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中国大陆和周围地区的12个IGS站近3年(1995年5月-1998年3月)的GPS观测资料,确定了这些IGS站的水平位移速率,并用其研究中国大陆地壳构造运动的背景,得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推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球自转和地壳运动监测的研究工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介绍了1995年至1998年期间有关中国地球自转和地壳运动监测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本项目组于1993年7月至8月,对青藏高原的地壳运动进行第1期监测,并用广播星历进行解算.1994年秋,又使用经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改进到微机上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的GAMIT精密定位软件和NGS(NationalGeodeticSurvey)精密星历,重新进行解算.解算结果表明,在400多公里范围内,观测两个时段平均基线的重复性达到几毫米的高精度,相对精度优于3.10×10(-8),与广播星历解相比,基线重复精度提高了5~12倍.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06年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川滇地块及其邻区内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151个监测站在欧亚参考框架下的水平速度,水平运动速度大小在3.44~19.74 mm/a之间,平均为11.68 mm/a。分析川滇地块及其邻区内测站运动方向的变化得出:川滇地块及其邻区在围绕喜马拉雅东结点作顺时针旋转,川滇地块南北方向上存在明显的挤压,东西方向上存在延伸现象。使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川滇地块整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为13.36 mm/a,运动方向为东偏南64.9°,川西北次级块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为15.66mm/a,运动的方向为东偏南52.1°。滇中次级块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为12.57 mm/a,运动方向为东偏南72.4°。  相似文献   

5.
6.
中国地壳运动网络的海潮位移改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旭华  吴斌  朱耀仲  李军 《天文学报》2001,42(3):272-277
采用CSR4.0全球海潮模型,顾及中国近海海潮图,计算了海潮中8个主要潮波(M2,N2,S2,K2,O1,P1,Q1,K1波)引起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中测站的海潮位移改正,文中也讨论了海潮模型和格林函数对海潮位移改正的影响,作为实例,把海潮影响加入GAMIT软件,用实测GPS数据检核出海潮对GPS基线向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了海洋负荷潮引起测站位移和GPS基线向量改变的最大值大约分别为2厘米和2毫米。  相似文献   

7.
根据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和全球电离层活动监测的需要,利用全球370多个GPS基准站的双频相位实测数据,监测全球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变化和GPS卫星及接收机的DCB。由于数据量大、数据处理时间长,很难实现高精度快速建模,为此我们采用OpenMP并行算法来加快数据处理速度。实验表明,相对于串行处理,并行处理在8核服务器下能加速7倍以上,在48核服务器下能加速超过40倍。将本文的初步建模结果与CODE、JPL等分析中心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用该方法建立的模型是可靠的。其卫星DCB结果相对于CODE发布的结果精度为0.4ns,相对于JPL发布的结果其精度达到0.3 ns。其测站DCB相对于2个分析中心结果的精度均优于2 ns,垂直总电子含量相对于各分析中心的GIM产品的精度都在5.3TECU以内,相对于CODE的结果的精度最高,达4 TECU。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际计量局(BIPM)时间部和国内外一些实验室(USNO,CRL,TAO,CSAO,SO)的时间公报上公布的GPS时间比对数据,我们用三种方法(单站、飞越、共视)对GPS时间比对的时间测量精度和频度测量精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了如上一些结果。1、最近三年(1989-1991)的GPS时间比对精度的平均值(数据取样时间为1天,按月单星计算结果后再多星结果平均,然后每年12个月平均)从40-60ns提高到20-30ns。2、在实验室设备(接收机和钟)性能优良的条件下,1991年的GPS时间比对精度的结果是很好的:(1)单站法的结果为12.6-44.0ns,平均值为21.6ns;(2)飞越法的结果为14.4-33.8ns,平均值为18.5ns。(3)共视法的结果为7.7-25.4ns,平均值为13.5ns。3、取样时间为1天和10天的GPS时间比对的频率测量精度分别为1-3×10^-13和3-8×10^-14。在频率稳定度模型中,取样时间为1-4天时的贡献主要是调频白噪声,取样时间为5-10天时的贡献主要是调频闪变噪声。  相似文献   

9.
地基GPS网是监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基于上海综合GPS应用网建立了高时空分辨率(0.5h×0.1°×0.1°)的垂直TEC格网模型,用于实时地监测该地区上空电离层TEC变化.该模型每30min给出一幅电离层TEC图,详细地反映了区域电离层分布和变化情况,并可用于实时地改正该地区单频GPS接收机的电离层延迟.  相似文献   

10.
GPS监测电离层活动的方法和最新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快速、准确地提供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信息。简要介绍了GPS技术精确测量TEC、监测电离层的原理和方法,指出进行TEC绝对量估计时求解差分群延迟(DCB)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多层和实时电离层监测模型的必要性。分析了影响TEC估计的主要误差源,着重介绍了目前GPS监测电离层的最新成果和进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地基GPS技术反演武汉地区大气可降水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武汉地区的探空资料和GPS实测数据,对对流层干分量延迟、对流层加权平均温度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武汉地区而言,常用的大气干分量延迟模型(SAAS Hopfield and Black)存在着1-2cm的系统误差,这在利用GPS资料估算大气可降水分(PWV)时会引入2-3mm的误差;对流层加权平均温度与常用的Bevis公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对PWV结果影响很小.为此,提出了校正对流层干分量延迟的方法,并利用实测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检验.实践证明,这种校正方法基本上可以消除常用干分量模型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空间大地测量的结果初步建立了中国地壳各构造块体的运动模型,该模型与由地质资料建立的地质学模型相比呈现较好的一致性,反映了中国及邻近地区的板块、亚板块和活动构造块体的水平运动特征和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GPS双频观测量可获取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以监测区域上空电离层的分布和变化特征,从而可以发现不同尺度的电离层异常。该文采用2004年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SCGAN)以及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CMONC)的部分台站的观测,计算得到1年时间序列的TEC数据,来研究长三角地区上空的电离层TEC的变化与活动。应用这些数据,综合利用高斯权函数和滑动平均等几种数据处理方法,重点分析和讨论了长三角地区上空电离层的周日变化、周年变化和季节性变化特性,揭示了电离层冬季异常等现象。同时,通过对1年时间序列TEC进行谱分析,得到了其相应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4.
15.
根据1990-1994年上海天台(SO)和世界上一些时间中心(国际计量局(BIPM)时间部、美国海军天台(USNO))的时间公报公布的数据,对两种时间传递技术(Loran-C和GPS)确定的国际时间同步的长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SO时间实验室得到如下一些结果:1、1990-1992年,由Loran-C时间传递技术确定的结果表明:系统差约为600ns,不确定度约为90ns(1σ),准确度估计优于1μs。2、1993-1994年,由GPS时间传递技术确定的结果表明:系统差优于30ns,不确定度约为15ns(1σ),准确度估计优于100ns。这些比较结果充分说明了GPS时间传递技术在国际高水平时间同步的中必须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GPS时间比对机研制的几个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在GPS时间比对机的研制中,提取和解算GPS时间信息码、确定时标的世界时时刻等技术问题,并给出了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黄栋  严豪健  黄 《天文学报》2000,41(1):51-57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是从行星无线电遥感探测技术发展而来。从80年代末以来,这种技术在气象学的应用研究中获得新的发展,自从第一颗实验低轨地球卫星(LEO卫星)MicoLabl在1995年4月3日发射升空以后,它所获得的数据和成果已经证实了GPS无线电掩星技术在地球大气分层结构的探测上所具有潜在科学价值。但是,延长地面测点的时间覆盖无疑对这种技术在气象和大气的研究上有很大的好处,因而提出一种用低轨通约  相似文献   

19.
上海天文台VLBI,SLR和GPS站的归心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新处理了最近几年来利用GPS技术测定上海天文台GPS站坐标的资料,给出了GPS站相对于VLBI,SLR站的基线矢量,并与利用常规方法归心的最新结果进行了比较和,是到了IGS‘92联测中上海天文台GPS技术解算的SH01站坐标,与VLBI技术解算的结果比较,两者相差小于2.6cm,同时得到GPS技术归心的符精度好于1cm。  相似文献   

20.
GPS接收机中采样平均技术的FPGA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采样平均的处理方法 ,将每毫秒 50 0 0点的采样信号变成每毫秒 1 0 2 4点 ,并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实现了这种方法。利用Matlab进行的仿真和ISE(insystememulator)综合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不会影响信噪比 ,而且简化了接收机的相关处理器 ,节省了FPGA资源 ,降低了接收机成本 ,提高了处理速度 ,加快了设计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