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2011年9月~2012年6月收治的16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为实验组。将2010年8月~2011年6月收治的16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利用CT扫描进行诊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纳洛酮静滴。将治疗有效率和后遗症发生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依据CT扫描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及时治疗,利用常规治疗联合纳洛酮静滴的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40例新生儿作为为研究组。对照组为同期我院健康分娩的新生儿40例。对比两组出生24 h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研究组出生24 h与治疗后出院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结果两组出生24 h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结果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研究组出生24 h与治疗后出院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结果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可较好的判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疾病严重程度,对判断预后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新生儿缺血性缺氧性脑病的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10月所收治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130例,依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划分成实验组65例,给予针对性护理。对照组65例,按照普通方式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在经(14.87±1.48)d恢复,对照组为(19.54±1.74)d,实验组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儿治愈率为92.31%(60/65),对照组为78.46%(51/6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提升疗效,帮助患儿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0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及精心护理。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6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MDI、PDI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压氧治疗并结合有效护理措施,能提高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尽早康复的目的。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013年间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108例患儿通过高压氧进行临床治疗的护理资料。结果高压氧治疗的成功率为94%,疗效显著、安全。结论采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疗效显著,治疗过程中需加强入舱前、入舱中及出舱后的全面护理,以进一步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征象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患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行CT扫描,对CT结果按照统一标准分为轻、中、重度,与临床分度比较,分析CT分度符合临床分度的比率(简称符合率),并讨论其相关性。结果临床分度为轻度的患儿中,CT分度的符合率为89.5%;临床分度为中度的患儿中,CT分度的符合率为73.3%;临床分度为重度的患儿中,CT分度的符合率为83.3%。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CT分度呈显著相关,但仍有一定的差异。结论 CT能协助临床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程度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估计提供了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治疗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98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早期干预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经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MDI和PDI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20.41%明显低于对照组4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实施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有效提升预后水平,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对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程序及诊断方案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提升新生儿惊厥患儿整体治疗效率的重要手段。方法通过对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要点进行有效分析,并总结出新生儿惊厥的临床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提升其疗效。结果研究发现新生儿惊厥的诱发因素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以及低钙惊厥为主,其发生类型常见于轻微型。结论当前新生儿惊厥的临床特征和临床表现都存在着复杂性,因此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应当以患儿诊断结果为重要参考指标,并予以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提升患儿的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第7天和14天,观察组NBNA评分≤35分的患儿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缺血缺氧性脑病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脑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床旁头颅彩超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0例新生住院患儿,其中100例患儿为对照组,检查疾病时用常规脑电图方法,另外100例患儿为实验组,检查时采用床旁头颅彩超检查,比较并分析两组患儿检查结果的准确情况。结果床旁头颅彩超对100例患儿做出了准确判断,并给予了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经过仪器的检查,实验组准确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头颅彩超能够及时准确判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出血位置,出血量,外周积水情况以及大脑前动脉血流及血流阻力指数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22日—2017年8月22日我院缺血缺氧性脑病40例患儿(实施奇偶数分组模式),对照组的20例患儿进行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的20例患儿进行亚低温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拥抱反射(25.38±1.41)分、吸吮反射(27.41±1.35)分、握持反射(25.48±1.42)分、肌张力上肢(27.46±1.18)分、肌张力下肢评分(24.48±1.68)分、不良反应发生率(5.00%)、治疗后1天NBNA检测结果(36.45±3.19)分、治疗后3天NBNA检测结果(37.85±0.16)分、治疗后7天NBNA检测结果(38.98±0.84)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缺血缺氧性脑病小儿实施亚低温治疗效果显著,且可提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就诊于我院儿科的患儿45例,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将患儿分为轻、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所有患儿均给予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颅内高压发生、喂养护理等方面常规护理。观察患儿情况,统计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愈情况。结果 45例患儿平均住院时间(10.23±3.26)天,治愈42例,占93.3%,好转2例,占4.4%,放弃治疗1例,占2.3%。结论选择系统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大大地降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高压氧治疗在使用综合护理后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入的8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儿,用随机排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另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实施不同护理对护理满意度、体质量、身高、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82.50%(χ~2=12.500,P0.05),观察组2年后体质量、身高均高于对照组(t=9.507、4.269,P0.05);对照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15.00%,高于观察组的2.50%(χ~2=9.785,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应用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高压氧治疗患儿,不仅能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改善生长发育,还能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2014-01/2015-10收治的48例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对对照组患儿实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药物纳洛酮.治疗7 d后以及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功能恢复时间、神经行为评分和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无论是总有效率、功能恢复时间、神经行为评分还是预后情况,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可以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为患儿静脉注射纳洛酮,以快速恢复机体正常功能,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脑超声检查在高危新生儿颅内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高危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颅脑超声检查患儿脑实质及双侧大脑半球回声结构,对双侧脉络丛的宽度和双侧侧脑室前角的宽度进行测量,再对80例患儿进行头部CT检查。结果 80例患儿中有18例为脑室扩张,有20例为脑内出血,有缺血缺氧性脑病25例,有6例为室管膜下囊肿,有11例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排除网膜下腔出血及小脑内出血、硬脑膜下出血等检查结果以外,超声检查结果和CT检查结果及临床正常基本一致。结论应用颅脑超声检查对于高危新生儿颅内疾病诊断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超声检查操作方便,不会对患儿造成放射性损害,尤其对患儿颅脑中央分辨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做出总结。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4年3月本院接诊的30例新生儿缺氧性脑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还要做好加强保暖、纠正缺氧、正确喂养等护理工作。结果: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以及护理之后,患病婴儿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完全治愈的有27例,治愈率达到91.12%。在随访的半年中,留有后遗症的患儿1例,死亡1例。结论:对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增加患儿治愈的成功几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与足月儿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对比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者80例,按照出生孕周分为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均为40例。比较发病相关因素、住院期间临床表现及治疗期间出现的相关并发症。结果足月儿组发病因素中羊水污染比例显著多于早产儿组(P 0.05),而胎膜早破及母体感染比例显著低于早产儿组(P 0.05),足月儿组其体温显著高于早产儿组(P 0.05),出生3天血清胆红素值指数低于早产儿组(P 0.05),新生儿组出现肺炎、颅内出血、脑膜炎的比例显著低于早产儿组(P 0.05)。结论足月新生儿体温显著升高,同时合并羊水污染及胎儿宫内窘迫,早产儿早期黄疸明显升高,同时合并胎膜早破及母体感染者,应引起临床重视,及时排除新生败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生儿下肢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并探讨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66例行下肢PICC置管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将其分别纳入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穿刺次数、留置时间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新生儿下肢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1066例新生儿中,共有72例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75%;以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最为常见,占63.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2500 g、基础疾病为感染性疾病均为影响新生儿下肢PICC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新生儿下肢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出生体重、感染性疾病有关,临床上应重视高危新生儿的识别与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连续腰椎穿刺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例使用连续腰椎穿刺治疗颅内出血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次研究分析的5例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0%。结论:连续腰椎穿刺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抢救新生儿的生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新生儿的颅脑采用CT与彩色型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经CT与彩超检查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价值。结果经彩超检查16例新生儿的颅内出现出血现象,CT为12例;彩超检查9例缺氧缺血类脑病,CT为12例;彩超检查20例脉络膜丛出现囊肿,CT为0例;彩超检查0例蛛网膜的幕下与下腔出血,CT为4例;彩超与CT对新生儿病灶的范围具有一致的敏感性。结论采用CT与彩超检查新生儿的颅脑疾病,对病变种类、分级及范围等有各自优势,应结合情况选择合适方法 ,以提高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