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后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SD)发生状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 DS)患者135例,均接受短节段减压融合术,术后随访24~60个月,根据是否发ADS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及手术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ASD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135例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ODI指数、VAS评分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24例发生ASD(ASD组),111例未发生ASD(非ASD组)。ASD组年龄、术前骨盆倾斜角、术前骨盆投射角、术前骨盆投射角/腰椎前凸角匹配度、术前冠状位Cobb角均显著高于非AS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骨盆倾斜角、术前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度、术前冠状位Cobb角,均是影响AS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DS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但遗留ASD风险。ASD的发生与术前骨盆倾斜角、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5例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减压并椎间融合术(融合组)治疗,26例采用单纯减压术(非融合组)治疗。记录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等指标,采用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联合CRP水平(DAS28-CRP)评估RA活动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测量X线片上腰椎邻近节段头端椎间隙狭窄及椎体滑脱程度以评估ASD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继发ASD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5~6.0年,平均3.2年。2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融合组显著高于非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融合组手术翻修率、影像学ASD及症状性ASD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AS28-CRP评分 4.7分、术前血清MMP-3含量升高是术后继发A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腰椎减压并椎间融合术治疗后出现ASD和需行翻修手术的风险高于采用单纯减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血清MMP-3含量和DAS28-CRP评分升高可能与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3.
房间隔缺损(A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内科介入治疗目前已是成熟的治疗方法.但巨大房间隔缺损的内科介入治疗还存在一定难度,一般认为ASD内科介入治疗适应证为ASD最大伸展内径小于30 mm[1].2005年3月至2011年3月,我们使用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97例巨大ASD,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罹患无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后的功能锻炼方法。 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诊断为ASD的患儿。纳入标准:采用石膏托外固定治疗的3~7岁患儿,随访时间不少于6个月。排除标准:有其他部位骨折、保守治疗失败、既往已有患侧上肢活动受限、症状性ASD、其它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共纳入22名患儿,根据患儿是否采用针对性骨折功能锻炼方案,分为ASD功能锻炼组(15例)、ASD未功能锻炼组(7例),并以发生同样骨折的正常发育儿童44名为非ASD儿童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3组患儿伤后2个月、6个月肘关节、尺桡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并采用秩和检验比较ASD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变化。 结果ASD未功能锻炼组受伤后2个月的肘关节屈曲(F=5.974,P<0.05)、伸展(F=26.968,P<0.05)、尺桡关节旋转(旋前F=5.162,P<0.05;旋后(F=30.432,P<0.05)PROM均比另外2组儿童差;其伤后6个月在肘关节伸展(F=12.318,P<0.05)和尺桡关节旋后(F=24.504,P<0.05)功能仍明显比另2组儿童差。伤后6个月,ASD未功能锻炼组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倒退(Z=-2.225,P<0.05)。 结论保守治疗的无移位肱骨髁上骨折ASD儿童,宜进行骨折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关节活动度,避免生活自理能力倒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ASD)的发病因素、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将随访时间≥3年的451例行颈前路融合术患者(1节段189例,2节段176例,3节段71例,3节段15例)根据是否再发与影像学一致的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分为ASD组与非ASD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内固定与否、JOA评分、D值、融合节段分布、融合节段数的差异。同时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ASD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采用JOA评分和D值对ASD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5年,共有46例出现ASD。ASD组与非ASD组在年龄、性别、JOA评分、融合节段分布、融合节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钢板内固定与否、D值改变两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1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ASD患者行颈前路手术,患者术后随访15~8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顽固性并发症,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24分±2.17分,比术前的9.14分±1.22分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D值为5.33 mm±3.61mm,比术前的1.78 mm±1.49 mm增加(P0.05)。结论 ASD的发生与颈椎前路手术中钢板使用和颈椎曲度恢复不良有关,对于非手术治疗失败的ASD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1):1954-1957
[目的]探讨L_(4-5)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及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十年间本院因腰椎退变经PLIF或TLIF手术行L_(4-5)融合的患者资料(随访时间≥1年)。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组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LIF)组。邻近节段退变(ASD)在本文中指的是L_(4-5)上下邻近节段发生的有临床症状或影像学表现,且需要接受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所有接受L_(4-5)融合的355例病例中,需要再手术的ASD共42例54节段,其中L_(1-2)3例(5%),L_(2-3)13例(24%),L_(3-4)29例(54%),L_5S_1 9例(17%),整体ASD发生率为11.8%。L_(3-4)节段最易发生ASD(P<0.001)。虽然PLIF组的ASD发生率高于TLIF组,但两种术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vs 9.5%,P=0.189)。PLIF组与TLIF组的头侧ASD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尾侧(P<0.001)。根据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LIF和TLIF手术组ASD的发病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59)。[结论]355例患者中,ASD发病率为12%,平均发病时间为术后2年。L_(3-4)节段是L_(4-5)后路融合术后ASD最易发生的节段。PLIF与TLIF手术组在ASD发生时间和发生率方面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临床经验,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3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记录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术后心腔结构变化。结果 ASD患者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成功率为100.0%。ASD、PDA患者术后RAd值、RVd较术前明显减少,PDA患者术后时LAs、LVDd、LVSd较术前减小,术后MVFV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可有助于改善ASD患者近期右心房和右心室结构和PDA患者左心房、左心室结构,所以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对心脏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腰椎融合术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按照Coehrane协作网制订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10年8月)、EMBASE(1974~2010年8月)、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8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0年8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10年8月)、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0年8月)及万方数据库(1979~2010年8月).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和会议论文.纳入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所有临床试验,由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资料,并对其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试验,45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功能洲练(保守治疗)来说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椎问盘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c degeneration,ASD)的概率增高[RR=0.63,95%CI(0.52,0.78)P<0.000 1];腰椎融合术中椎板切除后ASD发生率比不行椎板切除的高[RR=3.74,95%CI(0.99,14.18)P=0.05];腰椎融合术前存在ASD比术前无ASD在术后发生ASD的概率高[RR=3.13,95%CI(1.20,8.15)P=0.02];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发生与是否有内固定和融合节段的多少无关.[结论]腰椎融合术能增加术后ASD的发生率,与椎板切除和术前就存在ASD有关,但与是否有内固定和融合节段的多少无关.限于纳入研究在方法学方面的局限性,尚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论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途径封堵婴幼儿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技术要点、适应证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阜外医院接受单纯超声引导经颈静脉途径封堵治疗53例ASD婴幼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33例,年龄1.2(0.5~2.9)岁,体重9.0(6.8~10.6)kg,ASD直径9.8(8.0~14.0)mm。31例患者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完成治疗,其余22例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完成治疗。在超声引导下,使用可调弯鞘经颈内静脉、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进行封堵,封堵器直径(13.5±4.5)mm。结果 53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均无中转放射线引导或开胸手术。术后住院时间(3.35±0.70)d,无外周血管损伤、封堵器脱落、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包积液等并发症。随访(14.3±5.1)个月,无心律失常、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血栓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途径封堵ASD对于低体重、ASD分流大的婴幼儿或下腔静脉异常不适宜经股静脉治疗的患者,不仅克服了射线引导的辐射风险,同时保持了微创、安全的优点,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正就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而言,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获得矢状面及冠状面平衡,缓解轴性痛、放射痛及达到椎间融合。对伴有轻中度矢状位失衡的ASD患者,根据术者对椎间融合术式的偏好、微创技术的应用及侧凸分型,手术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差异。收集2003至2013年行胸腰椎融合治疗的ASD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从骨盆固定至L_1或以  相似文献   

11.
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是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重要方法。超声心动图不仅能指导选择封堵器型号,而且可在术前筛查、术中监测及术后复查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超声心动图在ASD经导管封堵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11年10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手术同期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双房射频消融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5年4月我科连续15例行ASD修补同期双房射频消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16~62(47.1±10.8)岁。观察术后远期AF射频消融的成功率。结果 15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早期无死亡、卒中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61(3~136)个月。术后1年、3年、5年、10年AF消融成功率分别为81.3%、75.0%、68.8%和61.1%。随访期间无死亡及卒中事件发生,1例患者安装永久性起搏器。结论 ASD修补手术同期AF双房射频消融术后远期疗效好,安全有效,ASD修补患者有必要同期行AF双房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拟通过至少6年临床资料随访,探讨腰椎融合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因素对相邻节段退变(AS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于我院骨科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而行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患者72例,其中男33例,女39例,术时年龄55.9±9.2岁(31~71岁),术后平均随访86.8±7.5个月(72~120个月)。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腰椎MRI、正侧屈伸位X线片,末次随访腰椎MRI、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利用院内PACS系统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融合节段LL、剩余LL等。利用MRI与X线片判定术后ASD情况。以106例无症状中老年志愿者全脊柱X线片测量结果作为对照,比较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及术后远期随访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分析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变化与ASD的相关性。结果:共50例患者(69.4%,50/72)末次随访时出现ASD;ASD组与无ASD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骨盆矢状位参数(PI、SS、PT)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LL,ASD组患者(32.6°±15.4°)、无ASD组(37.3°±12.0°)显著小于对照组(49.2°±9.1°)(P0.05);末次随访时,无ASD组LL显著大于ASD组(42.8°±10.5°vs 36.3°±14.0°,P0.05),但仍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42例未融合至S1节段的患者中31例末次随访时出现ASD,30例融合至S1节段的患者中19例出现ASD,尽管两组间ASD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341),但对于融合至S1组的患者,出现ASD的患者融合节段更长,LL显著减小,剩余LL显著减小。结论:(1)术后远期LL与AS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充分改善LL可能会降低ASD发生率;(2)尽管融合至S1不是ASD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于融合至S1的患者,融合节段越长,术后腰椎前凸曲度越小,剩余的腰椎前凸曲度越平直,会增加AS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德阳市人民医院经导管介入治疗57例先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1例,女26例;年龄1.5~75.0(29.4±3.5)岁。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21例,室间隔缺损(VSD)12例,房间隔缺损(ASD)20例;VSD合并ASD 2例,VSD合并PDA 1例,ASD合并PDA 1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及输送系统。ASD合并PDA患者先封堵动脉导管,再封堵ASD;VSD合并PDA患者先堵动脉导管,再封堵VSD;VSD合并ASD患者先封堵VSD,再封堵ASD。结果介入治疗手术时间30~90 min。全组手术成功56例,成功率98.3%(56/57),1例老年女性ASD患者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因肺动脉压高放弃封堵而终止手术。住院时间3~7 d。全组门诊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心电图随访1个月~2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操作,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心病安全、微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融合术是否必然导致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方法]1986~1999年,共346例采用“环锯法前路扩大脊髓减压+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其中,1个间隙55例,2个间隙223例,3个间隙68例.分别评定融合节段头、尾侧相邻间隙及间隔间隙的影像学表现,对结果分组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术后随访13.5 (4.1 ~18)年,发生邻近节段明显退变的156例(45.1%),间隔节段明显退变的23例(6.6%).间隔节段退变明显少于邻近节段退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头侧邻近节段发生ASD 84例,单纯尾侧邻近节段发生ASD 27例,头、尾侧邻近节段均发生的45例.头侧邻近节段ASD发生率明显高于尾侧邻近节段,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融合间隙数不同分为单间隙组、2间隙组和3间隙组,单间隙术后ASD 25例(45.5%),其中8例(14.5%)需2次手术.2间隙术后ASD 101例(45.3%),其中37例(16.6%)需2次手术.3间隙术后ASD 30例(44.1%),其中12例(17.6%)需2次手术.各组间ASD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加速了ASD的发生,并且多见于头侧相邻节段.单节段或多节段融合术后ASD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患者行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前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影像学的特征。方法 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行后路腰椎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的LSS患者121例,依据患者术前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分为:A组68例,术前邻近节段无退变;B组53例,术前邻近节段存在退变。对两组患者随访2年以上,对比其术前和末次随访的腰痛、下肢痛的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ASD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对术后ASD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获24~31个月的随访,平均27.3个月。B组术后AS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62.3%vs 20.6%,P<0.05)。术前存在退变和体质量指数均为患者术后发生ASD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A、B两组患者术后ASD退变的影像表现均以椎管狭窄为主,分别占比9/14...  相似文献   

17.
腰椎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是腰椎后路融合术后的常见远期并发症[1-2],其发生率为4%~31%[3-5]。ASD由多种因素引起,继而产生新的神经压迫症状。Kambin等[6]于1986年提出单侧双通道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UBE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7],其兼具了开放手术与微创手术的优点[8]。本院采用UBED治疗腰椎术后ASD患者1例,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单穿刺点经胸微创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成功完成单穿刺点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ASD合并VSD的8例患儿,分析患儿在术后第l个月、3个月、6个月的门诊随访资料。观察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患者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例患儿中,术后早期均无残余分流、心律失常,微量三尖瓣反流(TR)患者1例(12.5%)。平均随访时间5~9(6±2)个月,各瓣膜均未发现中度及以上反流,未发现存在血栓、严重心律失常、死亡的患者。结论单穿刺点经胸微创封堵治疗ASD合并VSD安全、有效,且更为微创。  相似文献   

19.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随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继发孔型ASD 428例,单一ASD 416例,多发ASD 12例,合并畸形70例。使用美国AGA-Amplatzer ASD闭合器及国产闭合器闭合ASD。结果428例ASD患者成功介入425例,介入技术成功率99.3%。介入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2.1%。合并畸形介入治疗成功率100%。425例患者介入后第2、3天行ECG、TTE及X线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25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以上进行心电图(ECG)、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随诊,最长达6年。远期随诊主要症状为头痛,杂音消失80%。ECG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在1年内可由72%降至3%,但ECG近期及远期效果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TTE近期改变主要右室流出道(RVOT)及右室(RV)内径明显变小,远期随诊主要为房室瓣返流,均为轻度,残余漏仅1例,X线胸片心胸比值近、远期疗程均明显缩小。结论ASD介入治疗近期、远期疗效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右腋下垂直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方法 2003年11月~2006年6月,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在心脏不停跳下施行心脏手术135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8例,房间隔缺损(ASD)61例(ASD合并左上腔静脉4例),VSD+ASD 5例,冠状动静脉瘘1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住院时间8 d.术后发生右肺不张2例,右侧气胸1例,切口液化2例.术后随访122例,随访时间1个月~2年,除2例VSD患者术后发生残余漏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对单纯ASD、VSD患者选择右腋下垂直小切口,在心脏不停跳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创伤轻、恢复快、切口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