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纪念性建筑的建设日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先锋,文章从城市设计的思维出发,剖析了国内纪念性建筑设计丧失"城市性"的缘由,并从选址、形式、功能、空间四个层面上对城市思维下的纪念性建筑设计策略进行探讨,为相关的纪念性建筑实践提供了理论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小刚 《四川建筑》1999,19(2):10-11
现代主义的规划原则带来了城市的无限扩大,导致城市中心区的衰亡。因此城市的复兴在于复建城市的公共领域,而纪念性城市空间构成了大部分城市的公共领域,因此复兴的关键就在于纪念性城市空间的重新塑造。本文通过对城市的形态构成的分析,得出几点纪念性城市空间的设计与视觉、艺术处理手法,探索一条城市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3.
从叙事理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空间的设计表达,进一步得出在叙事视角下纪念性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了纪念性建筑空间与叙事学相关的基本内容;其次分析了我国纪念性建筑空间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合理利用城市宗地、节约公共资源的基础上,阐述纪念性建筑空间的三大叙事手法:融入空间环境、聚焦空间主题、融合空间界面,并结合国内外典型的纪念性建筑进行实例解析,说明叙事学理论在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和重要意义,意图在叙事学的视角下完善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的内容,使纪念性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纪念性建筑设计与地景在当代结合日益密切,但关于纪念性建筑地景化设计方法缺乏总结.由此从整体环境、建筑形象和空间营造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了主客转换、异质缝合、模拟重构、形象隐喻、空间沉浸五种纪念性建筑地景化设计策略,并对五种设计策略分别举例分析,以期为纪念性建筑地景化设计提供支撑,对当代纪念性建筑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珊珊 《规划师》2006,22(4):94-96
纪念性景观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城市景观.美国国家二战纪念园是重要的纪念性场所,其景观设计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形式,利用基址原有构筑物,考虑与周边纪念物的融合,营造了一片独立而和谐的纪念性空间.  相似文献   

6.
都铭  张云 《华中建筑》2008,26(2):43-47
基于对城市纪念性历史场所改扩建的思考,该文提出并讨论了相关的5个问题.同时通过对墨尔本战争纪念堂地段2003年加建部分的深度分析,评价设计者的设计策略.以期对当代中国的纪念性历史场所加建项目提供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7.
方素  夏晟 《建筑技艺》2021,27(3):30-34
当前城市更新中的土地资源约束日益凸显,从外延拓展走向内涵提升、从粗放走向精细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一种必然.通过回顾城市空间立体化的相关研究,以广州琶洲西区城市设计为例,从土地利用、综合交通、公共空间和绿化空间四个维度进行剖析,指出集约紧凑的城市空间立体化发展模式是以营造弹性和地方特色空间体系为目的,采用城市设计手段与精明开发模式解决土地资源紧缺与城市发展需求矛盾的过程.案例聚焦空间立体化的城市设计方法,阐释集约紧凑的空间立体化模式,最终为高强度地区的城市设计实践提供经验借鉴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叶炜  丁卯  蔡晓鹏 《新建筑》2011,(5):40-42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汉市首义南轴线设计将符合长远发展需求,营造纪念性轴线与多功能城市街区相结合的重要城市空间作为规划目标。详细介绍了其规划设计的总体构思、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等要素。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建筑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复合,导致所涉及的空间领域越来越向城市的尺度靠拢.城市综合体就是对此类建筑的一种描述.在设计中,建筑周边环境甚至内部空间的设计都应当站在城市的角度去思考,与城市公共空间发生着渗透.文章借作者的课程设计城市综合体设计思考来尝试探讨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综合体的耦合关系,以期对未来城市设计中,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关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后期出现的空间品质诉求促使空间发展管制工具出现转型趋势,总体城市设计将是回应这种诉求的空间管制工具。在研究国内总体城市设计理论与编制实践的基础上,以西雅图总体城市设计经验为参照,比较和概括了国内外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中的概念与内容的相似性,以及工作框架及成果形式的差异性。在与现行规划体系相协调的原则下,提出由空间尺度划分的城市设计体系向公共空间要素划分的城市设计体系转变的编制思想,并进而构建出新的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框架:总体格调与分区、绿色开敞空间、公共中心与广场、道路与街道、制高点与视线通廊、历史性与纪念性、街道家具和小品。并将这个工具框架运用于汕尾品清湖的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正在进入立体化发展阶段,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逐渐兴起;由于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时间不长,在立法上还存在空缺,导致地下空间开发权属不明、管理无序的问题较为突出;分析了国内外"基于地皮"的地上空间所有权历史演变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地下空间开发中面临的权属法律困境;根据地下空间发展现状及趋势,建立了"一体化空间分层模型",提出了"基于空间"的权属划定方法;阐述了地下空间的资源属性、价值属性,对地下空间的权属及地下空间的管理提出了作者的观点,为今后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辉  邵银  李嘉华 《华中建筑》2012,30(4):9-11
建筑空间是一种特定形式的空间,它的生产符合一般空间生产规律,作为标准具有社会属性的建筑空间,是值得用一种逻辑来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和消失的理由。文章根据列菲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辩证思维方式,通过对建筑空间生产本身存在各种逻辑进行分析总结,并且提出建筑空间有别与一般空间的本质属性,探索建筑空间本身的理论,辩证分析这些逻辑之间的关系,提出不同逻辑关系对建筑空间生产的作用,并用以支持建筑空间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承载空间保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研究了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承载空间,从功能属性上,将其分为仪式空间、教育空间、表演空间、商业空间、生产空间以及生活空间六类。此外,从形态上,将其归纳为微观、中观、宏观三层次以及点状、线状、面状三种形态的空间特性。据此,提出了社区营造,延续承载空间文化内涵;整体性保护,梳理承载空间的组成;原真性保护,维护承载空间的形态的保护思路与措施关键词 传统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承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交通量的激增,高架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立体交通路径。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优化城市道路空间为目的的高架通道的生态设计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在对上海市高架通道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3种高架主导的空间类型:点状交汇型空间、线形延伸型空间和网状混合型空间。并提出7种针对性的设计模式,分别从生态、景观参与活动、空间优化、经济空间再生和文化视觉观赏等方面来提升高架通道的生态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5.
举白 《中外建筑》2012,(8):30-31
室外空间是人们生活必不可一少的一部分,是人们室内生活的外延。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外空间的品质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如何才能创造一个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室外空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相对于室内空间来说室外空间的利用率是非常低的。并不是人们不愿意外出享用室外空间,而是室外空间的亲和力低下所造成的。本文从影响室外空间亲和力的因素着手,探讨如何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室外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室外环境。  相似文献   

16.
杨林 《中外建筑》2014,(7):100-102
本文在分析当前中小学校园空间特点的基础上,概括出集约性校园空间、多元性交往空间等中学校园空间特征,并总结出校园设计从形式走向空间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以安徽宣城中学的设计实践探讨了具体实践中的设计对策与空间营造手段。  相似文献   

17.
国土空间规划中蓝绿空间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蓝绿空间是生态优先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其规划和设计策略指向了生态结构与格局的合理建构,也是城市水灾害治理与生态保护等技术性议题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体系提出了蓝绿空间耦合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对应的多尺度蓝绿空间规划设计体系与空间模式:宏观尺度上重点关注全域蓝绿空间格局的构建,中观尺度上着重城镇集中建设区蓝绿空间网络构建并指向城市生态空间品质提升,微观尺度上重点关注详细设计层面对水体及水岸蓝绿空间的设计引导。同时,基于蓝绿空间规划与建设管控的目标,对蓝绿空间包括水面率控制、蓝线控制和连通度指标控制在内的控制体系进行了梳理与构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地下空间、城市形态以及城市微气候相关研究的梳理,将地下空间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归纳为地上因素与地下因素两个方面,探讨地下空间及其要素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机理。地下因素指地下空间进行内部环境控制而直接对地面微气候造成的影响;地上因素指由于进行地下空间规划形成新的城市形态,进而对城市微气候形成影响。首先,理清影响城市微气候的地下空间的要素,并界定地下空间与城市形态研究的切入点,梳理和明确各项外部空间环境的指标;其次,指出目前该研究领域中待解决的两方面关键问题以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研究框架与路线。  相似文献   

19.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具有连续性,城市现代空间和城市历史空间之间不应出现断层现象。本文从城市设计方面寻找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功能、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过渡体和中介空间,使城市现代空间和城市历史空间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永凡 《山西建筑》2007,33(18):51-52
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了简单介绍,从建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影响建筑的城市取向的因素、建筑构造公共空间的方式三方面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与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之间的关系,以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