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胡兴华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11):1390-379
【目的】 分析已入库上网学位论文析出稿件再发表的相关问题,为科技期刊处理此类稿件提供参考。【方法】 深入分析数据库收录学位论文的出版属性,以及科技期刊再发表此类稿件的潜在版权风险及学术不端风险等。结合国外出版商及科技期刊的学位论文再发表政策,阐述析出稿件再发表的合理性与路径。【结果】 入库上网意味着学位论文已公开发表,但学位论文有其特殊性,学位论文析出稿件再发表具有合理性。【结论】 科技期刊可以再发表内容有创新、署名正确、引用合理、信息公开并授权的学位论文析出稿件,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稿件初检后学术不端检测比例超限(20%~40%)情况下最优的选稿方法。【方法】 将运用稿件中的主要关键词查询得到的文献、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检测稿件得到的来源文献、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及其学术团队的历史文献中与稿件相似度较高的文献与稿件主要内容及文后参考文献进行比对,查证稿件的创新性及文献引用的合理性。【结果】 部分学术不端检测复制比超限稿件是由作者的写作不规范、引用不当、参考文献著录错误、学术不端检测软件的缺陷等造成的,经过规范化修改,仍然属于可选的好稿件。【结论】 对学术不端检测软件的文字复制比例为20%~40%,且复制内容不属于论文核心部分的稿件,只需要进行文献溯源分析、核心内容创新性分析、行文写作规范性分析,从中依然可筛选到一定比例的好论文。这部分论文可以退给作者适当修改后即可进入专家审稿流程。  相似文献   

3.
贺晨  许洁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12):1527-15
【目的】 对国际学术出版商的学术出版伦理政策进行分析总结,为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出版伦理建设提供相应建议。【方法】 使用文献调查法、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五大国际学术出版商官方网站的学术出版伦理建设相关内容进行全面摘录和深度解读,利用规范伦理学逻辑进行分析,审视五大学术出版商的立场和动向。【结果】 五大国际学术出版商的学术出版伦理政策贯穿出版全流程,明确作者、编辑和同行评审的责任和义务,并根据学术出版模式变化进行调整和更新,建立反馈纠错机制。【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可以参考国际学术出版商的学术出版伦理建设,优化学术出版主体的伦理指导服务,落实学术出版新动态下的伦理审查,同时完善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4.
祁丽娟  戢静漪  方梅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11):1347-1045
【目的】 分享科技期刊编辑发现和甄别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实战经验,总结防范措施,为期刊编辑识别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借鉴。【方法】 针对编辑实务中遇到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跨语种抄袭、中介代写代投、利益输送型代写代投,梳理其典型案例的发现与甄别过程,总结编辑在隐性学术不端防治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总结学术不端稿件的投稿行为特征,并通过中国知网稿件追踪平台统计其一稿多投情况。【结果】 科技期刊编辑在防范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根据学术不端稿件的投稿行为特征,针对性地制定初审学术不端检查流程,全方位运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投审稿系统、稿件追踪等技术手段,同时增强编辑主体意识,提高警惕性,关注细节,可有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结论】 期刊编辑应在编辑实务中提高敏感度,从初审把关、善用工具、关注细节、加强宣传等方面入手,筑起学术不端防范堡垒,净化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5.
邹强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12):1431-56
【目的】 分析医学期刊论文来稿中的可疑“枪手”论文的明显特征,以提高编辑审查意识。【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案例汇总等方法,从作者署名、稿件内容、撰写形式等方面总结“枪手”论文的特征。【结果】 随着各类中英文反剽窃软件的普及,论文剽窃现象有所减少,而“枪手”论文却与剽窃呈此消彼长之势。编辑可以通过作者署名,稿件内容,稿件类型,字体、格式这4个相关问题中寻找“枪手”论文的线索并加以识别。【结论】 “枪手”论文相对剽窃而来的论文更隐蔽,很难通过工具发现,主要依靠编辑同行在编辑工作中加强对可疑稿件的审核。期待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代笔论文交易链的打击,净化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当前人工智能时代下,科技期刊利用智能工具、大数据自动挖掘技术、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对存在的和可能发生的学术不端问题采取的相应措施。【方法】 根据目前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特征,分析学术不端检测软件的检索现状、人工智能辅助同行评审的方式,以及审稿人身份的检测等,梳理人工智能可以参与的过程,并提出相应措施及未来的方向。【结果】 基于人工智能的学术搜索引擎、智能图像数据库,可在同行评审时引入智能分析,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实验数据记录、同行评审中,采用身份唯一识别代码、用户画像功能鉴别作者、审稿人身份等。【结论】 人工智能与出版行业融合发展是未来的方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科技期刊需要在智能时代运用更多智能工具,在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防范图片学术不端中采用的方法、技术以及软件等的特征及其实用性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国内科技期刊在选取合适的图片学术不端防范举措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对比分析法,比较国内外图片学术不端的防范举措及其实用性。【结果】 采用“制定论文原始数据提交标准及其处理指南规范作者行为”+“编辑审核”+“专家评审”等方式,可有效防范基于数据驱动软件生成图片的学术不端行为。对于设备拍摄图片的学术不端的防范尚存在较多难点,现已有查询图像属性和源代码、JPEGsnoop、MagicEXIF、iPlagiarism等方法和软件能够为编辑在鉴别图片篡改行为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已有平台和算法实现了图片剽窃检测,但仅有少量出版机构能够加以应用。【结论】 国内科技期刊界亟须制定广泛认可的数据提交体系和标准,并鼓励有实力的出版机构建立能够存储并管理科技期刊论文数据的仓储,同时积极联合算法研究者、软件开发者以及大型数据库研发能够高效自动化检测图片篡改和剽窃行为的系统或平台,帮助期刊进一步提升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NHC)通报的医学学术不端论文情况,探讨医学学术不端论文的有效防范对策。【方法】 以2021年6月3日至12月31日NHC通报的309篇医学学术不端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作者特征(职称、科室、工作单位、署名作者数)、论文特征(发表与撤回时间、被引用情况)、学术不端行为及处理措施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09篇学术不端论文共有署名作者1378位,被通报作者数为1019位,共计被通报1168人次。除不知情作者(36位)外,有174位署名作者未被工作单位通报处罚。1019位被通报作者中,69.08%的作者工作单位在山东;81.24%的作者拥有中级或副高级职称;医师与护师分别占84.09%与11.49%;骨科领域作者最多(占7.85%)。(2)截至2022年1月31日,309篇学术不端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3.6次;有撤回声明并注明撤回日期的论文有201篇,撤回后其新增被引频次平均为3.9次/篇。仅30篇(14.93%)论文撤回后未再被引用。(3)论文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数据造假(162篇,52.43%),第三方代写、代投或买卖论文(138篇,44.66%),编造研究过程(101篇,32.69%),不当署名(74篇,23.95%)与图片造假(31篇,10.32%)。【结论】 NHC通报的医学学术不端论文中,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数据造假,第三方代写、代投或买卖论文,编造研究过程;部分作者存在多次学术不端行为。我国医学学术不端论文防范与医学科研诚信建设任重道远,国家层面、医学科研机构、国内医学期刊等需要携手共筑抵抗医学学术不端行为的围墙,维护学术道德、净化科研环境。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研作者群体及其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对论文作者署名、单位署名和基金项目标注修改的态度,剖析其原因,并从学术期刊编辑角度提出防范这3种情况下常见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以期减少中文科技论文隐性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频次。【方法】 结合编辑工作实践确定修改论文作者署名、单位署名和基金项目标注中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常见表现,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论文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其他合著者及其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对修改作者署名、单位署名和基金项目标注的态度。【结果】 第一作者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修改意愿,通信作者和其他合著者对此持开放态度,大多数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对单位署名修改持否定态度,大多数第一作者在修改作者署名、单位署名和基金项目标注时会征求通信作者和原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的意见。【结论】 学术期刊可采取在投稿环节通过投稿须知提前告知,在投稿系统中完善论文作者、单位和基金项目信息,要求提交版权转让协议与作者贡献声明等措施,预防作者对作者和单位以及基金项目的随意修改。在作者要求修改时,可要求作者提供附全体作者签名的纸质版修改说明,必要时还可要求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盖章。期刊编辑应结合作者信息、作者贡献声明、版权转让协议和修改说明,认真查证比对,以识别并防范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从而推动学术期刊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国内外出版伦理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为促进国内出版伦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VOSviewer软件对2021年9月30日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中文文献和WoS核心合集收录的外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比较国内外出版伦理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结果】 国内外出版伦理研究存在较大差异:在研究内容上,国内研究的热点中心词主要是出版伦理、医学期刊、编辑伦理、编辑道德、出版业,国外研究的热点中心词主要是出版伦理、不端行为、利益冲突、作者署名、伦理;在发展趋势上,国内研究是由编辑伦理、职业道德走向同行评议、学术不端,关注的对象由内到外、逐渐扩大,而国外研究在伦理审查、作者署名、欺诈或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研究的一贯性特征比较明显。【结论】 研究热点上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出版伦理问题在国内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以及国内的科研评价体制和学术期刊出版过程的开放程度不足,而国外研究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入;在未来发展趋势上,国内出版伦理研究可能会在利益冲突、作者署名、同行评议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掠夺性期刊、开放获取、撤稿问题将得到更多关注;国外可能会在提高开放获取质量、提升出版过程透明度、批判掠夺性期刊、分析撤稿问题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哈佛大学心脏干细胞事件撤销论文施引文献引用态度的变化轨迹,深入探究其背后原因,为科技期刊和科研管理部门对撤稿事件的预防与治理提供参考。【方法】 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的引用态度标记体系和标记规则,对2314篇施引文献的引用态度进行标记和描述统计,并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展开相关讨论。【结果】 不同引用态度呈现出不同的时序变化特征,大部分学者对撤销论文的引用态度是客观谨慎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加入到质疑队伍中。【结论】 建议将全文本引文分析引入到科研不端论文的预测与防治中,关注对科研不端撤稿论文持极端肯定态度的文章和作者,期刊要重视提出质疑声音的文献,并尝试追踪学术论文的连环造假等。  相似文献   

12.
韩磊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2):158-55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中国生物医学论文的撤稿趋势及学术不端类型的演变特征,探讨近年出现的新变化,为更有针对性地完善我国生物医学领域科研诚信体系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检索撤稿观察数据库中2010—2019年中国生物医学论文的撤稿记录,从逐年变化、前后5年变化两个角度分析撤稿趋势及学术不端类型的演变特征。【结果】10年间撤销论文数量先升高后降低,而撤稿声明发布数量自2015年起大幅增加并持续在高位波动。与前5年相比,后5年的撤销论文数量、撤稿声明发布数量、同期撤销论文数量均增加,撤稿时滞明显缩短。数据问题、方法与结果问题自2016年起已连续4年超越抄袭,成为近年最常见的两类学术不端类型。【结论】2015—2019年中国生物医学论文的撤稿形势较2010—2014年更加严峻、预期不容乐观,深度学术不端行为已呈主流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我国学术期刊网络首发论文出版后的撤稿及更正状况,以及问题论文撤回过程中《中国知网网络出版文献出版状态变更与内容更正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执行情况。 【方法】 首先,检索CNKI平台2017—2019年带有“撤回”标记的网络首发论文的撤回声明;其次,下载撤回声明并编码保存,将撤回论文的目录导出至参考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 X9进行相关统计,将撤稿声明的文本导入到质性研究数据分析软件NVivo 12 Plus进行原因分类;最后,对网络首发撤稿论文的学科分布、来源期刊、撤回原因等进行分析。 【结果】 2017—2019年CNKI共撤回网络首发论文389篇,其中“撤回”论文310篇,“撤稿”论文74篇,“勘误”论文5篇;有明确撤回原因的论文有278篇,占比为71.47%,111篇没有说明撤回原因,占比为28.53%;因学术不端、署名问题、出版管理、质量控制、其他等原因撤回的论文分别为32、25、82、118、21篇。 【结论】 网络首发论文撤回率偏高(389/182654,0.21%),《规范》执行率偏低(6/389,1.54%);撤稿原因不明确、不具体,且存在故意遮掩学术不端事实的现象。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单位和数字化出版平台应进一步规范网络首发论文的流程管理和内容审核,增强撤回原因的透明性、撤回声明的易见性和撤回过程的可回溯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被撤销医学论文中数据学术不端类型及其行为特征,提出相应建议,为识别和防范此类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借鉴。【方法】 选择Retraction Watch数据库中1902篇被撤销医学论文作为数据源,分析论文被撤销的主要原因,总结医学论文数据学术不端的常见类型和行为特征,从作者、作者单位、期刊出版单位、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 2005年以后因数据问题被撤销的医学论文数量呈较快增长趋势,并在国家/地区分布上呈集中趋势(54.47%分布于美国、日本、中国);伪造数据、存疑数据、错误数据、不可靠数据、重复数据、剽窃数据等是被撤稿的主要原因,主要可归纳为数据伪造、数据剽窃、数据篡改3种类型,其呈现方式多样且行为特征各异,准确把握其基本特征,有助于科学辨识、防范数据学术不端行为。【结论】 作者主动把好“源头关”,自觉接受诚信监督;作者单位履行科研诚信建设主体责任;期刊出版单位提高数据存疑意识,强化数据和统计学审查,建立多技术协同防范机制;多部门主动构建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以有效遏制数据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5.
张兰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12):1417-523
【目的】 试图找出高校教师在学术论文发表中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学术期刊规避高校教师作者的不端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深度访谈并编码高校教师、期刊编辑、审稿专家对学术不端影响因素的看法,构建高校教师论文发表中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模型。【结果】 学术素养、制度政策、把关服务和学术环境4个主类属是影响高校教师在论文发表中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因素。【结论】 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治理需要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努力。提升高校教师的学术素养是规避学术不端行为的前提。此外,高校应创新学术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学术监督惩处机制,编辑和审稿专家要认真履行把关职责,社会、高校和学术期刊应创设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深入分析有关新冠疫情文章的撤稿情况,旨在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期刊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撤稿观察数据库中的253篇新冠疫情相关文章,从作者数量、国家分布、被引情况、审稿与撤稿周期等角度总结这些文章的特点,根据撤稿声明内容对撤稿原因进行归类,并讨论其中的典型案例。【结果】 排除无法打开链接的文章后,243篇文章共涉及来自55个国家的1308位作者,美国被撤回的文章数量最多;154篇文章能明确检索到在线发表和撤稿时间,平均撤稿周期为154天;86篇文章能明确检索到投稿与接收日期,平均审稿周期为83天;除了在预印本平台上发表的文章,其余214篇文章的篇均被引频次为22.19次,撤稿文章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不明显;超过半数的文章由于作者自身原因被撤稿。【结论】 国家、期刊和作者三方需要协同努力,把控学术文章质量。科技期刊作为分享学术成果的主要平台,需要规范撤稿流程,优化审稿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王倩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2):147-86
【目的】 分析医药学论文方法论部分重合现象的具体类型,探讨处理方法,指导作者规范写作和提高科研诚信意识。【方法】 整理和分析近年来笔者所在期刊投稿中方法论部分重合的具体案例,探讨其是否属于学术不端的界定方法,并提出处理建议。【结果】 部分方法论重合的案例属于引文不规范等技术性学术失范问题,部分属于学术不端行为,部分属于对公知公用方法的合理描述。【结论】 方法论重合现象有多种表现,应根据文章内容,采取专家判断模式与计算机审查模式相结合的复合判断模式对其性质进行判断。建立由各行业学科专家和资深编辑组成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及学术不端疑难案例数据库,以便于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定与监管。利用新媒体手段,以附件二维码的形式,对方法论具体步骤进行说明,有利于学术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作者学术不端知识(Knowledge)、态度(Attitude)、行为(Practice)(知行信,KAP)状况,为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提供参考。【方法】自行设计作者学术不端KAP调查表,以近4年在该刊发表论文的作者为调查对象,通过发送E-mail对其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持抵制态度,但对学术不端现象的认识尚不全面,尤其是在参考文献引用、自我剽窃,肢解型、变换语种型一稿多投、合作署名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结论】要遏制学术不端行为,除依靠作者加强自律,学术期刊加强宣传及审查外,还有赖于学术评价机制及相关监督、惩戒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撤稿观察数据库并结合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探讨不同学科、不同影响力期刊、不同撤销时滞的撤销原因差异,为国内学者、科技期刊、科研管理部门积极应对论文撤销和学术不端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撤稿观察数据库,逐项检索统计2016—2020年国际期刊撤销中国学者论文的原因,论文发表时间、撤销时间、所属学科,撤销论文所在期刊等数据。通过WoS数据库,检索撤销论文所在期刊的JCR分区,比较分析不同学科、不同影响力期刊、不同撤销时滞的撤销原因差异。【结果】 国际期刊撤销我国学者论文的原因较为复杂,学术不端行为是主要撤销原因,重复/剽窃问题最为常见。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文章重复、数据重复、图片重复等。不同学科、不同影响力期刊、不同撤销时滞在总体撤销原因及一级、二级学术不端行为分布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国际期刊撤销我国学者论文的原因呈现不同特征。建议结合相关特征,持续重视撤销原因多样性和复杂性,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力度,重点防范重复/剽窃问题,建立健全相关论文撤销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