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刘全红 《中外医疗》2012,31(22):114+116-114,116
目的观察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内科保守治疗,治疗组患者予以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湿热蕴结证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肝郁脾虚证为93.3%,脾胃虚弱证为93.8%,脾肾阳虚证为93.3%,四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且治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王真权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的病机关键在于“湿热”,“湿热”“气滞”“血瘀”贯穿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的全过程,治疗应以清热燥湿为主,行气止痛、化瘀止血为辅。强调:(1)辨病辨证相结合。辨病是基础,明确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诊断后再辨证,才能抓住其本虚标实的特点,对其活动期和缓解期特点的认识更加准确,使治疗更加具体。(2)湿热蕴结是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的关键病机,湿热即是重要病因,也是急性活动期致病的关键病机。(3)清热燥湿、顺势而为是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的关键治法。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发病初期以湿热蕴结为主,而后湿阻气机,瘀滞肠腑以致于血败肉腐。故临证之时应以清热燥湿为本,以调和气血为辅,祛除湿热之关键病因,断瘀血之来路,如此顺势而为,防止病情进一步进展。(4)衷中参西、内外合治是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将复方芩柏汤颗粒剂通过口服和(或)保留灌肠的方式使药物直达病所,改善黏膜屏障,修复病变黏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中药内服、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进展赵晓薇第二附属医院中图分类号R259.1611辨证(分期)灌肠治疗刘仍海〔1〕对气滞血瘀型用白术、赤芍、丹参各15g,陈皮、木香各10g,三七粉3g;湿热下注型用白术、青黛、滑石各15g,补骨脂、白芨各1...  相似文献   

4.
中医序贯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序贯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先依据湿热内蕴证进行清肠化湿,病情缓解后依据脾胃虚弱程度进行清肠扶正中药序贯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进行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复发率为6%(3/50),对照组复发率为28%(14/50),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5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5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序贯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虚实证候与其内镜下分型、粘膜组织学分期的相关性,从而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采用分级的方法来描述18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电子结肠镜的内镜特征,粘膜组织学分期,并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 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Ⅰ中,以大肠湿热证和脾胃气虚证为多见,明显高于脾虚夹湿热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俨〈0.05)。内镜分型Ⅱ型中,三证型出现几率相当;内镜分型Ⅲ型中,以脾虚夹湿热证多见,与其他两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粘膜组织学检查活动期多见于大肠湿热证,脾虚夹湿热证两证型中,明显高于脾胃气虚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缓解期多见于脾胃气虚证,脾虚夹湿热证亦多见,明显多于大肠湿热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黏膜组织学分期与中医证候有明显的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镜检查可作为望诊之延伸应用于临床,为中医辨证提供有力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因子分析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分类及分布规律,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对35项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为6类,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脾胃气虚证26.70%(55/206)、大肠湿热证25.24%(52/206)、脾肾阳虚证21.36%(44/206)、肝郁脾虚证12.14%(25/206)、阴虚肠燥证8.74%(18/206)、血瘀肠络证5.83%(12/206)。结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有6类,以气虚证、湿热证为最常见。  相似文献   

7.
从中医病机、体质证型、治疗用药三方面探讨湿热与溃疡性结肠炎之间的关系,认为湿热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因素,湿热关联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始终,在疾病的病变过程中,应该重视"湿、热"机制的存在,将清化湿热法运用其中,对延缓溃疡性结肠炎的进程,防止其传变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透灸法治疗湿热下注证脚湿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湿热下注证的脚湿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患者给予透灸法治疗,每次40min,每日1次。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曲安耐德益康唑乳膏(派瑞松)治疗,外涂于患部及其周围皮肤,每日2次,早晚各1次,两组均治疗10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透灸法治疗湿热下注证脚湿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大肠湿热证是溃疡性结肠炎(UC)的核心证候。梳理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特点、大肠湿热证症状特点以及相关生物学基础的研究现状,证实了大肠湿热证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但现有证候诊断标准条目仍以主观为主,客观理化指标、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缺乏有效整合,尚未发现特异性证候标志物。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多学科联合,注重病-证-症相结合,寻找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特异性诊断性标志物,建立涵盖主观、客观的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完善中医证候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紫草油外用治疗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湿热下注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宫颈糜烂湿热下注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复方紫草油)、对照组(治糜灵栓)各60例,局部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宫颈糜烂面积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88.34%(P〈0.05);治疗组治疗后白带及阴道清洁度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轻、中、重糜烂总有效率95%、85.3%、50%(P〈0.05或P〈0.01),对照组80%、88.5%、40%;轻度糜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第2疗程总有效率高于第1疗程(P〈0.05)。结论:复方紫草油治疗宫颈糜烂湿热下注证疗效确切,治疗轻度宫颈糜烂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白带异常和阴道清洁度,适当增加疗程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药复合口服、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对3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药口服、中西药复合灌肠,每天1次。结果:38例中显效11例(29%),有效24例(63%),无效3例(8%)。结论:此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合自拟芍药汤灌肠辅助治疗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中西医组(30例),分别给予西药单用和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新液合自拟芍药汤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中西医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疾病活动指数评分、Geboes指数评分及IBDQ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优于西医单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奥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奥沙拉嗪和双歧杆菌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后对2组进行症状评分,同时复查肠镜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病变改善情况。结果:在服药8周后治疗组患者主观评价病情总有效率为90.0%(36/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1%(21/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肠镜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病变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2.5%(17/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7.5%(7/40),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并可迅速改善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14.
评价苦参凝胶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苦参凝胶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湿热下注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与苦参栓作阳性对照,选取我地区3家医院2006年3~11月霉菌性阴道炎(湿热下注证)的患者468例,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其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中医疗效分析表明,试验组322例,愈显率为70.50%,总有效率为96.89%;对照组128例,愈显率为57.03%,总有效率为92.19%,两组比较,考虑中心效应的影响后,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愈显率较对照组高。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变化提示其临床症状均有一定的改善。结论:本次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苦参凝胶对霉菌性阴道炎(湿热下注证)的治疗是有效的,试验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比较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开展肠病及肺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比观察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能量分布规律,从生物物理学角度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新的证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学调查,应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及热态自动分析系统,检测并分析健康人和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相对温度。结果部分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伴有肺系症状,以伴有咳嗽者为最高,占29%;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温度排列规律为肺最高,其次为降结肠、升结肠,而其他脏腑的温度偏低;与正常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组大肠湿热证降结肠、升结肠的温度均明显增高,同时肺的温度也随之特异性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病及肺的现象在临床是客观存在的,红外热像技术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肠病及肺在肺与大肠能量分布关系上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佐证。相表里脏腑之间疾病传变的特点为临床"治未病"和"既病防变"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各证型患者饮食与病情复发的相关性研究,为制订该病的正确的饮食护理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以中医辨证为不同证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对象,对其病情复发与饮食状况加以调查和分析。并找出二者的相关联系。结果 不同食物和进食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不同证型患者的病情反复的影响各异,其中;脾胃虚弱型患者因食生冷食物的复发率最高(94.4%);湿热蕴结型患者以食辛辣食物复发率最高(98.5%);肝脾失调型与胃虚弱型患者饮食无规律复发率分别为95.8%和92.6%。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各证型患者症状反复与饮食间存在密切关系。根据本资料研究结果,为不同证型的患者,制订不同的饮食护理方案,对降低此病复发率和提高此病临床疗效,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中西药合并配制成液体经肛门灌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并进行观察。结果:轻度组的总有效率为91%,中度组的总有效率为84%,重度组的总有效率为40%,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灌肠对轻、中度溃疡性接结肠炎效果显著,对部分重度患者也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C)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因此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2008年6月~2009年12月运用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蕴结证)患者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介绍陆金根教授运用中药药对治疗肛肠疾病的临床经验,陆教授认为生地黄-黄柏凉血清热除湿治疗湿热下注、热盛迫血妄行之Ⅰ、Ⅱ度内痔出血;黄芪-玄参益气养阴、增液行舟治疗气阴两虚之老年功能性便秘;柴胡-白扁豆疏肝解郁、健脾止泻治疗肝郁脾虚之泄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血藤-败酱草清热解毒、活血消痈治疗湿热毒邪蕴结、气滞络瘀之溃疡性结肠炎;地肤子-白鲜皮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治疗湿热下注、热毒内蕴之肛门瘙痒症。并列举病案用以例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益气活血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美沙拉秦(艾迪莎),治疗组在口服艾迪莎的同时加用益气活血中药保留灌肠治疗,3个月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5%,优于对照组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复发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