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的优越性。方法 经头颅CT或MRI确诊,手术采取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分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随访2~8年,恢复原工作26例,肿瘤复发9例,其中恶性肿瘤6例,蝶骨嵴脑膜瘤复发3例。结论 颅眶沟通瘤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显微镜下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颅沟通瘤的手术治疗方法,以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方法上颌、鼻转位合并额或颞下入路11例,其中鳞状细胞癌8例,乳头状癌2例及脑膜瘤1例;颅面联合入路5例,4例为鳞状细胞癌,1例为恶性嗅神经上皮瘤;鼻锥额骨转位切除1例为鼻颅沟通脑膜瘤。结果17例患者中,2例脑膜瘤患者中的1例脑膜瘤累及海绵窦的部分肿瘤未能切除,另1例完整切除术后7年无复发迹象;15例恶性肿瘤患者,经上颌鼻锥转位合并额或颞下入路10例,术后1年余死亡1例,存活3年以上7例,5年以上5例;颅面联合入路5例,术后6个月余死亡1例,术后存活3年以上4例,5年以上2例。全部病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结论上颌鼻锥转位合并额或颞下入路是切除鼻颅沟通瘤的最佳入路,鼻锥额窦前骨壁转位适于切除额窦发育良好颅内侵犯较局限的鼻颅沟通瘤,颅面联合入路适于面骨被累的鼻颅沟通瘤。  相似文献   

3.
额眶筛入路切除前中颅底颅鼻眶沟通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切除前中颅底、额、筛窦、眶沟通性肿瘤的最佳手术方式,以满足临床需要。方法对13例前中颅底颅鼻眶沟通瘤患者采用额眶筛入路、T型切口,将外鼻下翻,切除部分筛窦、纸板、额骨眶部及额窦后壁,充分暴露肿瘤组织,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块或完全切除肿瘤,分离、保护相应解剖部位,如视神经、内动脉、蝶鞍和脑膜等重要解剖结构。将外鼻回复,用钛板钛钉与额骨固定,恢复良好颌面外形。结果13例颅鼻眶沟通瘤手术均获得成功,随访24个月,11例肿瘤无复发,均无脑脊液鼻漏、脑膜脑膨出等并发症。面部外形良好。结论经额眶筛进入、侧下翻鼻骨入路是耳鼻咽喉科切除前中颅底颅鼻眶沟通瘤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改良外鼻锥体侧翻术在颅底肿瘤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改良外鼻锥体侧翻术治疗的20例颅底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结果。结果:20例颅底肿瘤均累及鼻腔、双侧筛窦、蝶窦及眶内侧壁。侵犯翼腭窝、颞下窝2例,侵犯颅内者2例;均行改良外鼻锥体侧翻术治疗,其中2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同时行额颞颧开颅及大部分上颌骨移位手术;2例行颅面联合入路手术。术后10例患者行放疗。患者术后无手术并发症,随访8~60个月,有6例肿瘤复发。结论:改良外鼻锥体侧翻术是治疗鼻腔、筛窦、蝶窦肿瘤累及颅底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在肿瘤向翼腭窝、颞下窝及颅内侵犯时应辅以其他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颅内外沟通性嗅神经母细胞瘤(ONB)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策略。 方法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颅内外沟通性ONB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3~65岁;病程7 d至5年,平均12个月。其中手术选择双侧扩大经额底入路5例,联合经鼻内镜3例。全部患者术后行放疗,2例辅助化疗。观察患者的手术策略和临床疗效。结果8例患者颅内外沟通性ONB全切除,术后头痛及鼻腔疼痛全部改善,随访7个月至6年,存活4例,失访2例,2例术后4~10个月肿瘤广泛复发导致死亡。结论双侧扩大经额底入路及联合经鼻内镜显微手术有助于颅内外沟通性ONB的全切除,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侧切开额眶颧颞联合入路切除累及中颅窝、中颅底、颞下窝的上颌窦恶性肿瘤的效果,并对手术方法做适当改进。方法:采用鼻侧切开额眶颧联合入路同期对2例侵犯中颅窝、中颅底、颞下窝的上颌窦恶性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结果:2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手术后出现暂时性偏瘫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联合入路切除颅、颞下窝、上颌窦沟通瘤,术野显露良好,切除肿瘤更彻底、更安全,重建颅底方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骨源性肿瘤的可行性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2012年5月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14例鼻腔鼻窦骨源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鼻窦高分辨CT(HRCT)检查,确定肿瘤的位置和侵犯范围。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经鼻内镜手术11例,鼻内镜辅助鼻外径路手术3例。其中行肿瘤彻底切除9例,部分切除5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5年7个月。2例侵及眶内及前颅窝的骨化纤维瘤患者分别于术后2个月和8个月复发,接受第2次手术后1例病变基本控制,目前仍在随访中,另1例去外院接受了第3次鼻颅脑联合手术再复发,仍在观察中;1例骨母细胞瘤患者采用经鼻经额联合径路内镜手术,但侵入前颅窝相当于鸡冠处的肿瘤仍有残留,术后2年患者因左侧眶内及颅内肿物复发去外院行开颅手术后失访;其余患者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鼻腔鼻窦骨源性肿瘤局限于鼻腔鼻窦者经鼻内镜手术可彻底切除;但当肿瘤破坏颅底突入颅腔或肿瘤侵及颈内动脉、视神经等重要结构时,单纯内镜下肿瘤不易彻底切除,需多学科的联合手术或其他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11例前颅底沟通瘤行额鼻眶筛入路显微手术一次性切除疗效分析。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11例前颅底沟通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检查。均经额鼻眶筛入路与相关科室配合运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次性切除颅内外肿瘤。结果 全切除9例,次全切2例,手术效果好,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额鼻眶筛入路手术治疗前颅底沟通瘤有利于肿瘤的广泛暴露和切除,多学科联合与显微外科技术对一次性切除颅内外肿瘤有帮助。术中颅底重建是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采用单纯内镜经鼻入路切除斜坡硬膜内外沟通型脊索瘤的初步经验及围手术期处理的体会.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我们采用单纯内镜经鼻入路(其中有4例联合了内镜经口入路)对7例斜坡硬膜内外沟通型脊索瘤患者实施了外科治疗.其中2例为斜坡脊索瘤术后复发侵犯斜坡硬膜内,1例为放疗及伽马刀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的病例.本组中男4例,女3例;年龄8~62岁,中位年龄25岁.临床症状:头颈痛2例次,复视2例次,鼻塞1例次,脑脊液鼻漏2例次,行走不稳2例次,声嘶2例次.结果 6例为完全切除,1例为次全切除.术后随访3~2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全切的6例中有1例复发,带瘤生存至今.次全切除的1例没有再接受治疗,于术后10个月死于病情进展.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的脑脊液鼻漏外,其他患者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镜经鼻入路可以处理斜坡硬膜内外沟通型脊索瘤,该入路外科创伤小,视觉效果好,对深部解剖结构辨认清晰,双人双侧鼻腔操作可以较好地显露和处理病变.但该入路对术者的颅底解剖知识、内镜外科技术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均有极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采用单纯内镜经鼻入路切除斜坡硬膜内外沟通型脊索瘤的初步经验及围手术期处理的体会.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我们采用单纯内镜经鼻入路(其中有4例联合了内镜经口入路)对7例斜坡硬膜内外沟通型脊索瘤患者实施了外科治疗.其中2例为斜坡脊索瘤术后复发侵犯斜坡硬膜内,1例为放疗及伽马刀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的病例.本组中男4例,女3例;年龄8~62岁,中位年龄25岁.临床症状:头颈痛2例次,复视2例次,鼻塞1例次,脑脊液鼻漏2例次,行走不稳2例次,声嘶2例次.结果 6例为完全切除,1例为次全切除.术后随访3~2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全切的6例中有1例复发,带瘤生存至今.次全切除的1例没有再接受治疗,于术后10个月死于病情进展.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的脑脊液鼻漏外,其他患者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镜经鼻入路可以处理斜坡硬膜内外沟通型脊索瘤,该入路外科创伤小,视觉效果好,对深部解剖结构辨认清晰,双人双侧鼻腔操作可以较好地显露和处理病变.但该入路对术者的颅底解剖知识、内镜外科技术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均有极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内镜下带血管蒂鼻中隔黏骨膜瓣修复颅底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下应用带血管蒂的鼻中隔黏骨膜瓣修复颅底硬膜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间收治的8例应用带血管蒂的鼻中隔黏骨膜瓣鼻内镜下修复术后颅底硬膜缺损及创伤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8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41岁.其中前颅底血管外皮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Kadish C型)、筛窦癌1例、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3例、颅底类癌1例、脑脊液鼻漏伴反复颅内感染1例.其中前颅底缺损6例,中颅底缺损2例.手术采用内镜经鼻入路,直视下获取以鼻后动脉为蒂的一侧鼻中隔黏骨膜瓣.组织瓣覆盖硬膜缺损后,周缘敷以明胶海绵,并用生物蛋白胶固定,鼻内以碘仿纱条、水囊及膨胀海绵支撑.术后5~7 d撤除全部鼻内支撑物.结果 1例鼻中隔瓣部分坏死,其余7例鼻中隔瓣全部成活.1例术后7 d有脑脊液鼻漏,再次手术探查以腹部脂肪封堵漏口成功,术后随访6~24个月,颅底组织愈合良好,无延迟性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发生.结论 内镜经鼻入路采用带血管蒂鼻中隔黏骨膜瓣修复颅底硬膜缺损是一种可靠的颅底重建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a method and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repairing skull base defects and dural defects using vascular pedicled nasoseptal mucoperiosteal flaps through an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follow-up data for 8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ndoscopic endonasal reconstruction of skull base defects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rhinorrhea with a vascular pedicled nasoseptal mucoperiosteal flap between July 2008 and March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ll patients were male. The age of these patients ranged from 28 to 60 years (average 41 years). The diagnosis for these patients included one hemoangiopericytoma of the anterior skull base one olfactory neuroblastoma (type of Kadish C) , one ethmoid sinus cancer, three local recurrent cancers of the nasopharynx after radiotherapy,one carcinoid of skull base and one traumatic cerebrospinal fluid rhinorrhea with recurrent intracranial infection. There were six anterior skull base defects and two middle cranial fossa defects. An endoscopic endonasal surgical approach was used for the repair. A pedicled flap using the nasal septal mucoperiosteum based on the posterior nasal artery was harvested from the ipsilateral side. The tissue flap was used to cover the dural defects. The margin was covered with gelatin sponge and fixed with fibrin glue. The nasal cavity was packed with iodoform gauze, a Foley catheter balloon and Merocel in this sequence to secure the flap in place. Nasal packing was removed 5 to 7 days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Partial septal flap necrosis was found in one case, but the flaps in the other 7 cases survived. A 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 occurred in one case 7 days after surgery. This was re-explored and successfully repaired with abdominal fat.All cases healed well, with no delayed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s or intracranial infections during the 6 to 24 months follow-up period. Conclusion The vascular pedicled nasoseptal mucoperiosteal flap is a reliable choice for endoscopic endonasal skull base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2.
鼻内镜下颅底占位性病变的微创手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在颅底占位性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06年9月42例颅底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中颅底恶性肿瘤13例,脊索瘤8例,侵袭性垂体瘤向蝶窦、蝶鞍颅底破坏者5例,蝶骨骨纤维异样增殖症4例,翼腭窝、颞下窝神经纤维瘤3例,纤维血管瘤3例,前、中颅底骨化纤维瘤3例,其他病变3例。结果42例患者中,肿瘤完全切除36例,病变次全切除6例,2例因出血过多分两次完成手术,其余病变均1次完全切除。术后1例患者右眼失明,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耳漏,保守治疗1周后痊愈。42例均进行随访,随访6—81个月,其中5例失访,8例复发,6例死亡,其余患者未见复发。结论内镜下颅底占位性病变外科手术治疗安全、有效、微创,但需根据一定的技术、设备条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翼突入路处理翼突周围颅底病变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收治的10例内镜下经鼻-翼突入路治疗颅底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鞘瘤2例,鼻咽纤维血管瘤2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腺样囊性癌1例,胆脂瘤1例。结果8例患者完整切除肿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术中鼻腔内肿瘤切除,颅内肿瘤残留,术后辅助化疗,肿瘤控制;1例神经鞘瘤术中瘤体出血,肿瘤残余。术后1例胆脂瘤患者出现术侧眼干、面部感觉减退,4个月后症状缓解;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41个月,无复发。结论内镜下经鼻-翼突入路是处理翼突周围颅底病变的有效手段,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经鼻内镜岩斜坡及颞下窝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岩斜区及颞下窝肿瘤的可行性和外科手术技术。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2月间对17例侵犯岩斜坡或颞下窝肿瘤单独采用内镜经鼻手术入路进行了治疗,详尽阐述外科手术技术及介绍典型病例。结果17例患者中脊索瘤5例,脑膜瘤4例,颅咽管瘤1例,神经鞘膜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恶性淋巴瘤1例,脊索肉瘤1例,腮腺癌颅底转移1例,甲状腺癌颅底转移1例。15例患者术后复查影像显示肿瘤全部被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所有病例随访5~43个月,良性肿瘤中有1例脊索瘤术后5个月复发,后行2次手术,其余均无复发。5例恶性肿瘤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无复发或死亡。术后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出现脑脊液鼻漏,其中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经2次鼻内镜手术修补成功。无颅内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经鼻内镜外科技术为岩斜区和颞下窝肿瘤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这种入路能够简单和迅速地到达岩斜区和颞下窝,且既能够达到微侵袭目的,又能够满足全切肿瘤的要求。但需要术者熟练掌握内镜颅底解剖学、内镜手术操作及对各区域病变丰富的外科手术经验。术中应用影像导航系统将有助于识别解剖标志,使手术过程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适宜切除巨大侧颅底肿瘤的手术途径。方法 应用额 耳前 颈联合入路 ,制作眶颧骨瓣及颅骨骨瓣 ,结合下颌骨脱位下移 ,获得了充分暴露肿瘤的术野 ,治疗 2例占据咽旁间隙、颞下窝穿颅底达颅中窝的巨大侧颅底沟通性肿瘤。结果  2例肿瘤均获得全切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均未发生脑脊液漏等任何颅内并发症 ,面部无明显畸形 ,咬合正常。结论 额 耳前 颈联合入路是用于切除巨大咽旁间隙、颞下窝、侵入颅中窝的侧颅底良、恶性肿瘤较理想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的效果,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改进。方法 采用经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对5例颅鼻眶沟通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3例,近全切1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1例,5例嗅觉均丧失,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采用该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具有显露好,颅底重建可靠等优点。突向中颅窝侧方较多的肿瘤则需结合颞部入路,对不能用颅骨内板行骨性重建者采用自体的额骨条重建,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术中能够直视肿瘤、无脑组织牵拉,已广泛应用于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而扩大经鼻蝶窦入路突破了传统的限制,提高了鞍上肿瘤及海绵窦区域肿瘤的切除率。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是目前关注的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神经内镜下行扩大经鼻蝶窦入路鞍区病变切除,结合国内外该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0例均实现肿瘤全切除,无死亡病例。15例无任何并发症,4例出现1项并发症,1例出现2项并发症。仅1例术后新发视力、视野损伤;2例新发一过性尿崩;2例出现新发垂体功能减退;2例术中保留垂体柄,垂体功能并未见明显变化;2例术后感染,予抗生素治疗控制良好。术后随访:2例在术后8、18个月垂体核磁示可疑复发,其余最长随诊时间12个月复查时没有任何复发迹象。保留垂体柄的患者术后7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复发。结论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均比较乐观。颅底重建技术的发展极大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手术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18.
颅底28例病变手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底新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对28便颅底病变分别进行扩大颅底入路、经额颞眶弓入路、经岩骨幕上幕下联合入路手术。结果: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3例,严重并发症少,无1例死亡。随访5-29个月,无复发。结论:与传统的手术入路相比较,新手术入路具有显露谅这颅底病变距离短,脑组织牵拉轻,有充分的手术操作空间,可同时切除颅内上的肿瘤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颅底斜坡区周围的重要解剖标志进行观察,为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斜坡区的临床手术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10具湿性头颅标本,分别进行显微和内镜解剖学研究。结果 ①通过模拟经鼻扩大至斜坡区的手术入路,确定了内镜下磨除斜坡区域骨质可以暴露自脚间窝至枕骨大孔的脑干腹侧面及三对血管神经复合体。②骨性斜坡区由蝶骨体及枕骨斜坡部共同构成,该区域的上界为鞍背,下界为枕骨大孔前缘。岩斜裂位于斜坡区的外缘,将枕骨与颞骨岩部分隔开。结论 ①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可根据斜坡区及其邻近的后颅窝病变的具体位置通过磨除局部斜坡区骨质后到达并切除病变组织;②理解和掌握斜坡区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提高术者对该区域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经鼻内镜手术切除颅底脊索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8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7例鼻内镜下行颅底脊索瘤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影响手术切除率及预后的因素。结果87例手术总全切率为42.5%(37/87),其中肿瘤主体位于上斜坡者全切率40.0%(28/70),中斜坡63.6%(7/11),下斜坡33.3%(2/6)。在单独采用经斜坡入路的情况下,Al Mefty I型肿瘤的全切率75.0%(9/12),II型40.0%(8/20),III型36.4%(20/55)。近期(2014年12月~2018年1月)的手术全切率(48.8%, 21/43),明显高于早期(2011年3月~2014年12月)的(36.4%, 16/44)。大多数患者(86.2%)术后未出现任何短期并发症。27例未全切患者接受了术后重离子刀治疗,治疗后88.9%的患者未出现肿瘤复发。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体积、既往手术史、放疗史、肿瘤位置等因素对于切除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是是外科治疗颅底脊索瘤的有效方法,下斜坡生长尤其累及颅底侧方的脊索瘤疗效不理想。随着术者不断累积手术经验,结合术后重离子治疗,经鼻内镜切除颅底脊索瘤疗效可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