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脱位晶状体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晶状体脱位手术摘出联合Ⅰ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眼脱位晶状体,其中Marfan 综合征2 眼、钝挫性晶状体脱位7 眼、确诊为单纯性晶状体脱位3 眼、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晶状体脱入玻璃体内3 眼进行晶状体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结果 术后视力在0.1 以上者13 眼(86.7% ),0.5 以上者9眼(60% );主要手术并发症:前房少量出血、高眼压、虹膜炎性反应、玻璃体腔内出血,术后1~2w k 均得到控制。结论 此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视力恢复满意的治疗方法,可获得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法的临床疗效。方法22例(22只眼)因外伤性白内障、常规白内障囊外摘除后囊破裂、白内障囊内摘除等手术后无后囊支撑的患者,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回顾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左右视力基本稳定,绝大部分患者视力能达到0.3以上。其影响视力的主要并发症是虹膜或睫状体出血,特别是位于瞳孔区的积血。其它并发症如角膜损伤、葡萄膜炎等虽然发病率较高,但经药物治疗后均能予以控制。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远期效果令人满意,不需特殊设备,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一次性皮试针头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12例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用一次性皮试针头自上方切口进入前房,入3点,9点虹膜后,从角巩膜级后1.5mm处穿出巩膜板层面,把聚丙烯缝线的针插入皮试针孔内并插紧,随皮试针慢慢退出上方切口,将引出上方切口外的聚丙烯线两个断端分别系在C型晶状体襻的膝部,把人工晶体植入后轻轻牵拉晶状体襻所系的聚丙烯线,引导人工晶状体呈水平位进入睫状沟内,结果:术后随访观察3-36(平均18)个月,术前视力为CF-0.04,随访最终视力,1眼视力增进至0.1,3眼至0.1-0.3,5眼至0.4-0.6,3眼至0.7-0.9,12眼植入位置均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此手术方法是对无法正常植放后房人工晶状体眼的有效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4.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远期效果。方法 对34例36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远期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远期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及术后视力无统计学差异,远期并发症主要有慢性前葡萄膜炎、角膜失代偿等。结论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是矫治无后囊及无晶状体眼的一种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后房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报告36例的手术结果。随访2-24月,对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预防做了分析和讨论。结果 矫正视力≥0.5者占36.1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术式,但操作不当可引起一定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晶状体后囊膜或后囊膜不完整使常规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不能顺利进行,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则为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疗法.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1月,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20例21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切口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们曾在 1999年报道了无缝线角膜切口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方法及初步临床观察[1] ,后来 ,我们又用同样的方法施行了一些该类手术 ,并进行了详细的术后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收集 1997年 9月至 2 0 0 0年 4月于我院行小切口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无晶状体后囊膜或后囊膜不完整的无晶状体眼 4 0例 (42只眼 ) ,均为同一术者完成手术、资料完整的连续病例。男 32例 ,女 8例 ;年龄 7~ 79岁 ,平均 4 0岁。白内障摘除至本次手术时间间隔为 3个月至 18年 ,平均 5 7个月。其中囊内白内障摘除术后10…  相似文献   

8.
改良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trans-scleral fixation)治疗无晶状体眼和因外伤或手术造成晶状体后囊破裂者,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技术分为内路(ah interno)和外路(abexterno)两种主要方法,大多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为睫状沟固定。Gabic等比较了70例内路法与109例外路法后发现外路法术后视力较好且井发症很少。因此,临床上多选用外路法。作者发现应用传统的外路法手术较为繁琐,现推荐一种改  相似文献   

9.
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为目前矫正无晶体眼性屈光不正的最佳方法。但当晶体囊膜由于某些原因如白内障术中出现并发症、晶体脱位、以前的白内障囊内摘除术以及人工晶体置换术等 ,受到损伤而不完整或缺如 ,不足以支撑人工晶体时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可能发生困难 ,此时可选择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或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 (trans- scleral fixation)。前房型人工晶体虽然方法简单 ,但其人工晶体不符合生理位置 ,并有长期慢性损伤角膜内皮的危险〔1〕,因而在晶体囊膜支撑力不足的情况下 ,多数手术者较倾向于选择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一…  相似文献   

10.
眼内窥镜直视下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焓  董晓光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9):1594-1597
目的:探讨在眼内窥镜直视下无玻璃体无晶状体眼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无玻璃体无晶状体眼在眼内窥镜指导下行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6例常规组作为对照,观察比较术后视力、散光、人工晶状体位置及其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1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内窥镜组8例术后所有人工晶状体位置正,UBM检查示所有16个人工晶状体襻全部位于睫状沟内,而对照组有3个人工晶状体襻位于睫状沟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内窥镜组术后增加的散光度数较对照组小(P=0.042)。术后视力均好于术前。结论:眼内窥镜下可使术者直视下完成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并将人工晶状体准确固定于睫状沟内。  相似文献   

11.
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1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11例临床观察解放军第五医院眼科任西平,黄洁成我院自1993年7月开展后房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本组共11例(11眼),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9-76岁,平均54岁。6眼为囊内摘除术后无晶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在白内障术中韧带断裂及后囊破裂后人工晶状体二期植入,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等无晶状体后囊膜术眼中的应用及术后并发症。

方法:选取我科2007-02/2012-11 采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患者31例32眼,均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结果:术后随访3mo~1a,矫正视力>0.5者9眼(28%); 0.1~0.5者17眼(53%); <0.1者6眼(19%)。出现术中睫状体穿刺口出血、术后角膜水肿、角膜散光、悬吊线松弛断裂、人工晶状体偏位等主要并发症。

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是目前无后囊或后囊膜晶状体悬韧带大范围缺损的手术首选,但还有许多手术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无囊膜支撑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囊膜支撑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效果。方法:用外路法巩膜瓣下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在睫状沟内。结果:本组病例术后的矫正视力≥0.5的占82.8%,效果较为满意。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是无囊膜支撑时矫正白内障无晶状性屈光不正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的无晶体眼,因外伤或手术造成的晶体后囊严重破损及各种原因的晶体脱位、半脱位,则不能按常规方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近年来国内外开始采用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我院自1993年7月开始开展该项手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20例21眼,男13例14眼,女7例7眼.年龄19~76岁,平均56岁.12眼为囊内摘除术后无晶体眼,术前矫正视力均大于0.5,行二期缝线固定术;2眼为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取出原人工晶体后行二期缝线固定术,4眼为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裂孔过大改行一期缝线固定术;1例2眼为马凡氏综合征晶体半脱位,1眼为过熟白内障,术前按摩眼球过重致晶体半脱位,均行囊内摘除晶体并一期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后囊膜破损较大的病例中,经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已被广泛应用[1~4]。目前国内多采用启瓣式2点固定术[1,3],术后常导致人工晶状体不同程度的倾斜或偏心,引起炫光、散光等而影响视力。国内外学者在不断探索其它更稳定的固定方法[5,...  相似文献   

16.
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青岛市市立医院赵武令现代白内障西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白内障最好的方法.但是对一些外伤或手术导致晶体后囊破裂的病人,怎样将人工晶体固定在睫状沟内,国内外一些学者采用不同方法用缝线固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应用此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白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期间14例患者16眼,均采用后房型入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3-23月。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时最佳矫正视力1.0,最低0.15,视力在0.5以上者9只眼(占56.2%),视力偏低者中术前继发青光眼2只眼,玻璃体混浊2只眼,所有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治疗晶状体前囊膜口不完整,后囊膜破广较大或无囊膜,不能支撑后房型人工晶体患者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锯齿状"Z"形缝线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后囊破裂18例(18眼)进行锯齿状"Z"形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随访3-6个月,平均4.5个月。结果 8例出现轻度角膜水肿及前房反应,3例出现瞳孔区渗出膜,1周后反应消失。1例出现轻度人工晶状体偏中心现象无须处理。1例玻璃体积血视力0.01,1例因青光眼视神经萎缩视力0.1外,0.2-0.4者10眼,0.5-0.6者5眼,0.8者1眼。术后无一例发生固定缝线松脱或囊泡,无结膜刺激症状或眼内炎发生。结论不使用线结而有效固定人工晶状体,可能减少巩膜坏死、缝线融解及感染,消除了手术线结导致摩擦症状等并发症。无须制作最后用于埋藏线结的巩膜瓣或巩膜槽,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视觉康复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三点固定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三点固定术王海林于雅范陶军许懿贾广学张柏新夏德昭近年来,经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这项术式已被眼科医生广泛接受[1~4]。虽然前房型虹膜支撑的人工晶体的设计逐渐趋于合理且放置容易,但仍有诸如虹膜炎、青光眼及无足够虹膜等情况不能施行...  相似文献   

20.
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在后囊破裂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疗效.方法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破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后房型一片式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组(对照组)与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组(实验组).对照组11例(11只眼),实验组12例(12只眼).术后随访观察视力、眼压、散光度变化和人工晶状体偏位程度.结果 术后病人裸眼视力均有提高,实验组散光度变化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7;P=0.005).术后实验组人工晶状体偏位程度与对照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3;P=0.291).结论 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治疗效果优于后房型一片式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osterior chamber foldable intraocular lens (IOL) suture fixation. Methods Posterior capsular rupture cases with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extraction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posterior chamber single-piece IOL suture fix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and posterior chamber foldable IOL suture fixation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included 11 cases ( 11 eyes)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cluded 12 cases ( 12 eyes). Postoperative follow-up observations included visual acuity, intraocular pressure, astigmatism change and IOL deviation. Results Postoperative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improved in all cases. Astigmatism chang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 = 3.137, P =0.005). The degree of IOL devi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milar to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 1.083, P= 0.291). Conclusion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osterior chamber foldable IOL suture fixa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posterior chamber single-piece IOL suture fix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