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颂  赖思琪 《风景园林》2021,28(9):75-81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是承载市民社会活动的重要开放空间,公共空间中多元的人群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核心要素。采用手机信令数据获取人群的聚集密度和年龄多样性,以上海市黄浦滨江公共空间核心段为案例,分析基于多源数据的年龄多样性与滨水公共空间环境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识别显著影响使用人群多样性的滨水公共空间内部与外部特征,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依据。研究表明:滨水区岸线开敞度、慢行体验、周边环境设施、居住人口密度以及交通可达性是影响黄浦滨江公共空间使用者人群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优化滨水公共空间及其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作为促进全龄友好、提升城市活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许多城市滨水区虽经精心设计,但使用人群不多,因而缺乏城市活力。驻留活动是基于对环境的偏好或影响而产生的脚步放慢、逗留及交往等行为,真实反映了周边环境的友好程度,也最直接地反映了滨水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和活力。本文以上海黄浦江沿岸浦东滨江公园和徐汇滨江的25个滨水公共空间为对象,采用行为地图记录驻留活动数据,选取基面、岸线、功能和设施等公共空间要素,运用SPSS相关性分析,以及行为地图和要素分布图的叠加分析等,探讨不同滨水公共空间要素对驻留活动的影响,找寻显著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滨水公共空间驻留活力提升的对策,包括提高过渡基面的空间吸引力,加强岸线与水体的互渗,增设平民化且灵活的功能,鼓励设施复合利用等。最后,从考量指标方面指出:驻留率和驻留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滨水公共空间活力,而驻留线密度和驻留面密度也是评判滨水公共空间吸引力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社区作为城市重要构成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承载,对其公共空间的更新和活力提升,为居民营造更宜居的空间环境成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工作。论文借鉴空间―行为互动理论,从人本角度结合人群大数据和传统调研数据对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子展开研究,构建体系构成层面和要素构成层面的社区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劲松街道既有社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数据识别人群密度,结合实地调研观测等方法分析人群活动与空间使用,总结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特征与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提升策略,为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严寒城市的居民进行冬季公共开放空间景观使用的问卷调查,运用SPSS20.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严寒城市居民冬季参与户外活动的7个影响因子,分别为外部环境因子、文化活动因子、人群特征因子、美景度因子、空间形态因子、内部舒适度因子、设施完善度因子。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因子提出严寒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冬季景观设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肖彦  李知非  叶彤  李初航 《华中建筑》2022,(11):144-148
在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游客与村民在乡村公共空间使用上存在利益冲突与需求差异。以辽宁省凌海市牤牛屯村为例,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探究不同利益主体与行为主体的公共空间行为冲突。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与空间需求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场、村民住宅、农田等空间交界处是不同人群空间行为冲突的主要发生区域,需针对不同空间活动类型进行空间分隔与边界围合,合理引导游客与村民空间行为,实现乡村空间主体的多元平衡。针对不同人群的空间行为特征与诉求,从观光展示、建设方式、空间营造、文化塑造等层面提出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力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6.
黄浦江作为上海重要的公共空间资源,两岸绿道贯通开放后,滨水公共空间品质大幅提升,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学术研究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首先对黄浦江滨水地区总体风貌和三个典型空间进行评析,比较贯通前后的公共空间变迁,总结滨水区更新设计策略和意义。其次,引入定量分析方法,探究改造后的滨水公共空间不同区段人口、社会学的影响差异、与城市腹地开发相关性等问题。借助微博、航拍图像、人口分布、设施分布等多源数据,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评价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研究城市腹地开发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异化配置设施、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腹地活力调整区域投资密度等发展策略,为滨水区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测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颂  赖思琪 《风景园林》2019,26(5):24-28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活力的测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人群及其活动是公共空间活力的主体和外在表现,传统的测度方法往往是对空间活力的间接反映。大数据能全面反映人群活动的行为特征和时空规律,从而使真实描述公共空间活力本质成为可能。从反映人群活动的稳定性、聚集性与多样性等3个基本特征的视角,提出了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和定量计算方法。指出大数据质量及适用性研究、公共空间活力评价及其与物理空间的耦合机制研究应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黄聪 《建筑与文化》2016,(12):144-145
校园公共活力空间是学校公共活动开展的载体,其品质的高低、活力的大小,深刻影响着校园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文章针对当今校园公共活力空间在表达方面所暴露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内外城市设计相关理论,对校园公共活力空间的主要特征因素进行简要阐述。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结合空间活力营造原则,对重庆大学B区校园的主要活力空间进行表达评析,并给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从微观的城市设计层面出发,建立由行为分析、需求分析、制定策略三个步骤组成的研究框架。以南京市鼓楼广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行为场所观察法、实地访谈法三种调查方法,了解公共开放空间内活力要素的运用,探讨环境行为对公共空间的影响作用,根据研究结果确立整合设计的策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服务生活品质,为规划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范雅婷  章明 《中国园林》2023,39(2):77-83
城市滨水区更新尤其是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确实发挥着集聚公众活跃社会、升级产业提振经济等活力复兴的重要作用。得益于新工具和新数据的普及,基于城市空间类型形态的空间要素测度及基于时空行为和功能设施的空间活力测度均取得大幅进展。因此,从时间、空间分异角度跟踪循证深圳茅洲河碧道更新项目的研究,通过对其建设周期始末状态进行比对分析,尝试基于多源数据测度社会活力的复兴和经济活力的提振,从而探究滨水公共空间要素更新对活力变化的影响作用。在时空分异视角下对滨水更新跟踪测度的研究方法,更加直接地揭示包括多样功能的置入、场所品质的提升等滨水公共空间要素的更新,从不同程度上带来了空间活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陈雪依  姚亦锋 《华中建筑》2010,28(2):103-106
该本文利用空间句法软件对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与仙林校区的校园空间形态进行了量化分析,从空间秩序、空间组织、空间尺度、空间的构成要素四方面探讨了新老校区空间形态的差异。通过新老对比,为新校区的建设和对老校区文脉的继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钱明一  张燕 《华中建筑》2014,(2):128-132
文章介绍了杭州职业技术学校总体规划设计理念:通过萃取构成基地的三个主要景观元素——丘陵、河流(冲沟)、水塘,组织和利用丘陵、建筑与水体的互相关系来取得生态化、诗意般的山地校园空间;通过建筑单体设计实现室内空间到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通过校园共享空间的组织,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满足现代化校园开放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冯刚 《中国园林》2012,28(6):72-77
以大学校园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自然地域与人文社会等各种因素对于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影响,从知识学的特定视角研究指出,知识活动的取向与活动方式对于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变具有决定性作用,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大学知识活动的特点以及校园空间形态演变主要特征加以论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信息时代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开放化与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保持大学校园精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石河子大学公共教学楼为例,在全面分析人、环境与建筑三者关系的基础上,从"建筑造型与校园环境的融合、教育理念与教学建筑的印证、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渗透"三个方面,阐述了寒冷地区公共交流空间的设计理念,提出了"围合式"建筑的设计构想。同时,在设计中本着"尊重自然环境、服从校园规划、满足教学功能、促进师生交流"的设计原则,采用具有中国传统空间观念的"书院式"设计手法,营造了一个四季如春、安静幽雅的学习环境和便于交流的共享空间,体现了现代教育建筑的实用性、适宜性、整体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大学校园环境规划提出的新要求和新理念,本文提出构成校园环境的四个基本要素,分析影响校园环境的四个层面,并结合福州市闽江学院规划实例,以校园大环境、园区环境、建筑组群之间环境、建筑庭院环境四个层面进行总体构思,对如何营造活泼、富有情趣、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由校园空间着眼.从空间构成要素、构成模式、空间界面三个方面,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台湾东海大学新老教学组群空间形态的异同,由此总结出为我所用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李欣 《华中建筑》2008,26(10):89-92
该文以同济大学音乐广场为例,调查研究了作为大学校园主要服务群体的学生是如何感知、评价与使用校园广场空间的。通过对其行为方式的调研分析,总结出影响校园广场使用状况的空间环境因素,希望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校校园优质交往空间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明霞 《山西建筑》2012,38(20):20-22
从校园道路系统整体设计、交往空间序列、交往空间尺度、公共休憩环境、活动服务设施、几种利于交往空间节点等方面对高校校园外部交往空间构建进行了分析,以期对高校交往空间的优化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体育场作为开放的校内活动场所,它聚集了不同人群的各种行为模式,本文从人的行为模式研究出发,通过对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体育场进行调研、分析、总结,掌握人的基本行为模式,指出基于行为模式下的高校体育场空间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申晨 《南方建筑》2013,(4):43-46
校园开敞空间是营造优质校园环境、塑造整体校园形象的重要要素,是校园最具活力和象征精神的场所。但我国校园规划中普遍存在着开敞空间缺失、形式单调以及对校园自身人文精神和历史文脉承接不足等问题。本文依托开敞空间的基本概念理论,结合清华大学校园开敞空间的组织设计,总结出其类型特征,以期对校园开敞空间的规划提供一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