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临床路径管理的要求制定标准化输血和质量监控流程,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构建临床输血闭环管理体系。初步建成了输血前评估、输血申请和审批、标本采集和运输、血液库存管理、血型复检和输血相容性试验、发血和取血、输血前准备和核查、输血过程巡查、输血后效果评价、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血袋回收等全程各节点的闭环式管理和监控体系。经多家医疗机构试运行,可为临床输血提供高效、安全、可溯源的临床输血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构建信息化闭环管理系统,实现"临床输血全过程"的实时监控。方法依据我国现行临床输血相关文件及法律要求,将输血科工作与临床输血需求相结合,陕西省人民医院输血科联合西安天网软件技术公司开发完成临床用血闭环管理系统。结果该软件实现了从血液入库到血袋销毁、从临床医生输血前评估到输血后评估等"临床输血全过程"、完整输血电子病历、完善临床用血三级审核制度以及建立临床用血统计分析模块等信息化闭环管理,实现了医院HIS系统、检验LIS系统以及输血科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实时准确采集和监管各环节数据,形成输血医疗全过程的闭环管理。结论临床用血闭环管理系统对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临床用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构建临床输血智能化路径管理体系,分析实施后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趋势。方法 采用输血智能化路径管理系统与三级组织管理构架,实施临床输血全程闭环路径管理体系,实现输血质量数据的实时监控与统计分析。结果 1)成功构建科学、安全、规范的临床输血路径管理体系,能对输血过程中各节点执行情况进行记录,使临床输血全程质量及安全得到实时控制及质量持续改进。2)应用数据显示,与2012年相比,我院2016年在出院人次及手术人次均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总输血量控制良好;出院人均总用血量、手术人均总用血量、出院患者人均红细胞用量等指标均呈持续下降趋势(P0.01)。结论 临床输血智能化路径管理下我院用血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临床输血智能化路径管理系统对提升血液质量和科学安全有效用血水平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同时为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和输血数据的区域性汇总、分析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医院血库管理系统增建废血袋回收管理模块,采用读取血袋条形码信息方法进行血袋回收登记,实现对废血袋的回收进行数字化管理和对临床用血全程监控的可行性。方法在医院血库管理系统中建立数字型废血袋回收管理模块,临床输血完毕后,将废血袋送回输血科时读取血袋上的条形码,进行回收登记;系统可对已送回或未送回血袋情况进行查询。结果通过数字型废血袋回收管理模块对血袋上的条形码进行扫描,可快速、自动录入供者和受血者信息;实现对废血袋回收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临床用血全程监控管理。结论在医院血库管理系统建立数字型废血袋回收管理模块,能够准确记录回收的废血袋信息,操作方法简便可对输血科发出的每一袋血袋进行有效追踪,规范临床用血及废血袋的回收管理,实现对临床用血全程监控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的全程闭环智能路径构建,以建立科学化、标准化、全程闭环路径智能化的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方法依据我国现行输血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的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按照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临床转归,全程质量和安全实时控制,做我所写、写我所做、质量持续改进的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总体要求,采用NET框架的B/S/S和C/S/S相结合的模式,应用Oracle数据库技术和SOA服务技术对临床用血的设备、人员、材料、环境、法则等要素进行全程闭环智能路径构建。结果 1)成功构建了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信息化的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2)全程闭环智能路径涵盖了临床用血全过程,包括了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异体输血、自体输血与用血数据库,血液标本,血液制剂,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等,实现了路径间无缝对接,信息智能共享,全程实时控制及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3)该路径具备了路径轨迹闭环化、过程溯源循证化、功能智能集成化、质量和安全实时控制化及质量持续改进的功能特点。结论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能有效实现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提升科学安全有效用血水平,为医疗机构和行政部门输血管理决策提供循证依据,同时亦为探索单病种个体化精准输血治疗和大数据临床输血循证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实时控制与用血不良事件质量持续改进,实现输血安全预警,预防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发生。方法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中针对用血安全要素采取智能信息化检索、比对与路径化实时控制,并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平台互联互通,依据PDCA原理质量持续改进,以有效实施输血安全预警。结果 1)通过对输血前检测、评估、输血方式与治疗方案、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签署、输血申请审核审批、输血疗效评价等路径化实时控制与多学科诊疗,有效预防了可避免的输血、输血延误或不足及血液制剂选择不正确;2)通过对血液标本路径生成、核查核对、有效时限、检测状态等运行和操作轨迹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操作信息提示,有效避免了血液标本错误与输血实验检测不规范;3)通过对血液库存预警和血液制剂核查核对、有效时限、检测结果比对等运行和操作轨迹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操作与授权信息提示,预防了应急用血不及时或库存不足,有效避免了血液制剂错误或超时限输注;4)通过血液制剂与受血患者运行轨迹融合,实现了输血过程监测、输血不良反应调查报告、输血疗效评价与输血护理和病程记录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信息共享;5)临床用血不良事件路径与质量持续改进分析信息共享,自上线应用以来,医院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χ2=10.211,P0.05),输血安全预警质量持续改进成效显著。结论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的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能有效预防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为输血安全预警与决策提供循证依据,亦为覆盖整个输血链的血液预警系统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中临床输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实现临床输血全程质量和安全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方法按照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用.NET框架的B/S/S和C/S/S相结合的模式,应用Oracle数据库技术和SOA服务技术对临床输血的设备、人员、材料、环境、法则等全程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采取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相结合的实时控制手段构建临床输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结果 1)成功构建的临床输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与血液制剂、血液标本及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等全程闭环智能路径间实现了智能无缝对接与信息共享;2)通过临床输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对质量和安全要素的实时智能信息检索与路径提示的前馈控制、智能路径的现场控制及智能信息共享的反馈控制,本院实现了临床输血全程质量和安全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及质量持续改进;3)该路径具备规范、智能、全程闭环、路径实时控制及质量持续改进等特点,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应用成效明显。结论临床输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满足了医院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全程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的要求,在提高临床用血依从性,推行患者血液管理,减少输血需求,有效提升临床用血水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构建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以实现单病种个体化循证输血评估评价,有效提升患者血液管理和科学安全有效用血水平。方法以三级组织管理和三级临床输血评估评价为基本架构,贯穿于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路径间无缝对接,智能实时控制与信息共享。结果 1)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全程闭环智能路径涵盖了输血前、输血过程中评估与输血多学科诊疗,输血疗效评价及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的全过程;2)具有全程组织管理、多部门全员参与,评估评价的个体化、系统性、全面性,过程控制的智能路径化与信息实时共享,质量持续改进智能化分析等特点,实现了临床输血评估评价的多部门全员参与、事前主动评价、全程闭环路径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3)应用数据显示,医院输血前评估率、输血后评价率、输血合理率、自体输血率、术中自体输血率、微创手术率等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分别由2013年的93.30%、89.72%、96.01%、20.01%、57.77%、25.45%上升到2015年的98.60%、95.87%、99.43%、27.36%、75.59%、28.97%(P0.01),医院出院患者输血率、异体输血率分别由2013年的9.13%,7.84%下降到2015年的5.92%,4.77%(P0.01),出院患者均异体RBC量和均RBC量、手术台均异体RBC量和台均RBC量分别由2013年的0.26 U、0.36 U,0.18 U、0.42 U下降到2015年的0.21 U、0.29 U,0.08 U、0.31 U,均呈持续下降趋势。结论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对提升患者血液管理和科学安全有效用血水平,减少患者输血需求,指导单病种个体化循证输血与质量持续改进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按照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建立以输血治疗预期目标为导向的临床输血路径管理体系,采用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对输血前评估、输血预期目标、输血剂量、输血后效果评价进行全程控制。以输血预期为目标的输血管理系统确保了输血治疗目标明确、输血剂量合理并实现输血全过程密闭管理。提高了临床输血的合理性以及输血治疗过程信息的完整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临床用血评价体系规范临床用血申请程序和临床用血方案,并通过疗效评价提供科学合理输血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9月至2016年12月神经外科输血治疗患者346例。对所有患者的输血申请进行合理监管,并对临床血液相关数据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患者输血疗效,通过临床用血评价体系评估其临床用血的合理性。结果经过严格的输血申请审核及使用临床用血评价体系后,输血申请单不合格率显著减少9.41%,有效输注率提高18.37%。结论临床用血评价体系可有效监控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并且显著提高了临床用血的有效输注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实现基于移动护理终端(PDA)使用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下的输血闭环管理,以期规范全程输血管理.方法 通过PDA与院内HIS、LIS等系统的集成,构建并导入输血管理系统中合理用血及三级用血审批流程、临床护理输血流程、输血质量及不良反应监测等模块,建立输血闭环管理系统.运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从交叉配血、领取血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本市临床输血申请单中输血目的情况,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对2010年本市24家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开出的临床输血申请单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调查的5 862份临床输血申请单中输血情况为红细胞类3 693例,血浆类2 169例,其中合并输血1074例,占18.32%;按临床输血申请单中输血目的情况分类:红细胞类用血不合理1 295例,占35.07%,血浆类不合理1 132例,占52.19%;外科系统、内科系统红细胞申请输注目的不合理率分别为52.7%、9.04%;血浆输注目的不合理率分别为55.92%、46.61%。结论血浆类不合理使用较多,内科系统对除血浆外的血液成分输注适应症掌握较好,而外科系统对输血指征掌握欠佳。应加强对临床医生对科学合理用血知识的培训,制定本市临床用血规程,严格临床输血指征,严格审批,提高血液保护技术,对临床输血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医院可以对临床用血全过程实时监控的闭环式管理模式。方法由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临床用血管委会)整合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移动护理系统、手术麻醉系统、输血管理系统以及临床用血评估系统,输血科应用信息化手段管理输血申请与审核、库存预警、血清学相容性检测、血液发放、临床输血、自体输血管理、输血不良事件上报、申请用血评估以及输血后评价各个步骤,使全院的临床用血全过程处于临床用血管委会和输血科实时监控的闭环管理中。结果临床用血过程闭环管理实施前后3年的平均数据显示住院患者人数增加15.11%的情况下,临床用血总量减少4.44%,人均用血量减少14.64%;手术台数增加14.09%的情况下,手术用红细胞减少18.45%,手术科室自体血输血比例增加9.02%;临床用血过程闭环管理规范医院临床科室的用血行为,规范了输血科的用血管理,减少了手工录入环节导致的人为误差,保障了临床用血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可控性。结论临床用血闭环式管理有效提高了医院临床用血安全性、可控性会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临床输血病历的评价,了解临床输血的薄弱环节。方法抽取全市临床用血31家医院的输血病例148份,对输血病历的书写内容、用血医嘱情况、输血前检查结果、输血申请、输血知情同意书、输血病程记录、输血过程记录、输血适应证的掌握情况、成分输血率及红细胞使用率进行评价。结果未见输血史或妊娠史描述为71%、输注血液品种书写错误为3%、交叉配血单无签名为29%、输血知情同意书不合格为26%、临床用血审批不符合为48%、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疗效评价不具体为97%、输血执行无双签名为45%、输注起止及15分钟患者生命体征没有记录为84%、红细胞输注指征不合理为13%、FFP输注指征不合理为61%、输血后血袋保存不符合要求为19%。结论输血病历的具体化评价有助于改善临床输血病历的质量,并完善临床输血管理的相关过程,保障临床用血的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优化临床输血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引入条形码技术应用于临床输血信息系统。方法配发血系统管理时,对手写输血申请单进行质量考评;临床输血信息系统使用后,输血申请、标本管理、血液管理等实现条形码管理。结果实施质量考评可提高手写输血申请单的合格率,但工作量大、难度高;电子申请不仅保证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性,而且条形码对标本和血液管理简单易行、可信度高。结论临床输血信息系统采用条形码技术,增加相关信息量,对提高临床输血管理、增加保证输血安全发挥重要作用,真正实现血液"从血站到血管"全过程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实现临床输血的全程信息化管理,临床确保科学、合理、安全输血.方法 开发输血信息管理系统(TIS),包含医生、护士、输血科3个主要功能模块(工作站),应用于临床输血全程管理中.结果 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电子病历和等级评审中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的要求,有效地改善临床输血工作,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结论 输血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实现临床输血的全程管理,统计查询方便,能有效地实现持续质量改进,推动科学合理和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17.
在临床输血路径引导下的输血闭环式管理中,将输血前评估、输血过程管理、输血后效果评价、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等相关记录自动生成可编辑的输血病历电子文档,汇总成临床输血病历。借鉴病历首页的管理模式设计输血病历首页,通过输血病历首页监控输血病历书写的及时性和病历的完整性,通过输血病历的上传和汇总分析获得区域性临床输血大数据。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使输血病历更趋规范化、减少项目遗漏和书写不及时现象,还可避免医务人员重复记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管理在输血申请单规范填写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7中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填写要求结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重新设计新版的临床输血申请单并要求临床规范填写,每天对申请单填写完整性进行审核,发现存在缺填错填现象。成立申请单填写质量改进小组,针对我院输血申请单填写状况,以提高申请单填写合格率为目标,确定以PDCA循环加强输血申请单规范填写管理。结果采用PDCA循环管理后,输血申请单填写不合格项目项次呈下降趋势,输血申请单规范填写合格率由原来的53.0%上升至71.7%,持续改进的合格率为90.0%。结论采用PDCA循环进行输血申请单规范填写质量管理成效良好,但要实现申请单规范填写的持续改进,需要院领导对临床用血工作的重视与支持,需要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充分行使职责制定本院的临床用血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及输血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重视申请单的规范填写。质量改进小组应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使PDCA循环管理持续不断地运转,方能实现申请单规范填写合格率达到95.0%以上乃至99.9%的最终目标,从而避免因申请单填写不规范引起的输血纠纷的发生,有效地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输血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功能,实现临床用血管理的自动化。方法以输血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通过与医院患者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和医院手术麻醉管理系统等相关数据的提取、整理和计算,实现对临床用血进行评估评价相关指标的产出。结果利用输血管理信息系统,对大量输血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完成预设相关评价指标的自动统计和归类,以服务于临床输血的各个层面。结论通过建立基于输血管理信息系统的用血评价体系,能够在医生用血账户管理评价指标及用血动态监控等方面提供系统全面的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审批过程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对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审批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对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审批不合格及未用血后疗效评估申请进行原因分析,制订相应的措施、持续改进计划。结果通过PDCA循环,临床用血申请的审核审批率由干预前的82.7%提高至99.2%,审核审批率明显提高;疗效评估率由2012年的90.3%上升至2013年的97.7%。结论采用PDCA循环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审批率和输血后疗效评估率,持续改进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有效用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