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病理特点及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MSCT已成为主动脉夹层诊断及随访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本文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病理特点及CT诊断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诊断不典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又称主动脉壁内血肿,是因主动脉内膜破溃或溃疡,血液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内形成血肿.或由于主动脉中膜或外膜滋养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因无明显内膜破口,与真腔也无明显交通而命名。但可继续发展成为典型主动脉夹层或自行吸收,也被认为是一种变异的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夹层的早期阶段,死亡率与典型主动脉夹层相似。因此、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对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现将我院收治的5例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行多平面图像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VR)。结果按DeBakey分型,57例主动脉夹层表现为Ⅰ型20例,Ⅱ型7例,Ⅲ型30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患者,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夹层的CT诊断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tion.AD)的CT表现及特征,评价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对AD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患者中18例行CT平扫、22例行CT血管造影,对其图像进行分析。【结果】22例AD中Ⅰ型5例.Ⅱ型4例,Ⅲ型13例;AD图像平扫显示钙化内膜内移7例.增强显示真假腔22例,内膜片22例,内膜破口5例.附壁血栓6例,主动脉分枝受累4例,周围渗漏6例。【结论】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能准确显示AD病变的范围、分型以及分枝受累情况和周围渗漏,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6.
320排CT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320排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9例临床诊断AD患者的320排CTA检查资料,对比其与16排CTA、MRA及DSA的差异。结果 59例AD患者中,3种方法共诊断AD 43例,胸主动脉瘤4例,真性腹主动脉瘤9例,假性腹主动脉瘤3例。320排CTA诊断AD破口位置的准确率(75/77,97.40%)高于16排CTA(47/53,88.68%,χ2=4.14,P<0.05)及MRA(40/46,86.96%,χ2=5.17,P<0.05);其电离辐射剂量[(849.62±44.73)mGy]低于16排CTA[(927.11±39.47)mGy,t=2.84,P<0.05]及DSA[(976.85±54.21)mGy](t=2.51,P<0.05),并可清晰显示内膜片、真假腔、血栓形成及主要内脏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结论 320排CTA是诊断AD的安全、快捷、有效且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 CT平扫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各种途径证实的50例AD患者的多层螺旋CT平扫的临床资料.[结果]AD患者CT平扫特征包括主动脉增宽、双腔征、内膜钙化斑移位、线样征等.[结论]AD有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颖  张双红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3):2049-2051
目的:观察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特点.方法:29例主动脉夹层病例均行MSCTA胸腹联合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及仿真血管内窥镜等方法进行重建.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图像,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病变真腔、假腔及内膜片.结论:MSCTA快速、准确、简便、无创,对主动脉夹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4月35例行CTA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原始数据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进行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诊断。结果 35例均可明确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部位。Ⅰ型12例,Ⅱ型3例,Ⅲ型20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5例,左颈总动脉2例,无名动脉2例,腹腔干3例,肠系膜上动脉4例,左肾动脉3例,右肾动脉2例,右髂总动脉受累6例,左髂总动脉受累8例,其中双侧髂总动脉均受累4例;合并动脉瘤3例;壁内血肿4例;所有患者均显示了单一或多发破口。结论 CTA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表现。结果26例主动脉夹层螺旋CT均显示双腔和撕裂的血管内膜片,其中DeBacKeyⅠ型9例,Ⅱ型2例,Ⅲ型15例。CT主要征象表现为不同密度的真假双腔发现剥离的内膜及钙化内移的内膜,并可以观察受累主动脉的分支和范围。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以及图像重建能迅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瘤和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3例疑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行6层螺旋CT主动脉增强血管成像扫描,然后将数据送工作站作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RP)、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仿真内窥镜重建(VE)。结果:63例病人中,正常者7例,异常者56例。异常病例中单纯主动脉钙化4例,主动脉粥样硬化52例,并发主动脉瘤5例,并发主动脉夹层7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主动脉血管成像对诊断主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瘤和夹层诊断具有快速、准确、创伤小等优点,可作为诊断主动脉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疾患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单层序列增强扫描(SSM)或连续容积增强扫描(CVS)方式行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方法分别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层面或曲面重组法(MPR?CPR)、容积显示法(VRT)。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用于显示血管内腔。结果:24例主动脉病变中,主动脉夹层16例,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3例。断层图像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内膜片、破口、分支动脉起源以及动脉瘤的形态、破口位置和瘤内血栓;三维重建技术可立体显示内膜片走行,主动脉全貌,动脉瘤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仿真内窥镜技术可动态观察血管内腔情况如破口、内膜片走行等。结论:EBCT诊断主动脉疾患尤其胸主动脉病变有重要价值,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图像对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细支气管腺瘤(BA)临床、CT及病理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BA患者临床、CT及病理学表现。结果 15例中,14例无明显症状,1例胸痛。15例CT均见单发BA,11个病灶为混杂磨玻璃结节(mGGN)、3个为实性结节(SN)、1个为纯磨玻璃结节(pGGN),均位于外周带,紧贴或邻近胸膜,左、右肺下叶各5个,右肺上、中叶各2个,左肺上叶1个,最大径6.15~24.04 mm、中位最大径9.10 mm,CT值-553~47 HU、中位CT值-297 HU;12个形态不规则、3个呈类圆形,10个边界清晰、5个边界模糊;14个见分叶征,11个见毛刺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及胸膜凹陷征各见于3个病灶,1个可见空洞。光镜下病灶内未见异型细胞,12个见特征性双层细胞结构,由腔面细胞层及基底细胞层构成。结论 BA临床、CT及病理学表现均具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CT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女性盆腔囊物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来自卵巢、输卵管、盆腔脓肿分别为26例、3例、4例。结果卵巢囊腺瘤12例(良性9例,交界性和恶性3例),卵巢囊肿10例,卵巢良性畸胎瘤4例,输卵管妊娠3例,盆腔脓肿4例,CT表现为囊性或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性混杂性块影。良性30例(90.9%),恶性3例(9.1%)。结论CT能清楚显示囊性占位病变本身及其周边关系,能对病变定位、定性提供可靠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陆重元 《山西临床医药》2010,(11):815-815,83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对21例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兴趣区域的螺旋CT增强扫描,用表面覆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投影法(MPR)、容积再现(VR)对轴位图像进行重建。结果:SSD、MPR可清楚显示病变全貌,动脉瘤的大小、范围、内膜片及其与邻近动脉分支的关系,并显示破口位置。MIP可显示血管管壁钙化和动脉瘤的范围、形态,对病变可进行任意角度重建和观察,清楚地显示瘤内血栓、破口。MPR能显示附壁血栓、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和内膜片。结论:MSCTA技术为主动脉瘤病变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通过CT评估主动脉缩窄(CoA)患儿主动脉弓的发育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病理确诊的CoA患儿(CoA组)的CT资料,选取同期47例非心血管疾病患儿为对照组,测量2组肺动脉主干层面升主动脉最大内径(AOA)、横弓前部最大内径(D1)、横弓后部最大内径(D2)、峡部最大内径(D3)及降主动脉穿横膈最大内径(DA),计算D1/AOA、D2/AOA、D3/AOA及DA/AOA比值;比较2组上述参数的差异,分析2组上述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CoA组D1/AOA、D2/AOA、D3/AOA均低于对照组(P均<0.001),2组DA/A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CoA组中,26例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其中11例D1/AOA ≤ 0.6、15例D2/AOA ≤ 0.5、13例D3/AOA ≤ 0.4。2组D1/AOA、D2/AOA、D3/AOA及DA/AOA与年龄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1)。术后接受随访的5例主动弓发育不良患儿D1/AOA、D2/AOA或D3/AOA均大于先天性心脏病数据库分类标准。结论 CoA患儿常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且以横弓后部发育不良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