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提升基层中医院护士中医护理服务能力的方式及效果。方法 充分了解基层中医院的需求,成立中医护理帮扶专家团,并派驻中医护理骨干紧密型驻点帮扶。采取“双”式和“播种”式帮扶,强化人才培养;建立护理服务质控体系,引入科学管理理念;“手把手”指导+“传帮带”教学,促进学科发展;“师带徒”模式打造联动门诊,帮助基层医院提供高质量服务。结果 被帮扶医院中医护理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中医理论与操作评分较帮扶前明显提高(P<0.001),其中中药涂药技术、蜡疗技术和经穴推拿技术3项操作进步最大;被帮扶医院护士对“组团式”紧密型帮扶总体满意度、教学计划安排满意度、授课内容满意度均达到99%以上;被帮扶医院成功开设中医特色护理门诊,培养了8名院级中医护理骨干人才。结论 对基层中医院实施“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可有效提升被帮扶医院的中医护理服务能力,进而提高基层中医院中医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以专科服务小组为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开展居家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 组建专科服务小组,包括管道、静疗、伤口造口、母婴、康复及中医6个小组,通过多种形式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考核通过后对居家患者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结束后使用满意度评价表调查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 2019年7月15日—9月15日共开展了61例居家护理服务,其中母婴小组26例,伤口造口小组8例,管道小组14例,静疗小组3例,康复小组6例,中医小组4例;98%的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满意,患者认同以居家护理服务小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 结论 以专科服务小组为主导开展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居家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高,护士自我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旨在推进和完善我国“互联网+护理服务”。 方法 通过系统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德尔菲法及优序图法确立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指标。 结果 2020年9月—11月进行了2轮专家函询,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2,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78和0.262。最终确立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包括一级指标6项(有形性、可靠性、保证性、响应性、移情性、易用性)、二级指标l8项和三级指标66项。 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内容全面,可为我国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及服务指南的制订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深入了解护士参与“神秘客户”体验活动即“护士体验患者活动”后临床护士的真实感受,为新建医院服务模式优化、信息系统管理完善、护士训练培养策略提升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5名护士体验活动后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神秘客户”体验活动后,参与护士接受访谈,提炼出个性化服务,专业指导需求,信息系统管理,疗愈环境设计,体验活动启发与改变5个主题。结论 “神秘客户”体验活动可根据门诊护理专业需求特色,打造个性化护理宣导;探寻新建医院信息系统无纸化管理前期不稳定的解决方法;开发拓展“神秘客户”体验活动用于护理的优化与改进,为新建医院初期服务模式、制度流程改进、护理人员培养提供有效依据,为营造优质的护理文化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互联网+”延续护理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初次行肾移植术成功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健康教育方式,观察组采取基于“互联网+”的延续护理健康教育方式。观察比较2组肾移植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末、3个月末、6个月末免疫抑制剂服药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肾移植患者出院后1个月末、3个月末、6个月末免疫抑制剂服药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互联网+”延续护理可提高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可视化“护士指南针”护理交接班制度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1—4月和2019年5—8月在神经外科住院的患者分别设为对照组(实施传统交接班制度)和观察组(实施可视化“护士指南针”护理交接班制度),各130例,在实施干预前后调查2组患者对管床护士的认识率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管床护士认识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管床护士认识率从62.3%提高至86.2%,护理服务满意度的7个维度:感知质量、患者预期、医院品牌、疾病压力、患者满意、患者抱怨和患者忠诚分别从(37.15±4.05)、(12.77±1.71)、(4.22±0.83)、(4.18±0.93)、(8.42±1.26)、(4.21±0.88)、(8.67±1.24)分提升至(44.73±0.61)、(14.86±0.41)、(4.96±0.19)、(4.92±0.27)、(9.95±0.21)、(4.95±0.21)、(9.93±0.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可视化“护士指南针”护理交接班制度能有效提升住院患者及家属对管床护士的认识率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翻译韩文版“以人为本”重症护理量表(Person-centered Critical Care Nursing,PCCN),形成中文版“以人为本”重症护理量表,并分析其信度效度。方法 按照量表汉化的程序,得到原作者授权后,将韩文版“以人为本”重症护理量表翻译为中文,并接受跨文化调试,对天津市375名重症监护室护士进行调查,完成信度效度检验。结果 中文版“以人为本”重症护理量表表面效度与内容效度较好;共提取出共情、个性、尊重、舒适4个公因子,各因子的条目载荷均≥0.4,累计总变异率的解释率为70.113%,结构效度良好;总体Cronbach α系数为0.897,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6、0.766、0.771、0.871。验证性因子模型拟合度良好。结论 中文版“以人为本”重症护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适合中国ICU护士共情、个性、尊重、舒适等方面人文关怀能力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金课”理念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科研护士培养的探索和实践效果。方法 选取长沙市某三级综合医院36名有意向申请2021年科研护士岗位的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在“金课”理念下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形式,围绕科研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更加侧重学员的“分析、评价、创造”3个高级认知阶段,分别展开护理科研培训与实践。结果 培训后临床护士科研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课”理念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有效提高临床护士科研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家庭照顾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态度、体验与需求,为完善该护理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对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下过订单的家庭照顾者进行深度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资料、提炼主题。结果 共提炼出3个主题: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态度(对“互联网+护理服务”表示认可;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安全问题存在顾虑;对“互联网+护理服务”费用持不同态度);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体验(优质的护理服务;和谐的护患关系);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需求(服务项目拓展;流程耗材完善)。结论 家庭照顾者对“互联网+护理”总体持积极态度,为家庭照顾者带来了良好的服务体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尚需完善,如安全问题、服务费用问题、服务项目问题等,后续可采取其他研究方法进行多元化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建立入院准备中心,实现住院预约、入院安排、院前检查,以及住院流程模式的再造,使患者从门诊到住院“一站式服务”,得到高效、安全、快速诊疗的目的。方法 在门诊和住院之间成立入院准备中心,统筹管理全院床位信息。门诊医生开具电子住院单,对院前检验检查医嘱进行预存;对患者进行住院时间预约,住院当天检验抽血和完成检查。结果 入院准备中心模式与传统住院模式相比,入院检验检查流程提前,缩短了患者平均住院日、减少了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结论 入院准备中心的设立有效降低了医院的平均住院时间,提高了医院的床位使用率,让患者享受到了“一站式服务”的优质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主”视角下《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及效果。方法 围绕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3方面,采取强化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完善课程思政系统、构建“LOVE”和“HEART”2大思政模块、丰富课堂教学方法等措施,在2019级护理本科生中进行《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结果 学生和督导评价中,教师德育能力均分超过上一年度,且获得了一些奖项;学生课堂互动参与度好、线上学习积极、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平均分超过80分,思政素养得分超过90分者占比超过80%。结论 “三主”视角下“课程思政”教学可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激发学生课程学习投入、提升学习效果和思政素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社区护理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方法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由研究小组初步拟定函询问卷,运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形成“社区护理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和评价形式、标准、主体,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为100%,判断系数、熟悉系数和权威系数分别为0.872、0.846和0.820。变异系数为0~0.183,协调系数W为0.257和0.436。最终确立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包括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11个评价形式,35个评价标准和3个评价主体。结论 “社区护理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可靠,能够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供量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15名护生按班级分为观察组57名,对照组58名。观察组进行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比较2组护生对教学满意度、课程成绩、自主学习能力。结果 观察组护生对教学满意度、课程成绩与自主学习能力总分、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合作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高。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提高护生自学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院深度融合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方法 结合医院护理岗位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模块化重构,应用临床新技术、新规范更新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打造优势互补、双向服务的现代学徒制导师团队,加强校院深度融合下的 “医院病房+校内实训室”“双基地”建设。结果 构建了“三方联动、四共切入、五双育人”的1.5年学校学习+1.5年医院在岗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1+1+N”(1名医院导师+1名学校教师+3~5名学生)的校院交替训教、在岗培养的双元育人教学模式。结论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强化了教师能力建设,建设了校院深度融合的实训基地,实现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雨课堂”小规模限制性混合式教学在专升本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某学院2018级护理专升本的一个教学班级(n=121)作为对象,借助“雨课堂”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比较混合式教学前后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并且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结果 采用混合式教学后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得分(68.89±5.82),显著高于干预前(60.86±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体验可归纳为4个主题:主动、互动、轻松、挑战。结论 “雨课堂”小规模限制性混合式教学在专升本基础护理学中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向薇  张平 《护理学报》2020,27(20):7-11
目的 了解 “云教学”模式下护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方法 对392名护理专业本、专科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护生学习压力、共情能力、替代性创伤、心理弹性与学习倦怠评分分别为(9.55±2.12)分、(2.28±0.74)分、(1.98±0.82)分、(5.11±0.68)分和(3.27±0.56)分;相关分析显示,共情能力、替代性创伤和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心理弹性与学习倦怠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回归分析显示,情绪共情、认知共情、情绪反应及学习压力对护生在线学习倦怠有正向预测作用,学历和自我效能具有反向预测作用,(R2=0.512,P<0.001)。结论 “云教学”模式下,护生长期宅居行为和学习形态改变带来一定的学习压力,长期的新媒体使用表现出一定的替代性创伤和共情式关注,学习压力、共情能力、替代性创伤和心理弹性是影响护生“云教学”模式下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切实减轻护生在线学习负担和有效的心理行为干预是可行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开发护士群体对“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量表。方法 基于价值接受模型的理论框架开发量表,在广东省采用方便抽样法调查 5个城市8家医院,共发放问卷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 497份,有效回收率82.8%。结果 量表及各潜变量 Cronbach系数均>0.800,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χ2/df=2.517,AIC=17316.803,BIC=17742.738,CFI=0.929,TLI=0.918,RMSEA=0.071,SRMR=0.041,模型拟合指数良好。量表各条目因子负荷量0.719~0.945,信度系数0.516~0.893,组合信度系数0.847~0.953,表明量表的信效度较为理想。结论 该问卷可用于测量护士群体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使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杜静  余红  徐倩  张帆  赵诗婷  欧子杨 《护理学报》2021,28(13):70-73
目的 探究坐卧式“六字诀”功法锻炼对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抑郁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3月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住院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卒中后抑郁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坐卧式“六字诀”功法锻炼,2次/d,15~20 min/次,干预28 d。分别于干预前、干预28 d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受试对象进行评价。 结果 干预前,2组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和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8 d末,2组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干预28 d末,观察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坐卧式“六字诀”功法练习可改善卒中后轻中度患者的抑郁及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家庭参与式交班模式的效果。方法 依据神经外科专科疾病护理特点,设计神经外科家庭交班日志,比较分析实施前后交班护士对“病情十知道”掌握情况、交班缺陷发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结果 运用家庭参与式交班模式后,护士病情交班缺陷率由44.2%降低至15.8%(P<0.001),“患者十知道”掌握情况得分由实施前的(84.2±6.7)分提高到实施后的(90.7±4.7)分,P<0.001,患者/家属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7.4±5.8)分,提升到实施后的(93.2±4.3)分,P<0.001。结论 神经外科家庭参与式交班模式的实践证明家庭参与式交接班能减少护士交班信息遗漏,提高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掌握度,改进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患者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同妻群体负性情绪的特征及来源,为开展心理健康护理和干预提供思路和数据支持,促进同妻群体的心理健康。方法 本研究于2021年10月14日起开始关注百度贴吧中“同妻吧”中的发帖动态,利用 Python爬取百度贴吧“同妻吧”中截止到2021年11月07日的帖子,最终获取72 680条帖子的数据。通过分词、TF-IDF算法得到词频排名前50的高频关键词;利用 Gephi 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共现网络分析;利用Boson提供的情感词典判断所提取高频关键词的情感正负程度,计算每个小时内发帖数量,并分析发帖内容的正负性情绪特征。结果 凌晨3:00—5∶00用户活跃度最低(占3.01%),晚上20∶00 —23∶00同妻活跃度最高(占23.04%)。偏正性情感表达的有29 414条,其中情感得分>0.5的帖子有29 386条,占总发帖量的40.40%,情感得分=0.5的有28条(0.03%);情感得分<0.50分的有43 266条,均表达了负性情绪,占总发帖量的59.50%,各个时间段的平均情感得分均偏负性。在表达负性情绪时,“恶心”、“怀疑”、“痛苦”、“不好”、“伤害”是被提及最多的词语,发帖的内容主要围绕婚姻问题进行讨论。结论 百度贴吧“同妻吧”中的同妻普遍倾向于表达负性情绪,婚姻问题是同妻负性情绪的主要来源。同妻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重视,要及时予以心理护理干预,提升这个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对同妻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