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超声造影的相关性,为超声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3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的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根据时间强度曲线获得造影参数。术后标本用Western印迹检测其VEGF表达情况,并与超声造影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中24例造影后肿块与周围甲状腺实质等回声,4例出现高回声,2例出现低回声,12例患者有囊性变表现;30例腺瘤28例造影后肿块与周围甲状腺表现为高回声,2例出现等回声,26例肿块内部均匀增强。甲状腺腺瘤组平均渡越时间(m TT)、峰值强度(Imax)大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P0.05);甲状腺腺瘤较结节性甲状腺肿VEGF表达明显升高(P0.01)。VEGF表达水平与始增时间(RT)、达峰时间(TTP)、m TT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Imax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甲状腺结节的超声造影指标与VEGF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可以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腺瘤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探讨青少年甲状腺肿物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甲状腺癌的复发、转移和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的可能相关因素。按WHO病理分型标准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分期标准回顾性分析青少年甲状腺肿物124例及其中部分甲状腺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随访资料。124例甲状腺肿物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 3,甲状腺癌39例(31.5%),其中乳头状癌35例,滤泡癌3例,髓样癌1例;甲状腺腺瘤59例(47.6%),结节性甲状腺肿11例(8.9%),结节性甲状腺肿伴腺瘤7例(5.6%),甲状腺炎5例(4%),甲状舌管囊肿3例(2.4%)。本组资料显示,青少年甲状腺癌以乳头状癌为主,其复发、转移与组织学亚型为弥漫硬化型及甲状腺包膜和其外软组织受侵状态相关。虽然常见淋巴结转移、肺转移以及局部侵犯周围软组织,但患者总体预后较好。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复发与病变弥漫位于双叶有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和是否伴有乳头样及腺瘤样增生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性质甲状腺结节与微血管密度关系,提高认识.方法:分别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病理切片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染色.在高倍视野(×400)下选取5个血管着色密集区进行计数并取其平均数,MVD值=(n1 +n2+n3+n4+n5)/5.结果:(1)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平均MVD值分别为(65.54±19.21)个/HP、(54.54±11.76)个/HP、(47.85± 10.92)个/HP、(21.82±7.43)个/HP,甲状腺乳头状癌MVD值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MVD值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2)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显著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40岁及≤40岁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MVD值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且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显著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AgNOR染色技术对73例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石蜡切片核仁组成区变化进行观察,其中包括亚急性甲状腺炎5例、腺瘤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甲状腺癌36例,结果表明亚急性甲状腺炎、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细胞核内的AgNOR颗粒均数及形态与甲状腺癌的均数及形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我们认为此方法对于区别甲状腺良、恶性病变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应用RT-PCR技术检测假基因HMGA1L2在50例良、恶性甲状腺病变中HMGA1L2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HMGA1L2 mRNA在1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9例甲状腺腺瘤和1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 而在14例甲状腺滤泡癌中的阳性率为35.7%, 与前3者差异有显著性。该研究首次报告了假基因HMGA1L2 mRNA在良、恶性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 并且提示其在甲状腺滤泡癌与腺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该文探究了线粒体DNA(mtDNA)突变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评估了mtDNA拷贝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根据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状甲状腺腺瘤和乳头状甲状腺癌3组病人的mtDNA全基因测序和单倍型分型结果,统计3组病人mtDNA突变率及单倍型的差异,分析乳头状甲状腺癌病人的mtDNA突变率与临床资料的联系,最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3组病人的组织和血液样本中mtDNA的拷贝数。结果显示,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mtDNA的复合体I亚基编码区和tRNA编码区的突变率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在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中线粒体单体型M相对于单体型N有更低的淋巴结转移率,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组织中的mtDNA拷贝数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而在血液标本中,两者的mtDNA拷贝数均低于结节性甲状腺肿。这些结果表明,mtDNA拷贝数的变化和复合体I亚基编码区的突变可能作为甲状腺癌诊断的生物指标,而线粒体单体型N可能可以作为乳头状甲状腺癌恶性变化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几丁糖预防甲状腺手术后术野粘连及疤痕形成的效果。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2年2月在48例甲状腺手术中应用几丁糖预防术后术野粘连及疤痕形成,其中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1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炎6例,甲状腺腺瘤8例,甲状腺机能亢进10例,甲状腺癌1例。结果:全组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无1例发生粘连及明显的疤痕。结论:几丁糖可有效预防甲状腺手术后术野粘连及疤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和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VEGF-C和ERβ的表达与组织平均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16例甲状腺癌、56例甲状腺腺瘤和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VEGF-C和ERβ及D2-40的表达;以D2-40阳性结果计算组织平均淋巴管密度(LVD).观察不同甲状腺组织中VEGF-C和ERβ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LVD的相关性.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C的高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和甲状腺腺瘤(P<0.05),ERβ的高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甲状腺和甲状腺腺瘤(P<0.05);两者表达呈轻度负相关(r=-0.312,P<0.01);甲状腺癌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1).用D2-40标记的LVD值在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甲状腺癌中淋巴结转移组LVD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01).VEGF-C表达与D2-40呈正相关(r=0.515,P<0.01).结论:ERβ表达下调可能通过促进VEGF-C的表达,进而影响淋巴管增生,促进肿瘤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物》(甲种本)在解释地方甲状腺肿的病因时提到,“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土壤、水和食物中含碘量少,造成人体内缺碘,影响了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从而引起甲状腺代偿性的增生和肿大”(p.115)。许多学生不理解人体内缺碘引起甲状腺代偿性的增生和肿大的道理,下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及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1例甲状腺病变组织中EGFR和EGF的表达情况。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分化型甲状腺癌标本中EGFR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5%、25%、68.62%,EGF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15%、68.62%,其中EGFR、EGF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与其余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和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等临床因素无明显相关。结论:EGF和EGFR的表达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1.
垂体与性腺相互之间的内分泌关系甚为密切,而近年的研究资料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丘脑下部,对垂体有调节性的影响;因此探讨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在激素失调诱发垂体肿瘤中的作用是重要的。于雌激素的长期持续作用下,垂体前叶的某些机能受到抑制,实验动物如小鼠或大鼠的垂体前叶细胞增生,以至于有腺瘤的形成;叙利亚金色地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与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随机分为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组(A组)和甲状腺全切除术组(B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镇痛剂使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复发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与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疗效相似,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复发率更高,但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3.
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与C-my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4E,eIF4E)及C-my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及它们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n-sion法检测6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及上述病例的病变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中eIF4E和C-myc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甲状腺、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及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IF4E的阳性率分别为11.6%(10/86)、50.0%(10/20)和84.8%(56/66)(P<0.01),C-myc的阳性率分别为21.0%(18/86)、50%(10/20)和78.8%(52/66)(P<0.01)。eIF4E仅与乳头状癌的腺外侵袭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C-myc仅与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eIF4E及C-myc在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27,P<0.05)。结论与癌旁正常组织和良性病变相比,eIF4E和C-my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存在过表达。eIF4E的过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腺外侵袭和淋巴结转移有关,C-myc的过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二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进展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结节(结节性甲状腺肿24例,甲状腺腺瘤11例,甲状腺癌13例)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平扫及增强后病灶CT值、密度、包膜完整性、钙化有无及钙化形态,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数值进行判别分析.结果:甲状腺结节的平扫、动静脉期CT值对良恶性鉴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的轮廓、钙化、边缘强化,以及结节体积、密度、增大淋巴结和周围间隙改变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各种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特点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体一旦摄入的碘不足,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障碍。我们将缺碘而造成的障碍统称为碘缺乏病。它不是单一的一种疾病,而是一系列疾病、障碍的总称,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主要有:(1)地方性甲状腺肿:在缺碘地区,不分性别、年龄都可能发生。人体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脑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刺激甲状腺增强作业,久而久之,甲状腺细胞呈现活跃性的增生和肥大,从而导致了甲状腺肿的发生。目前全国约有70O万病人。(2)地方性克汀病:医学上叫呆小症,是由于母体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膜细胞骨架链接蛋白Ez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生存期关系的研究。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病理2000-2006年手术切除及活检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40例和甲状腺腺瘤标本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组织内Ezrin蛋白的表达。利用HP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Ezri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甲状腺腺瘤中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率,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总生存期分析。结果 1.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Ezrin蛋白呈高表达;甲状腺腺瘤中Ezrin蛋白呈低表达;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Ezrin蛋白表达强阳性组总生存期均短于表达弱阳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zrin蛋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及临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应用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技术, 对90 例甲状腺肿瘤(其中甲状腺腺瘤10 例, 不典型腺瘤15 例,乳头状腺癌25 例, 滤泡癌15 例, 髓样癌15 例, 未分化癌10 例) 细胞核DNA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腺瘤组与各型甲状腺癌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甲状腺腺瘤组同不典型腺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甲状腺癌随组织分化程度的不同, DNA 含量明显增加, 多为高倍异倍体细胞, DNA直方图明显右移, 峰值主要位于≥5C处; 甲状腺腺瘤组DNA含量较低, 多为低倍整倍体细胞, DNA 直方图峰值位于2C- 4C处; 不典型腺瘤组DNA含量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DNA 直方图逐渐右移。表明DNA倍性程度与肿瘤的增殖程度呈正相关, 高倍异倍体细胞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多。作者认为DNA原位图像定量分析可为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分级及早期发现癌变趋势提供一个可靠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3D -CPA)对判断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良恶性方面有无意义。方法:对83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术前进行3D -CPA检查,据结节区血流分布不同,分为3级:Ⅰ级结节周边、内部无或少许血流信号;Ⅱ级结节周边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内部无或少许血流信号;Ⅲ级结节周边、内部可见丰富血流。结果:甲状腺腺瘤肿块血供分属Ⅰ、Ⅱ、Ⅲ级,结节性甲状腺肿血供以Ⅰ级为主,甲状腺癌血供以Ⅲ级为主。结论:3D -CPA能反映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血流分布状况,且其分布特征对判断甲状腺癌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