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在腮腺良恶性肿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腮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统计手术病理情况、CT诊断准确率、良恶性腮腺肿瘤CT表现比较、及具体CT影像学表现。结果:80例腮腺肿瘤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63例为良性肿瘤(78.75%),17例为恶性肿瘤(21.25%);其中良性肿瘤包括多形性腺瘤29例(36.25%)、腺淋巴瘤18例(22.50%)、肌上皮瘤11例(13.75%)、血管瘤5例(6.25%);恶性肿瘤包括黏液表皮癌8例(10.00%)、腺样囊性癌4例(5.00%)、恶性混合瘤3例(3.75%)、腺泡细胞癌2例(2.50%);CT诊断腮腺肿瘤正确率为91.25%;良性腮腺肿瘤部位、形态、密度及边缘方面与恶性腮腺肿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多呈高密度,且大部分密度均匀,部位大多处于浅叶,且瘤体形态较为规则,边缘清晰;恶性肿瘤密度多不均匀,深叶居多,瘤体形态大多不规则,且边缘不清楚。结论:CT在腮腺良恶性肿物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临床可全面分析CT征象,并...  相似文献   

2.
腮腺肿瘤的超声与手术病理对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总结37例腮腺肿瘤B超与手术病理的资料,旨在探讨腮腺肿瘤超声特征与病理改变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本文37例中,男29例,女8例,年龄范围15~60岁。所有病例无主观症状,无意中发现腮腺区肿块,病史最长10余年,最短半个月。全部病人在B超检查后3天内行手术治疗。混合瘤12例,腺淋巴瘤11例,低分化鳞癌5例,粘液表皮样癌3例,多型性腺瘤恶变2例,脂肪瘤2例,畸胎瘤1例,腮腺的NHL1例。使用ALOKASSD630型B超机,线阵探头3-5MHz,加水囊扫描。患者仰卧,头转向健侧,探头沿耳下作横切与…  相似文献   

3.
腮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诊断腮腺肿瘤的实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的CT表现。统计术前CT诊断和术后病理的符合率,探讨误诊的原因。结果 50例中良性肿瘤35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结节,边界清晰、密度均匀33例;密度不均,边缘不清2例。15例恶性肿瘤CT表现为病灶较大,血缘不清,密度不均。结论 CT能对大多数良恶性腮腺肿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横向弛豫时间成像(T2 mapping)鉴别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T2 mapping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其中49例为良性肿瘤(良性组),包括29例多形性腺瘤(多形性腺瘤亚组)、17例沃辛瘤(沃辛瘤亚组)及2例基底细胞腺瘤和1例神经纤维瘤,24例为恶性肿瘤(恶性组);测量并比较组/亚组间T2值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T2值鉴别诊断腮腺肿瘤的价值。结果 良恶性肿瘤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P<0.01),T2值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AUC为0.69,其诊断敏感度为64.69%,特异度为85.72%。多形性腺瘤亚组、沃辛瘤亚组与恶性组间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49,P<0.01),两两比较示Warthin瘤亚组与恶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其余组/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2值鉴别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的AUC为0.83,敏感度为79.63%,特异度为94.31%;鉴别沃辛瘤与恶性肿瘤的AUC为0.91,敏感度为93.28%,特异度为89.84%。结论 T2 mapping对鉴别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和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涎腺良、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采用光镜、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对14例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MLEL)和5例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LEL)进行观察,同时复习临床相关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涎腺MLEL好发于腮腺、颌下腺,以女性为主,平均年龄47岁。组织学:大量增生的淋巴组织中见成簇或条索状分布的肿瘤细胞,瘤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状,胞质嗜酸或淡染,核呈空泡状,核仁大而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K;EBV阳性检出率92.9%,BLEL仅1例阳性。原位杂交:4例MLEL检出EBVEBERs;2例BLEL均为阴性。PCR:4例MLEL检出EBV/IR3,1例BLEL未检出。结论 涎腺MLEL是一类较少见、好发于腮腺、女性多见的未分化癌,组织学类似于鼻咽部的淋巴上皮癌。肿瘤的发生与EBV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对肾上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患者50例(良性29例,恶性21例),均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重点观察并记录肿瘤的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包括:增强时相、增强顺序、增强模式、增强程度,并比较其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超声造影增强特征诊断肾上腺...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81-3083
从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乳腺恶性、良性患者中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其中的51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乳腺超声检查,对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比手术并理解和。结果 51例患者中乳腺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为良性肿瘤的为37例,恶性肿瘤的有14例;不同性质的肿瘤超声检查结果差异较大;乳腺肿块良性和恶性肿瘤的血流信号特点也具有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超声在乳腺肿瘤的定位和良恶性分类及检出率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涎腺肿瘤在口腔颌面肿瘤的发病率较高,其中腮腺肿瘤占到80%左右。超声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共性与特性,本文旨在运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显像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腮腺良恶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诊断的符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清及腹水肿瘤标志物在诊断腹水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腹水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腹腔穿刺采集腹水,分析腹水中的肿瘤标志物,静脉穿刺采集血液,离心取上层血清检测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53(CA153)、肿瘤相关物质(BXTM)与癌胚抗原(CEA),所有患者均进行病理活检确诊腹水的良恶性。采用正态分布法确定腹水和血清的恶性标准,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四格诊断表,分别计算腹水肿瘤标志物和血清肿瘤标志物不同组合诊断腹水良恶性方案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168例患者病理确诊为恶性56例,良性112例,腹水肿瘤标志物不同组合中3种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为:恶性57例,良性111例;血清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为:恶性64例,良性104例,腹水中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91.96%,分别高于血清中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的特灵敏度(82.41%)和特异度(83.93%)。结论腹水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腹水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可作为患者整体病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为患者后续选择其他检查方法确诊病情提供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原发性腮腺恶性淋巴瘤CT诊断效果。方法:选取绵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51例腮腺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诊断,分析患者病理类型及CT平扫和增强扫描表现。结果:原发性腮腺恶性淋巴瘤双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51例患者中,黏液表皮样癌发病率最高(P <0.05)。利用多层螺旋CT诊断进行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发现2例双侧多发,49例单发,43例患者观察到囊性病变,47例患者病灶边界模糊,16例观察到浅分叶,21例患者发现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发现病灶实性成分出现不同程度强化,囊性成分无强化,其中腺泡细胞癌和黏液表皮样癌增强幅度最为明显。结论:原发性腮腺恶性淋巴瘤应用多排螺旋CT诊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对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及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进行对照,分析评价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30例患者中,多形性腺瘤16例,腺淋巴瘤10例,基底细胞腺瘤4例。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特征性的渐进性强化;腺淋巴瘤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基底细胞腺瘤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有较显著强化。3者增强方式不同,其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良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在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特征及其与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要点,以提高影像定性诊断与病理符合率.方法 收集有完整手术或穿刺病理记录的17例患者的资料,其中14例为腮腺Warthin瘤,3例影像报告Warthin瘤但病理证实为混合瘤病例.患者均采用常规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数目、形态特征、密度、强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伴高血压的腮腺肿瘤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伴高血压的腮腺肿瘤患者进行术前用药指导、心理护理、专科护理、术创观察、饮食管理、并发症处理等多个环节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通过对伴高血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护理,使手术危险性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对伴有高血压腮腺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一系列特殊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的CT表现,提高对腮腺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10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中,2个病灶密度相对均匀,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43例腮腺淋巴瘤患者中,43个病灶密度较均匀,1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3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中,16个病灶密度均匀,15个病灶密度欠均匀,CT增强扫描6例明显强化,余25例轻度强化。1例鳃裂囊肿表现为类圆形的低密度结节,CT值19 HU,边缘清楚光滑,密度均匀,增强检查囊内容物不强化,囊壁可轻度增强。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增加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基底细胞腺瘤、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鳃裂囊肿。基底细胞腺瘤双期CT增强幅度大于其他种类疾病(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能对腮腺肿瘤进行有效定位,双期增强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性肿瘤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5 T MRI在女性盆腔囊实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行1.5 T MRI检查的女性盆腔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MRI影像表现,记录分析良恶性肿瘤的Fast ADC、Slow ADC等值。结果65例患者的盆腔占位性病变为良性,45例患者的盆腔占位性病变为恶性;良性肿瘤组的Standard ADC、Fast ADC、Slow ADC值均显著低于恶性肿瘤组(P < 0.05);两组的Standard ADC、Fast ADC、Slow ADC值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1.5 T MRI能够对判断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的辅助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采用1.5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 DWI)检查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10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136例前列腺病变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接受MR DWI检查。分析DWI对于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比较前列腺良恶性病变患者ADC值、eADC值及其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比较前列腺良恶性病变患者DWI半定量分级分布情况。结果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DWI诊断前列腺恶性病变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分别为95.16%、98.65%、97.06%,Kappa值为0.941;恶性病变患者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病变,eADC值显著高于良性病变(P < 0.05);ROC曲线显示,ADC值、eADC值及两指标联合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ADC值分别为0.902、0.967、0.990;恶性病变患者DWI半定量分级主要为4~5级,良性病变患者DWI半定量分级主要为1~3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1.5 T MR DWI用于评估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价值优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应用对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年龄28~80岁(平均46岁),男性25例,女性15例,术前均行MR平扫、动态增强和DWI扫描,绘制肿瘤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获得相关参数(峰值时间Tpeak、600 s时的廓清率),在表观弥散参数(ADC)图上显示测量的肿瘤ADC值,比较良恶性腮腺肿瘤之间的TIC参数及ADC值,并分析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之间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40例腮腺肿瘤中,良性28例,主要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恶性12例,病理类型较多。多形性腺瘤以A型(缓慢上升型)、C型(快进缓降型)曲线为主,且A型曲线只存在于多形性腺瘤中,其中1例为多形性腺瘤恶变,可将多形性腺瘤与其他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腺淋巴瘤以B型(速升速降型)曲线为主,较具有特征性,恶性肿瘤以C型曲线为主,但是C型曲线也存在于部分良性肿瘤中,两者之间存在部分重叠。腮腺良性肿瘤的ADC值高于恶性肿瘤的ADC值(1.13×10-3 mm2/s vs 0.84×10-3 mm2/s),其中多形性腺瘤和恶性肿瘤、腺淋巴瘤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腺淋巴瘤和恶性肿瘤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常规扫描结合动态增强为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有价值信息,联合ADC值可进一步提高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rography,SWE)获得鉴别腮腺良恶性病变及良性亚组分型的杨氏模量值,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以腮腺占位性病变住院的74例患者(76个结节),对所有患者的腮腺病变在术前或穿刺活检之前进行SWE技术检查,获得相应的杨氏模量值,并与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在76个结节中,良性病变69例,恶性病变7例。良性病变中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占37.6%(26例),单形性腺瘤(monomorphic adenoma,MA)占30.0%(23例),淋巴结占21.7%(15例)。所有腮腺肿瘤杨氏模量最大值及平均值均高于腮腺内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与MA比较杨氏模量最大值及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比较,杨氏模量最大值及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各亚组之间比较,除淋巴结组之外,杨氏模量最大值及平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E技术虽然在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之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在良性亚组(PA与MA、淋巴结与其他腮腺肿瘤)之间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6例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malignant solitar y f ibrous tumor,M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5~69(中位数42.17)岁,分别发生在前额、膝部、大腿、锁骨上及胸腹壁,肿瘤直径1.8~24.5 cm。组织学特点:瘤细胞丰富密集,其间可见绳索样、玻璃样变胶原纤维分隔,瘤细胞呈短梭形、梭形,异型性明显,核分裂易见(≥4/10 HPF),瘤细胞呈束状、漩涡状排列,部分区域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局灶可见出血或肿瘤性坏死。肿瘤部分区域可见浸润性边缘。免疫组织化学特点:6例均弥漫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STAT6,CD34,Bcl-2和CD99,1例的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局灶阳性,6例的Ki-67为2%~60%(+)。S100,AE1/AE3,EMA,CD117,SOX10,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均阴性。MSFT的确诊主要依赖组织学的形态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形态学非常温和良善的SFT也可能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临床上应尽早完整切除肿物并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 y fibrous tumor,SFT)长期随访,注意恶变的可能性。手术切除的完整性以及必要的放/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等对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