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波立维,Plavix)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及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 将40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0例和氢氯吡格雷治疗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氢氯吡格雷,首次顿服300 mg,次日起75 mg/d,连服14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全部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及sCD40L浓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sCD40L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 );氢氯吡格雷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sCD40L降低程度较常规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NSTE-AC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氢氯吡格雷能明显降低血清hs-CRP、sCD40L浓度,有效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降低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 )检测联合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冠心病风险的价值。方法1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75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 A组,105例);另选45例冠脉造影检查阴性患者为对照组。冠心病患者行IV U S检查,对斑块形态进行判定;ELISA法检测血清sCD40L水平。结果 UA组血清sCD40L水平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IVUS显示,UA组以易损、偏心斑块为主,斑块部位血管多发生正性重构;SA组以稳定型、向心性斑块为主,斑块部位血管多发生负性重构。易损斑块、偏心斑块及正性重构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分别高于稳定斑块、向心斑块及负性重构和无重构患者( P<0.01);而血清sCD40L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 r=0.0965,P>0.05)。结论检测血清sCD40L水平联合IV U S能更好地评价冠心病风险,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  相似文献   

3.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明 《黑龙江医药》2010,23(6):1065-106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科室诊治的脑梗塞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治疗组(氯吡格雷+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根据患者临床观察予以相应的调控血压,脱水、口服阿司匹林、钙离子拮抗剂、清除自由基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给予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75mg,1次/d,连用2周。监测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评价疗效,并检测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ND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63.89%(P〈0.05)。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GMP-140、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水平(P〈0.05)。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用于治疗急性脑梗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患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连续测定29例LAA患者(A组)和11例健康体检者(B组)血浆sCD40L、血小板膜蛋白140(GMP-140)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 与B组比较,A组血小板GMP-140含量增高[(43.78±16.61)ng/ml vs.(9.42±2.96)ng/ml](P<0.01),sCD40L和ID6亦明显增高[(8.36±4.30)ng/ml vs.(3.52±1.69)ng/ml和(55.59±18.20)pg/ml vs.(30.33±7.45)pg/ml](P<0.01).A组患者sCD40L与GMP-140水平、sCD40L与IL-6水平、GMP-140与IL-6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 LAA患者血循环中sCD40L含量升高,提示血小板源性CD40L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和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介质.循环中sCD40L升高可作为血小板活化、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发展为缺血性卒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应用氯吡格雷不同剂量的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345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11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ACS)患者134例,采用随机的方式,将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分为SAP1组105例、SAP2组106例,氯吡格雷剂量分别为75和150mg·d-1;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ACS)患者均分为NST-ACS1组、NST-ACS2组,氯吡格雷负荷量均为300mg,维持量分别为75和150mg·d-1。对冠心病患者分别于用药前、服用氯吡格雷负荷量24h、服用氯吡格雷120h取静脉血,测定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选取健康人员50名作为对照组,不给予药物干预,同期取血样作对比研究。结果 (1)冠心病(SAP组、NST-ACS组)患者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对SAP组,NST-ACS组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较高(P<0.05)。(2)相对用药前,SAP组用药120h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明显下降(P<0.05),且SAP1、SAP22组组间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3)相对用药前,NST-ACS组服用氯吡格雷负荷量24h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明显下降(P<0.05);NST-ACS组用药120h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明显下降(P<0.05),且NST-ACS1、NST-ACS22组组间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对健康人群,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较高,氯吡格雷能有效地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6.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 2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治疗前,持续时间短于治疗前,硝酸甘油平均日耗量少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8%高于对照组的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UA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治疗作用。方法1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辛伐他汀,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治疗4周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发作频率、CHO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对正常对照组40例,不稳定心绞痛(UA)4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13例,外周血sCD40L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ACS组血清sCD40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CD40L水平又高于U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期ACS sCD40L增高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 sCD40L水平升高可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将40例U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氯吡格雷,观察两组UA危险分层变化、有效率、实验室检查指标情况,利用SPSS软件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绞痛分层两组均有减低,高危、中危分层例数均减少,其中高危、中危病例数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UA可提高疗效,能使患者由高危、中危、低危分层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脑钠素(BNP)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2周.结果 治疗32周治疗组血清IL-6、 GMP-140和BN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可以使血清IL-6、GMP-140和BNP水平显著下降,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活化,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GMP-140的水平变化.方法随机选择ACS患者40例分为两个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0例为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为AMI组,稳定型心绞痛(SAP)20例为SAP组,另外随机选择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GMP-140的含量.结果(1)血浆GMP-140的含量在UAP组、AMI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2)对照组与SAP组血浆GMP-140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GMP-140参与了ACS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可以反映其严重程度,可作为监测ACS不稳定斑块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早期干预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将4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mg治疗;B组(2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30mg治疗。另选2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设为C组,给予常规治疗。3组治疗3周后分别测定血清sCD40L、hs-CRP及血脂水平。结果 4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清sCD40L、hs-CRP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A、B组治疗3周后血清sCD40L、hs-CRP水平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3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无变化(P>0.05)。3组治疗前后sCD40L、hs-CRP水平呈正相关(r治疗前=0.98,r治疗后=0.99)。结论早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清sCD40L、hs-CRP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使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获益更大。血清sCD40L、hs-CRP水平可成为预测冠心病不稳定斑块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的表现特征;可溶性CD40L(sCD 40L)血清水平在SA、UA患者中的变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21倒SA、30例UA患者行冠脉造影,"犯罪"血管同时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另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NS);所有的患者均检测sCD40L血清水平.结果 SA组以稳定型纤维性斑块为主,UA组以不稳定型脂质斑块为主.SA组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或无重构,而UA组主要表现为正性重构.UA组的脂质斑块教、不稳定型宽块数、偏心指数(EI)、重构指数(RD)显著高于SA组.UA组的sCD40L血清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S组,SA组的sCD40L血清水平高于NS组.结论 SA患者和UA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成分和结构特点存在显著差异,sCD40L血清水平有可能成为预测冠心痛不稳定斑块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 Disruption of vulnerable atheromatous plaque isthe most common pathogenic mechanism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cluding non Q wave AMI, Q waveAMI and unstable angina). Integrity of the extracellularmatrix constitutes a critical determinant in the stabilityof coronary atheromata. In particular, degradation offibrillar collagen may decrease the ability of the fibrouscap to withstand mechanical stress. Several membersof the MMP family contribute to collagen degrada…  相似文献   

15.
蚓激酶对冠心病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蚓激酶对冠心病的疗效及对血管活性物质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对 4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对照组 (n =2 3) ,予硝酸异山梨酯 10mg ,tid ;治疗组 (n =2 5 ) ,予硝酸异山梨酯 10mg 蚓激酶胶囊 40 0mg ,tid ,疗程 4wk。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ECGST T改变、血浆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 140 (GMP 140 )、血栓烷素B2 (TXB2 )、5 羟色胺 (5 HT)水平、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结果 :心绞痛发作时血浆GMP 140 ,TXB2 和 5 HT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发作控制后各项值显著下降 ;经治疗后 ,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和血浆GMP 140 ,TXB2 ,5 HT水平、血液流变学参数均明显下降 (P <0 0 5~ 0 0 1)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血浆GMP 140 ,TXB2 和 5 HT水平变化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硝酸异山梨酯和蚓激酶联合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 ,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前sCD40L对再狭窄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成功接受普通支架置入术的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92例,分别于支架术前,术后1,5,15d和180d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sCD40L。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结果:支架内再狭窄率23.9%(22/92)。再狭窄患者支架术前和术后血清sCD40L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再狭窄患者(P均<0.01);再狭窄患者支架术后高水平sCD40L持续至术后6个月,而无再狭窄患者术后5d则恢复至正常。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术前血清sCD40L>3.96μg/L为截断值,计算术前sCD40L诊断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和阳性似然比分别为72.7%、90%、69.6%、91.3%、85.9%和7.2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混杂因素后,术前sCD40L是术后再狭窄独立预测因子,OR=1.92(95%CI=1.39~2.64,P=0.013)。结论:再狭窄患者支架术前、术后血清sCD40L水平增加提示sCD40L可能与支架内再狭窄有关。支架术前血清sCD40L是术后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前sCD40L有可能用于临床支架放置前危险分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和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62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1例)和红花黄色素组(31例)。疗程2周。治疗前后测定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1-1)水平。结果两组UA患者治疗后GMP-140含量、PA1-1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t—PA活性显著升高(P〈0.05)。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组降低GMP-140和升高t—PA的幅度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纤溶活性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川崎病(KD)患儿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浆内皮素(ET)的水平,研究纤溶活性降低、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活化在KD及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35例KD患儿PAI-1、GMP-140浓度,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并与35名健康对照组儿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KD患儿组的PAI-1急性期、恢复期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恢复期持续增高。GMP-140及ET急性期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PAI-1、GMP-140、ET明显高于非合并冠状动脉病变(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AL组患儿PAI-1与GMP-140均与ET呈显著正相关(r=0.699,P<0.01;r=0.64,P<0.05)。结论内皮细胞损伤、纤溶活性降低和血小板的活化与KD冠状动脉血管损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PAI-1、GMP-140和ET可作为预测和观察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脉通片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4例,根据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47例)和治疗组(47例)。对照组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冠脉通片,1.8g/次,3次/d。两组患者均经4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及血清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白细胞三烯E4(LTB4)、髓过氧化物酶(MPO)、脂联素(APN)、血小板黏附率(PAR)、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全血黏度(WBV)、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酶同工酶(CK-MB)、乳酸肌氢酶(LDH)和羟丁酸脱氢酶(HBDH)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心绞痛和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80.65%和82.98%,均分别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5.74%和97.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GMP-140、sICAM-1、PAI-1、LTB4、MPO、PV、WBV、PAR、FIB、CK、CK-MB、LDH、HBDH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而APN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这些血清学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的同时口服冠脉通片可促进心绞痛症状改善,有利于心肌酶谱及血清GMP-140、sICAM-1、PAI-1、LTB4、MPO、APN水平改善,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