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地震后吊顶系统破坏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并影响建筑物震后正常使用及功能快速恢复。为充分了解吊顶系统复杂的构造形式、动力响应及抗震性能,该文从试验研究、数值模拟方法及易损性分析等方面综述了吊顶系统抗震性能研究现状。归纳总结了吊顶系统的震害形式与地震响应特征、抗震性能影响因素、薄弱部位及抗震加固措施等;详细介绍了不同精细程度的吊顶系统数值分析方法、易损性研究方法及相关破坏指标的选用;对当前吊顶系统抗震性能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既有研究成果表明:吊顶数值模型参数标定方法、影响吊顶抗震性能关键因素分析及通用性吊顶抗震性能等级的建立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此外,吊顶与其他非结构物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对完善吊顶系统抗震性能研究理论体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震害总结分析及大比例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提出了以层间变形为衡量指标的既有框架结构性能水准,建立了性能水准与建筑损伤之间的联系;采用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历史时期框架结构的易损性曲线,建立了结构易损性函数与矩阵;基于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提出了基于概率的结构震害指数计算方法,可以对未来遭遇地震的损伤程度给出直观清晰的定性描述。最后以某展览馆为例,对展览大厅抗震加固前后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估,验证了抗震加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是评估工程结构地震灾害损失的关键。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和性能化设计理论,结合抗震规范对结构破坏状态的定义和限值的规定,得到结构抗震能力概率函数;应用IDA 方法,获得结构地震需求函数,提出了有效评估整体结构地震反应的基于性能的易损性分析方法。通过对一考虑和不考虑楼板作用的钢框架结构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从破坏概率的角度进行破坏状态评估和地震风险性分析,得出楼板效应将导致结构延性和抗震性能下降、显著降低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和改变倒塌模式等结论,为结构抗震设计、加固和震后地震灾害的损失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白鹤滩拱坝为研究对象,选取成组强震记录,同时考虑地震动和材料的不确定性,采用增量法对白鹤滩拱坝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统计连续调幅地震动作用下拱坝损伤破坏过程,直观的划分了拱坝地震破坏等级,确定了拱冠位移、横缝开度和损伤体积比这三个响应量在各破坏等级间的界限值,从而可通过这三个响应量定量描述拱坝的破坏等级。通过拟合增量动力分析结果,分别建立了三个响应量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进而求得地震易损性曲线,并综合比较了不同破坏等级下基于三个响应量的易损性曲线,全面反映了拱坝易损性。利用易损性曲线可以预测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拱坝达到各级破坏的概率,为基于性能的拱坝抗震安全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吊顶是震害突出的一类非结构构件,吊顶龙骨节点和拼接点失效是吊顶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该文对吊顶主龙骨拼接点、主次龙骨节点和边节点开展了轴向单调加载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考察了各类节点和拼接点的破坏模式、承载力、变形能力和滞回性能,并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节点和拼接点的易损性曲线。研究结果表明,主龙骨拼接点的破坏模式为拼接点拉出破坏,主次龙骨节点的破坏模式为节点压屈破坏,边节点的破坏模式为节点拉出破坏。边节点的形式和端部龙骨的类型对边节点的破坏模式和承载能力影响小,宜采用螺钉将抗震夹与吊顶边界固定以提高边节点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全概率决策框架的提出,要求从概率的角度对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结合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和结构损伤分析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受到广泛关注。为了促进国内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的发展,首先回顾了易损性研究的历史阶段与发展过程,评述了国内外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分别从经验型、理论型以及经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常用的易损性分析方法和一般过程,指出了当前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最后,对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总结既有研究成果表明,环境因素、地震动、场地条件以及桥梁自身参数等的不确定性问题,地震动强度参数和结构能力指标的合理选择问题,各主要构件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桥梁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贡献问题等都是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此外,对于更为复杂的情况,包括液化或特殊场地以及特殊大跨度桥梁等的研究,都将对桥梁抗震工程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全概率决策框架的提出,要求从概率的角度对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结合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和结构损伤分析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受到广泛关注。为了促进国内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的发展,首先回顾了易损性研究的历史阶段与发展过程,评述了国内外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分别从经验型、理论型以及经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常用的易损性分析方法和一般过程,指出了当前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最后,对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总结既有研究成果表明,环境因素、地震动、场地条件以及桥梁自身参数等的不确定性问题,地震动强度参数和结构能力指标的合理选择问题,各主要构件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桥梁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贡献问题等都是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此外,对于更为复杂的情况,包括液化或特殊场地以及特殊大跨度桥梁等的研究,都将对桥梁抗震工程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高层RC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设计9榀相同层高但不同跨度和地震设防烈度的典型结构模型。考虑地震动输入的不确定性,采用Perform-3D对其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得到结构地震响应,进而结合我国抗震规范对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性能水平限值要求建立相应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对比分析了不同跨度和设防烈度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差异;结果表明:较低设防烈度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差别不明显,而较高抗震设防烈度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差别显著;在相同设防烈度下,随着结构跨度的增加其地震易损性曲线变化不大,从一个方面验证了结构设计的不确定性对其地震易损性的影响较小。研究为进行城市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地震作用下高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易损性问题。通过基于性能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根据结构极限损伤状态定义了混合结构地震需求参数的四个性能水平限值。考虑地震动输入的不确定性,通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获得结构地震响应,建立了两个地震需求参数与地震动强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合性能水平限值提出能有效评估结构地震响应的易损性分析方法。最后对两个不同节点连接方式的高层混合结构进行了基于性能水平限值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绘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对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魏芳  阎贵平 《工程力学》1998,(A03):215-220
本文通过数值计算与分析研究了铁路梁式桥延性地震响应的特性与规律,分析了地震激励,桥梁结构特性,以及支座连接刚度等因素对铁路梁式桥弹塑性地震响应的影响特点与规律,揭示了桥梁在强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总结了铁路梁式桥延悸地震响庆的特性和规律,为铁路实际抗震设计提供了具体的生地震响应计算与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与远场地震动相比,近断层地震动长周期成分丰富、存在速度大脉冲效应,对柔性结构桥梁具有更高的震损能力。高架连续梁桥是一种常见的桥梁结构型式,距离断层较近时在地震中可能会发生更为严重的破坏。以一座典型四跨高架连续梁桥为例,对比了远场地震动和含速度脉冲近断层记录输入下的地震易损性规律,并通过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得到了典型近断层地震动输入下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与远场或设计地震动相比,含速度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输入下高架连续梁桥的地震易损性更高,在分析桥梁系统易损性时应综合考虑桥墩和支座的损伤指标,振动台试验结果验证了典型近断层地震动输入下高架连续梁桥动力响应更大。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最常用的非结构构件之一,填充墙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已被普遍认知,并认为在分析和设计时忽视其存在不符合实际情况。对于结构的连续倒塌问题,目前仅获得了填充墙对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影响的有限知识。填充墙的存在能够提高结构连续倒塌时的初始刚度和抵抗力,改变荷载的传递路径,最终导致结构的破坏模式和破坏位置改变。该文从试验研究、数值分析和设计方法三个方面系统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填充墙对结构连续倒塌影响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在现场和试验室两种不同场景下,基于拆除构件法的填充墙框架结构连续倒塌试验研究概况。总结了宏观模拟和精细化模拟两类填充墙框架结构连续倒塌的数值模拟方法。归纳了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领域已有研究的不足并结合发展趋势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易损性指数的概念,并用其来评估结构的地震损伤。通过引入群体结构震害评估中震害指数的概念,结合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得到的结构破坏状态概率,将震害指数的数学期望作为单体结构的易损性指数。选择8层和10层两组考虑不同抗震设防水平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到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破坏状态概率曲线、易损性指数曲线以及结构在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易损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按我国抗震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本可以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性能要求。在大震作用下,结构可以较好地控制较严重破坏的发生。随着抗震设防水平的提升,结构的抗震能力得到了加强,但结构在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易损性指数却发生了增加。  相似文献   

14.
Seapor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s one of the major lifeline systems in modern society and its reliable operation is crucial for the well-being of the public. However, past experiences showed that earthquake damage to port components can severely disrupt terminal operation, and thus negatively impact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 methodology for estimating the effects of the earthquak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peration system of a container terminal in seaports. To evaluate the economic loss of damaged system,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is developed by integrating simulation models for terminal operation and fragility curves of port components in the context of seismic risk analysis. For this purpose, computerized simulation model is developed and verified with actual terminal operation records.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procedure to assess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terminal, system fragility curves are also developed. This simulation-based loss estimation methodology can be used not only for estimating the seismically induced revenue loss but also serve as a decision-making tool to select specific seismic retrofit technique on the basis of benefit-cost analysis.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供热管道的地震易损性,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典型供热管道分析模型,选取典型地震波作为输入,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供热管道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基于三态破坏准则对单体管道地震破坏概率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供热管道不同地震烈度下的破坏概率。根据管道破坏服从泊松分布的基本假定,对不同烈度下一定长度供热管道地震破坏处数进行了估计,同时与历史地震中管道震害经验统计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评述了供热管道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6.
Risk assessment of infrastructure systems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plan, design, maintenance, retrofit and life-cycle cost evaluation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ir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technological and terrorist hazard. This paper develops a mechanistic model for seismic damageability of concrete bridges in the form of fragility curve in such a way that the model can be calibrated with the empirical fragility curve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damage data from the 1994 Northridge earthquake. As often observed from this and other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bridges are one of the most vulnerable components of a highway network system subjected to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For this reason, bridge damageability information in a succinct from as fragility curve is needed to pursue the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of a highway networks consisting of as large as thousands of bridges that can be affected by a high magnitude earthquake with in and near the service area of the network.  相似文献   

17.
往复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准确预测地震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对评估震后混凝土框架结构及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震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复杂的材料性能和受力行为,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的准确计算目前仍需主要借助数值模拟,并且对数值模型中混凝土和钢筋材料的滞回本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精度要求。该文基于纤维分析模型,采用更加完善的反复荷载下钢筋和混凝土的本构,编制了可精确分析钢筋混凝土杆系结构及构件在往复荷载下受力性能的计算程序,并对不同轴压比和不同配筋率的2根压弯柱试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宋帅  钱永久  吴刚 《工程力学》2016,33(11):193
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关键是建立桥墩、支座等多个构件的联合概率分布函数。然而,由于构件地震需求之间的相关性,直接建立构件之间的联合概率分布函数较为困难。为此,引入Copula函数方法,将构件地震需求之间的相关性和各构件的边缘概率分布函数进行分离,从而简化了联合分布函数的建模过程。在桥墩、支座地震易损性的基础上,基于Copula联合概率分布函数,建立了桥梁系统的易损性曲线,并将其和一阶界限法及Monte Carlo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Copula函数得到的桥梁系统易损性在整个地震动强度范围内均位于一阶界限法的上、下界之间;和Monte Carlo方法相比,Copula函数方法不仅考虑了构件地震需求之间的非线性相关关系,而且避免了大量的数值抽样,使计算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王涛  吴斌 《振动与冲击》2013,32(5):138-143
在混合试验中,将结构划分为物理子结构和数值子结构两部分。对遭遇强震下大型结构的混合试验,很难保证数值子结构仍处于弹性阶段。为确保数值子结构模型的准确性,提出基于Unscented Kalman filter (UKF) 模型更新混合试验方法。该方法假定数值子结构与物理子结构恢复力模型相同,在混合试验进行中利用物理子结构试验观测数据,采用UKF方法在线识别物理子结构模型参数,实时更新数值子结构模型参数。通过数值模拟,应用UKF方法对单自由度结构非线性模型进行在线参数识别,验证UKF方法性能;通过对弹簧试件实际试验,验证该混合试验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UKF模型更新混合试验方法较传统混合试验方法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ce of masonry infill walls in RC buildings is very common. However, and even today, in the design of new buildings and in the assessment of existing ones, these infill walls are usually considered as non-structural elements and their influence in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is generally ignored. For horizontal loading, infill panels can drastically modify the response, attracting forces to parts of the structure that have not been designed to resist them.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mproved non-linear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for the influence of the masonry infill walls i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structure. The model is implemented in the PORANL program.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calibration of the proposed masonry model, a series of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es of a building representativ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Europe were carried out. The main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 of this type of building, and any weakness under seismic loading. The building geometry and the dimensions of the RC elements and infill walls were set in the original project, and confirmed in the technical visits. The building under study has nine storeys and the structure is mainly composed of 12 plane frames oriented in the transversal direction. The building was analyzed with a simplified plane model, for each direction, and the existing infill panels were looked at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dimensions and location. The earthquake action adopted in this study was simulated through three series of artificially generated earthquakes, for a medium/high seismic risk scenario in Euro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