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观察组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行甘乐能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结果观察组RVR率、ETVR率、SVR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优于甘乐能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杨奎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7):1038-1039,1045
目的观察青岛市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的分布特点,探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与患者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以及HCV基因型与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的标准方案,对157例患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进行治疗,应用PCR方法检测HCV基因分型,治疗后评价持续病毒学应答情况。结果 157例丙肝患者中HCV 1型占64.33%,HCV 2型占28.03%,HCV 3型占6.37%,HCV 6型占1.27%,未见HCV基因4型、5型。各基因型间男女患者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1型、2型、3型、6型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0.69±15.22)岁、(48.34±14.63)岁、(37.20±3.71)岁、(38.50±2.12)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V 2型患者获得SVR率明显高于HCV 1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8,χ20.05(1)=3.841,P0.05]。结论青岛地区HCV基因型以l型为主,其次是2型,未见基因4型、5型,HCV 1型患者对标准治疗方案的疗效较HCV2型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9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24周HCV-RNA转阴率为73.33%,高于对照组的5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周、48周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泛基因型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如索磷布韦/韦帕他韦、格卡瑞韦/哌仑他韦及索磷布韦/韦帕他韦/伏西瑞韦等,明显提高了难治性基因3型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效果。但基因3b型、肝硬化、经治及存在耐药相关性突变的患者,DAAs的抗病毒效果相对较差。对于基因3b型合并肝硬化患者,可以考虑加用利巴韦林或延长治疗疗程以提高抗病毒效果;对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或DAAs经治的基因3型患者,可使用索磷布韦/韦帕他韦/伏西瑞韦治疗。与DAAs治疗后未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患者相比,获得SVR可明显降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风险,但仍有部分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即使获得SVR,仍可发生HCC,尤其是合并肝硬化患者。因此,对于DAAs治疗后未获得SVR,且存在肝硬化疾病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HCC的发生。DAAs的使用与HCC的发生及复发风险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部分脾栓塞术(P SE)后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评估其安全性。方法选取部分脾栓塞术后,脾功能亢进缓解的基因2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干扰素α-2b3MU,隔日一次,利巴韦林0.9g/d抗病毒治疗,疗程7 2周。监测肝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HCVRNA。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2 4周。结果 1 3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部分脾栓塞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有显著的提高(P〈0.01);全部患者均完成抗病毒治疗并接受随访24周;3例出现溶血性贫血,减少利巴韦林剂量。其中84.6%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例复发;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死亡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可消除脾亢性血细胞减少症,术后给予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可获得较好的SVR,且安全性高,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临床医务人员发生丙型肝炎病毒(HCV)职业暴露后处理过程及感染情况,为HCV职业暴露的防护提供经验。方法调查5例发生HCV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暴露环节、暴露后处理方法及追踪随访结果。结果5例发生HCV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均为临床护士,1例确诊为职业暴露后急性感染HCV。发生HCV暴露后,均给予常规心理支持和咨询,4例排除感染者很快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确诊被感染者暂时调离临床一线岗位,加强心理支持,坚持完成1年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治疗后痊愈。结论医务人员发生HCV职业暴露后及时上报、进行HCV RNA感染监测;确诊感染HCV后尽早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是治愈HCV急性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患者白细胞介素28B(IL-28B)基因多态性分布和HCV基因型的不同,对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PR)的43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色荧光MGB探针检测IL-28B rs12979860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采用Taq Man探针检测HCV基因型。结果 436例CHC患者中,IL-28B rs12979860的CC型、CT型和TT型检出频率分别为82.80%、15.60%和1.61%;HCV基因1b、2a与3b亚型的检出频率分别为73.39%、24.77%和1.83%;CC型、CT型、TT型患者在应答良好组和无应答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CV分型为1b、2a、3b亚型的患者中,在应答良好组和无应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IL-28B rs12979860基因型与PR治疗的CHC患者病毒持续应答关系密切,CC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CT、TT基因型,TT型几乎无应答。不同HCV基因型与治疗效果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IV/HCV合并感染者HCV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感染途径.方法 收集昆明市第三人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52例HIV/HCV合并感染者血清,对HCV RNA阳性的28例患者采用型特异性探针杂交法进行HCV基因分型.结果 在28例HCV RNA阳性合并感染者中,共检出4种HCV基因亚型,分别为3b型9例(32.1%),3a型8例(28.6%),1b型7例(25.0%),6a型3例(10.7%),1例未测出(3.6%).静脉吸毒感染共23例,占82.14%,非静脉吸毒感染5例.结论 HIV/HCV合并感染者的HCV基因型以3b、3a、1b型为主要基因,并以静脉吸毒为主要感染方式.  相似文献   

9.
聚乙二醇IFN/利巴韦林联合治疗48周是Ⅰ型HCV慢性感染的标准疗法,其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40%~50%。Telaprevir是一种新型的HCV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HCV感染治疗有一定的价值。为此,法国巴黎大学的Hezode等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他们将334例初治的Ⅰ型HCV慢性感染者随机分成4组,  相似文献   

10.
肝炎C病毒(HCV)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总的流行率为3%~5%,一般人群感染率为1.8%,估计有1.7~2.0亿人感染HCV,是一全球的健康问题.慢性丙型肝炎(慢丙肝)的抗病毒治疗最近10年从标准干扰素单治疗发展到标准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利巴韦林(ribavirin,病毒唑RBV)联合治疗,新近又发展为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 interferon)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引起持续病毒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率提高,疗效增加,成为当今抗HCV治疗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病毒和宿主因素及治疗过程中不同病毒学应答模式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IFN)治疗结局的影响,为临床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效预测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析30例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病毒载量、IFN种类、治疗过程中不同的病毒学应答模式以及年龄、性别、体重、肝脏脂肪变性等多种因素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HCV基因分型应用直接测序法,HCVRNA载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结果]持续应答(SVR)组和无应答(NR)组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无差异;NR组脂肪肝患者明显多于SVR组(χ2=5.662,P﹤0.05);HCVRNA载量两组无差异(SVR组6.32±0.828vsNR组6.08±0.892);基因型1b型患者的SVR率(35.7)低于2a型(67.7),Peg-干扰素治疗SVR率(67.7)高于普通干扰素(41.7)。SVR组RVR获得率达71.4,明显高于NR组(12.5);EVR的获得率两组均较低(28.6vs25),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毒和宿主因素中,年龄、性别、体重与干扰素疗效无关,肝脏脂肪变性、基因型1b型患者干扰素治疗SVR率较低。长效干扰素疗效高于普通干扰素。RVR的出现对SVR的获得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优化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 120 例基因 1b 型丙型肝炎患者分为普通干扰素优化方案组、普通干扰素标准方案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PEG-IFNα-2α) 方案组,比较各组在治疗过程中快速病毒学应答 (RVR)、早期病毒学应答 (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 (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 (SVR) 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指标.结果:普通干扰素优化方案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方案组获得的 EVR、ETVR 及 SVR 均高于普通干扰素标准方案组.结论:根据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的应答情况来调整干扰素用量的方案,可以提高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胰岛素抵抗对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影响,从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HIV/HCV合并感染者中选择155名研究对象进行多中心队列研究,主要的结果变量是持续病毒学应答.研究结果显示:55名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其中42名胰岛素抵抗指数小于4的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13名HOMA >4的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但无统计学差异(P=0.27).对基因1型和4型感染者分析结果显示:HOMA <4和>4的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无统计学差异(P=0.8).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基因3型、基线HCV病毒载量和基线LDL胆固醇水平能够影响HIV/HCV合并感染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而胰岛素抵抗对持续病毒学应答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HIV感染个体HCV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许多人同时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在这些患者中,越来越多的快速进行性肝病被发现,更高的HCV RNA携带水平促进了丙型肝炎的传播,且合并感染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反应低下。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与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潜在的相互作用使得这些患者的治疗进一步复杂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验证新一代片段分析技术(advanced fragment analysis,AFA),对HCV基因分型及白细胞介素28B的2个SNP位点多态位点检测的可靠性,并探讨其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HCV的疗效预判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3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样本。同时随访1年~2.5年,并将患者分成2组,比较HCV不同基因型以及携带不同SNP位点患者在2组中的差异。结果 AFA对样本进行分型检测,与Sanger测序法比较,准确性达到100%,随访发现感染HCV亚型为1b的患者、或者rs12979860 CT型、或rs8099917 TG型患者干扰素治疗后,复发概率高。结论AFA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rs12979860和rs8099917位点多态性,具有准确性好、通量高、操作简便等特点,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院》2007,7(3):74-74
意大利学者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肝移植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和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似乎增加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危险。已知干扰素能激发有免疫功能病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意大利Bologna大学Andreone医师说,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肝炎,可使肝移植后感染HCV的抗病毒治疗复杂化。Andreone医师和同事的这一结论,是在发现9/44例肝移植患者发生了意料之外的肝功能检查异常后得出的。这些病人为防止HCV感染复发,接受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和利巴韦林治疗至少6个月。尽管治疗后所有病人(除1例外)HCV—RNA得到清除,但这些病人发生了移植物功能障碍。在肝移植前,无1例病人有任何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征象,然而,根据评分系统,研究者诊断所有9例病人很可能是自身免疫性肝炎。另外,3例病人发生了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另1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停止所有抗病毒治疗并加用泼尼松后,5例病人缓解,4例移植失败。1例病人死于移植失败,另1例死于静脉曲张出血。Andreone说,自身免疫性肝炎需要用免疫抑制剂积极治疗,而抗病毒治疗应当继续或停止尚未确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1b型感染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收集3例使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抗病毒治疗的HCV 1b型感染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例血液透析及1例腹膜透析患者采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抗病毒治疗,均获得持续病毒应答(SVR12),达到临床治愈标准。1例患者用药4周后出现明显血红蛋白下降,但在治疗12周时改善。1例患者新增疲乏表现,治疗结束后症状消失。治疗中3例患者均未因并发症而停药。结论使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合并HCV 1b型感染的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均有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学工程》2017,(3):403-404
目的探讨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及其护理。方法选取我院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儿12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观察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儿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慢性丙型肝炎患儿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和确保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2例年龄60岁以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干扰素α-2b(IFNα-2b)治疗,初始剂量为120万U/次,皮下注射,隔日1次,加利巴韦林600mg/d,治疗1个月后,根据病情调整IFNα-2b及利巴韦林剂量,治疗24周或48周及停药24周时观察疗效。结果:22例患者有20例耐受较好并完成疗程,1例因无法耐受利巴韦林治疗提前终止,另1例因血小板过低提前终止治疗。与治疗前比较,20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的ALT、AST、HCVRNA,均有明显改善(P<0.05),停药后随访24周仍效果理想。结论:小剂量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个体化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近期及远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8例应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4周的临床资料.结果 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早期不良反应有发热40例(69%),头痛及肌肉关节酸痛36例(62%),胃肠道反应10例(17%),白细胞(WBC)减少44例(76%),血小板(PLT)减少10例(17%),血红蛋白(HGB)下降31例(53%),4例患者因中性细胞数降低而将派罗欣减量,6例患者因胃肠道反应或HGB明显下降将利巴韦林减量.结论 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类流感样症状、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血红蛋白下降,中性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及血红蛋白下降可以导致干扰素及利巴韦林减量,从而影响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