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房屋的建筑设计及施工中,有些细节常被忽视,以致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现归纳为以下4点。1.预制空心楼板的铺设(1)预制空心楼板安装时,单向板的侧向不能嵌入墙内(图1)。(2)空心板的端头部位在受力及构造上  相似文献   

2.
在建筑中,预应力空心板和结构连接处主要是两端部。其牢固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与否。在外力荷载作用下,特别是在地震作用下,两端的墙以不同频率摇晃起来的时候,预制件与墙或圈梁搭接的节点就被拉脱开,预制件便会从当初相对固定较弱的部位甩开,使建筑墙体裂缝变形,直至塌下来,严重威胁着人员的生命安全。为此,为了充分利用预应力空心板的惯性力要比现浇楼板的小的特点,克服预应力空心楼板整体性差、易脱节的弱点,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我们在不改变预应力空心楼板原有的配筋的前提下,通过对空心板两端头的结构、形状及安装工艺进行了探究和改进,从而达到提高整体性、抗震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结构(以下简称“板柱结构”)要求大楼板双向受力、四角点支承。因此,大楼板最好采用双向带肋板,若采用圆孔板,圆孔板单向受力、两端线支承,则圆孔板四边及四角要加强,成为非标准圆孔板构件。板柱结构中已有的大楼板的权型有以下五种:①下开口的带肋楼板;②采用填芯法生产上下均有板面的带肋楼板;③下开口带肋楼板复合底面板;④箱形带助楼板;⑤四边四角加强的圆孔板。以上五种型式大楼板在用于住宅时都不十分理想。其中,第一种型式必须后吊顶,造价高,只能  相似文献   

4.
施工中发现,在预制空心楼板下面有隔墙时,一些施工人员往往把下面的隔墙砌到空心板的底面,而且顶紧不留空隙,认为这样更安全。其实,这种做法是欠妥的。空心板一般为单向板,即梁式板,它们是单向受力的,其受力钢筋放在  相似文献   

5.
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特别是民用建筑,大多采用预制空心板,这样既经济,施工也方便。但在施工过程中,有时因没有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常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下几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空心板铺设空心板在排板时,要注意板的侧向不要嵌入墙内。因为空心板是按两边支承单向板进行设计配筋的。板的侧向进墙势必改变了板的原有受力状  相似文献   

6.
一、梁板式阳台 1.在铺设预制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时,要注意板的侧向勿嵌入墙内(图1)。因为空心板是按两边支撑的单向板进行设计配筋的。板侧向进墙改变了空心板原有的受力状态,构成三边支撑,此时板底与砖墙往往不能很好的吻合,在上部墙体压力作用下,受力性不好。板侧向进墙的横截面积往往较小,又有长向通孔,所以空心板侧向易被压裂、压碎。  相似文献   

7.
[问]民用建筑安装预应力空心楼板时,经常由于空心板过宽造成一侧压墙。这样,与设计图纸不符,质量检查部门也不允许,但究竟为什么不允许,请给予指教。(青岛市马德臣)[答]楼板安装时的支承情况,应当符  相似文献   

8.
板是建筑工程主要承重构件之一 ,起着将楼面或屋面荷载传递给梁或墙的作用。本人在工程实践中发现 ,现浇板设计存在以下易被忽视的问题。一、双向板当作单向板计算设计时为了计算方便或对板受力状态认识模糊 ,将双向板作为单向板计算。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况不符合 ,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 ,另一个方向配筋不足 ,以致出现裂缝。尤其对板受力状态认识不足时 ,设计上不考虑板荷载对支承结构的作用 ,致使出现支承结构荷载漏算等质量隐患。二、双向板计算时忽视材料泊松比的影响板设计时查阅《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 ,不少系数是泊松比ν=0的…  相似文献   

9.
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顶棚抹灰层出现沿板跨方向的纵向裂缝是比较常见的质量通病,既影响室内美观,又给用户造成不安全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安装空心板时,支承面(砖墙或梁)没有铺设具有一定强度及和易性的砂浆或铺设不匀,使用后板上走人或家具移动使楼板因支承不稳、晃动而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现有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存在的问题,提出由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肋上预留孔洞)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形成的双向楼板。针对该叠合板独特的结构形式以及预制底板与后浇混凝土的整体作用,提出该楼板双向受力性能。借助有限元程序ANSYS10.0进行楼板模拟,通过大量计算研究该楼板双向受力效应的存在及变化规律,为深入开展该楼板结构性能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温远辉 《建筑技术》1991,18(12):38-42
70年代以来,广西的小开间混凝土空心大板住宅建筑已得到广泛应用,至今大板住宅建造量已近400万m~2,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人口及年龄结构的变化,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小开间住宅将逐步过渡到户内隔墙可变动的大开间住宅。要有大开间的房间必然要采用大楼板,通常采用的预制空心板或整间的预制大楼板都不适用。本文介绍一种短向配预应力筋、长向配冷轧扭钢筋的四边支承叠合连续双向大楼板的试验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2.
叠合板是工业化建筑体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楼面结构体系,叠合板的设计通常按照叠合方式按双向或单向板进行设计,很少关注由单向预制拼板加后浇叠合层所形成的叠合板的设计。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单向预制拼板叠合双向板的两阶段设计方法,即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按照双向楼板设计,在极限承载能力状态下按照单向楼板设计;并通过足尺构件的试验验证了本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板是建筑工程主要承载构件之一,起着把楼面或屋面荷载传给梁或墙的作用。笔者在工作实际中,发现现浇板设计主要存在以下易被忽视的问题: 一、双向板当作单向板计算 设计时为了计算方便或对板受力状态认识不足,将双向板作为单向板计算。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不符合,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另一个方向配筋不足,以致出现裂缝。尤其对板受力状态认识不  相似文献   

14.
新型预制预应力钢筋桁架翼缘加劲肋叠合板针对现有预制叠合板的特点和利弊,旨在提高预制装配叠合板的整体受力性能、经济性和施工便利性等。对该新型双向叠合板进行了使用状态静力加载试验,结果表明,该新型双向叠合板具有较好的双向受力性能;其非预应力方向上的挠度略大于预应力方向上的挠度;非预应力方向开裂前刚度可在预应力方向开裂前刚度基础上乘以刚度折减系数,其值建议取为0.7。  相似文献   

15.
一般预应力混凝土梁和单向板,不论是直线配筋还是曲线配筋,其施工难度都不大,但对于双向受力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如双向板、井字梁、密肋板等),采用双向曲线配筋方案时,预应力钢索的就位就是一个难题了。以较简单的单区格双向预应力构件(如单跨双向板、密肋板,中间无支撑的井宁梁)为例,两个方向预应力钢索的曲线只有1个“波”,而每  相似文献   

16.
预应力拼装楼板结构是中建一局科研所,在南斯拉夫板柱体系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结构型式。楼板和立柱是整个结构的基本构件,每块楼板呈三角形平面,每一单元由六块三角形预制楼板依靠预应力钢筋拼装而成,预应力钢筋设在板间留有的明槽之中。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施工方法,即在六块三角形预制楼板相交的板心如何形成一个节点可以使三个方向的预应力钢筋以直线或折线形式在六角形平面的中心区汇交。此项技术设计的板心节点有四种型式,空心集中传力节点、实心集中传力节点、空心分支传力节点和实心分支传力节点。此项技术比较成熟,适宜于建造造型多样、大空间、多功能的公共建筑及高层建筑。已在北京建有试点工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推进预制楼板的发展和应用,回顾了国内外近20年预制楼板的应用现状,总结了预制双T板和预应力空心板在国内外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得出的结论为:预制楼板主要选用双T板和预应力空心板,二者适用范围不同;目前预制楼板主要应用于7度以下地区,在高烈度地震区的应用受到较大限制;预制楼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力学性能和抗震设计上,目前国外对于预制楼板的研究和应用远多于国内。  相似文献   

18.
基于项目的绿色快速建造需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层工业厂房的免模、免支撑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体系(由带牛腿的预制混凝土柱、现浇剪力墙、带牛腿或挑耳的预制叠合梁和预应力空心板构成的体系)。工程应用效果表明:通过在预应力空心板板顶设置后浇叠合层、布置单层双向钢筋,有效提高了楼盖整体性;通过在预应力空心板板端上部开槽,端部布置钢筋桁架或钢筋网,端部浇筑密实,避免了预应力空心板在极端工况下脱落。同时,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上述构造措施还可提高楼盖的整体性和抗震性。  相似文献   

19.
我省用于大板建筑的楼板、屋面板,曾采用下列两种方案:1、单向抽芯、单向张拉混凝土预应力空心板(板厚12cm);2、双向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实心平板(板厚8cm)。(下文均以3.3×4.2m 板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无黏结预应力现浇混凝土管式空心楼盖的受力性能,制作了一个1/4缩尺比例的无黏结预应力现浇混凝土管式空心板柱结构试验模型,通过在试验模型管式空心楼盖上施加竖向均布荷载的试验表明,该楼盖结构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在荷载作用下各区格板发生竖向位移后,表现形状为"碗形",最大挠度发生在管式空心楼盖各区格板的跨中。有限元计算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无黏结预应力现浇混凝土管式空心楼盖由于空心管的平行布置而呈现正交各向异性,在平行布管方向,楼板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楼板刚度削弱程度较大。在平行布管方向和垂直布管方向,无黏结预应力管式空心楼盖的变形仍可按连续板跨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