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基底特征、构造特点、盆地形态及沉积充填特点的分析,首次提出了"碟状"盆地的概念,并初步分析了该类型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和油气聚集规律。认为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沉积时期,"碟状"盆地的性质决定了当时盆地的沉积充填以河流、三角洲及滨浅湖发育,而缺少深湖和半深湖沉积,平面上以河流、三角洲和滨浅湖组成的水网体系;油气聚集特征上表现为,烃源岩为煤岩和煤系泥岩,储集砂体类型为河道砂体、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及滨浅湖砂坝砂体等,油气盖层分布广泛且厚度分布稳定。  相似文献   

2.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缘侏罗系层序划分及沉积体系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缘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以区域沉积背景分析为先导,在明确台北凹陷西缘沉积主控因素的前提下,分析准层序组及体系域的叠置样式,划分沉积体系类型,首次在研究区开展了以四级层序为单元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及空间演化分析,为在研究区开展储、盖层评价、生储盖层组合分析、勘探层系优选和各类型油气藏区带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是该盆地最大的凹陷,由于该区地层层序受古构造背景及沉积物补给控制,因而采用传统的地层对比方法难以提高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及勘探的成功率。为此,笔者在台北凹陷对侏罗系沉积开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通过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确定储层的发育层段,预测了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分布层位和台北凹陷岩性油气藏分布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吐哈盆地侏罗系含煤沉积层序特征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本文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方法对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层序进行了综合分析,划分出三套层序和一套超层序。对八道湾、西山窑和七克台这三套煤系及其相应的沼泽环境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5种沉积体系域,建立了6种体系域模式。  相似文献   

5.
李森明 《石油学报》2006,27(1):47-52
镜下成岩演化及孔隙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台北凹陷储层孔隙纵向上分为原生孔隙带、原生与次生孔隙混合带、次生孔隙发育带、次生孔隙减少带、二次次生孔隙发育带和二次次生孔隙减少带6种形式.结合层序地层分析,利用对比技术对各孔隙带的展布特征分析表明,储层孔隙明显分带,次生孔隙发育带整体呈现"西深东浅、南深北浅"的特征.根据现有工程技术条件,明确了储层孔隙的有效性与次生孔隙发育带关系密切,主体分布在次生孔隙发育带深部.根据台北凹陷储层物性控制因素、沉积埋藏史以及油气运移机理等特征,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并分析了储层有效孔隙下限的控制因素,为隐蔽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提供基础地质依据,以降低深层勘探的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6.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区域构造格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北凹陷是具有双层结构的压扭性复合凹陷,前三叠纪为拉张型凹陷,三叠纪-第四纪为挤压型凹陷。断裂和构造在凹陷东区呈北东向雁行排列,在凹陷西区呈北西向雁行排列。各背斜构造有三条主断裂,为三期构造运动所造成。台北凹陷的背斜构造可分为基底卷入断裂型、基底隆起型、盖层滑脱型和差异压实型。其中断裂型背斜又分半扇形断裂控制亚型、聚敛复合亚型、错开离散亚型和叠复亚型。含油气评价以凹陷中心地区侏罗系为最好,次为各生油凹陷的周围地区,再次为山前带的前缘地区及局部斜坡带。  相似文献   

7.
侏罗系烃源岩是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主要的烃源岩 ,主要有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岩三类 ,主要分布于中侏罗统七克台组、西山窑组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 ,干酪根类型为Ⅲ型 ,有机质丰度高 ,生烃潜力大 ,为好至较好烃源岩 ,已达低成熟演化阶段 ,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 ;在台北凹陷内已发现的 10 0余个构造中 ,有的圈闭已探明油气储量 ,有的圈闭已发现油气显示 ,说明台北凹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8.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纪沉积地层可分成4个层序10个体系域,在古构造、古地形、古气候和古物源供给等因素控制下,层序内部发育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根据地质、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的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台北凹陷侏罗纪沉积格局曾发生过显著变化,早中侏罗世由南而北依次发育河流、沼泽和湖泊相沉积,中侏罗世由南而北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中晚侏罗世由南而北则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扇三角洲相沉积。其中沼泽相煤岩和较深湖相泥岩是良好的烃源岩,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河道砂体是物性较好的储层,湖相泥岩是有利的盖层,它们在垂向上构成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9.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纪沉积地层可分成4个层序10个体系域,在古构造、古地形、古气候和古物源供给等因素控制下,层序内部发育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根据地质、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的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台北凹陷侏罗纪沉积格局曾发生过显着变化,早中侏罗世由南而北依次发育河流、沼泽和湖泊相沉积,中侏罗世由南而北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中晚侏罗世由南而北则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扇三角洲相沉积。其中沼泽相煤岩和较深湖相泥岩是良好的烃源岩,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河道砂体是物性较好的储层,湖相泥岩是有利的盖层,它们在垂向上构成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10.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三角洲沉积与成岩作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侏罗统三间房组沉积时,凹陷北部因地形较陡,发育扇三角洲;凹陷南部因地形较缓,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的碎屑岩复合体在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非常发育,是其沉积主体。三间房组碎屑岩的成岩作用主要为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凹陷北部扇三角洲前缘碎屑岩体以机械压实作用为其主要特征,溶蚀作用微弱,碎屑岩体在强烈的机械压实作用改造下,原生粒间孔大部分消失,成为低孔低渗的致密储集体;凹陷南部辫状河三角洲以自生矿物的胶结作用和不稳定组分的溶解作用为特征,由于刚性物质含量较高,因而虽经机械压实作用,但却保留了较多的残余粒间孔,碎屑岩体在溶蚀作用的改造下,成为物性良好的储集体。  相似文献   

11.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内二叠、三叠系两套烃源岩厚度大且分布稳定、具备良好的生烃条件, 发育三套生储盖组合, 以上二叠统为生油层,中、上三叠统为储油层的生储盖组合最为有利, 而南部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类型;下侏罗统存在两套局部储盖组合,其圈闭分布与二叠、三叠系的圈闭分布基本一致。综合评价认为:鄯善孤形带、红连区带、葡北带和北部山前带是台北凹陷开展深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2.
̨������٪��ϵ�����䵼��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哈盆地是一个陆相的前陆盆地,构造较复杂,沉积多旋回。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可将侏罗系划分为7个层序,断层、储集层和层序界面组成了台北凹陷侏罗系的油气输导体系。储集层主要发育在层序SQ1、SQ2、SQ3、SQ4和SQ5的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中,SB1、SB2、SB3、SB4和SB5层序界面可以作为油气横向运移的优势通道。侏罗系输导体系对台北凹陷油气田(藏)的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输导体系附近是进一步寻找油气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3.
对采自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葡1井和草南1井的样品进行了分析,在七克台组共发现孢粉化石32属54种,依据属种含量分布特征与地层意义,孢粉组合可确立为以Cranu-latisporites-Classopollis-Podocarpidites为代表的组合,其中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含量为68.7%,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为31.3%,与邻区及国内其他地区同时代孢粉组合的对比,认为七克台组孢粉组合与我国陕甘宁盆地中部直罗组、甘肃靖远王家山组、河北北部九龙山组所含的孢粉组合较相似,其地质时代应属中侏罗世晚期,大致相当Bathonian-Callovian期.  相似文献   

14.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生油岩热演化、构造发育、地层沉积等特征,从油气运移和聚集角度分析台北凹陷已发现的油气藏。指出台北凹陷的油气藏以诛罗系为油源,油气运移的最主要通道为断层,其次为裂缝和渗透性砂岩。由于其构造圈闭在燕山运动中期具雏型,只有在此以后的油气运移才有效。提出台北凹陷的运聚模式有巴喀式、丘东-七克台式、胜金口式、鄯勒式。运聚模式不同的油气藏,其油气聚集特点和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在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已经发现了一批岩性油藏,但难以评价其规模。从古凸起演化、层序地层学、沉积体系、输导体系等方面入手,剖析了侏罗系岩性油藏的控制因素,指出古凸起高部位有利于形成地层圈闭,斜坡区有利于形成地层岩性圈闭;南北向的沉积体系与东南倾的鼻状构造形成了构造与沉积体系的斜交型配置,有利于形成地层岩性圈闭;断裂是控制古生中储型岩性油藏形成的关键因素;坡折带之下的三角洲前缘有利于岩性油藏的形成;低位域八道湾组和高位域三工河组具备岩性油藏形成的条件,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吐哈盆地台北西部中侏罗统三间房―七克台组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吐哈盆地台北西部主要勘探目的层系中侏罗统三间房―七克台组沉积相类型与特征、沉积相模式及沉积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间房组―七克台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2种沉积相类型,并存在5种微相组合模式;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盆地短轴方向凹陷西部的湖岸缓坡带,主要微相是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滩砂、泥滩等;从中侏罗统三间房期至七克台期,研究区整体表现出湖域逐渐扩大、湖水变深的过程并发育了呈下粗上细旋回的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还探讨了沉积相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认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及前缘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是研究区较好的油气聚集场所,是今后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油气封盖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油气封盖的主控因素,在微观封闭性能已满足现今油气藏封盖的油气柱高度时,已转变为盖层厚度变化、平面展布的稳定性和断裂的发育与活动。在两套区域盖层中,七克台组泥质超压层构成的第二套区域性盖层,超压值大于20 MPa 和厚度大于200 m 的范围几乎覆盖了全凹陷,且厚度稳定连续,对其下的两期油气进行了有效的封盖,95%以上的储量位于其下地层,控制了油气的空间展布和富集程度,为最重要的区域性盖层。喜山期断裂活动产生的断裂,在各地的影响不同,鄯善油田以东地区,对油气破坏和调整较弱,两套区域性盖层相对保存完好,油气基本保持原始的展布风貌;以西地区断裂活动较强,两套盖层受到不同程度的切割,打乱了油气的原始展布状态,甚至伴有较大程度的散失,利于喜山期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