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阜阳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探讨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方法。方法:整理采集阜阳市血液信息管理系统(唐山启奥SHINOW9.0)2011-2015年血液报废数据,对各种感染性报废因素和非感染性报废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5年血液报废数据显示血液报废率为8.62%,感染性因素致血液报废量为35 357.50 u,占血液总报废量的41%;非感染性因素致血液报废量为50 799.02 u,占血液总报废量的59%。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2.06%)与脂血(4.79%)报废是引起血液报废的两个主要因素。5年间感染性因素造成的血制品报废量2013年达到增长的顶峰,之后呈下降趋势;非感染性因素造成的血制品报废量呈波动趋势。结论:采供血机构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血液管理机制,加强人员素质培养,完善采供血质量控制体系,提高血液检测水平,全方面保证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近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措施,以减少血液浪费.方法 收集广州血液中心2010-2012年所有血液采集制备信息和血液报废的信息,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共采集制备血液2 827 955 U,报废179 794 U,报废率为6.35%;感染性不合格血液导致的报废占总报废量的64.79%,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感染性不合格血液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 (2.12%) >HBV (0.85%)>梅毒(0.53%)>HCV(0.49%)>HⅣ(0.12%);非感染性不合格原因的报废占总报废量的35.20%,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乳糜血(1.63%)>过期血(0.27%)>血袋破裂和渗漏(0.16%)>其他(0.08%)>溶血(0.06%)>血凝块(0.01%)>纤维蛋白析出(0.005%).结论 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是感染性标志物阳性导致的血液不合格.做好献血前的征询和宣传,进行ALT初筛,加强献血知识普及和献血前注意事项的告知,对降低血液报废率,加强血液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非检测不合格血液报废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合格血液的采集,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统计分析2011~2013年我市非检测不合格血液报废产生的原因及报废率。结果在非检测不合格血液报废中,不足量占66.47%、脂肪血占10.18%、溶血占7.19%、离心破袋占6.69%、间隔期不足占3.69%、凝块占1.5%、渗漏占1.15%、过保存期占0.60%、保密性弃血占0.50%。结论针对不同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报废,让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4.
杨桂芳 《医学综述》2008,14(6):958-959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的原因。方法对2003~2004年扬州市区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原因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扬州市区共采血23258例,报废血液804例,占3.46%。街头动员献血15519例,血液报废421例,报废率2.71%;街头自愿献血7739例,血液报废383例,报废率4.9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7、P<0.01。丙氨酸转氨酶(ALT)阳性399例,报废率1.72%;脂肪血152例,报废率0.65%;过期血89例,报废率0.38%;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73例,占0.31%。结论需加强献血前宣传教育、强化血液管理以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驻马店市中心血站非检测因素血小板报废情况,并对报废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20年驻马店市中心血站单采血小板相关数据,并根据报废原因制定相关对策。结果 驻马店中心血站3年间9356人次参与无偿单采血小板捐献,总报废76例,总报废率0.812%,非检测因素报废有18例,报废率为0.192%;非检测因素报废18例单采血小板中,导致报废的因素分别为非标量血液3例(16.67%),过期1例(5.56%),脂肪血6例(33.33%),采集时冲红6例(33.33%),其他(破损、渗血、保密性弃血、存放质量问题、絮状物)2例(11.11%)。结论 非检测因素导致血小板报废包括:脂肪血、采集时冲红、过期、非标量血液等,可通过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报废,且对后续血小板采集、储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检测原因血液报废情况,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收集2012-2016年广州市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情况,计算血液报废率。结果 2012-2016年共报废血液产品285 481 U,报废率为6.18%,其中非检测原因报废血液产品134 290μ,报废率为2.91%。非检测原因血液报废率在2012-2016年逐年上升,并且在2015年超过了检测原因血液报废率,成为广州市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非检测原因血液报废主要是脂肪血(占比87.20%),其后依次为血袋破漏(5.37%)、其他(3.19%)、不足量(1.49%)、过期血(0.95%)、纤维蛋白析出(0.77%)、溶血(0.62%)和凝块(0.41%)。结论应重视非检测原因血液报废,并制定相应措施减少血液浪费,提高血液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我市2005年7月~2008年11月间报废血液原因的统计学分析,查找出血液报废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采取适宜措施,降低血液报废率,充分节约血源,减少浪费.方法 对我市2005年7月~2008年11月间报废血液进行统计分析,并对造成报废的原因和报废血液品种加以分析.结果 从2005年10月~2008年10月间,全血采集人份为10228人,其中血液报废人份为976人,血液报废率为:9.54%,其中血液过期报废是我市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占报废血液总数的31.56%,在其报废血液类别中,以全血报废为主,占报废血液总数的66.39%,破损报废以血浆等冰冻制品为主.结论 合理调节血液库存量,根据临床需要采集和储存血液,确保从低危献血者当中招募无偿献血者,在血源筛查环节及早应用快速检测,加强质量管理和规范化操作,减少血液报废.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格尔木地区的血液报废情况,以便科学、合理地制定血液采集及供应计划,最大限度地降低血液资源的浪费.方法:收集格尔木市中心血站2006年1月-2010年12月无偿献血者血液采集明细汇总、血液制品报废明细汇总等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月-2010年12月,血液报废率分别为6.12%、5.13%、5.18%、7.82%、8.47%,主要报废原因为过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梅毒抗体阳性、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脂肪血、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HIV)阳性、超量等,采用x2检验比较各年份血液报废率,P <0.01,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06年1月-2010年12月格尔木地区血液报废率呈逐年上升之势,必须科学合理地开发血液资源,减少血液的报废.  相似文献   

9.
岑宪铭 《华夏医学》2011,24(5):533-536
目的:了解血液报废的原因,采取降低报废率的措施.方法:对本站2006~2010年在血液采集、检测、制备、保存、发放、运输、库存和收回过程中出现血液报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0年血液总报废率为9.1%,以脂肪血(32.5%)、血液过期(22.8%)和ALT升高(21.3%)排前3位,占血液报废构成的76....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攀枝花市2009-2013年的血液报废情况,查找血液报废原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血液浪费。方法对本站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血液检测不合格、脂血、不足量所致的报废数据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不同原因报废的全血、红细胞、血浆三个主要血液种类进行分析。结果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平均为2.65%,血液检测5项指标不合格率为ALT (1.47%)>抗-TP (0.62%)> HBsAg (0.39%)>抗-HCV (0.14%)>抗-HIV (0.06%)。因ALT和抗-TP导致血红细胞(RBC)报废比例分别为53.66%、22.05%;不足量和脂血导致全血报废比例分别为57.85%、17.53%;脂血导致血浆报废的比例为67.68%。结论 ALT和抗-TP是导致红细胞报废的主要原因,不足量及脂血是导致全血报废及血浆报废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献血宣传及咨询指导、促进献血者的自我排除意识,降低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与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采供血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效果。方法比较2005—2008年我血站的采血控制、血液成分制备控制和血液保存发放控制情况,观察相应质量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血液成分制备非正常报废率、血库非正常报废率以及采血非正常报废率均〈1%,但2007年血液总非正常报废率〉1%,主要是血液成分制备非正常报废率较高;4个年度血液非正常报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血采集不足量率和采血非正常报废率有逐年下降的迹象,2007和2008年单采血小板采集不足量率均〈1%,但高于2005和2006年,4个年度血液采集不足量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站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后,总的来说收到较好的效果,但仍有部分质量目标值没达到本站质量体系文件所预定的质量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桂西地区临床用血血液报废的影响因素,规范血液报废的申请和处理程序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血液的报废.方法:收集2005~2009年度共采集的95 950人次,血量161 319单位(U)血液进行采血后化验.结果:5年共报废13215 U(8.2%),报废率分别为不合格4.69%、过期血0.8%、乳糜血1.66%、溶血0.15%、凝块0.03%、破袋0.32%、非标量0.05%、析出0.09%、其他0.39%.结论:应加强对献血前的宣传指导及采供血全过程的质量活动实施有效监制,可有效降低血源浪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红蛋白(Hb)和脂血全自动联合检测系统(简称“初筛联检系统”)的效果,优化献血者血液初筛方案。方法 对脂血指数检测结果进行确认;通过对比分析使用初筛联检系统和使用原筛查方案时ALT和脂血报废率来评价该初筛模式的筛查效果。结果 初筛联检系统脂血指数检测结果与成分制备组脂血判定结果总符合率为84.27%。启用新初筛方案后,复检ALT报废率从0.97%下降至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脂血报废率从4.41%下降至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全自动联检方案增加了乳糜血的评判指标,血液初筛多项目全自动联合检测,能有效降低ALT和脂血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曲靖市近11年来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有针对性的在献血人群中筛选合格的献血者,减少血液报废,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以探讨减少血液浪费的策略。方法:对本市2005~2015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HIV、抗-TB的检测结果做回顾性分析。结果:2005~2015年5项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率为5.82%,年度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液检测5项指标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抗-TB>抗-HCV>HBsAg>抗-HIV。结论:加强献血前健康征询,加大ALT筛查力度,建立稳定、巩固低危献血者队伍,建立健全抗-HIV阳性献血者屏蔽程序,提高检测水平,保证血液安全,减少血液报废,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快速检测在血站血液采集前应用的意义。方法以2014年5月—2014年8月血站采集的血液样本为研究对象,作为实验组。实验组在采集血液样本前进行ALT快速检测,统计血液报废情况;以2013年5月—2013年8月血站采集前未行ALT快速检测的血液样本为对照组,统计报废情况。对照组与实验组结果进行对比。对已知ALT阳性和ALT阴性的样本各10例,这20例样本均进行ALT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比较两种检验的结果。结果血站采集血液前进行ALT快速检测血液报废率为1.54%,结果低于未进行ALT快速检测的血液报废率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ALT快速检测与实验室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T快速检测结果准确性高,在血站血液采集前应用ALT快速检测可以降低血液报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大连市街头无偿献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血报废的相关原因。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大连市某采血点献血的14 962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分析ALT不合格血报废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分布情况及ALT不合格血报废影响因素。结果:14 962例街头无偿献血者初筛ALT不合格者占比18.35%。在实际参与街头献血的12 217例中,ALT测定不合格者占比1.38%。ALT不合格报废血液中男性占比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不合格报废血液中各年龄段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20岁和50岁献血者血液中ALT不合格报废血液占比明显低于21~30岁和31~40岁献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不合格报废血液中不同学历、职业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及以下血液中ALT不合格报废血液占比明显高于硕士及以上献血者,中专和高中献血者血液中ALT不合格报废血液占比明显高于大专及本科、硕士及以上献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师/医务工作者、农民、学生、企业管理献血者血液中ALT不合格报废血液占比显著低于公务员、企业职员/工人、自由职业者,企业管理者血液中ALT不合格报废血液占比明显低于农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食用油腻、烧烤、腌制食物,长期熬夜,长期焦虑抑郁均是导致无偿献血人群ALT血不合格报废的重要因素。结论:采血前ALT初筛,可有效降低ALT不合格血报废率,献血者性别、年龄、学历、职业、饮酒、饮食、熬夜及焦虑抑郁情绪均是影响AIL不合格血液报废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采血前应加强对ALT检测及对近期行为习惯调查问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回顾分析近年来我站血液从采集到检查、储放过程中报废原因,以提高采血用血的效率。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5年我站血液各种检测检查项目的初、复检并进行物理外观检查,对血液报废的原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各年度血液报废率分别为9.93%、7.38%、6.95%、4.07%、2.80%。总报废率逐年降低,每年降幅有统计学差异(χ~2=5.106,P值=0.021)。实验室检查项目中,ALT、梅毒、HBs Ag不合格是造成报废的主要原因,梅毒、抗HCV两项目报废率逐年增高,增幅有统计学意义(P值=0.035,P0.05)。非实验室检查项目中,乳糜血、过期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对献血者献血前的宣传教育,做好采血计划,在体检征询、初筛、采血、成分制备、贮存、运输和发放等环节严格控制,进一步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减低血液报废率的有效途径,提高血站服务质量。方法比较2005—2008年的血液报废率和血液报废构成比的情况,分析血液报废原因。结果总采血人次和血液总报废率逐年升高,血液报废率最高为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其次为脂血报废、不足量报废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报废,且ALT和脂血报废率也逐年升高;各年度血液报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报废原因构成比来看,最高为ALT升高,其次为脂血、HBsAg阳性和不足量报废,其中HBsAg阳性报废逐年下降,脂血报废逐年升高;各年度血液报废原因构成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少血液报废,要从物料、筛检、血液采集和制备等多个环节做好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血液报废的原因,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 统计我站2009年自愿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率 及报废构成比,分析不合格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节约宝贵的血资源。结果 血液检测因素报废1408人 ,占4.42%。其中ALT报废人数最多,有996人,占3.13%;其次依次是抗-HCV(139,0.44%)、抗-HIV(116 ,0.36%)、HBsAg(98,0.31%)、抗-TP(32,0.10%)、其它(27,0.08%);非血液检测因素报废774袋,占 1.23%,其中以病灭血浆的不足量报废袋数最多,有432袋,占55.81%;其次是溶血,有121袋,占15.63% ;然后依次是黄疸(81,10.47%)、脂肪血(71,9.17%)、破损(45,5.81%)、特殊抗体(9,1.16%)、絮状 物(8,1.03%)、其它(7,0.91%)。结论 血站人员除了强化操作技能、端正服务态度,还应加强对无偿献 血知识的宣传,强化对献血人员的心理疏导和护理,为献血者提供舒适的采血环境,使其了解血液知识, 才能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节约血资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作者单位2016~2020年检测与非检测因素导致血液报废的原因,探讨预防策略以减少血液报废,节约宝贵血液资源.方法 收集201601/202012月作者单位血站血液报废数据,将血液报废原因分为检测不合格和非检测不合格两大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作者单位血站共采集血液31269人份,检测因素报废457人份,报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