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尹建平教授辨治岭南地区湿疹的临床经验.尹建平教授认为岭南湿疹的发病机制为湿热内蕴,易外受寒、湿、热邪之侵袭;湿热体质为湿疹反复发作的关键.基于中医个体化辨治思想,尹建平教授提出辨病、辨证、辨体相结合及治养并重的辨治原则,并总结出辛散宣化、燥湿利湿、清热行气血、通利温阳、补养以改善体质的治疗湿疹之法.治疗湿疹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陈民藩教授认为肛肠疾病的产生皆与气血不和有关,尤其是痔病更应重视气血论治。陈教授将气血辨证与痔病的病因病机相结合,认为气血失调是痔病形成的基础,气血瘀滞、湿热下注是痔病的常见病机,故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内治外治并重,辨病辨证相结合。气血瘀滞证治以行气活血凉血,湿热下注证治以清热利湿兼行气,术后"瘀"证治以活血止血。陈民藩教授认为固脾胃即调气血,防治痔病时要重视对脾胃之气的固护;气血辨治应贯穿痔病治疗的始终,包括痔病的保守治疗、术后调养以及未病先防。气血辨治是陈民藩教授治疗痔病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气道高反应性咳嗽的方法。借助现代医学理论辨病可了解气道高反应性咳嗽的病理依据及其变化规律;运用中医的辨证,通过症状、体征及相关因素综合判断,可准确把握病因病机,确立治则。根据气道高反应性咳嗽的病理特点,分析了气道高反应性咳嗽的辨证用药特点和规律,提出补肺益肾、滋阴清热、宣肺肃降、祛痰化瘀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4.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10):2254-2259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汤水福教授认为狼疮性肾炎的患者病程较长,病机复杂;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肾阴虚,标实则有热毒、血瘀、浊毒、湿热。急性期多见热毒血瘀,缓解期多见脾肾阳虚;肾络瘀阻与外感湿热为病症特点。治疗时,急性期重在清热解毒,同时兼顾利水消肿;缓解期宜重视补肾健脾,兼顾清热利湿。因岭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与气候特征,清热利湿需贯穿岭南地区患者治疗过程的始终,同时注重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5.
魏合伟教授在学习总结古代医家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证经验,针对痛风的治疗提出独特见解,认为痛风病因病机为"血受热而化浊毒""余热内伏",以清热凉血为主要原则进行立法处方。同时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临证时又将痛风分急性发作期、间歇期,并根据岭南地区多湿热等气候特点,随证加减,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6.
邱健行教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肝而本于脾胃虚弱,关键致病病因为湿热邪毒侵袭,提出慢性乙型肝炎当清热祛湿解毒以祛邪务尽,时刻顾护脾胃同求扶正的总治法,自拟五虎汤治之并根据病情所处阶段及合并病证的不同而灵活变通、遣方用药,屡获验效。  相似文献   

7.
支楠教授与孔伯华老中医一脉相承,继承和发展了孔门学术思想与经验,善于将温热病辨证思想应用于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辨证中.孔老认为,外感温热病必先赖于体内之郁热伏气而后外感淫邪而成.清热疏风为基本治法,兼有清肺平肝、解毒利湿、生津和胃.临床细辨病势、病位、兼加、体质而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8.
总结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根据岭南地区地域特点从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三方面辨治痤疮的经验。禤国维教授认为痤疮的发生与气候、地理、体质因素有关,"肾阴不足,相火过旺"为岭南地区痤疮患者的根本病机,提出其治则宜"滋肾降火,凉血解毒"。禤老将岭南地区痤疮辨证分型为肾阴不足、相火过旺,痰热瘀结,冲任失调。治疗以滋肾降火,凉血解毒为主,并辅以化瘀散结、清泻肺胃、养阴清热、调理冲任之法。常运用经验方消痤汤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常选用丹参、桑叶、白花蛇舌草等中药,并特别强调丹参需后下,因其所含的丹参酮久煎后易遭破坏。  相似文献   

9.
张宗礼教授运用中医思维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疏风利咽、清热解毒利湿、补肾活血、疏利肝胆等法辨证治疗IgA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郑伟达教授论治消渴病以肾为重中之重,辨证时强调辨体质、辨年龄、辨标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本证与并发症,治疗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为基本大法。针对病情,因人制宜,经常选用清热泻火、健脾益气、滋阴补肾、补肾涩精、活血祛瘀等治法,总以调整机体阴阳气血、燮理气血阴液升降出入为纲。另外,郑教授认为三消临床表现虽异,但其基本病机则一,临证时将三消截然分开无益于治疗。用药处方时应直捣黄龙,病急则药急,病缓则药缓,但消渴病多以养为要。  相似文献   

11.
介绍名中医赵为民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赵教授认为脾胃病辨证当分虚实、寒热、气血。治疗上重视升发脾阳、清热利湿、柔润养胃、理气疏肝、活血通降;用药灵活,处方简约;健康宣教,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劳绍贤教授运用岭南道地药材治疗内外科杂病的临证用药经验,并加以推广。[方法]通过日常跟诊、记录典型病例、查阅相关文献,从经验方药方面论述劳教授运用岭南道地药材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其用药经验和自拟良方进行总结,并附验案加以佐证。[结果]劳绍贤教授根据岭南地理环境及岭南人体质特点,以传统中医药辨证与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相结合,临证善用岭南中草药治疗内外科疾病。湿热与毒互结所致慢性肝炎,当治以疏肝健脾、清热解毒,选用田基黄;湿热与瘀滞搏结所致慢性前列腺炎,当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选用广东王不留行;湿热气滞互结所致胃脘痛,当治以清热祛湿、理气止痛,选用救必应;湿温发热当治以透热解表、芳香化湿,选用土茵陈;热毒互结所致实热肿痛,当治以清热凉血解毒,选用肿节风;瘀滞所致胸胁痛,当治以疏肝和络止痛,选用铁包金配穿破石。验案一诊断为胃痞(脾胃湿热证)、胁痛(气滞血瘀证),治宜清热化湿、理气通瘀,方用"清浊安中汤合菖志"加减,方中重用铁包金和穿破石。验案二诊断为胃痞(脾胃湿热证)、牙痛(胃火炽盛证),治宜清热化湿、泻火消肿,方用"清浊安中汤合藿香"加减,其中重用肿节风治疗后均获得良效。[结论]劳绍贤教授针对岭南地域气候特点及人群体质,提出"湿热与滞、瘀、毒互结"之病机,因地制宜采用岭南道地药材治疗内外科杂病,临床疗效显著,其经验及验方值得推广以造福更多患者。  相似文献   

13.
介绍吴光炯教授体质辨证的经验。吴教授治学严谨,用多学科、跨学科知识研究中医中药,临证提出辨病、辨人、辨证相结合原则,并认为辨人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体质辨证过程,体质在疾病的发生、性质、转归及治疗用药上都起了重要作用,故临证需结合体质辨证,掌握患者体质特点,抓住疾病本质施治。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裴正学教授经长期临床实践,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之诊治,围绕"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脾虚湿盛"的病机,采用中药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清热利湿,配合西药抗病毒为基本治疗原则,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并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辨证施治,随症灵活加减方药,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性的独特优势,从而减轻患者症状,改善临床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每治此类患者,疗效均显著。  相似文献   

15.
周亚滨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特点为内外相因、本虚标实。病位在心,又与肺脾肾关系密切。治疗上应标本兼顾,虚实同治。文中介绍了周亚滨教授运用辨病辨证辨体思想对慢性心力衰竭诊治的经验、遣方用药及医案一则。  相似文献   

16.
总结关国华教授辨治岭南地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证思路。关国华教授根据“黄斑属脾”理论,同时结合岭南地区的地域、气候和人群体质特征,提出脾虚湿困是岭南地区CSC发病的根本病机,CSC中后期则逐渐累及肝肾,可致血瘀水停。治疗CSC发病之初,重在治脾,方药采用二陈汤为基础方加减以健脾利湿;中后期则强调肝脾肾同治,水血同治,方药以驻景丸合五苓散为基础方,补益肝肾,健脾活血利水。倡导治脾贯穿治疗全程,同时随证化裁、用药通权达变,以收显效。  相似文献   

17.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邱健行教授在继承前人治疗胃病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结合岭南地区气候特点及岭南人体质,提出了具有岭南特色的“胃热主病”学说及“肝胃相关的胃病发病模式”学说;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上注重“清胃法”及“调肝法”的应用,总结出以柴胡、赤芍、枳实、甘草、夏枯草、蒲公英等作为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方药,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正痤疮又称"粉刺",是一种以颜面部及胸背部粉刺、丘疹、结节、囊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痤疮的频发对患者身心及社交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陈志伟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从事皮肤科工作三十余载,擅长运用综合疗法诊治皮肤科疾病,对痤疮一病见解独到。陈老师认为,痤疮发病关键在于"肝郁肾虚,湿热蕴结",治疗上提倡"疏肝补肾,清热利湿"之法,同时又重视经方的实际运用,其辨病辨证准确,用药简单灵活,疗效显著。现将陈老师临证运用"疏肝补肾,清热利湿"之法治疗痤疮经验述要如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陈志强教授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现代中医辨证体系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强调辨病时结合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的重要性,治疗时可灵活运用"温、通、清、化"四法,即温阳以化气,通下以利水,清热以燥湿,化浊以分清,分别采用不同的方药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20.
介绍宋欣伟教授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用药特点等方面论述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思路及经验,并附典型病案1则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