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通过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制作HIBD模型,设置假手术组、HIBD对照组、NGF治疗组,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新生神经细胞,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时点(术后4、7、14、21 d)海马齿状回(DG)巢蛋白(nestin)表达、BrdU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各时点HIBD对照组nestin、BrdU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增加(P均<0.05);各时点NGF治疗组nestin、BrdU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和HIBD对照组增加(P均<0.01).结论 早期给予外源性NGF治疗可促使新生鼠脑缺氧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nestin、BrdU的表达增加,NGF治疗可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增殖再生,在神经细胞损伤的修复巾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电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额叶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新生7日龄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缺氧缺血组(模型组)、电刺激组(干预组)及假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各20只.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吸人氮氧混合气体2 h制作新生大鼠HIBD模型.干预组大鼠于于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电刺激,30 min/次,1次/d,电刺激小脑顶核时长分刖为3、14、21 d,模型组、对照组不予电刺激,相应时段仅予捕捉固定.电刺激结束后,分别于相应时段各组各取5只大鼠处死.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额叶皮质神经元细胞发生固缩性改变,细胞器数量减少,细胞质水肿明显,线粒体肿胀明显,突触数量减少,突触间隙融合不清,突触小泡明显减少;与模型组同时间相比,干预组神经元细胞线粒体水肿明显减轻,突触间隙较清楚,突触小泡增加,至21 d时神经细胞及突触趟微结构接近正常.结论 电刺激可促进HIBD脑组织神经元及突触的超微结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新生7日龄健康SD大鼠75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缺氧缺血组(模型组)及电刺激组,每组25只。采用结扎其左侧颈总动脉并吸入氮氧混合气体2 h,制作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电刺激组大鼠于术后12 h开始予小脑顶核电刺激,30 min.次-1,1次.d-1,时长分别为1 d、3 d、7 d、14 d、21 d。模型组、对照组不予电刺激,相应时段仅予捕捉固定。电刺激结束后,分别与相应时段各取5只大鼠处死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其脑组织海马区VEGF及其受体fam样酪氨酸激酶受体(flt-1/VEGFR1)、胎肝激酶受体(flk-1/KDR/VEGFR2)的表达变化情况。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电刺激组各时间点VEGF及VEGFR1、VEGFR2表达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Pa<0.05);模型组各时间点VEGF及VEGFR1、VEGFR2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0.05);电刺激组和模型组VEGF表达于第3天达高峰,持续14 d开始下降,至21 d仍有表达,VEG...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移植的人神经干细胞(hNSCs)体内分化成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新生1周的Wistar大鼠建立HIBD模型后分成2组:NSC移植组(A组,n = 16)和NSC移植 + G-CSF治疗组(B组,n = 16),其中B组建模后1 h即开始皮下注射G-CSF,1次/d,移植前后连续5 d注射G-CSF.两组均于建模后第2天经脑室移植hNSCs.移植后1、2周分别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植入细胞在大鼠脑内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情况.结果 移植后1周,B组植入细胞分化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较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83,P < 0.01).移植后2周,两组植入细胞分化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59,P > 0.05).结论 G-CSF能在移植后早期促进植入的外源性NSCs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经鼻靶向中枢给药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的保护性治疗作用。方法取90只7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IGF-1干预组。采用Rice法制作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模型对照组于缺氧缺血后1 h鼻腔递送9 g·L-1盐水0.1 mL;IGF-1干预组于缺氧缺血后1 h鼻腔递送IGF-1 2.5μg(溶于9 g·L-1盐水0.1 mL);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不结扎不行缺氧处理。术后1、3、5、7、14 d取其脑组织,采用单、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BrdU阳性细胞和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双阳性细胞的表达;并计算BrdU阳性细胞数、Nestin阳性细胞数及BrdU-Nestin双阳性细胞数;HE染色观察其脑损伤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术后1 d SVZ区BrdU、Nestin、BrdU-Nestin阳性细胞开始增加,第3天达高峰,术后7 d明显减少,术后14 d SVZ仅有少量细胞;IGF-1干预组:术后1 d SVZ 3种阳性细胞明显增多,术后3 d增加急剧,术后5 d达高峰,术后7 d开始减少,术后14 d减少明显,每个时间点IGF-1干预组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a<0.05);假手术组无明显增殖现象,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腔导入IGF-1对HIBD大鼠内源性NSCs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的影响.方法 健康7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HIBD组和干预组.各组又根据干预后的时间(3d、7d、14 d、28 d)随机分为4个亚组(n=10).采用Rice - Vannucci法制成HIBD模型,采用早期触摸和丰富环境刺激进行早期干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侧脑室外侧壁的室下带( SVZ)区BrdU、Nestin阳性细胞数.结果 干预组3d、7d、14 d和28 d组左侧SVZ区BrdU阳性细胞数[(91±12)个·mm-2、(118±17)个·mm-2、(135±24)个·mm-2、(152±31)个·mm-2]明显多于假手术对照组[(35±8)个·mm-2、(30±5)个·mm-2、(27±7)个·mm-2、(31±5)个·mm-2]和HIBD组[(62±11)个·mm-2、(59±12)个·mm-2、(34±9)个·mm-2、(36±7)个·mm-2](Pa<0.01).干预组7d、14 d和28 d组左侧SVZ区Nestin阳性细胞数[(54±8)个·mm-2、(63±7)个·mm-2、(81±9)个·mm-2]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17±3)个·mm-2、(18±2)个·mm-2、(16±3)个·mm-2]和HIBD组[(37±6)个·mm-2、(25±4)个·mm-2、(28±5)个·mm-2](Pa<0.05,0.01).结论 早期干预可促进HIBD新生大鼠内源性NSCs的增殖.  相似文献   

7.
目的:该研究探讨了高压氧(HB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 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的迁移与分化的影响。方法:7 日龄 Sprague-Dawley 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HBO组。采用 Rice-Vannucci 方法制成 HIBD 模型。造模后 3 h 内行HBO 治疗。分别于 HBO治疗后 7 d、14 d、 28 d,采用 BrdU/DCX,BrdU/β-tubulin,BrdU/GFAP和BrdU/O4免疫荧光双标法,用共聚焦显微镜动态检测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 SVZ)与大脑皮层内源性 NSCs的迁移与分化。结果:治疗后7 d,HBO 组损伤侧SVZ 区 BrdU+DCX+细胞数(84±21 个/mm2)增加,多于对照组(39±14 个/mm2)与模型组(68±17 个/mm2)(P<0.05);治疗后14 d,SVZ区BrdU+DCX+ 细胞数减少,而皮层区BrdU+DCX+ 细胞数增加,HBO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8 d,各组大脑皮层BrdU+DCX+ 细胞数减少,大脑皮层出现BrdU+β-tubulin+,BrdU+GFAP+,BrdU+O4+细胞。HBO组BrdU+β-tubulin+与BrdU+O4+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模型组(P<0.05)。结论:高压氧可促进 HIBD 新生大鼠内源性NSCs迁移到大脑皮层并分化为成熟的神经细胞。[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9):749-75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增殖、学习记忆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8只7 日龄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和干预组。采用Rice-Vannucci方法制作HIBD模型。干预组于HIBD后行丰富环境刺激。干预后7 d、14 d、28 d进行行为学测试(水迷宫试验、悬吊试验、斜坡试验),光镜下计数海马CA1区单位面积神经元的数目。结果:HIBD 组7 d、14 d和28 d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明显少于假手术组锥体细胞数(P<0.01);干预组干预后7 d、14 d和28 d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均多于HIBD组(P<0.01)。HIBD组和干预组7 d、14 d、28 d隐匿平台逃避潜伏期(EL)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1),跨越平台次数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而干预组7 d、14 d及28 d EL较HIBD组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较HIBD组明显增加(P<0.01)。HIBD 组与干预组7 d、14 d和28 d悬吊试验维持时间和得分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斜坡试验时间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干预组14 d和28 d悬吊试验维持时间和得分均明显高于HIBD组(P<0.01),斜坡试验时间明显低于HIBD组(P<0.01)。结论:早期丰富环境干预可以促进HIBD神经细胞的修复,并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消栓颗粒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7日龄SD新生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模型组和消栓颗粒治疗组,每组12只.HIBD模型组及消栓颗粒治疗组大鼠建立HIBD模型,消栓颗粒治疗组灌服消栓颗粒(8 g·kg-1,每日1次),假手术组及HIBD模型组灌服等量9g·L-1盐水.于造模第14天取其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3组大鼠左侧大脑半球病理形态学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Bcl-2、Bax蛋白在各组大鼠海马及皮质区的表达.结果 1.病理形态学观察:假手术组大鼠左侧脑组织未见明显病变,HIBD模型组大鼠可见弥散性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消栓颗粒治疗组偶见坏死的神经细胞.病理学评分:假手术组、HIBD模型组及消栓颗粒治疗组分别为22.58±2.61、50.67±2.27、32.17±1.40,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假手术组、HIBD模型组及消栓颗粒治疗组大鼠左侧脑组织Bcl-2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0.52±2.70、22.63±3.17、41.38±2.09,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假手术组、HIBD模型组及消栓颗粒治疗组大鼠左侧脑组织Bax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2.15±9.73、56.71±28.04、49.63±18.52,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结论 消栓颗粒可减轻HIBD新生大鼠的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制作HIBD模型,设置对照组、治疗组,并设立假手术组。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巢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各时点对照组巢蛋白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增加,治疗组巢蛋白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加明显,各时点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鼠HIBD后脑缺血易损伤区巢蛋白表达增加,可能与脑损伤后神经再生有关;给予外源性bFGF可增强新生鼠脑缺氧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巢蛋白的表达,在神经细胞损伤的修复中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探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对足月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22例重度窒息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1例)和对照组(11例)。治疗组采用选择性头部降温方法,维持鼻咽温度为(34.0±0.2)℃,持续72 h;对照组不进行降温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后64~72 h测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CK-MB,尿β2微球蛋白(β2-MG)等。于治疗前、生后10 d和3个月进行常规16导EEG检测,并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婴幼儿发育量表(CDCC)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价。结果 治疗组脑脊液NSE为(19.5±2.2)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24.6±5.3)μg/L](P < 0.01);生后28 d治疗组NBNA评分为(36±3)分,低于对照组[(32±2)分](P<0.01)。治疗前两组EEG均异常,生后10d,3个月治疗组EEG均正常,对照组2例持续重度异常。两组患儿血CK-MB及尿β2-MG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对足月新生儿窒息后HIBD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临床上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Brain tumors     
Boop FA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Pediatrics》2011,8(2):133-4; discussion 134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Brain death     
Death is a natural process, but the definition of death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cultural and religious background, all over the worl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and the current criteria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brain death must be well understood. Termination of life support measures in a brain dead child should be undertaken after due consideration of moral, ethical, psychosocial and legal issues.  相似文献   

20.
Brain deat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