.7)分比(92.2&#177;17.5)分,P均<0.05],两组精细运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6个月时,早产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适应性、个人社交等发育商与足月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校正年龄6个月时大运动、适应性和个人社交发育商与校正年龄3个月时相比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早期发育商水平低于足月儿,尤其是大运动、语言、适应性和个人社交落后于足月儿.通过早期干预,早产儿发育商后期能追赶上足月儿.应重视早产儿出院后干预,促进早产儿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收集早产儿随访的Gesell 发育量表评价结果,分析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预后及可能的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181 例早产儿及其母亲的资料,以及纠正年龄(CA)2 个月至1 岁时Gesell 发育量表测定的发育商(DQ)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出生体重(BW)PPPP结论 BW<1 500 g、GA<32 周早产儿是发生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和个人社交等行为问题异常的高危人群,需密切随访;严重的新生儿期多种并发症可能与长期不良神经系统预后相关联,需积极预防处理。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矫正年龄1岁时神经发育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早产儿1岁时神经发育水平及并发症所致的影响,为改善神经发育预后提供资料。方法以住院治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集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与并发症等资料,应用Bayley婴幼儿发展量表评估神经发育水平。早产儿按胎龄、出生体重及有无某种并发症分组,统计各组智力发展指数(MDI)、精神运动发展指数(PDI)及神经发育等级构成。结果矫正年龄1岁时,早期早产儿组MDI、PDI均数均显著低于晚期早产儿组(P0.05),智力、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率均显著高于晚期早产儿组(P0.01)。低出生体重儿组MDI、PDI均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P0.01),智力、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P0.01)。有高胆红素血症、出生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MDI、PDI均数分别显著低于无此类并发症者(P0.05)。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的早产儿智力和运动发育水平越差、发育迟滞率越高。引起早产儿神经发育损害的主要并发症可能是高胆红素血症、出生窒息和NRDS。  相似文献   

18.
Aim: To trace a reference curve for motor development from birth up to 12 months of corrected chronological age in infants born preterm and low birth weight. Methods: This i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ith a sample of 308 preterm infants (53% boys) weighing <2500 g at birth. The Alberta Infant Motor Scale (AIMS) was used for motor development assessment. Results: Comparing the motor performance of preterm infants with infants from a standardized sample on the AIMS, it was found that, except for the age group of the newborn, preterm infants showed lower motor development scor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AIMS normative sample in all age groups between 1 and 12 months. The curve of motor development showed a continuous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otor skills of preterm infants during their first 12 months of age. However, the average of motor acquisitions of preterm infants showed a nonlinear pattern with a standard indicator of stabilization between 8 and 10 months of age. Conclusion: Preterm infants, 1–12 months of age, showed motor development AIMS scores lower than the standards established in the normative sample. The findings may contribute as norm‐reference for assessing the motor development of preterm infants in follow‐up programm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积极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在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肠外营养中的远期疗效。 方法 根据早期应用脂肪乳和氨基酸剂量的不同,将2019年5~12月收治的生后24 h内入院、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分为积极肠外营养组和常规肠外营养组,每组各50例,分别收集两组早产儿在随访6个月和13个月时的体格指标及Gesell发育量表测定值。 结果 6月龄时,积极肠外营养组早产儿(n=46)在大运动、精细运动、个人-社会性行为3个能区的发育商均显著高于常规肠外营养组(n=34)(P<0.05);13月龄时,积极肠外营养组早产儿(n=25)在适应性行为、大运动、个人-社会性行为3个能区的发育商均显著高于常规肠外营养组(n=19)(P<0.05)。两组患儿在整个随访过程中的体重、身长、头围等体格发育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生后24 h内给予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含高剂量脂肪乳和氨基酸的积极肠外营养支持策略可显著改善其远期神经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