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内源性保护机制是生物机体自我保护的重要机制,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能力已作为疾病防治的一项新战略而受到广泛重视,该机制的本质是适应性反应诱导了内源性保护物质(保护性蛋白等)的产生,通过维持机体自稳态而增加机体的适应性和抗损伤能力,用药物等途径则可模拟或增强其保护作用。内源性保护机制与中医学的正气学说、扶正固本等理论有诸多联系,对于揭示中医理论科学内涵和实质、发展和弘扬中医优势及促进中药开发均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敏  李翀 《新中医》2010,(3):84-85
内源性保护系统是目前发现的最强大的自身保护系统。缺血预适应现象在机体表现出的保护效应,被证明是内源性保护的良好诱导途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如何将缺血预适应顺利应用于临床,从诱导机制、途径等基础研究到相关临床试验,均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吴清山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1):13-15,17
缺血预适应是目前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最为有效方法之一,其机制是通过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体系而发挥作用,现从西药治疗的角度对其综述。  相似文献   

4.
针灸预处理是一种集预防与治疗作用于一体的中医防病治病手段,通过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从而发挥防病治病的保护作用.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因诱发不同的调节通路及中枢外周反应而发挥特殊的保护效应.文章从针灸预处理溯源、针灸预处理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阐释,揭示了针灸预处理对心脑血管疾病、针刺麻醉、肿瘤放化疗毒副作用、支气...  相似文献   

5.
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脏经历了短暂的心肌缺血再灌注后 ,对随后长时间缺血再灌注损失产生保护作用 ,这种现象称为缺血预处理 (预适应 )。预适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改善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等。研究表明 :心肌缺血预适应的机制可能与内源性心脏保护物质的释放、受体激活及信号传导有关。药理性预处理是根据缺血预处理机制 ,通过药物激发或模拟机体内源性物质的活性 ,进而呈现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根据其作用机理的不同 ,将其分为特异性受体依赖性和非特异性受体依赖性 ,为研究防治心肌缺血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胃粘膜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证。目前认为其发生主要与机体胃粘膜防御功能削弱和损伤因素作用相对增强 ,即正常攻防机制失衡密切相关。近年来 ,针对其发生机制 ,针灸在该领域的防治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现就其现状作一综述。1 针灸对胃粘膜防御机能的增强作用增加内源性保护因子 胃粘膜的内源性保护因子具有扩张血管 ,改善胃粘膜供血 ,保护、提高血管内皮细胞和胃上皮细胞功能的作用。尤其是在致损伤因子存在的情况下 ,发挥着重要的胃粘膜保护作用。主要包括 :前列腺素 (PGs)、一氧化氮 (NO)、感觉神经肽等。研究表明 ,针灸可诱导内…  相似文献   

7.
侯燕  郭家奎 《吉林中医药》2011,31(8):753-754
阿尔茨海默病本身能够一定程度诱导内源性NSCs的活化,以实现机体功能的代偿恢复,同时也说明随着病程的延长及年龄的逐渐增长,内源性NSCs的激活逐渐减少。补肾填髓中药能促进神经元细胞能量代谢和利用,激活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存活与再生。以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等组成的补肾复方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认知功能。中药具有整体调节和多环节综合治疗的优势,以神经干细胞为切入点,着眼于补肾中药对神经干细胞在脑内增值、分化的规律与机制研究,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内源性神经保护通路和神经功能重建的干预调节机制,为中医药在该领域深层次的研究开辟全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从更深层次上阐明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灸预处理的预防性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艾灸预处理组,各组分别于手术后24h、48h、72h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CA1区及大脑皮层Bcl-2蛋白表达.结果:艾灸预处理组Bcl-2蛋白染色阳性细胞数各时间点同脑缺血组比较明显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艾灸预处理对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促进Bcl-2蛋白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顺势而治 ,即尊重和保护机体“自和”、“自愈”能力 ,顺应机体“自和”调控机制的运动趋势 ,依赖病体自我调节而愈病的治疗法则包括顺应脏腑之用而治及顺应病势趋向而治两方面。顺势而治法则 ,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独特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0.
扶正固本与缺血性中风全脑保护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哲 《新中医》2007,39(10):1-2
缺血性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扶正固本法直接针对核心病机,调补阴阳气血,改善脏腑、气血功能和全身机能状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体的自主调节能力和祛邪能力,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该法还能起到整体调节、改善内环境、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的作用,具备全脑保护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代谢综合征是2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初期阶段,气病理论在代谢综合征的论治中具有独特优势,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和进展无不伴随着气病。代谢综合征初期气盛和气郁通常并存,共同作用主导了气耗的发生,随着气耗的不断进展,在MS中后期气虚和气郁成为了气病的主要形式。气耗是代谢综合征进展为2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原因;肺脾散精功能的失调是胰岛素抵抗最根本的中医病机。从气机和气化的异常入手论治代谢综合征,可降低临床辨证的复杂性,同时也给治疗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藏象学说与气化理论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二者的内部关系,提出了藏象体系之气化研究的思路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对藏象体系之气化特征的分析并参考相关历史文献论证藏象体系之气化研究的可行性,指出该研究将有助于增强藏象体系的内部联系,有助于发展完善藏象体系中"天人相应观"的研究,并对实际研究中需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证、异病同治等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底蕴深厚、临床运用广泛。哮喘、COPD、特应性皮炎等炎症性疾病或状态临床十分常见,其发病机理及现代医学治疗等方面的共性明显,而现代医学干预能力有限。前述疾病或状态中医辨证往往同属肾虚、气虚证型,异病同证同治采用补肾益气理法方药干预,疗效较为明显,其初步机理可能是补肾益气药能够作用于这些炎症性疾病或状态的共性化病理环节,主要是HPA轴和炎性反应网络中心疗效靶位群,其中补肾药主要作用于HPA轴靶位群,而益气药主要作用于炎症反应靶位群,并能调节HPA轴功能和炎症反应之间的异常关系,且补肾药与益气药相互之间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晓峰  王琦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265-2267
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维的并且不断发展深化的概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健康管理作为医疗卫生保健领域中一个新的概念,已经引入我国并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身体不同的体质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为组长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组编制了《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并制定了《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此标准现已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认定为学会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现就如何将中医体质辨识融入健康管理之中及其现实意义予以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雾霾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与之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也随之增高。雾霾对于人体的影响和危害不可小觑。本文通过参阅近五年来国内外医学类期刊杂志中有关的报道及研究成果,从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辨证论治、预防保健等方面对与雾霾相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认识与治疗进展进行阐述,旨在综述雾霾相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认识与治疗,为科研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该文主要围绕“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中医防治传染病的体制和能力建设,长远布局我国疫情防控战略”进行了探讨。在充分认识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丰厚历史积淀和亮点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要加强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加快开发中医药临床诊疗技术装备,实现中医药标准化、规模化供给,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重大疫情救治能力;二是要强化政策保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西医并重的突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学、完整、中西医并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制度;三是要重视抗疫临床实践中中医药理论方面的总结,加强中医药抗疫人才队伍建设和防治能力建设。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应是人类防治传染病以及许多疾病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6,(4):275-277
肺间质纤维化是临床上的疑难重症之一。运用《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的理论,分析了气与肺的密切关系,指出气的病变是肺间质纤维化发展演变的关键,"肺痹"与"肺痿"分别是肺间质纤维化病程进展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并论证了"调气"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重要策略。这为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五脏与时关系”是“天人相应”思想的产物,反映了五脏在生理病理活动中的时间节律性;对临床诊疗与预防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研究表明这一学说具有科学性,存在着探索研究空间。《中医基础理论》第7版教材增加了这一新内容,保持了中医的传统特色,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是一本较好的教材。  相似文献   

19.
情志病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以擅长身心并治而在情志病的防治中颇显优势,纵览近年相关研究文献可见,在情志病的理论、实验等研究方面均已取得一定进展,个别工作获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但从整体研究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深值思考、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使情志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真正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最终形成集诊断、治疗、预防于一体的情志医学体系,还有大量、艰巨的工作有待综合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