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再次手术治疗角膜屈光手术后屈光度数欠矫或回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在我院屈光手术中心行LASIK再治疗矫治残余近视度数的患者23例(41只眼),按首次手术方式分为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组4例(8只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组8例(15只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组11例(18只眼),观察各组LASIK再治疗后屈光度数、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时间均〉1年。结果三组患者LASIK再治疗后不同时间平均屈光度数稳定,各组之间术后不同时间平均屈光度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行LASIK再治疗的41只眼中,术后3、6、12个月裸眼视力1〉0.5者分别占总眼数的92.7%、92.7%和90.2%;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达到最佳矫正视力者40只眼(97.6%)。各组患眼术后1年最佳矫正视力均无下降。结论对于RK、PRK或LASIK术后屈光度数欠矫或回退的患者LASIK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在正确选择再次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的前提下,可以大大的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浅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34例(217只眼)近视患者(-6.00~-15.00 D),根据屈光度数分为甲组98只眼(-6.00~-10.00 D)和乙组119只眼(-10.25~-15.00 D),所有患者均行LASIK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厚度以及角膜激光切削直径进行分析,术后随访1年。结果甲组正常术眼比例显著高于乙组(P0.05);甲组正常术眼患者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角膜厚度以及角膜激光切削直径与回退术眼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乙组正常术眼患者裸眼视力、矫正视力以及角膜激光切削直径与回退术眼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甲组回退术眼患者屈光度数与乙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LASIK可有效治疗近视眼患者,术中激光切削直径小者和高度近视术前角膜厚度较薄者术后发生屈光度数回退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屈光回退和欠矫的再次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掀开角膜瓣后进行再次激光切削的方式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和欠矫的患者35例(60眼).结果 术后复查角膜瓣平整、复位良好.术后视力第1天、1周、3个月均值分别为0.95±0.26、0.98±0.25、1.02±0.26;术前屈光度(-2.5±1.25)DS;散光(-1.05±0.65)DC;术后3个月的屈光度(-0.37±0.50)DS,散光为(-0.50±0.37)DC,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5,P=0.001 5,P<0.05;F=3.086,P=0.043 3,P<0.05),术后3个月时15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 采用掀开角膜瓣后进行再次激光切削的方式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和欠矫的患者,安全有效,无明显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 )治疗高度近视术后回退再手术的时机及疗效。方法 用波长193nm的ArF准分子激光对 8例 14眼PRK后屈光回退的患眼 ,再行屈光性角膜切削 ,其中 6眼在PRK后 10mo施行 ,8眼在PRK后 12~ 14mo施行。结果  14眼PRK后回退的屈光度为 4.75D± 1.75D ,经再次PRK后 ,随访 4~ 11mo ,屈光度为 1.0 0D± 0 .5 0D ,11眼达术前矫正视力 ,3眼好于术前矫正视力。结论 PRK后的屈光回退可再行PRK而得以矫正 ,再次手术时间最好在PRK后 10mo以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次性90刀头联合分区切削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欲行LASIK手术的20例(40只眼)近视病人用90刀头制作角膜瓣后再行分区切削,随访6个月.结果 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预期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术前矫正视力者36只眼(94.7%);术后半年裸眼视力仅3例5只眼下降1行,且矫正视力较术前无下降.结论 一次性90刀头联合多区切削LASIK手术可安全有效的治疗高度近视,最大限度的保留角膜基质床的厚度,防止医源性角膜扩张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龙曙光 《广西医学》2008,30(5):630-63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15眼)LASIK术后屈光回退,剩余的角膜基质层厚度不足以矫正的患者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治疗.结果 术后复查角膜瓣平整、复位良好.术后视力第1天、1周、3个月均值分别为0.95±0.26、0.98±0.25、1.02±0.26;术前屈光度(-2.5±1.25)DS,散光(-1.05±0.65)DC;术后3个月的屈光度(-0.37±0.50)DS,散光(-0.50±0.37)DC,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50,P=0.002;F=3.086,P=0.043),术后3个月时15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术前预测角膜基质层厚度不够的近视患者,而且无明显并发症,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疗效与中心角膜厚度及眼轴长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德国keracor 116型准分子激光仪,采用多步分区切削法治疗近视,术后随访1年。按术后1年疗效分为两组:不回退组(Ⅰ组):术后1年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2行以内22例40眼;回退组(Ⅱ组):术后1年裸眼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以上42例52眼。每眼手术前后均测量中心角膜厚度、眼轴长度,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角膜实际切削深度与理论切削深度相比较,Ⅰ组无明显差异(P>0.05),Ⅱ组则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疗效与中心角膜厚度变化有关,与眼轴长度无关。提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控制中心角膜厚度的增加是保证术后疗效,防止视力回退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马惠杰  杨静  廖凯  张娣 《四川医学》2007,28(4):373-37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问世以来,已成为屈光手术最重要的手术方法之一,其优点在于用准分子激光在角膜基质内切削,保持了前部角膜基质的正常解剖结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预测性,及有效性。但LASIK也与其它手术相同,存在欠矫及屈光回退等并发症的问题。我科采用再次LASIK矫治LASIK术后屈光回退及欠矫,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刘惠霞  王秋芳  景晓慧 《吉林医学》2010,31(16):2481-2482
目的:探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发生屈光回退再次手术矫治方式的选择。方法:眼科中心行再次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瓣下切削术矫治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屈光回退患者32例,观察其术后屈光度稳定情况,最佳矫正视力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严密观察病历3~24个月屈光回退2例,平均(2.00±0.25)D,其余均获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稳定,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导致RK术后屈光回退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为手术愈合的瘢痕合并散光,个体反应差别。LASEK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及准确性均较为理想,应尽量避免行LASIK以减少严重角膜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屈光稳定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屈光稳定性和屈光回退的原因。方法将426例(847眼)近视患者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455眼(-1.00--6.00D)、B组254眼(-6.25-10.00 D)和C组138眼(-10.25-18.00 D),行LASIK矫正近视,随访8年,对术前、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厚度和角膜激光切削区范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8年三组屈光度数分别为(-0.47±0.27)D、(-0.86±0.64)D、(-1.24±1.15)D;平均裸眼视力为(1.07±0.15)、(1.01±0.23)、(0.83±0.37);屈光回退〉-0.5 D患者为10.76%、14.96%和38.41%。术前角膜校薄、术中激光切削直径较小、术中切削深度越深、术后曲率与预期相差越大者术后易出现屈光回退。结论LASIK可有效治疗-1.00--18.00 D的近视,高度近视、角膜厚度偏薄和激光切削直径较小、切削深度深者,术后易出现屈光度数回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