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吴光先生策划与主编的<阳明学研究丛书>,系浙江省2001年度社科规划重大课题"阳明学系列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2002年度规划课题"王阳明与阳明学派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历时7年方告完成,2009年10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全套出版.全书11册300余万字,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阳明心学思想体系及其深远广大的历史影响,揭示了阳明学形成、演变的历程和种种形态,诠发了阳明学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宗周是晚明大儒,他上承王阳明,“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下启黄宗羲,开浙东学派之先河,在明清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浙东学术绕不过的思想家。刘宗周自称其学术为“慎独之说”。他说:“千圣相传,只慎独二字为要。”(《刘子全书遗编·阳明传信录》)他的学生黄宗羲也说:“先生之学,以慎独为宗。”(《明儒学案·蕺山学案》以下  相似文献   

3.
章学诚在晚年所作的《浙东学术》篇中 ,把自己的学术思想归于浙东学派。他所梳理出来的浙东学派源自陆九渊、王阳明 ,经晚明刘宗周 ( 戢艹 山 )传至清初黄宗羲 (梨洲 ) ,梨洲下开万氏弟兄 (斯大 ,斯同 )、全祖望 (木射山 )的经史之学。这与他在 1777年所作的《朱、陆》篇勾勒出来的朱子的学术谱系形成了一种对衬。从学术史来看 ,这两个谱系中 ,宋代有朱(熹 )、陆 (九渊 ) ,清初有顾 (亭林 )、黄 (梨洲 ) ,至清中叶则隐含为戴 (东原 )、章 (实斋 ) ,这样一种对应关系 ,表现出章氏本人对自己学术地位的自负。而在乾嘉考证之学盛行时 ,章学诚在…  相似文献   

4.
《云梦学刊》2010,31(2):66-66
《王学编年》(俞樟华撰)于2010年1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由王阳明的生平和学术为纲,按时间先后介绍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和学术观点,以及后代的主要研究观点和对王学的评价,重点是介绍王阳明家世、少年时代、王阳明师承、科举仕历、龙场悟道、升迁朝官、赣州剿“寇”、王学遭禁、建祠表彰、学术评价等内容。同时以黄宗羲《明儒学案》所列七大王学门派为主,系统介绍阳明后学的发展和演化历史,提示阳明后学发展的特点、分化的原因、存在的问题,阳明后学的事迹和学术成就。(杨年保)  相似文献   

5.
一、阳明学之东传与内在危机王阳明(1472-1529) 为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登第后历官南赣都御史,讨平宸濠,封新建伯,后总督两广,征利头,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卒于江西南安(即今江西大庾县)①。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门人嘉兴霄知府徐必进有感于“师门学术,皆有关切,不可不遍行”② ,遂梓刊行,名之为《文录续编》并《家乘》三卷③ ,行于世。阳明思想因而赖之得以流传后世。同时东邻的朝鲜和日本,  相似文献   

6.
陈畅 《社会科学》2023,(2):33-42
明清之际“天学”思潮有两个彼此独立的源头,分别是中晚明阳明学宗教化思潮,与外来的天主教思想。黄宗羲《破邪论》主要是针对前者所引发的明清之际“敬天”思潮而撰写的理论辨析著作。当前学术界相关研究多将黄氏文本放置于天主教思想背景中讨论,造成许多误解。《破邪论》对昊天上帝、魂魄与精神观念进行了批判和清理,展示了黄宗羲“天学”思想的特出之处,即在历史文化(经史)之中展现性命之学的超越性。这种新思想代表了阳明学派的心学发展由此摆脱过度宗教化(伦理化)的限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获得了在真实的社会政治世界中开展自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陈亮与南宋浙东学派综合研究的开创性著作《陈亮与南宋浙东学派研究》,方如金等著。30万字。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责任编辑:张秀平。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十多年内,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囿于截然对立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划分,对于浙东学派的...  相似文献   

8.
<正> 在明代心学的思想潮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除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应该说还有陈白沙(陈献章)的“自然”、“自得”之学.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白沙学案上》)陈白沙在王阳明之前致力于扭转明初“一宗朱熹”的学术风气,开一代心学之流,其在心学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通过湛若水影响和启迪了王阳明,而且,他所建立的学说体系融汇了道家自然之“道”的思想情趣,在理论上亦是独开一面.本文即有意于探讨白沙心学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三年以来,浙江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受浙江古籍出版社委托,组织省内外学者二十余人开始编辑点校《黄宗羲全集》。全集由沈善洪同志担任主编,收集梨洲遗著(包括专著、诗文)三百余万字,分编为十二册。 黄宗羲是我国明清之际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史学家、文学家和自然科学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著述大师。  相似文献   

10.
徐应佩教授的新著《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以下简称《鉴赏学》)(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的理论专著。全书含序论、余论共28章,计32万字。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古典文学鉴赏学的研究对象、特点,以及古典文学鉴赏的原则、途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1.
《中外学者文选论集》由俞绍初和许逸民先生主编,1998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收录本世纪初至90年代初海内外公开发表的“选学”研究代表性论文57篇,共86万余字,大体涵盖了20世纪“文选学”研究的精华。对《昭明文选》原文及李善注、五臣注的考辨正误、补订疏解,是传统“选学”尤其清代乾嘉学派治“选学”的基本特点。近代以来,这种基础研究仍在继续。入选本书的刘盼遂先生《<文选>篇题考误》(1928)一文,依四部丛刊本影宋刻六臣注本,考订出篇题有误的《文选》作品112篇,正误150余处,虽有些看法尚待进…  相似文献   

12.
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宋明理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命题之一,历来的哲人、思想家对此付出了极大的关注,作出了大量的思考和探讨。但是,至今仍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知道,对“为学之方”的重视是宋明理学的一贯传统。朱熹和王阳明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们对“格物致知”各自的理解上。本文旨在通过王阳明与朱熹“格物致和”思想的比较,以企置其于王  相似文献   

13.
孙宝山 《中州学刊》2012,(4):128-133
黄宗羲在学问的总体方向上坚持了阳明的"向内求理"路径,纠正了阳明弟子空想本体的流弊,表现出了强烈的淡化心体、强化工夫的倾向,他承接了阳明的"心即理"的理路,从"理气合一"的高度强调心、性、情三者的合一,纠正了阳明把"意"等同于"念"而导致的工夫支离的弊病,强调"意"是未发的不动的心体,并把"意"与"良知"、"诚意"与"致良知"等同起来,从而将阳明学与蕺山学的宗旨统一了起来。  相似文献   

14.
王立先生专治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已经多年,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为海内外学者所瞩目。从(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的结集出版,到《中国文学主题学)(全四册)系列丛书的推出,王立先生的研究不仅为国内古典学界引入主题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一直处于该领域的最前沿,并不断实现自我突破,以其高水准的著论启示学术同仁,推动主题学研究的成熟发展。1998年底,王先生(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一书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无疑又为国内主题学研究增添了重要的一笔。《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以下简称(复仇》是作者长期学养的积累。它的…  相似文献   

15.
探究明朝中期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成因,是宋明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阳明心学之源既有远承孟子和陆九渊的心学因素,也有同时代周边学者的商讨切磋之功。而作为王阳明的座主,程敏政以"道具于心"的"道一"思想,曾深刻地影响了王阳明学术的致思趋向,为心学的兴起导引先路,提供了契机。可以说,程敏政"道一"论是阳明心学形成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6.
摆在我面前的这部《汉语诗体学》(学苑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学术精品。读着它实在令人兴奋不已。作者杨仲义先生是湖南怀化学院中文系教授。这部书是他继《古代文学精要》(上、下册,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诗体简论》(中华书局出版)、《诗骚新识》(学苑出版社出版)、《中华名赋集成》(三卷本,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等著作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它独辟蹊径,别具一格,其最大特色和珍贵处就在于创新。一、选题新。中国古代论及汉语诗体的诗论、词论,近现代专门谈论古代汉语诗体的论文、论著,可谓汗牛充栋,…  相似文献   

17.
《云梦学刊》2010,(1):50-50
《何光岳研究》(余三定主编)于2008年10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该书共22.8万字,分为五部分:何光岳年谱、何光岳学术、何光岳精神、何光岳著作述评和何光岳著作编年。该书旨在梳理和推介何光岳自身的研究成果,宏扬其发愤忘忧、默默钻研、献身学术的治学精神,激励后学,繁荣学术。  相似文献   

18.
由我国著名学者关东升主编,由丹增任西藏自治区分编辑委员会主编,拉巴平措、吉普·平措次登、高延祥担任副主编的学术巨著《中国民族文化大观·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卷(以下简称《藏门珞卷》)已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西藏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全书共152万字  相似文献   

19.
1989年《梁漱溟全集》开始出版,1993年得以全部出齐。这是中国文化史、儒学史上的大事,其意义必将愈来愈受到重视。组织此项工作的,是民间学术机构中国文化书院;统筹、主持其事者,为时任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著名历史学家、文化史学家庞朴先生。庞朴先生作为《梁漱溟全集》编辑、出版的主持者,对八卷、五百多万字的《梁漱溟全集》的问世,发挥了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宏博深邃的《周易》是中华文化不竭的智慧源泉。家学、出身使王阳明与《周易》有特殊的渊源。王阳明于困厄中研习《周易》,促成了龙场悟道,《周易》对他及其观念学说的影响由此开启。《周易》整体、直觉体悟、见仁见智的观念,启发他形成了以内心体认为特征的阳明心学。王阳明从《周易》中汲取智慧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对《周易》观念的化用最为常见。那些内化为阳明心学的观念学说与《周易》有内在的关联,这反映出阳明心学对《周易》观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