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的核心动力部分,起到了了解系统各部分运行状况以及监控各部运行的作用。通过变电站的监控作用,电力部门可以对整个电路网络进行宏观调控,而变电站的系统的可靠安全运行就是基础要求。本文通过对变电站各个设备诸如通讯控制器、电源、接地装置、二次电缆和远动通道等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其技术的现代化改造,提高变电站的稳定性。这种改造可以从传输方式,通讯介质和系统的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2.
目前变电站以无人值守为主要特色,远程监控是其必备功能。文本通过论述变电站综合监控系统中视频监控、门禁管理和火灾报警系统的设置,对变电站综合监控系统中前端信号采集处理、通讯传输、远程监控中心三大部分进行优化设计,对实际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网的安全运行有重大的作用。新型综合保护与监控系统应用于变电站,对变电站的稳定运行起重要作用,文章主要讲解了常规的变电站保护与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变电站新型综合保护与监控系统构成、特点、功能、优势、原理等。  相似文献   

4.
变电站单元测控装置是以变电站内一条线路或一台主变为监控对象的智能监控设备。它一方面采集本间隔内的实时信号,另一方面可通过智能通讯模件与本间隔内的其他智能设备通讯,同时通过双以太网接口直接上网与站级计算机系统相连,构成面向对象的分布式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本文介绍了500kV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构成模式,实现的功能及相互联系,列出了运行中的日常维护及异常处理。  相似文献   

5.
变电站作为连接发电厂和用户的桥梁,在电力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变电站对应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保证其能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支撑。所谓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指能够将变电站运行时二次设备的基本采集参数等,通过通信等先进技术,经过初始的组合和优化设计传送给上位机系统,以此实时监控变电站的运行状态,进而保证其正常运行。为此,文章对35k V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和维护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也随之出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早期出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九十年代逐渐完善。变电站的自动化是建立在稳定强大的计算机通讯技术上通过网络数据传输,实时监控电力系统。网络数据传输、计算机分析计算、有效监控、预警故障、专家诊断是变电站自动化的搞笑特点,其建立以及运行充分体现了变电站的自动化节省资源、减少电缆、缩小占地面积、实时监控数据的优点,自动化系统成了变电站的建设与规划设计的首选。而PLC在变电站的变压器中的应用,让自动化系统能够更精确更良好的实施控制,通过智能的自动化监管控制减少了变电站工作中人工控制的失误造成的麻烦和损失。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智能电网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就有效的加快了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无人值班变电站建设的数量不断增加,变电站的值班方式开始向远方集中监控方向发展。建立集中监控中心,由值班员通过监测系统的遥测、遥信、遥调、遥控和遥视信息等功能实现对变电站内设备运行的控制。所以为了更好的确保无人值班变电站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则需要值班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够及时根据监测到的信息对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监控系统模块功能,对变电站监测系统信息配置的规范性进行完善,,这样才能确保其运行的可靠性。文中从完善监控系统运行监视功能入手,并进一步对加大考核力度,强化人员责任心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110KV以上变电站中,由于设备的数字化技术、智能化程度较高,并由此系统建模产生的智能化效益明显,因此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35KV变电站由于自身的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大面积铺开,当前主要用在变电站的旧站改造中,简单的实现了通讯的数字化技术光纤化,部分新建站实现信息化,但没有有效实现智能化,离真正意义上数字化技术变电站相去甚远。本文通过对35KV变电站的运行状态和当前数字化技术变电站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提出一种35KV集中式数字化技术智能变电站方案,完成数字化技术变电站的高性价比,实现了数字化技术变电站的智能化。  相似文献   

9.
利用计算机对城市照明运行情况进行控制、自动监控和管理,通过前台控制终端、通讯系统、后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可以使城市照明控制和管理水平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电厂工业水系统程控多次出现通讯故障导致系统设备监控状态丢失的现象,提出增加独立的PLC节点对工业水系统程控进行改造。改造缩短了工业水系统与集控室监控站之间的通讯线路,提高了设备通讯速率和可靠性,同时增加工业水系统PLC节点分散了全厂BOP辅助设备控制,降低了设备运行风险。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无人值班变电站安全运行与集中监控进行分析,首先提出了变电站集中监控系统及其功能,这些功能主要包括事故预警系统具备的功能,同时还有高压电缆温度测量,图像监控系统,电能表远抄系统等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存在大大提升了无人值班变电站安全运行监控工作的效率。其次,分析并总结了集中监控系统的应用成效,主要内容为高压电缆温度测量,图像监控系统等方面产生的成效,通过这些内容的分析,希望为业内人士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变电站接地网是维护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保障运行人员和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根本保证和重要设施,接地装置的用途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雷电保护接地、防静电接地,变电站接地装置贯彻全站的高低压电气设备的接地线、低压用电系统接地、电缆屏蔽接地、通信、计算机监控系统设备接地,以及变电站维护检修时的一些临时接地。因变电所的接地网不但要满足工频短路电流的要求,还要满足雷电冲击电流的要求,以前由于接地网的缺陷而造成的主设备损坏、变电所停运等事故,给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为了保证变电所接地网的可靠安全性,针对玉林市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中的发现的变电站接地网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设计,以及今后在接地网设计与改造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就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得以在电力系统中进行应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作为自动监控系统,其集各种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于一体,将微机保护、远动及自动装置进行重新组合,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综合在一起,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进行优化设计,并对变电站内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视和测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具有较好的控制和协调的能力,有效的提升了变电站安全稳定的运行,降低了运行维护的成本,提高了变电站运行的经济效益,实现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电能的要求。文章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监控系统是智能变电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然而监控系统往往因电磁干扰影响了系统的稳定性,给变电站运行带来潜在安全隐患。文章主要针对智能变电站的功能特点、系统结构、安全分区、设备配置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其站内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所包含的设备较多,通常二次系统中涉及到保护、自动化、计算机、监控等一些设备,这些设备在升级换代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其过电压的情况,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过电压的发生,同时在一次设备发生雷击时会反作用到二次系统上,从而导致二次控制系统失去作用,出现部分瘫痪或是全部瘫痪的情况,从而引发变电站内发生毁灭性的事故。文章分析了110kv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发现雷击的情况,并进一步对变电站二次系统雷击的途径及防止雷击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型变电站监控系统中开始逐渐的应用PLC,PLC指的是可编程控制器;通过实践研究表明,将PLC应用到中小型水电站监控系统之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提到水电站的自动化水平,对于电站运行的可靠性也很有帮助。文章简要分析了PLC在中小型水电站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针对变电站无人值班、集中监控的新运行模式,提出了新一代集控中心自动化系统通讯应具有的功能和实现方法,并结合实例介绍了集控站的设计理念,能够较容易理解调度自动化系统数据、模型以及系统安全性的总体框架。  相似文献   

18.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变电站实现了监控功能综合化、测量显示数字化、操作监视屏幕化、运行管理智能化。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到变电站整体的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因此,文章针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以求达到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安全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变电站是输配电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电网中的一个关键监控点,对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有着重要作用。110k V变电站在我国电网中应用广泛,对其一次部分进行科学设计,可以确保电网中相关环节运行的正常性,能够提高整个电网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20.
主变压器是变电站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其运行的稳定性决定了变电站的正常运行。目前,大型变压器大多采用风冷、水冷等方式,地下变电站的主变压器主要采用了强迫油循环水冷却的冷却方式,文章简析了地下变电站某次变压器强迫油循环水冷系统事故的过程、原因,并提出优化改造建议,对今后强迫油循环水冷系统运行维护、设计改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