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目的:探讨载药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nHAC)预防感染及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nHAC与克林霉素复合,制成载药nHAC人工骨,将其置于接种有金葡菌的培养基中检测其体外缓释特性及抗菌活性;将其植入金葡菌污染的兔颅骨缺损区,通过细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及抗感染能力。结果:载药nHAC人工骨在体外持续释放高浓度抗生素;植入金葡菌污染的骨缺损后可有效预防骨感染,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nHAC人工骨植入组。结论:载药nHAC人工骨是伴有污染或感染骨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羟基磷灰石/凝胶纳米支架(HAP-GEL)复合成骨细胞修复兔颅骨缺损进行组织学评价。方法 将HAP-GEL新型仿生复合物与成骨细胞联合培养,制备兔颅顶骨骨缺损模型,植入HAP-GEL复合成骨细胞,空白骨缺损为阴性对照,自体颅骨为阳性对照。于术后4、8、12周,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或CT以及组织学观察分析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术后4、8、12周,影像学评估空白缺损均为明显透射影,HAP-GEL复合成骨细胞与自体颅骨修复均为高密度影,骨缺损中央密度接近周围正常骨组织,缺损边缘略显模糊。组织学观察,随着时间延长,材料降解且有新生骨小梁产生。结论 HAP-GEL支架复合成骨细胞在兔颅骨缺损中诱导新骨组织生成,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组织学研究评价羟基磷灰石/凝胶(HAP-GEL)支架复合成骨细胞在兔颅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将HAP-GEL复合物与成骨细胞联合培养,制备兔颅顶骨骨缺损模型,并设置空白对照。于术后4,8,12周通过组织学观察分析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组织学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HAP-GEL支架组复合成骨细胞逐步出现降解并有新生骨小梁产生,材料密度降低。结论:HAP-GEL支架复合成骨细胞在兔颅骨缺损中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在种植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将纳米羟基磷灰石植入钛种植体周围的骨缺损区,观察种植体与骨界面的结合形式和程度.结果: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钛种植体骨缺损处实现良好的骨结合.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的使用在实现钛种植体与周围健康骨组织的骨结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兔颌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颌骨缺损的生长特性及生物相容性。方法24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在下颌骨体部造成直径1.0cm的骨缺损,实验组以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对照组以普通羟基磷灰石修复,于术后1周、4周、8周、12周分别处死,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各组分的组织生成量,进行组织学定性和定量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纳米羟基磷灰石组骨缺损修复区随时间增长修复材料被利用与新生组织结合成骨而不断减少,直至与正常骨接近而趋于稳定;HA组新生骨仅围绕材料生成。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可与新生骨组织结合且成骨较快,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nHAC)负载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组织工程骨在修复颅骨极限缺损中的作用。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复合细胞组、单纯材料组、空白对照组。复合细胞组取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并扩增诱导培养后通过负压抽吸及细胞基质膜包裹将细胞与材料复合。材料植入颅骨缺损后8周取材,行大体、X线、组织学观察及灰量测量来研究它们的骨修复能力。结果:复合细胞组成骨能力最强,且材料边缘及内部均有较好的成骨,单纯材料组有部分成骨,空白对照组未修复骨缺损。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负载骨髓基质干细胞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7.
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种子细胞归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聚乳酸材料(nHAC/PLA,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Polyacticacid)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s,bone marrow stroma cells)在体外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的能力,并探讨种子细胞的归宿。方法:将圆盘状nHAC/PLA与BrdU标记的自体BMSCs复合后,植入新西兰大白兔颅骨直径1.5cm全层缺损中。设自体髂骨组、空白对照组及nHAC/PLA组,术后8w、16w通过X线片、HE染色、Masson’s三色法染色、荧光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比较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及种子细胞的归宿。结果:nHAC/PLA+自体BMSCs组修复颅骨缺损的能力强,与自体髂骨组类似,nHAC/PLA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较弱,但强于空白对照组,组织工程骨的成骨细胞由植入的种子细胞演化而来。结论:nHAC/PLA复合自体BMSCs具有良好的修复骨缺损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负载万古霉素纳米微球缓释系统的β-TCP材料预防感染及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改良的乳液聚合法制得万古霉素纳米微球并将其与β-TCP材料复合,将此复合材料置于接种有金葡菌的培养基中,检测其体外及模拟体内缓释特性及抗菌活性;将其植入金葡菌污染的兔颅骨缺损区,通过大体观察和组织病理检查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及抗感染能力。结果:载药β-TCP人工骨在体外模拟体内环境下持续释放高浓度抗菌素长达22天;植入金葡菌污染的骨缺损后可有效预防骨感染并修复骨缺损。结论:负载缓释万古霉素纳米微球的β-TCP人工骨是伴有污染或感染骨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骨膜、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HA)复合应用于引导性骨再生,为临床修复骨缺损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方法:6-8月龄实验用白兔18只,在兔双侧下颌骨各制备一10 mm×8 mm,深5 mm的骨缺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只,即A组用自体游离骨膜、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修复,B组用自体游离骨膜和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C组单纯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充填修复。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末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动物,每次每组处死2只,标本行肉眼、X线、扫描电镜及组织学观察,计算缺损区新骨面积。结果:实验组A组在术后4、8、12周的骨密度值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环境扫描电镜观察显示,A组新生骨和原有骨结合致密且骨结构相似。组织学观察表明,A组材料大部分降解,大量成熟骨形成,较少材料包裹于其中,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组。结论:骨膜、骨髓单个核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的成骨作用优秀,可有效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采用人牙龈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方法及扫描电镜观察,探讨新型人工骨材料—羟基磷灰石在植入并修复牙周病所致骨缺损后能否成为牙龈附着的基础,使牙龈结缔组织生长并牢固附着其表面,进而诱导新骨形成,为临床应用修复治疗牙周骨缺损、重建牙龈新附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人牙龈成纤维细胞与羟基磷灰石附着生长情况良好,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具有良好组织生物相容性能的人工骨材料、用于牙周骨缺损的治疗,将有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型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6(nHA- PA66)对龋性牙本质中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干酪乳杆菌的标准株,通过琼脂扩散法比较nHA- PA66固化膜片、nHA- PA66糊剂、nHA- PA66碘仿糊剂、羟磷灰石糊剂及氢氧化钙糊剂对3种实验菌的抑菌环直径大小。结果nHA- PA66固化膜片与nHA- PA66糊剂对变形链球菌无抗菌作用,对粘性放线菌和干酪乳杆菌有极轻微抗菌作用,nHA- PA66固化膜片与nHA- PA66糊剂之间抑菌环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HA- PA66碘仿糊剂的抗菌能力增强,但与氢氧化钙糊剂相比,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羟磷灰石糊剂对3种实验菌均无抗菌作用。结论nHA- PA66作为一种新型纳米生物材料,单独使用时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干酪乳杆菌几乎不具有抗菌性能,但可通过与碘仿的联合应用来提高nHA- PA66用作盖髓材料时的抗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纳米复合材料nHA-PA66对感染根管优势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研究 nHA-PA66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和中间普氏菌的抑菌效果,以所形成的抑菌环直径为评价指标。结果  nHA-PA66粉剂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中间普氏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聚合后膜片抑菌效果较粉剂差,两者对具核梭 杆菌无抑菌作用。结论 nHA-PA66对感染根管细菌的抑菌效果不够理想,用作根充材料还需辅以抗菌性能好的 其他物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新型纳米根管充填材料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对成骨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以含nHA-PA66的细胞培养基(DMEM)浸提液作用于实验组细胞,DMEM培养基作用于对照组细胞,采用MTT比 色法检测nHA-PA66对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酶联法检测细胞ALP活性的变化;QRT-PCR测量细胞骨钙素基因表达 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细胞的相对增殖率在98%~106%之间,且无量效关系,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ALP活性及骨钙素基因表达相似,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nHA- PA66对成骨细胞的生长和功能无不良影响,具有骨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型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材料(nHA-PA66)对牙髓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采 用细胞培养技术、倒置显微镜观察、四唑盐比色法(MTT)、流式细胞术、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实时定量RT-PCR (QRT-PCR)等实验技术及方法,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nHA-PA66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生长及功能的影响。结果  牙髓细胞在nHA-PA66浸提液作用下,细胞外形无明显改变;nHA-PA66对牙髓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碱性磷酸酶 活性及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mRNA的表达无明显促进或抑制作用。结论 nHA-PA66作为一种新型纳米生物材 料,对牙髓细胞的生长和功能无不良影响,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未见到明显的细胞生物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支架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培养时生物学特性。方法: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分为A、B、C、D四组。A组为对照;B组和D组进行骨向诱导;同时,C组和D组细胞与nHA/PA66复合培养。应用MTT实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生物化学分析、扫描电镜,分别对各组细胞的增殖速度、ALP活性及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情况进行检测。结果:MTT结果显示,A组细胞增殖曲线与C组相似,而B组和D组相似;A组和C组细胞增殖略高于B组和D组。结果表明,骨向诱导可使细胞增殖轻微下降,而与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对MSCs增殖无影响。ALP染色及ALP活性生化分析进一步表明,MSCs与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对其骨向分化能力无影响。SEM观察则表明,C组细胞和D组细胞与支架材料均粘附良好。结论:nHA/PA66适于MSCs的黏附、增殖及骨向分化,是一种极具价值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6.
孙青  张遵  杨柳青  魏辰轩  王晓丽 《口腔医学》2012,32(7):396-398,402
目的初步探讨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患者血、尿骨代谢指标、全身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颌骨BMD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检测30例患者口服GC前后血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e enzyme,ALP)、血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血钙(calcium,Ca)、尿钙(urine calcium,UCa)及尿肌酐(urine creat-inine,UCr)值的变化;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全身BMD的变化;应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头面部曲面体层片,测定颏孔区下缘皮质骨厚度(cortical width,CW)、下颌骨平均灰度值(mean grey values,MGVs)。用SPSS17.0软件包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Ca与全身BMD、颏孔区下缘CW、下颌骨MGVs显著正相关。全身BMD、颏孔区下缘CW、下颌骨MGVs两两显著正相关。血、尿骨代谢指标、全身BMD、颏孔区下缘CW、下颌骨MGVs在服用GC前后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口腔曲面体层片的计算机灰度法可作为检测颌骨BMD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中口服GC患者未发生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lucocor-ticoid induced osteoporosis,GIO),颌骨骨质疏松得到了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自体块状骨结合引导骨再生(GBR)技术重建前牙区骨量不足术后种植位点和非种植位点骨量变化的差异。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8月间,术前全景片及CT评估14例患者(73个缺牙位点)前牙区骨量不足,于颏部或下颌支处取自体块状骨结合GBR技术重建前牙牙槽骨,并延期行种植体植入术(共植入42颗种植体)。术后即刻、3、6、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平均13.8个月)行CT检查。利用Simplant 11.04软件三维重建并测量牙槽嵴顶骨宽度(alveolar crestal bone width, ACBW)、牙槽骨中部骨宽度(alveolar midway bone width, AMBW)和牙槽骨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 ABH)。测量的所有数据按照种植位点(即种植体植入的位点)和非种植位点(即未植入种植体,后期利用桥体修复的位点)分为2组。采用SAS 9.0软件包对该2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植骨和种植体植入手术,术后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切口均愈合良好,42颗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骨结合良好。术后2组骨改建评价显示:对种植位点的ACBW和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和术后3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对非种植位点的ACBW和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和9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组中ACBW、AMBW和ABH的骨量变化显示: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骨吸收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种植位点较种植位点在种植体植入后发生更多的骨吸收,其原因是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产生的创伤和种植体能保存骨量两者相互作用所致。因此,即刻或同期植入种植体,避免二次手术,对骨量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两种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系统(Biomet和自主设计)与中国人骨性结构的适应性差异。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颞下颌关节全关节置换病例54例(63侧关节),采用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为其选型和模拟安装Biomet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系统与自主设计的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系统,采用ProPlan CMF 1.4软件测量两种置换系统关节窝骨修整量、下颌支骨修整量和关节窝植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自主设计的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系统的关节窝骨修整量、下颌支骨修整量和关节窝植骨量分别为(150.20 ± 125.86)、(103.86 ± 64.07)和(95.88 ± 74.72)mm3,均显著少于Biomet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系统的(281.82 ± 188.26)、(229.45 ± 159.35)和(263.03 ± 187.00)mm3,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自主设计的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系统更适合中国人的骨性结构,具有去骨量和关节窝植骨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天然煅烧骨粉(calcined natural bovine bone,CBB)植骨术和CBB植骨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牙周骨缺损修复作用和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2—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口腔中心就诊,符合纳入条件的重症牙周炎患者10例(8例慢性牙周炎和2例侵袭性牙周炎)作为研究对象。在完成牙周基础治疗1个月后,对10例牙周炎患者的20个骨下袋分别行CBB植骨术(CBB组)和CBB植骨联合bFGF治疗(CBBbF组),在术前及术后6、12个月分别测定两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牙周袋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并测定两组影像学差异。结果    CBBbF组术后1个月牙龈组织愈合良好者所占比率(90%)优于CBB组(40%),术后12个月时骨缺损区骨充盈明显增强者所占比率(90%)大于CBB组(60%)。两组在术后6、12个月时的BI、PD和CAL均比术前明显减少(P < 0.05),CBBbF组在术后6、12个月时BI、PD、CAL改善程度明显优于CBB组(P < 0.05)。两组在术后6、12个月时骨缺损区充盈程度均比术前明显增加,CBBbF组在术后6、12个月时骨充盈程度优于CBB组。结论    CBB骨移植与CBB植骨联合bFGF修复牙周骨缺损均有良好临床疗效,后者疗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及Simplant软件,对拟种植的颌骨区骨密度定量测量,参考Lekholm和Zarb分类法对其进行分类,得出一种客观定量的颌骨质量分类方法。方法:通过CBCT对109例拟种植患者的上下颌骨扫描重建,应用Simplant软件对195个种植区骨密度进行测量,骨密度以Hounsfield units(HU)表示。采用SPSS19.0软件以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骨密度差异。结果:所有拟种植位点平均骨密度为(369.15±181.60)HU。骨密度比较:下颌前牙区[(699.41±138.76)HU]>上颌前牙区[(463.96±145.93)HU]>下颌后牙区[(400.66±123.32)HU]>上颌后牙区[(236.19±150.85)HU]。各类骨的密度参考值:Ⅳ类骨(D4)为<200HU,Ⅱ/Ⅲ类骨(D2/3)为200600HU,Ⅰ类骨(D1)为>600HU。结论:下颌前牙区平均骨密度值最大,上颌后牙区平均骨密度值最小。据此得出一种客观的定量骨分类方法,对种植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