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和肝素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36例择期行PCI的患者,术中用肝素(肝索组,n=18)或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比伐卢定组,n=18)抗凝.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10 min、用药结束、用药结束后30 min、用药结束后2 h静脉采血,检测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血浆P选择素水平. 结果:肝素组患者用药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血浆P选择索水平升高,用药后10 min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时间点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伐卢定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血浆P选择素水平,用药后10 min及用药结束与用药前比较均降低(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用药结束后30 min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常规肝素抗凝相比,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作为抗凝剂应用于PCI术中可以短时间内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暂时性抗血小板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小板聚集率仍然高的患者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与主要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住院进行择期PCI的冠心病患者1556例,服药前、术后24小时、28天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其中有402例患者[男178例,女224例,平均年龄(57.34±6.47)岁]术后血小板聚集率仍然高,其24小时的血小板聚集度与基线(服药前)的绝对值〈30%。把这部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01)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治疗组(n=201)除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每天加西洛他唑200mg,分两次服用。连续应用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或亚急性血栓、靶血管重建、脑卒中)以及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8天血小板聚集的抑制〈30%患者对照组有89.6%(180/201),治疗组有9.4%(19/20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急性血栓发生;亚急性血栓对照组有3.0%(6/201),治疗组有0.5%(1/20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2例死亡,治疗组无死亡;两组均未发生脑卒中;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1.5%(3/201),治疗组0.5%(1/20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重建对照组有15.9%(32/201),治疗组6.5%(13/20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的发生率对照组4.0%(8/201),治疗组6.0%(12/20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心脏事件的累计危险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聚集率经治疗后仍然高(即血小板聚集抑制〈30%)的患者,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主要心脏事件的累计危险率,而没有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探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在NSTEMI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5例NSTEMI患者随机分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点滴红花黄色素注射液,100 ml/次,1次/d.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TGF-β1、高敏C反应蛋白.结果: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TGF-β1、高敏C反应蛋白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可改善NSTEMI患者的预后,可以作为治疗心肌梗死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4.
食品红花黄色素抗血小板激活因子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红花临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等。血小板激活因子 (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是一由多种细胞合成的炎症因子 ,在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介导作用。临床上红花多以水煎液使用 ,其主要水溶性组分为红花黄色素 ,属查耳酮类成分。研究证明红花黄色素有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大鼠体外血栓形成作用。本文观察了市售食品红花黄色素 (Saffloryellow ,SY)对PAF所致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内游离钙的影响 ,以探讨红花活血化淤作用的机制。材料与方法  1 试剂 :食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前负荷瑞舒伐他汀对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PAR)的影响,探索PCI治疗前负荷瑞舒伐他汀与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行选择性PCI治疗的患者89例,根据术前是否负荷瑞舒伐他汀分为常规剂量组45例,负荷剂量组44例。首要终点为3个月MACE。采用全血阻抗法测定两组的全血PAR水平。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7天的PAR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剂量组:(4.37±3.45)ohm vs.(8.43±2.92)ohm,P<0.01;负荷剂量组:(5.48±3.21)ohm vs.(8.70±2.80)ohm,P<0.01]。两组术后PAR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3.15)ohm vs.(2.47±2.23)ohm,P>0.05)]。结论PCI治疗前负荷瑞舒伐他汀对患者的PAR水平及短期预后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早期使用氯吡格雷能否较术前临时用药进一步改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近期预后。方法将拟行早期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用药组和对照组。早期用药组272名患者于入院临床诊断明确后立即开始服用氯吡格雷(首次给负荷量300mg,后以75mg/d维持)。对照组共入选265名患者,于冠脉造影后决定选择PCI治疗时开始用药,首次服用氯吡格雷300mg,术后以75mg/d维持。比较两组在PCI术后30d内死亡、支架血栓、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等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病情、冠脉病变及支架置入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后30d内早期用药组死亡、支架血栓、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等联合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PCI术前早期使用氯吡格雷能够明显减少NSTE-ACS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改善患者PCI术后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Han YL  Su QF  Li Y  Kang J  Yan CH  Wang SL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8):635-638
目的探讨三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术后患者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冠心病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随机分为三联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和两联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联组于术后第1天起加服西洛他唑。两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服用西洛他唑前及第5天测定血小板活化复合物(PAC-1)和CD_(62)p,同时测定5μmol/L及20μmol/L 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结果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及CD_(62)p、PAC-1和MPAR基线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计算各指标第二次测定值与基线值的差值,两组ΔMP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三联组和两联组ΔCD_(62)p和ΔPAC-1分别为[(5.12±11.25)%比(1.08±4.97)%,P<0.05]和[(12.12±12.30)%比(2.22±15.15)%,P<0.01]。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三联组ΔMPAR(5μmol/L)[(8.68±10.35)%比(2.92±13.06)%,P=0.018]、ΔMPAR(20μmol/L)[(11.05±11.14)%比(5.16±13.27)%,P=0.019]、ΔCD_(62)p[(5.57±12.08)%比(1.35±4.42)%,P=0.028】和ΔPAC-1[(11.62±12.73)%比(1.29±15.73)%,P= 0.001]均显著高于两联组。3个月临床随访显示三联组与两联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和3.3%(2/60),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3/60)和3.3%(2/60),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与常规两联治疗相比能更有效地抑制冠脉支架术后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但其疗效和安全性还需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以二磷酸腺苷(ADP)介导血小板聚集率指导抗血小板药物在老年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患者中使用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7-2008年老年择期西罗莫司涂层支架植入患者1230例,年龄60~80岁,平均(67.2±10.2)岁,随机选取615例入ADP组,首剂300 mg负荷量后,根据血小板聚集率调整氯吡格雷使用量,分别于用药前、用药第2天、第3天测定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达标后(聚集率较用药前降低50%)75 mg/d.若未达标,第2、3天可逐次增加300 mg,累计至900 mg;若仍未达标,则改用氯吡格雷75 mg/d联合西洛他唑100 mg/d、阿司匹林100 mg/d三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持续1年.其余615例入常规组,以常规剂量和方法使用氯吡格雷(首剂300 mg负荷量后,继之以75 mg/d口服持续1年).分别于用药前、用药第3天测定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两组患者均持续口服氯吡格雷1年.所有患者均在给药前、后进行安全性实验室检查.随访1年,记录心血管事件(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支架血栓事件)和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1230例患者首剂负荷量300 mg后.达标率44.9%ADP组累计总量至900 mg时,ADP组达标率增至67.5%,约32.5%的患者(203/615)仍未达标;改用氯吡格雷、西洛他唑、阿司匹林三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相对于常规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有更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常规负荷剂量对高负荷剂量,45%对67.5%,P=0.028).平均随访(10.0±2.4)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对4.9%,P=0.035),常规组急性和亚急性支架血栓事件多于ADP组(4例对1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两组间轻微出血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PCI术后患者应该检测血小板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效果;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指导老年择期PCI患者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安全、有效,可明显降低1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临床结果的影响,进而评价其在急诊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30例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急诊PCI的患者(均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入选替罗非班组,同期相匹配的30例行择期PCI的患者入选对照组。替罗非班组在PCI术前第10~30分静脉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3min注完),然后以0.15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36h,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输注安慰剂。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注射普通肝素及口服二磷酸腺酐(ADP)受体拮抗剂和阿司匹林。观察两组血小板聚集率、7d和30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死亡、顽固性心肌缺血、再发心肌梗死和靶血管重建术)和出血事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19±8)%比(54±7)%,P<0.001];7d和30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未见差别(16.7%比6.7%,P=0.42;30.0%比13.3%,P=0.21);替罗非班组出血事件有增多趋势(26.7%比3.3%,P=0.026),主要是穿刺点出血,二组均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替罗非班对急诊PCI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既往有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作史的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史且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216例,其中80例PCI后应用三联抗血小扳治疗(三联组),136例PCI后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两联组)。观察两组PCI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亚急性血栓和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临床基线特征及PCI即刻结果无差异,术中均无死亡;三联组患者30天病死率、脑卒中发生率、MACCE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两联组(P值分别<0.05,<0.05,<0.01)。两组亚急性血栓、30天主要出血事件、脑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史患者PCI后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近期死亡、脑卒中及MACCE发生率,且不增加脑出血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价冠心病介入治疗前的心理状态,探讨焦虑情绪对介入治疗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80例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前及术后两周进行汉密尔顿焦虑评分,根据评分分为焦虑组与对照组,探讨两组病例特点及术后临床效果.结果 冠脉造影患者术前焦虑发生率达43.8%,女性及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发病率更高.焦虑组临床有效率为62.9%,对照组有效率达88.9%(P<0.05).结论 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焦虑情绪发生率高,其中女性与冠心病家族史患者发病率更高,焦虑患者术后临床缓解率低于正常,应对其及时进行抗焦虑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探讨冠心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检测了50例正常人及50例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其中1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并观察了PTCA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及粘附率均高于正常人。PTCA术后血小板聚集及粘附率均降低,与术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血小板聚集及粘附率有关。检测血小板聚集及粘附功能对冠心病的诊断及PTCA术后的疗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将7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及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组,另选30例健康同龄人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浆血小板聚集率(PAG)和P-选择素水平,了解其血小板活性变化。结果合并OSAHS 34例(43.6%);与冠心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合并OSAHS组患者的PAG和P-选择素均明显升高(P〈0.01)。提示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OSAHS的发生率较高,且该类患者血小板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北京友谊医院共完成PCI术1186例,有11例术前血小板低于100×10^9/L的ACS患者,占总例数的0.93%,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的相关临床情况.结果 11例患者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6例(54.5%),非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3例(27.3%),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例(18.2%).5例(45.5%) 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其余6例(54.5%)行择期PCI治疗.造影显示左主干+三支血管病变3例(27.3%),其余8例(72.7%)均为三支血管病变.术后随访(14.4±2.3)个月,期间3例(27.3%)发生出血并发症,3例(27.3%)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 本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复杂病变为主,临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和进口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国产氯吡格雷组230例,进口氯吡格雷组22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220例。两治疗组分别于PCI术前3天开始服用氯吡格雷,服用氯吡格雷前、PCI术前、术后10min及PCI术后1周检查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治疗前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PCI术后10min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CI术后1周两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明显增高,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均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两者抗血小板聚集和活化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现象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发生情况,以及对非急诊PCI手术后心肌坏死情况的影响。方法入选了256例13服阿司匹林100mg≥7天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Ⅰ(TnⅠ)。根据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结果分为AR和阿司匹林敏感两组。PCI术前至少12h前给予氯吡格雷300mg负荷量和75mg/d维持量,术后24h内再次测定心肌坏死标志物。比较两组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的例数。结果入选256例患者中67例(26.2%)存在AR。女性在AR组中的比例明显比敏感组高(52.2%比20.6%,P=0.0065)。PCI术后,CK—MB升高情况:AR组38例(56.7%),阿司匹林敏感组42例(22.2%),P=0.012,TnI升高情况:AR组41例(61.2%),阿司匹林敏感组67例(35.4%),P=0.00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R组中PCI术后CK-MB升高患者所占比例是阿司匹林敏感组的2.5倍。同样AR组中PCI术后TnI升高患者所占比例是阿司匹林敏感组的近2倍(1.73倍)。经多元逐步回归检验患者是否存在对阿司匹林的抵抗现象是PCI术后CK—MB升高的独立预测指标(OR=2.5;95%可信区间为1.5~6.5;P=0.018)。结论AR现象在冠心病患者中确实存在,而且能显著增加非急诊PCI治疗患者术后心肌坏死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不同补液速度对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应用统计软件随机入选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连续在本研究所住院并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冠心病患者37例,根据补液速度分为常规补液组和快速补液组。常规补液组和快速补液组的围手术期补液速度分别为1.5~2.0ml.kg-1.h-1和6~9ml.kg-1.h-1。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围手术期病情变化、血压及心室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结果快速补液组共有20例患者顺利完成试验,有5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轻微出血并发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常规补液组共有17例患者完成试验,有4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轻微出血并发症;另有3例患者因术后4h内出现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伴低血压状态被排除本试验。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心室率、收缩压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均与补液速度关系不大。常规补液组术前的血小板聚集率与术后4h相比无明显改变(16.90%±5.15%比14.20%±5.05%,P0.05)。快速补液组术后4h、术后次日的血小板聚集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45%±5.85%比20.55%±4.97%,7.00%±6.78%比20.55%±4.97%,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的围手术期予快速补液是安全可行的,且较常规补液相比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早期应用和术前即刻应用替罗非班对血小板功能和18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探讨替罗非班的最佳应用时机.方法 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160例备行PCI的高危NSTE-ACS患者随机分配到PCI前早期应用组(冠状动脉造影前4~6 h应用替罗非班)和PCI前即刻应用组(导丝通过冠状动脉病变后应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入院后、冠状动脉造影前和PCI后的血小板聚集率,随访术后24 h、3 d、7 d、30 d和180 d MACE.记录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期间的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替罗非班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PCI前早期应用组冠状动脉造影前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PCI前即刻应用组(8%比42%,P<0.05).两组PCI后24 h和3 d内均未发生MACE,7 d MACE发生率均为1.3%.PCI前早期应用组术后30 d(3.8%比6.3%,P>0.05)和180 d(13.0%比16.7%,P>0.05)MACE发生率均低于PCI术前即刻应用组.两组180 d无MACE发生的生存率分别为87.0%和83.7%(P>0.05).增龄(OR=1.164,P<0.001)、高血压(OR=4.165,P=0.037)和2型糖尿病(OR=13.628,P<0.001)是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替罗非班的应用时机对MACE发生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OR=2.416,P=0.153).在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期间,两组重度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5%比1.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度出血并发症和轻度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均为1.25%.结论 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高危NSTE-ACS患者PCI前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比PCI前即刻应用,能及早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有减少PCI后MACE发生率的趋势.增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是高危NSTE-ACS患者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中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近年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它的主要病理基础为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血栓和炎症是粥样斑块破裂的关键环节。许多研究表明,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在粥样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活化血小板的特异标记物P选择素与其配体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PSGL-1)的相互作用能影响血小板-白细胞聚集过程。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可成为心血管疾病新的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花黄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红花黄色素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红花黄色素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均治疗14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分数、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红花黄色素组患者hs-CRP和N分数低于常规治疗组,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低于常规治疗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常规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通过多靶点作用,显著降低ACS患者炎症指标、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脂水平,对于ACS具有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