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药食同源植物多糖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降糖和降脂等多种生物活性,是当前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药食同源植物多糖的来源、提取工艺和分子结构均对多糖的生物活性有显著影响。该文总结近年来药食同源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充分挖掘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富含活性多糖功能食品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挥发油是药食同源食品的功能成分之一,对挥发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药食同源植物的开发应用。本文综述了挥发油的不同提取方法及现代各种分析手段的特点,为建立挥发油质量控制和鉴定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药食同源植物提取物富含多种天然活性物质,在肉制品加工领域中发挥了显著的品质改善作用,如改善保水性、质构特性、色泽和风味,抑制氧化、亚硝胺生成及有害微生物生长繁殖等.本文系统总结和归纳了药食同源植物提取物对肉制品品质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以期为研究其改善肉制品综合品质和货架期质量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植物多糖具有良好的降血糖功效,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相关酶活性,改善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促进肝糖元合成、抑制糖异生,增进免疫系统功能和抗氧化作用等多种途径发挥降血糖功能。目前,报道来源于中药的多糖已超过200种,且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从植物中分离提纯得到的。随着人们对植物多糖研究的深入,利用其开发制作安全经济的天然类降血糖产品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桑叶多糖、南瓜多糖、苦瓜多糖、山药多糖、茶多糖的降血糖功效,并提出了降血糖植物多糖的利用途径,展望了将植物多糖降血糖功效应用于糖尿病治疗的前景,以期为植物多糖降血糖功效的研究和利用以及天然降血糖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脂血症是人体健康的重大威胁,针对高脂血症人群在症状表现后往往采用西药治疗。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从饮食方面控制高血脂的发病率得到广泛关注。药食两用植物以其多通路、多靶点、毒性弱等优势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成为降血脂食品开发的重点。本文对高脂血症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概述,并针对苦荞、苦瓜、决明子、桑叶、荷叶等5种常见药食同源植物降血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药食同源植物降血脂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药食同源植物精油因天然安全性高、抑菌抗氧化特性优良、环境可降解等环保属性,与我国居民对健康养生的传统理念高度契合,也符合国家对经济优质发展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在介绍药食同源精油种类、保鲜原理、提取工艺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其在水果、蔬菜、畜禽肉、水产品保鲜中的具体应用现状,为拓宽药食同源精油在各类食品的保鲜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代代花是药食同源目录公布的第一批中药材,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多糖类、生物碱类、香豆素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降血脂等药理作用,在食品、医药、日化等行业有一定应用。作为保健产品组分或中药配方组分,其可起调节机体功能或治疗病症的作用,在大健康领域彰显独特的价值。近年来,代代花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针对其药理作用及应用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加。该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从代代花的药理作用以及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期望推进深入研究和开发代代花的发展进程,为未来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代代花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食药同源理念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现代研究发现从食药同源植物里提取的多糖成分能够影响肠道免疫和肠道微生态组成,从而发挥调控肠道稳态并改善机体病症的作用。随着植物多糖活性研究的深入,食药同源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理论研究利用食药同源植物多糖研发出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及医药产品具有广阔前景。本文基于机体中肠道免疫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重点分析了食药同源植物多糖可通过保护肠道黏膜、抑制肠道内炎症因子、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发挥修复肠道黏膜、改善肠道炎症、预防肠道肿瘤等多种作用;论述了食药同源植物多糖研究现状的不足之处;展望了食药同源植物多糖在食品行业、医药行业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该类多糖的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小茴香、肉桂、花椒、生姜、姜黄和西红花作为食药两用品种和香辛料,不仅能改善食品的食用品质,还能发挥健康功效,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医药等领域。本文首先对这6种药食同源香辛料的主要活性成分(如萜类、酚类、苷类等)进行了概括,进一步总结了其主要的功能特性(如抗氧化活性、抗微生物、抗炎镇痛、抗癌、抗抑郁、减肥等),同时重点分析了功能机制(如调节抗氧化平衡系统、破坏微生物细胞完整性、抑制促炎因子水平、调节免疫细胞因子、调节相关信号通路、促进脂肪细胞分化等),旨在为药食同源香辛料类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药食同源植物因其不良反应小、药用价值高、天然、安全的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药食同源植物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可以明确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十年来,液质联用(LC-MS,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药食同源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在药食同源植物功的功效成分分析和质量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主流技术。本文从LC-MS技术的发展和药食同源植物研究中LC-MS技术应用方法两个方面,阐述了近十年来LC-MS技术分析药食同源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药食同源植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衣是一种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地衣可以产生很多初生和次生代谢物(地衣物质)。地衣物质分为脂肪族地衣物质,芳香族地衣物质和碳水化合物(多糖类)等几个组。地衣代谢物用于一系列各种各样的生物学行为包括抗生素、抗细菌、抗病毒、抗炎、止痛、除虫、抗增殖和细胞毒性效应等。本文主要综述了地衣次生代谢物的化学分类,地衣次生代谢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地衣次生代谢物的生物活性等几个方面,并集中综述了有些重要地衣次生代谢物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几种生物活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丁科尹  郭永红  丁前胜 《酿酒》2014,41(5):114-115
固态白酒在一定温度下浸提食药同源物质葛根、枸杞等,以其渣与蜂蜜、酒紫色红曲菌发酵后,并与固态白酒多微陈酿,再以蜂蜜、酒以紫色红曲菌发酵陈酿,用坛装窖藏曲酒科学配制成天地通健康高端白酒。  相似文献   

13.
常见药食植物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实验选用普鲁士兰法、邻二氮菲-Fe2+氧化法、光照核黄素一氮蓝四唑(NBT)法和DPPH·(1,1-Diphenyl一2-Picryl-Hydrazyl)法四种常用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以蒸馏水、80%乙醇和乙酸乙酯作为样品提取剂,对27种常见的植物原料的抗氧化能力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物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别较大,同种植物对不同抗氧化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而同一植物的三种提取物在同一个抗氧化评价指标上也有差距.  相似文献   

14.
光谱技术因其分析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重现性好,无需样品制备,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食药用菌检测行业。本文主要介绍了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荧光光谱等光谱技术在食药用菌品质检测和安全评定上的重要应用和研究进展,同时分析各种光谱技术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光谱技术在食药用菌检测中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促进该技术在食药用菌质量控制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三种药食两用昆虫地鳖虫、冬虫夏草和蚂蚁研究及利用现状,介绍它们的药用和营养保健价值以及使用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妍  张霁  金航  王元忠 《食品科学》2016,37(1):222-229
化学指纹图谱依据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的综合信息,从整体层面上对物质群进行研究,克服单一成分或几个化合物对样品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局限性,是目前食(药)用真菌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在物种和产地鉴别、质量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在食(药)用真菌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食(药)用真菌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4个不同属24株食(药)用蕈菌对11株指示菌抑菌活性进行研究,通过初筛模型,从中筛选出3株功能菌,6株指示菌。对初筛菌株进一步复筛,确定功能菌株H2与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蜡状芽孢杆菌为培养基优化的出发菌株和指示菌。通过响应面分析优化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当麦芽糖40.9g/L、蛋白胨11.2g/L、KH2PO4 2.1g/L、MgSO4 ·7H2O 1.1g/L时,H2对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蜡状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均较理想,其抑菌圈半径分别达到3.513、4.610、8.800mm。  相似文献   

18.
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研究了新疆地方常见的特色药食两用植物黑种草籽提取物对菜籽油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黑种草籽乙醇提取物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菜籽油都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效果随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强;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强于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乙醇提取物与VC、VE、柠檬酸有较明显的协同作用,抗氧化效果均好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9.
大豆提供了具有良好营养和理化特性且低成本的蛋白质来源。在大豆加工产业链中,大豆蛋白和大豆肽是非常重要的延伸产品,因在预防和缓解某些疾病方面有不可忽视的利用价值,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以及消费者的关注,其作为重要的优质蛋白质来源在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大豆蛋白及大豆肽的生产工艺、生理活性,同时论述了大豆蛋白的食用安全性及加工特性。分别比较了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肽的现存工艺及新工艺的差异,提出了新工艺的优势和特点,为大豆蛋白和大豆肽的生产加工技术的提高提供了新思路;重点介绍了大豆蛋白及大豆肽的生物活性,包括降血脂、调节免疫力、改善骨质疏松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等,并对新的生物活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大豆蛋白加工特性中良好的凝胶性、乳化性和组织化进行了介绍,特别对于组织化大豆蛋白(人造肉)国内存在的技术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