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主流社会开始摒弃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接受并推行后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人们告别奢侈性的物质享受,奉行物质享受合理化,只求"充足",不求"更多";告别过度工作,追求生活质量和人的健康,奉行"慢活"人生;告别对物质价值的过度迷恋,重视后物质价值,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和人生的丰富多彩,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为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提供了社会条件,工业社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社会生活方式转型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前,当代资本主义各国推行传统的物质主义发展模式,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环境,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1980年代以来,西方主流社会反思物质主义发展模式,各国纷纷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经过20余年的努力,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呈现出以下突出特点:从线性经济转向循环经济,从高耗能经济转向节能经济,从"物质化"经济转向"非物质化"经济。  相似文献   

3.
随着一个世界性的社会转型,即笼统意义上而言的由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模式、意识形态特征、政治构成形态、地形学观感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甚至社会目标本身也处于重新认识与不断调整之中.多元主义、差异政治、日常生活景观成为社会主要特征,与之相应,儒学也面临着诸多后问题,时代对其适应性及价值面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非物质化发展趋势.人们更加注重非物质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普遍接受物质需求合理化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完善自我、享受多彩人生.非物质化趋势的物质基础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达,直接原因是工业社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非物质化趋势具有"解意识形态化"的"同质"性价值,对我们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5.
作为东亚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日本家庭,历来是世人瞩目、探究的焦点.日本进入近代产业社会以来,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家庭制度发生了深刻的、渐进的变迁,它导致家庭形态、家庭功能乃至家庭关系的重组、演化与再建.家庭的存在价值从封建"家族制度"阴影笼罩下的经济生活共同体,转向"经济合理主义"导向下夫妇协作的核心化集团,并正演绎为共同参与、个体共生的情感纽带.  相似文献   

6.
孟东方 《西部论坛》2021,31(3):44-56
高品质生活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充分平衡发展条件下,人们所呈现出的共享高质量物质生活和高品位精神生活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创造高品质生活是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统一的.基于"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度"3个维度构建高品质生活的居民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居民的抽样调查分...  相似文献   

7.
消费主义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以及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人们受到了以人类中心主义和物质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由此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破坏和人们消费异化.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生态系统观、文明消费观和可持续消费观,从而实现生态型消费.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转型     
社会的发展往往是以文化转型的方式表现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变迁又催生了社会转型.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而且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起着价值引领和整合协调作用.分析起来,后现代社会主要发生了五大形态的文化转型: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公益性文化向盈利性文化转型,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工业文化向生态文化转型,文本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这些分属不同层面的文化转型,通过自身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转型期,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这一时期,美国社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美国式的认知失调"、政治实践与原则二者间出现裂痕、社会道德与政治日益腐化、社会问题频发和经济发展无序等等。由此引发了一场影响深刻的进步主义运动,使美国的政治理念发生转变,提出了新个人主义、政治与行政两分和新国家主义的思想观点,进而推动了美国的政治与行政改革。  相似文献   

10.
物质流是连接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因此对经济系统物质流的分析和调控是循环经济实施管理的重要内容.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物质流分析多关注生物物理方面,很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对经济系统物质流的影响.从物质代谢、产业代谢研究过程中可以得到启示:经济系统的组织运行依赖于与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换关系,即依赖于"代谢"过程.因此,可以从代谢的视角来认识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流动规律,经济系统的"代谢过程"是由生物物理规律和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也即是融合社会经济因素分析的物质经济代谢过程.物质经济代谢过程研究是循环经济的微观分析层次,而该层次恰恰是影响物质流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生物物理因素重合作用的交叉点,因此,对该层次的研究是引导循环经济从"循环"走向"经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西方的现代化肇始于启蒙运动。以赚钱为志业的人们成为社会中坚、资本的逻辑成为支配现代社会建制的逻辑与物质主义价值观成为主流价值观是现代化过程的三个侧面。经历了这一社会变迁,商人由卑贱变为高贵。中国的启蒙和现代化也典型地体现为商人由贱到贵的转变和物质主义的流行。在中国传统社会,道德至高无上,思想精英是领导阶级,而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文革不是启蒙。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才是最有成效的一波启蒙。十六大允许民营资本家入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几千年的商人不得仕宦为吏的禁令被彻底废除了。至此,物质主义已大化流行。现代性要求国家和哲人放弃引导人们如何理解善和好生活,而让市场和经济学去引导人们理解善和好生活,让商人们去示范何谓善行、何谓好生活!这样做的结果是国家没有对各种不同的善观念保持中立,而是强有力地支持了由功利主义和现代经济学偷运的善观念——物质主义的善观念。启蒙和现代性的要害就是物质主义的泛滥。从生态学的视角看,中国传统文明不会走向生态崩溃,而现代性的扩张正引导着人类文明走向毁灭的深渊。为摆脱毁灭的命运,必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为走向生态文明,中国人须有一场纠正现代性种种弊端的新启蒙。新启蒙的中心思...  相似文献   

12.
当今时代文化发展呈现出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转变的重要趋势。与物质主义社会相比,由于后物质主义更加凸显人的发展,更加强调文化驱动,文化建设从对经济发展的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引领,由此形成后物质主义时代的文化逻辑。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标志着后物质主义社会在我国已现端倪,因此我国文化发展迫切需要建构后物质主义文化逻辑的中国叙事。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伦理价值贡献,主要在于以自身改革开放的特殊实践丰富并推进了人道、自由、民主等现代伦理价值精神.从实际出发,首先从经济层面切入理解与实践人道价值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奠定现代性伦理关系及其价值精神的客观基础;经济自由优先于政治自由,以经济自由注疏政治自由,以经济自由推动政治自由并逐步实现社会生活的全面自由,并使经济自由成为民主、自由的现实内容;坚持与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以秩序建立法治,在秩序框架内改良,并逐步推进民主秩序.这些正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所贡献的全球伦理价值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从封闭向开放、从一元向多元、从精神价值向物质价值、从"以国家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换,是新时期新阶段统一战线领域社会价值观的新变化,社会价值观的新变化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且使统一战线的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张媛  袁祖社 《人文杂志》2022,(6):99-106
面对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生产的“增长式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态足迹”已经出现了“过冲”现象,无极限的增长不但使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而且还制造了贫困、不公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用物质增长来满足非物质的需求不仅是一种无止境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的错误做法,而且还让人的精神世界日益空虚和无意义。文化的本意在于追寻美和完满,在于使人获得自我的完善,恢复人性的价值内涵和心灵本真。“后物质时代”的发展是价值、质量和品质的关照性发展,现代人应当基于文化的价值审视发展,在物质生活方式的定义和界线上做出改变,树立一种关注生活质量、生活品质和生活品味的合理合意的生活方式。通过对文化之美好本质价值的追寻,以期浸染美和完满的心理,引导发展走出物质拘禁的泥沼,转而关心人的心智成长和良善性格的培育,从而走向一种向善、向美的和谐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是指内化在政治体系内成员的一套政治认知、情感和评价,体现着公民对政治的价值取向。它在历史和现实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过程由,借助政治社会化这一社会遗传机制而形成,是一定政治结构的基础,能够持久地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方式、政治态度、政治结构模式、政治的稳定和变迁。我国历史悠久,漫长的政治过程和社会生活锻铸了自己的政治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概而言之,不外人治主义、王权思想、礼治主义、清官期盼。本文试图通过透视,加深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感知,并深化对传统文化和专制政治的认知,以助于我们在追求现代…  相似文献   

17.
政治研究中的庇护主义——一个分析的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庇护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交换关系,其中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庇护者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资源向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被庇护者提供保护和利益,被庇护者向庇护者提供一般性的支持和帮助作为回报.这种特殊关系从最初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渗透至政治学研究中,成为一种具有相当解释力的分析范式即庇护主义,特别是在政治发展、政党政治和政治腐败领域,庇护主义较为清晰地揭示了非正式政治生活中交换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日趋政治化和商业化的社会生态是京派审美主义生长的重要场域.京派文学的审美主义既是对现代政治和经济的批判和超越,也在现代社会变迁中表达出怀旧的感伤,隐含在"感伤"里的却是现代政治无意识,是现代社会的理想叙事和审美幻象.京派的审美主义是特定时代的政治和经济的产物,是一种"政治"诗学,它以想象的对抗方式重建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审美的同一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政治体制改革终于从人们的议论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各种现实的利益关系和民族各种传统的文化意识都集中在这最为敏感的议题上.作为一种体制变革,既意味着社会政治生活结构的改变,也预示着人们政治活动价值规范的转换.它客观上要求人们对民族决策活动中价值系统的深层结构作出历史批判的反思.政治决策机制是一个民族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中各种决策活动的中枢.它不仅集中地表现了一个  相似文献   

20.
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形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教育在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发生相互作用时,呈现出了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们共同构成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具体形态。其经济价值是指政治教育活动和过程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效用和意义;政治价值是指政治教育在维护政治稳定和促进政治发展中的效用和意义。政治价值是政治教育的本体价值,在政治教育的价值中,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文化价值是指政治教育对政治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变异与创造的作用和意义,它主要对政治文化产生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