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针对抗高温高密度钻井液体系及应用工艺对超深井、深井成功钻探至关重要,国内外抗温200℃、密度达2.30g/cm3的水基钻井液体系的研究应用报道较少,且国外在此条件下多选择油基钻井液体系的问题。通过优选磺化类抗温处理剂、加入高温稳定剂等途径建立了抗温200℃、密度达2.30g/cm3的淡水钻井液体系和含氯化钾体系。该体系热稳定性优良,高温高压下流变性合理,具有一定抑制性。对深井、超深井钻井液的选择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确保乌参1井钻探成功,研发了密度从1.20g/cm3到1.80g/cm3的抗高温封堵防塌钻井液体系,该体系抗温性、沉降稳定性、抑制性、封堵性好,抗粘土污染能力强.该体系在乌参1井四开井段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解决了复杂地层井壁失稳及超深井钻井液高温稳定性的问题,完成了设计目的和地质任务,并为深化研究乌伦古地区成藏条件及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深井钻井具有高温高压及地层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间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极为狭窄的特点,这为在深井钻井过程中保持井眼系统的压力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针对深井钻井的特点,运用流变学、传热学和物质平衡的基本原理,建立钻井液循环和静止状况下的钻井液温度分布模式及高温高压密度模式和高温高压流变模式,应用这些模式和地层流体的PVT特性对一些实钻深井的溢流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井眼水力系统流体热力学模型对深井、超深井的压力平衡控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根据现有制造高密度高强度碳材料的工艺流程,以硝酸酸化处理中间相碳微球,并用酸化处理过的微粉制备高密度高强度碳材料,对样品进行性能测试。实验表明,以硝酸溶液对中间相颗粒酸化后能提高样品的肖氏硬度和抗压强度。当硝酸酸化处理溶液浓度为3mol/L时,可制备出密度1.72g/cm3、抗压强度104.9MPa和肖氏硬度82.6的高密度碳材料。  相似文献   

5.
有机盐钻井液具有抑制性强、抗高温等优良性能,目前主要在二开井段使用.三开及更深井段的地层温度高,抗高温磺化钻井液和油基钻井液体系面临严苛的环保压力,而当前有机盐钻井液在高温高密度条件下面临流变性恶化和滤失量大的问题.准噶尔盆地南缘复杂地层钻井困难,在二开用有机盐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封堵剂改性纳米SiO2和聚合物降失水剂HF-1,并优化重晶石粒度级配,研制了可满足高温高压地层的高密度有机盐钻井液体系.结果 表明,影响有机盐钻井液性能的主要因素是降滤失剂和加重剂,室内评价表明该体系性能较之前明显改善,在密度为2.4 g/cm3、180℃条件下流变良好,且高温高压失水量为13.5 mL,滚动回收率高达97%,8h膨胀率仅4.7%,可抗盐至12%,抗钙污染为2%,抗岩屑污染10%.研究可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复杂深井地层钻井提供高温高密度有机盐钻井液体系.  相似文献   

6.
Pt等离子体平均离化度随密度及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考虑L能级分裂的屏蔽氢离子模型(SHML),计算重核Pt在密度分别为0.01g/cm3、0.1g/cm3、1g/cm3,温度为200ev~2000ev时的平均离化度.分析了平均离化度随密度及温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为了满足当前深井、超深井逐步向深层次开发的需要,在分析评价各种抗高温水基钻井液处理剂的基础上,优化研制出一种以OCL-JB为主要降滤失剂的抗210℃高温的高密度水基钻井液体系,并对体系的性能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抗高温、抗盐降滤失剂OCL-JB抗温性好,能与多种处理剂配伍;OCL-JB主要是通过吸附作用,增大粘土颗粒的zeta电位和水化膜来提高泥浆中粘土微粒的聚结稳定性,控制钻井液高温高压滤失量.所研制的抗高温高密度(2.3 g/cm3)钻井液经过210℃高温后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高温高压流变性能和滤失造壁性能,抑制能力和抗污染能力强,润滑性好.  相似文献   

8.
为研制出可靠性更好、能量密度更高、更加实用的烟火电池,需要对其加工工艺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烟火电极制备的较优工艺参数,考察了烟火电池放电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Zr/CuO体系烟火药剂电极的较优制备工艺为:阳极片的径厚比为5∶1;阳极片的装药密度为4.0g/cm3;阴极片的径厚比10∶1;阴极片的装药密度为3.3g/cm3;隔膜的径厚比为25∶1;隔膜的装药密度为2.1g/cm3.  相似文献   

9.
酸化淤渣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酸化淤渣的生成是影响酸化效果的重要因素,而酸液浓度,酸液类型,酸化添加剂及酸液中的金属离子等对酸化淤渣的生成有影响,对渤南油田2个区块的油样进行了试验,重点研究了三价铁离子和二价铁离子对酸化淤渣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成功的碳酸盐岩基质酸化是在储层中形成几条主要的酸蚀孔道(蚓孔),穿过井筒附近污染带形成油气渗流的优势通道。储层中蚓孔的分布形态决定酸液的穿透距离及其酸化效果,而酸液的注入速度又会直接影响到酸蚀蚓孔的扩展。选取碳酸盐岩岩心,采用岩心驱替试验研究不同注入速度对蚓孔扩展的影响,通过计算突破体积比寻找碳酸盐岩酸化时酸液的最优注入速度,并通过压降曲线分析酸蚀蚓孔的生长过程。同时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酸化前后岩心端面及内部结构特征,用于判断酸液溶蚀类型,寻找到不同溶蚀形态所对应的酸液注入速度界限。结果表明,盐酸质量分数为20%时,开始形成酸蚀蚓孔时的注入速度为2 m L/min,注入速度为3~4 m L/min时酸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