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胃癌术后腹膜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腹膜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1998年12月-2008年12月我院共收治了164例胃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其中腹膜复发64例(39.0%).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胃癌术后腹膜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4例胃癌根治术后腹膜复发患者中,单一腹膜复发者占46.9%(30/64),复合型腹膜复发者占53.1%(34/64);平均复发时间为21.6个月,3年内共有59例患者复发,占复发者总数的92.2%.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术后腹膜复发与肿瘤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阳性淋巴结数目、手术切除方式、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穿透浆膜层、全胃或联合脏器切除及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是影响胃癌术后腹膜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肿瘤穿透浆膜、手术切除方式及早期腹腔内化疗是影响胃癌术后腹膜复发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随访资料t,检验及2检验分析各种复发转移途径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患者1 076例,随访资料详细且复发转移者161例。其中肿瘤首发复发转移部位明确者124例,包括腹膜种植37例(30.0%)、淋巴结转移33例(26.6%)、血道转移32例(25.8%)、局部复发22例(17.6%)。经分析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复发转移与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脉管癌栓、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相关,其中腹膜种植与浸润深度、结缔组织浸润、肿瘤部位相关,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阳性、肿瘤大小相关,血道转移与脉管癌栓相关,局部复发与浸润深度相关。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最常见为腹膜种植,其次为淋巴结转移、血道转移、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3.
直肠癌术后复发的CT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复发癌的病理和CT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首次术后复发28例和二次术后复发4例共32例的CT表现.结果 32例患者均匀直肠癌手术部位复发,合并①局部转移:盆肠淋巴结10例,直肠静脉丛淋巴结1例,膀胱3例,闭孔内肌2例,骶骨1例;②远隔转移:肺6例,肝脏2例,中上腹膜后淋巴结2例,肾脏1例,脊椎1例.结论直肠癌术后复发部位以手术吻合口为主,其次为盆肠淋巴结,复发癌的病理类型与原发癌可以不一致.CT反映直肠癌术后复发较全面,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放化疗后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模式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4年143例胃癌根治术后在我院行化疗及序贯放化疗后复发转移患者,对其首次失败部位、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43例术后失败中局部复发93例,最常见部位分别为腹膜后淋巴结、瘤床、吻合口,其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多为第16组淋巴结A2、B1站,远处转移共89例,以腹腔种植、肝脏、肺较常见。术后放疗组中局部复发概率明显小于术后化疗组,远处转移概率无明显区别。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手术方式、淋巴结阳性率、浸润深度为影响胃癌术后无进展生存期的因素(P<0.0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应强调规范化的综合治疗以减少复发及转移,其失败模式主要以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腹腔种植转移为主,辅助性放疗可明显减少局部复发概率。  相似文献   

5.
E-钙粘素、β1整合素与胃癌腹膜种植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的转移复发是其发生和演进过程中最危险阶段。随着人们对胃癌转移规律的深入了解 ,并由此开展胃癌扩大性淋巴结清扫术、联合脏器切除术以来 ,术后淋巴结转移性复发和局部复发率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但与此同时 ,胃癌术后因腹膜遭癌细胞种植而复发的严重性却日渐突出 ,并成为治疗中最大障碍之一。文献报道在胃癌术后复发的诸类型中 ,腹膜种植性复发约占 5 0 %之多 ,且系多数复发患者致死的直接因素[1] 。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2 ] 。一般认为其途径是癌细胞浸润胃壁浆膜层并脱离癌组织母体进入腹腔 ,成为有生物活性的脱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淋巴结复发的优势解剖分布与原发肿瘤解剖部位相关性的CT研究。方法:选取263例确诊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状细胞癌,且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或影像标准诊断有淋巴结复发。回顾性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淋巴结复发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强化特征及原发肿瘤术前解剖定位。结果:原发肿瘤解剖定位:胸上段59例,累及胸中段133例,累及胸下段71例。术后复发淋巴结解剖定位:263例患者术后淋巴结复发共361枚,其中胸上段共73枚,主要分布于锁骨上区(34.25%,25/73)、上纵隔(42.46%,31/73)(P<0.05);胸中段共197枚,主要分布于中纵隔(60.40%,119/197)(P<0.05);胸下段共91枚,主要分布于下纵隔(25.27%,23/91)、肝胃间隙及腹膜后(57.14%,52/91)(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淋巴结复发CT特征:淋巴结肿大呈圆形(75.01%,271/361)、浅分叶(46.26%,167/361)、坏死融合(19.67%,71/361),增强扫描强化不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清扫术后原清扫区域颈淋巴结复发癌的特点及再手术的策略和疗效.方法和结果:回顾分析41例头颈部恶性肿瘤颈清扫术后不同清扫区域颈淋巴结癌复发频率及再手术疗效.各区域发生颈淋巴结复发癌频率Ⅱ区为35.59%(21/59),Ⅲ区32.03%(19/59),Ⅳ区15.25%(9/59),Ⅰ区10.17%(6/59),Ⅵ区5.08%(3/59),Ⅴ区1.69%(1/59),肿瘤直径<3 cm 13例,3~6 cm 19例,>6 cm 9例,首次颈清扫手术后淋巴结癌复发时间1年以内者7例,1~2年者19例,2~3年者7例,3年以上者8例.颈淋巴结复发癌行单纯肿块切除7例,一个区域8例及两个区域以上者26例再次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其中同时行颈动脉外膜切除术5例、颈动脉切除端端吻合术2例、大隐静脉颈动脉重建术2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5%,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再次手术后生存6~12个月5例,生存1~2年7例,2~3年10例,3年以上14例,失访5例,3年生存率34.15%,1年以上生存率75.6%.结论:颈淋巴结复发癌发生的部位主要集中在Ⅱ区、Ⅲ区、Ⅳ区和I区,尤以Ⅱ区为甚,再次手术很大程度上能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8.
早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早期胃癌手术治疗后复发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科1972~1988年间109例早期胃癌外科治疗的结果。除2例术后死亡外,均随访5年以上。结果8例(7.5%)死于与胃癌无关的其他病症。10例(10.3%)死于胃癌复发转移,其中死于肺及淋巴结转移复发各2例,死于肝转移及残胃再发癌各3例。1例术后12年发生Virchows淋巴结转移,仍带癌生存。粘膜下层癌(12.8%)、血管淋巴管受累(43.0%)、多发癌(33.3%)及癌灶在1.5cm以上(11.5%)的早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粘膜内癌(8.0%)、无血管淋巴管受累(7.8%)、单癌灶(7.2%)和癌灶小于1.5cm者。在复发转移方式上,肝、肺血源性转移占45.5%(5/11)。残胃再发癌和淋巴结转移各占27.3%(3/11)。结论血行转移是早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主要形式,术后定期随诊可发现早期残胃再发癌,手术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朱琪伟  蔡晶  黄灿红  万志龙 《重庆医学》2013,42(14):1580-1582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局部和区域复发规律,为食管癌放射治疗(简称放疗)的亚临床区域靶区勾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98例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8例患者共发生162个部位复发,其中淋巴结转移占91.8%(90/98),吻合口复发占6.1%(6/98),瘤床复发占2.0%(2/98)。结论不同部位食管癌术后复发部位分布不同,对不同部位食管癌可设计包括不同淋巴结区域的放疗靶区。上纵隔区是各段食管癌术后放疗时靶区勾画的重点。临床分期在Ⅲ期及以上的食管下段癌,锁骨上是重要的预防区域。  相似文献   

10.
对进展期胃癌129例行不同术式与其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术后5年生存率,R2组达44.1%R3组为32.4%,分析认为,对进展期胃癌行充分的原发病灶切除和彻底的淋巴结清可提高其5年生存率并改善其预后,消来腹腔内游离癌灶是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PET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与CT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术前应用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PET)、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胃癌患者术前行PET全身显像,23例行CT检查,将以上结果和病理分期对照。结果:PET和CT对胃癌局部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92.9%和82.6%,PET对淋巴结的检测准确性(87.5%)高于CT(61.9%)。PET检测出8例远处转移患者,CT漏诊3例。结论:PET相对于CT能更准确检测原发和复发胃癌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对胃癌的临床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CK20mRNA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以判断癌细胞有无血行播散。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对胃癌3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5例、对照组(非癌肿)10例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靶基因CK20mRNA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非癌肿)10例及原发性肝细胞肝癌5例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K20mRNA均为阴性表达。胃癌组30例,外周血中CK20mRNA手术前阳性表达率26.7%(8/30),手术后48小时阳性表达率则为33.3%(10/30)。胃癌外周血中CK20mRNA的阳性表达率与细胞病理分化程度无关,与UICC病理贫苦无关,但与肝脏转移有关。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的阳性表达可作为癌细胞血行播散的标志;有助于判断胃癌的预后;有助于鉴别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和胃癌肝转移。胃癌手术中应采用“不接触肿瘤的游离技术”以养活癌细胞的播散。  相似文献   

13.
multidrugresistance(MDR)ofcancercelstoanticancerdrugsisamajorprobleminchemotherapy,andthechiefmechanismresponsibleforMDRisth...  相似文献   

14.
从1964~1985年共手术治疗局部复发性甲状腺癌23例.本文就其复发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复发原因与术前漏诊、首次治疗不当、甲状腺癌的多灶性以及癌细胞种植等因素有关.一旦局部复发,外科治疗仍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中游离癌细胞CK-20 mRNA的检测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0例胃癌患者及20例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患者手术前后血中游离癌细胞CK-20 mRNA表达。结果: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组CK-20 mRNA表达均为阴性,胃癌组术后CK-20 mRNA表达阳性率(37.5%,15/40)明显高于术前(22.5%,9/40)(P<0.05)。术中先结扎肿瘤周围回流静脉组(A组)术后CK-20 mRNA表达阳性率为35%,不结扎回流静脉组(B组)术后阳性率为40%,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K-20 mRNA阳性检出率与胃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012, P>0.05),与Bormann分型亦无明显相关性(r=0.024,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前已有部分患者血中存在游离癌细胞,手术 中的牵拉刺激可增加癌细胞血行播散的可能性,术中单纯靠结扎回流静脉的方法无法完全阻断癌细胞播散入血。  相似文献   

16.
An animal model mimicking human gastric cancer by gastric wall implantation technique in athymic nude mice was reported. Two human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s. MKN-45 and MKN-28,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All animals with gastric wall implantation of cancer cells of these two cell lines developed grossly visible gastric tumors after 3-4 weeks of implantation.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umors prirnarily grew at serosal side of stomach, and progressively invaded the gastric mucosa, but none showed metastasis in this study. All tumor-bearing animals died within 5-8 weeks after implantat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gastric wall of nude mice provided a good soil for growth and propagation of human gastric cancer cells. The model was useful for in vivo study on biological behavior of various types of human gastric cancers.  相似文献   

17.
余力伟 《实用新医学》2007,8(6):499-500
目的 探讨胃癌肠道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 本研究对我院于2000年6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4例胃癌肠道转移患者的诊疗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报道4例胃癌患者,均以肠梗阻症状收入院,手术中证实为胃癌肠道转移。结论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然而胃癌肠道转移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提示患者已经出现广泛转移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手术的效果。方法 2011年2—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胃癌患者按照消化道重建手术方案分为两组:P型空肠袢代胃手术组和Lahey+Braun吻合术组(每组49例),同时对两种手术方案、患者术后机体恢复情况、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P型空肠袢代胃手术组机体功能恢复好于Lahey+Braun吻合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Lahey+Braun吻合手术组,半年后对两组患者随访结果显示P型空肠袢代胃手术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Lahey+Braun吻合手术组(P〈0.05)。结论加强对消化道重建手术的探讨对选取更为合理的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在妇科肿瘤盆腔根治性手术中采用吻合器进行直肠结肠吻合的有效性及其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1年 3月~ 2 0 0 4年 2月我院 11例妇科肿瘤患者的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晚期卵巢癌的首次细胞减灭术或其他妇科盆腔复发灶再次切除术 ,术中将盆腔腹膜内原发灶和转移灶连同部分直肠结肠整块切除 ,同时用吻合器将直肠结肠端端吻合。结果  1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5 4 .7岁 ,其中Ⅲ~Ⅳ期上皮性卵巢癌 9例 ,宫颈癌和宫体癌各 1例。 8例卵巢癌患者在首次细胞减灭术中 ,连同原发卵巢肿瘤、盆腔转移灶及部分直肠结肠完整地切除 ,并行低位直肠结肠吻合术 ,其中 7例 (87.5 % )术后残留灶 <1cm。其他 3例复发性盆腔肿瘤 ,切除复发灶和部分直肠结肠 ,无可见肿瘤残存。除 1例膀胱排尿困难外 ,未发生吻合口漏 ,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随访 19.3个月 ,除 1例复发性卵巢癌患者术后 6个月死于肝转移外 ,其余 10例均无瘤生存。结论 在晚期妇科肿瘤手术中 ,使用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结肠吻合有利于盆腔肿瘤的完整切除 ,并发症极少  相似文献   

20.
方法:选取50例经常规病理学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胃周淋巴结的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块242个,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E染色和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CK19、CK20)的表达。随访患者28例,随访时间48~90月。结果:242个淋巴结常规HE染色均为阴性。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有11例患者(22%)、18个淋巴结(7.44%)发现微转移,CEA、CK19、CK20表达阳性的淋巴结数分别为10、17、16个。CEA检出微转移患者6例。CK19和 CK20检出微转移患者均为10例。28例随访患者中,复发及死亡组微转移阳性率(3/7)明显高于无复发组(2/21)。微转移阳性组无病生存期明显短于阴性组,而总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EA、CK均可用来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但CK比CEA敏感性高。CK20与CK19在检测淋巴结微转移方面有相同的敏感性,CK20具有更强的特异性。胃癌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复发和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