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颞叶癫痫模型的制备。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注射匹罗卡品组(对照组)、新型模型组(实验组)、假手术组,每组20只动物,观察各组大鼠的成功率,模型大鼠癫痫发作级别及癫痫行为Racinel评分,同时观察模型大鼠癫痫发作时的脑电图。结果:成功获得各组癫痫模型动物,各组大鼠Racin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新型模型组在制备成功率、存活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的匹罗卡品点燃模型相比,新型制备组癫痫动物成功率高,癫痫行为保持时间较久,能更好的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所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匹罗卡品致痫后大鼠行为、EEG及大脑组织学变化特征。方法 :SD大鼠匹罗卡品腹腔注射 ,诱发急性癫痫持续状态 (SE)后 ,观察慢性期自发性发作 ;描记EEG ;Neo Timm染色观察海马苔藓出芽 ,Niss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损伤。结果 :注射匹罗卡品后 ,87%的动物呈现SE ,持续 6~ 2 4h后这一部分大鼠均出现慢性自发发作 ,组织学检查发现海马有显著的神经元损伤 ,齿状回内分子层苔藓纤维出芽。结论 :匹罗卡品模型基本复制了人类颞叶癫痫的临床病理特征 ;SE所致的海马结构性损伤及苔藓纤维重构是自发性发作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癫痫模型的制备及其在癫痫研究方面的应用.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杏仁核慢点燃组、杏仁核快点燃组、注射匹罗卡品组,每组20只动物,观察各组大鼠的点燃率,模型大鼠癫痫发作级别及癫痫行为Racinel评分,同时观察模型大鼠癫痫发作时的脑电图.结果:成功获得各组癫痫模型动物,各组Racine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慢点燃组动物持续时间较长,快点燃组出现典型癫痫行为较早,匹罗卡品组动物存活时间长.结论:与杏仁核电点燃模型相比,匹罗卡品点燃癫痫动物成功率高,癫痫行为保持时间较久,能更好的为临床所应用,但匹罗卡品所致癫痫大鼠痫性发作持续时间变异较大,这可能为临床筛药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相似文献   

4.
氯化锂-重复低剂量匹罗卡品致大鼠癫痫模型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市氯化锂一重复低剂量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模型.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17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非药物干预组和药物干预组.氯化锂3mEq/kg腹腔注射(IP),19h后给予低剂量匹罗卡品10mg/kg,每隔30min 1次,重复2-4次.观察大鼠行为、脑电、模型成功率、死亡率、自发性癫痫发作及其潜伏期和发作的严重程度.结果:氯化锂-重复低剂量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在匹罗卡品1~4剂后发生癫痫持续状态,痫性发作距离注射时间平均为16min,成功率73%,匹罗卡品用量平均25.9mg/kg,持续90min被终止者死亡率低于10%.自发性癫痫发作平均每天2.4~5.7次,潜伏期平均40天.发作程度均达到Ⅲ级以上的痫性发作,绝大多数为Ⅳ/Ⅴ级,脑电类似人类颞叶癫痫.对照组大鼠均为0级发作.结论:氯化锂-重复低剂量匹罗卡品诱导的大鼠癫痫模型具有制作方便、致痫成功率高和动物死亡率低特点,同人类癫痫持续状态和颞叶癫痫有相似的行为和脑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Fluoro-Jade C(FJC)染色方法在小鼠匹罗卡品癫痫模型中探测岛皮质结构中神经元的变性情况,以了解岛皮质结构在慢性颞叶癫痫发生中的病理变化和癫痫反复发作的神经基础。方法雄性昆明小鼠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和匹罗卡品处理组3只。对照组给予阿托品、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匹罗卡品处理组给予阿托品、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在癫痫持续状态后3 d通过经心灌注固定处死匹罗卡品处理组小鼠。对照组小鼠处死时间及方法同匹罗卡品处理组。在岛皮质水平切制冠状切片,行FJC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FJC阳性细胞的形态和在岛皮质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匹罗卡品处理组FJC染色的脑切片上可清楚看到岛皮质出现亮黄绿色荧光的FJC阳性细胞,呈神经元形态,胞体和突起均清晰显示。而对照组未见此显示。结论 FJC染色技术在小鼠匹罗卡品癫痫模型中显示岛皮质发生了神经元变性,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颞叶癫痫中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和癫痫反复发作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结构齿状回苔藓纤维发芽(MFS)各时间点的变化。方法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制成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及颞叶癫痫模型,利用Timm组化染色法进行MFS观察研究。结果Timm染色可见到实验组大鼠SE24h时齿状回内分子层及CA3区下锥体层即有MFS现象;实验组不同时点与对照组大鼠CA3区和齿状回内分子层MSF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罗卡品模型基本复制了人类颞叶癫痫的临床病理特征;诱导的SE可造成大鼠海马结构易损区的MFS增加,从SE后24h即开始出现MFS现象,且随时间的延长其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效控制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癫痫持续状态,提高癫痫大鼠存活率的最佳条件。[方法]选用SD大鼠30只,腹腔注射氯化锂和匹罗卡品后,诱发大鼠癫痫持续状态1 h后,随机分为A组:只给东莨菪碱;B组:东莨菪碱+安定;C组:东莨菪碱+水合氯醛。比较3组大鼠间癫痫发作的持续状态、癫痫大鼠的死亡率、死亡发生的时间。[结果]A组大鼠癫痫发作的持续状态为16~20 h,死亡率为87.5%;B组大鼠在用药后15 min内可控制癫痫发作的持续状态,死亡率为62.5%;C组大鼠在用药后3~10 min可完全控制大鼠的癫痫发作持续状态,大鼠全部存活。[结论]水合氯醛可有效控制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大鼠的癫痫持续状态,提高癫痫大鼠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Fluoro-Jade C(FJC)染色方法在小鼠匹罗卡品癫痫模型中探测杏仁核结构中神经元的变性情况,以了解杏仁核结构在慢性颞叶癫痫发生中的病理变化和癫痫反复发作的神经基础。方法雄性昆明小鼠6只(对照组3只,匹罗卡品处理组3只)。在癫痫持续状态后12 h处死处理组小鼠。在杏仁核水平切制冠状切片,行FJC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FJC阳性细胞的形态和在杏仁核中的整体分布情况。结果在处理组,FJC染色的脑切片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呈亮黄绿色荧光的FJC阳性细胞,呈神经元形态,胞体和突起均清晰显示。杏仁核出现大量FJC阳性细胞,而对照组未见。结论该研究在小鼠匹罗卡品癫痫模型中运用FJC染色技术显示杏仁核中发生了大量神经元变性,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颞叶癫痫中中枢神经系统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和自发反复发作的癫痫机制。  相似文献   

9.
匹罗卡品颞叶癫痫大鼠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匹罗卡品致痫后大鼠行为、EEG及大脑组织学变化特征。方法:SD大鼠匹罗卡品腹腔注射,诱发急性癫痫持续状态(SE)后,观察慢性期自发性发作;描记EEG;Neo-Timm染色观察海马苔藓出芽,Niss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损伤。结果:注射匹罗卡品后,87%的动物呈现SE,持续6-24h后这一部分大鼠均出现慢性自发发作,组织学检查发现海马有显著的神经元损伤,齿状回内分子层苔藓纤维出芽。结论:匹罗卡品模型基本复制了人类颞叶癫痫的临床病理特征;SE所致的海马结构性损伤及苔藓纤维重构是自发性发作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氧化锂-匹罗卡品(li-pilo)致癫痫大鼠认知障碍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 新生SD大鼠在出生后第21天经腹腔注射氯化锂及匹罗卡品,建立癫痫大鼠模型.采用Racine分级评价大鼠癫痫发作行为,选择点燃后出现RacineⅣ级以上表现并存活的大鼠进行实验.造模后根据年龄分为1个月(1 M)、2...  相似文献   

11.
冯启锋  谷娟  孙红斌 《四川医学》2021,42(12):1194-1198
目的 研究黄芩苷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大鼠癫痫模型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方法 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癫痫模型组和黄芩苷干预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制备颞叶癫痫模型。运用伊文思蓝染色法评估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确定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评估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血脑屏障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延长了癫痫发作潜伏期,降低了发作级别(P<0.05)。黄芩苷降低了脑组织中伊文思蓝的渗出,增加了occludin的表达,降低了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P<0.05)。黄芩苷组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破坏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 黄芩苷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模型中具有显著的血脑屏障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occludin的表达,减少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点燃慢性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大鼠海马神经元及GFAP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点燃颞叶癫痫大鼠模型,将50只造模成功的颞叶癫痫大鼠随机分为颞叶癫痫组(生理盐水10ml/kg腹腔注射)及丹红治疗组(丹红注射液10ml/kg腹腔注射),另选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大鼠随机分为5个不同时间点:24h、3d、7d、15d及30d。采用尼氏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每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数目及GFAP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颞叶癫痫组大鼠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海马GFAP表达显著增多(P〈0.05);与颞叶癫痫组相比,丹红治疗组大鼠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海马GFAP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减轻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脱失及减少GFAP表达,有助于减轻大鼠发作程度及阻断慢性颞叶癫痫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志国  毕方方  黄志凌  李国良  肖波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4):338-340,344
目的动态观察颞叶癫痫大鼠神经元磷酸化Akt(phospho-Akt)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SD雄性成年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诱发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tatusepilepticus,SE)后3h、6h、12h、24h、3d组。用氯化锂LiCl和匹罗卡品(PILO)制备癫痫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致痫后各时间点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可见少量磷酸化Akt阳性细胞,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可见CA1、CA3区Akt阳性细胞增加(P<0.01),6h达到高峰,3d回到对照组水平。结论上调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有利于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可能是保护神经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褪黑素对匹罗卡品致痫模型鼠行为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褪黑素在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模型中的抗癫痫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匹罗卡品癫痫模型,观 察长期给予褪黑素对匹罗卡品致痫大鼠原发性癫痫反复发作、海马神经元丢失,苔癣纤维轴突发芽的影响。结果 给予 褪黑素后匹罗卡品致痫大鼠原发性癫痫反复发作出现的潜伏期延长,发作程度和频率均降低(P<0.01);给予褪黑素治疗 的大鼠海马CA1区Nissl染色和Timms染色评分均明显低于未用褪黑素处理的致痫大鼠(P<0.01)。结论 褪黑素能明显 降低匹罗卡品致痫大鼠原发性癫痫反复发作的频率和程度,该作用可能与褪黑素对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及对苔癣纤维 轴突发芽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草酰乙酸(oxaloacetate,OxAc)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lithium-pilocarpine seizures,LPS)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30只6~8周龄、体质量180~220 g的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代替匹罗卡品)、LPS模型对照组、LPS+OxAc组(癫痫持续状态终止时注射OxAc 3.5 mg/100 g)、LPS+OxAc+谷草转氨酶(glutamate-oxaloacetate transminase,GOT)组(癫痫持续状态终止时注射OxAc 3.5 mg/100 g+GOT 3.5μg/100 g)及LPS+OxAc+马来酸盐(Maleate)组(癫痫持续状态终止时注射OxAc3.5 mg/100 g+Maleate 6.3 mg/100 g)(n=6)。用氯化锂和匹罗卡品制备癫痫动物模型,诱发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60 min后注射安定终止发作。分别检测SE终止后不同时间点各实验组大鼠脑脊液与血液中的谷氨酸浓度、脑电图表现及神经元脱失情况。结果 LPS模型对照组大鼠SE终止后脑脊液与血液中的谷氨酸浓度显著升高,8 h左右达到最高峰,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分别升高了约88%和54%,随后开始缓慢下降。在SE终止后静脉注射OxAc可以在8 h内明显降低癫痫大鼠脑脊液中的谷氨酸浓度(P<0.05),8 h后其作用基本消失;OxAc对癫痫大鼠血液中谷氨酸浓度的降低作用可以持续至注射后12 h(P<0.05)。OxAc对癫痫大鼠脑电图表现及海马、齿状回门区神经元脱失现象也有明显改善作用。在应用OxAc的同时,静脉注射GOT可以增强OxAc对LPS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而同时应用GOT特异性抑制剂Maleate可以减弱OxAc的上述作用效果。结论静脉注射OxAc可通过促使血液中谷氨酸浓度下降而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大鼠的神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A型钾通道亚型Kv1.1在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的蛋白表达和电生理功能变化,初步探讨Kv1.1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2019年1-12月选取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2只.模型组通过向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制备癫痫模型,对照组采用0.9% 氯化钠溶液代替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草酰乙酸(oxaloacetate,OxAc)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lithium-pilocarpineseizures,LPS)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30只6~8周龄、体质量180~220g的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代替匹罗卡品)、LPS模型对照组、LPS+OxAc组(癫痫持续状态终止时注射OxAc 3.5mg/100g)、LPS+OxAc+谷草转氨酶(glutamate-oxaloacetate transminase,GOT)组(癫痫持续状态终止时注射OxAe 3.5mg/100g+GOT 3.5μg/100g)及LPS+OxAc+马来酸盐(Maleate)组(癫痫持续状态终止时注射OxAc3.5mg/100g+Maleate 6.3mg/100g)(n=6).用氯化锂和匹罗卡品制备癫痫动物模型,诱发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60min后注射安定终止发作.分别检测SE终止后不同时间点各实验组大鼠脑脊液与血液中的谷氨酸浓度、脑电图表现及神经元脱失情况.[结果]LPS模型对照组大鼠SE终止后脑脊液与血液中的谷氨酸浓度显著升高,8h左右达到最高峰,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分别升高了约88%和54%,随后开始缓慢下降.在SE终止后静脉注射OxAc可以在8h内明显降低癫痫大鼠脑脊液中的谷氨酸浓度(P<0.05),8h后其作用基本消失;OxAc对癫痫大鼠血液中谷氨酸浓度的降低作用可以持续至注射后12h(P<0.05).OxAc对癫痫大鼠脑电图表现及海马、齿状回门区神经元脱失现象也有明显改善作用.在应用OxAc的同时,静脉注射GOT可以增强OxAc对LPS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而同时应用GOT特异性抑制剂Maleate可以减弱OxAc的上述作用效果.[结论]静脉注射OxAc可通过促使血液中谷氨酸浓度下降而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大鼠的神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邢英瀛  陈文武 《中外医疗》2014,(33):195-196
该文主要综述现公认的颞叶癫痫模型(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模型),围绕选择该模型的依据进行分析,对该模型中大鼠的海马及脑脊液组织中即早基因的表达的研究分别分析,对颞叶癫痫的发病机制的探讨,以期指导癫痫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中间神经元在颞叶癫痫的发生和自我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匹罗卡品致痫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动态观察大鼠海马NPY中间神经元的数目变化及其轴突出芽.结果: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后,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 SE)诱发成功率为92.9%,死亡率19.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海马门区NPY中间神经元数目在SE后下降,至7 d时降至最低(P<0.01),慢性期开始恢复,SE后60 d时NPY神经元数目与对照组相比仍有减少(P<0.05);CA区域除SE后7 d CA3区NPY神经元数目稍减少外(P<0.05),其余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P>0.05);SE后30 d齿状回分子层可见增多的NPY阳性纤维.结论:NPY中间神经元在不同部位不同时段对颞叶癫痫所致损伤的敏感性不同,NPY中间神经元的缺失在颞叶癫痫发生中起重要作用,NPY中间神经元的轴突出芽在颞叶癫痫的自我修复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癇模型大鼠致癇后NFDA2性发作的行为学特点及海马结构病理改变的动态变化.方法 将所有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腹腔依次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癫癇持续状态(SE)后,观察其自发性癫癇发作(SRS),分别于SE后1周至10周5个不同时间点取材,Nissl染色和Timm染色分别观察海马神经元损伤及苔藓纤维出芽 (MFS)的变化.结果 注射匹罗卡品后84%的大鼠可诱发出SE,经过10~20 d的缄默期后,可观察到Ⅰ~Ⅲ级的反复SRS,病理学检查可见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及齿状回内分子层MFS.结论 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癇模型与人类颞叶癫癇有类似发作特点及病理改变,是一种理想的颞叶癫癇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