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对Wistar大鼠反复缺血性痴呆模型的血清及脑组织中锌、铜、铁、硒、钙、镁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缺血性Wistar大鼠痴呆模型的脑组织中,锌、钙含量升高,镁含量降低,铜、铁、硒无变化;血清中各元素含量也无变化。提示:在反复缺血灌注后的神经元损害过程中,脑组织局部存在钙、锌、镁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家族史、个性、个人嗜好、几种慢性疾病、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管和血循环障碍等35个项目对289例缺血性中风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对此35项因子进行了是否属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子作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对Wistar大鼠反复缺血性痴呆模型的血清及脑组织中锌、铜、铁、硒、钙、镁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缺血性Wistar大鼠痴呆模型的脑组织中,锌,钙含量升高,镁含量降低、铜,铁,研究变化;血清中各元素含量也无变化。提示:在反复缺血灌注后的神经元损害过程中,脑组织局部存在钙、锌、镁的异常变化 。  相似文献   

5.
血液流变学指标24小时动态观察与缺血性中风发病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14例脑血栓形成和11例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病人进行血液流变学中5项指标的24小时动态观察,发现病人的这几项指标均以早晨8时为最高峰值,而24小时呈周期节律性变化。提示临床中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可能与两种疾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血粘度24小时周期节律性变化与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以来人们已开始注意到血液中一些物理、化学指标存在24小时周期节律,血粘度24小时周期节律性变化相继亦有文献报道。大量临床资料显示缺血性中风发病在昼夜24小时中存在一个高发时间段,并且,这一时间段与血粘度24小时周期中高峰值的同步关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87年Kubota首次将两者联系起来,指出血粘度24小时周期节律性变化与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有一定的关系。这为缺血  相似文献   

7.
已知缺血性中风的发病频率因血小板聚集性升高、血液粘滞度峰值以及红细胞压积峰值等血栓倾向因子所具有的波动性特点而存在周期性变化现象。有人根据经验曾推测月相周期性改变可能与中风发病频率有关,然迄今并无研究证实。本文以1993年全年本院神经科住院中风病人的发病时间资料作回顾性统计学分析,就此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所获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通化市急性脑血管病发病与气象因子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5年间430例急性脑血管病发病与各气象因子作单相关分析。其结果脑出血发病与异常气温、异常气压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相对温度呈显著负相关。脑血栓发病与异常气温、异常气压,气压高低呈显著正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气温高低呈显著正相关。再对脑出血、脑血栓进行回归分析,选出其最优因子为异常气温。并据24节气时间的划分对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高峰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方法以测定偏头痛是否为缺血性中风的一个危险因素。研究对象为巴 黎两家医院的212例中风病人和212例有相应性别、年龄(不超过5岁)及高血压史的对照病人。缺血性中风由脑CT、MRI证实,头痛史基于访问期间调查表的记录。偏头痛的流行在中风组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人体的生理活动、行为也受其自身的生物节律支配,目前已成为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知识。二十世纪初便有人根据临床观察,发现了人的体力周期和情绪周期分别以23天和28天为一循环,以后又有人研究发现了人的智力周期是33天,这些周期性的变化是从一个人诞生之日起,直至支配到他的生命终结。根据这一理论,可绘制出生物节律曲线图。如图1所示,三条曲线分别对应体力、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Z(Protein Z,PZ)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同期84例体检健康者。AIS患者均为急性期(发病后1~3d)取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中血浆中PZ的含量。根据头部核磁共振(MRI)表现将A工S患者分为两组:皮质动脉卒中组和穿通动脉卒中组。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PZ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穿通动脉卒中组血浆PZ水平明显低于皮质动脉卒中组(p<0.05),而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PZ水平明显增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提示血浆PZ水平增高可能在皮质动脉卒中发病中起到独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早期发现并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以对缺血性脑卒中产生预防作用。目前,已经有多个研究提示甲状腺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相关,并报道了甲状腺疾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其发生机制,现就相关内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1]显示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因素。为此,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探讨HSV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病例组:39例,系2004年1~4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烟台芝罘医院住院治疗的经脑CT和MRI证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21例,女18例;年龄48~70岁,平均59岁;病程5~14d,平均10d。缺血性脑卒中均为腔隙性脑梗死。(2)正常对照组:30名,为同期健康体检者,男16名,女14名;年龄50~68岁,平均58岁。1.2方法1.2.1HSV-1IgM、HSV-2…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中风与主动脉弓及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主动脉弓及颅内外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分布特点。以进一步认识缺血性中风的病因。方法 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经食道超声(TEE)检查主动脉弓;同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超声、TCD、头部CT检查,部分患者还检查DSA及MR。结果 89例患者中52例(58.4%)发现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AAA)。轻度病理性改变11例(12.4%),中度18例(20.2%),重度23例(25.8%)。45例(50.6%)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AAA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率(37例,71.2%)明显高于无AAA组的患者(8例,21.6%),OR=3.291,P<0.001。TCD检查异常有54例(60.7%)。在AAA组中TCD的异常率也高于无AAA组(69.2%:48.7%,OR:=1.423,95%CI:O.976-2.076)。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高龄组、男性、糖尿病史,吸烟史组AAA的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AA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学中是一个应该值得重视的潜在栓塞源。具有高度危险性的颈动脉病变同样具有高度危险的主动脉病变。颈动脉斑块性病变多,严重狭窄的少,可能是构成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特点,而且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并不像以往所示以颅内段为主。高龄,男性,糖尿病史,吸烟史是AAA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报告198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中风的病人,分成活血化瘀中药组,水蛭+活血化瘀组、单纯水蛭组及低分子右旋糖酐合并抗凝治疗组,对疗效作了比较。并对水蛭活血化瘀的作用原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中风红细胞膜流动性与膜脂质及血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变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原因。方法对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26名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胆固醇、膜磷脂各组分及血浆脂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磷脂酰乙醇胺(PE)、膜磷脂酰胆碱(PC)显著降低,膜胆固醇、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神经鞘磷脂显著升高。相关分析,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PE、PC呈显著负相关,与膜神经鞘磷脂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浆胆固醇、磷脂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红细胞膜存在胆固醇和磷脂组分代谢异常,并对红细胞膜流动性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红细胞膜流动性与膜奚质及血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改变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原因。方法 对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26名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胆固醇、膜磷脂各组分及血浆脂质进行了测定。结果 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磷脂酯乙醇胺(PE)、膜磷脂酰胆碱(PC)显著降低,胆膜固醇、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神经鞘磷脂显著升高。相关分析,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PE、PC呈显著负相关,与膜神经鞘磷脂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浆胆固醇、磷脂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30例缺血性中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同时测定血浆β-TG和PF_4值的结果。TIA(4例)的β-TG和PF_4值分别为45.78±20.72μg/L和9.40±1.92μg/L,脑梗塞(26例)的β-TG和PF_4值分别为58.39±23.45μg/L和14.65±8.46μg/L,与正常人组比较均示明显升高。脑梗塞不同时期测定结果提示以发病24小时内升高最明显,以后逐步下降,至恢复期(发病1月以上)仍明显高于正常人,上述改变以β-TG更敏感。还发现β-TG值与梗塞灶的大小相关,梗塞灶大者,其值升高明显。本文还指出,同时测定β-TG和PF_4值,不仅可以作为血小板活动的定量指标,并可计算其比值而推测释放反应是发生在体内或体外。  相似文献   

19.
ANCA、ACA与脑卒中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资料和方法脑卒中患者81例中,男54例、女27例,年龄38~74岁,平均59·9岁;其中脑梗死53例,脑出血28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同时期献血员100名作为对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心磷脂抗体(ACA)采用ELISA法测定。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显著水平设为0·05。2结果81例脑卒中患者中,血清ANCA阳性41例(50·6%),而对照组为2例(2·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ANCA阳性率为50·9%(27/53),脑出血组为50·0%(14/28),两组ANC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并探讨贵州汉族人群载脂蛋白(a)[Apo(a)]五核苷酸重复序列(PNR)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男41例,女23例,平均年龄62岁.健康对照组86例,男54例,女32例,平均年龄58岁.分别检测血清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2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2C)、甘油三酯(TG)、载脂蛋A I(ApoA I)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高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Apo(a)5'调控区PNR基因的多态性,并加以对照分析.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p(a)[(240±225)mg/L]、TC[(4.7±0.7)mmol/L]、TG[(1.7±0.6)mmol/L]和LDL2C[(2.8±0.6)mmol/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34±98)mg/L、(4.3±0.7)mmol/L、(1.1±0.5)mmol/L和(2.8±0.6)mmol/L],HDL2C水平[(0.9±0.2)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0±0.4)mmol/L];两组ApoA I[(1.1±0.2)mmol/L,(1.2±0.2)mmol/L]、ApoB[(0.9±0.1)mmol/L,(0.9±0.2)mmol/L]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缺血性脑卒中组中重复序列数为5的等位基因频率(0.09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024)(P<0.05),重复序列数为9的等位基因频率(0.069)明显低于对照组(0.223)(P<0.01),两组人群间Apo(a)PNR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且重复序列数为5的等位基因还与血浆TC下降和Lp(a)升高有关(P<0.01).结论 Apo(a)PNR基因多态性与人群易患缺血性脑卒中有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Apo(a)PNR基因多态性具有种族和地区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