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梳理总结,追溯丹药的起源及用于外科临床的发展过程.炼丹术于春秋战国前就已出现,为丹药的发明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经过汉代魏晋隋唐及宋金元各个朝代的经验积累,到明清时期,外科临床使用丹药达到鼎盛时期.文章归纳出丹药在外科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充分证明丹药对我国外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属中医外科的一项重大发明创造,具有重要价值.认为丹药于外科临床治疗具有关键作用,应加强对丹药的继承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丹药的发展与临床应用张万福①关键词丹药发展临床应用丹药,是以矿物类药在密闭、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炼的药物。因其升华或降华煅炼,故有升丹和降丹的区别,升药的颜色为赤红色,赤者为“丹”,故名。它是祖国医药学最早的化学药品,是祖国医药学宝贵的文化遗产。为继承...  相似文献   

3.
张玥  刘明 《环球中医药》2014,(5):355-356
明清时期医家对臁疮进行分类论治,按照病程分为新久臁疮,新者多以祛邪泻实为主,病久者以扶正为要;而按照发病部位分为内外臁疮,多认为内臁属阴经,而外臁属阳经,并根据归经进行辨治及预后判断,列举了大量内治及外治疗法,为后世臁疮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许多有效的方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明清时期胸痹心痛中医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5.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唐宋以后始将"噎膈"并称。噎膈的病因复杂,历代中医文献多有论述,如朱丹溪《脉因证治.噎膈》指出"血液俱耗,胃脘亦槁",主要与七情内伤、酒食不节、久病年老有关,致使气、痰、瘀交阻,耗气伤津,胃失通降而成。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医家各述其论,且出现了大量的外科著作,很多外科器具在书中有相关的图像或者文字的记载。中医药器具的研究是中医学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角度,是中国医学史发展的有力佐证。本文搜集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医籍中所载的中医外科器具,进行择要举述,并对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发展进行总结,以期从器具史角度完善中医史的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7.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口呙)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眼(口呙)斜,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明代以后,中风治法发生了重大变革,多执"木必先枯也,而后风催之.人必先虚之,而后风入之."的观点,改变了以前单纯调气的治法,使中风治疗进一步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郑淑美 《中医药学刊》2004,22(2):272-273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喎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眼喎斜,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明代以后,中风治法发生了重大变革,多执“木必先枯也.而后风催之。人必先虚之,而后风入之。”的观点,改变了以前单纯调气的治法,使中风治疗进一步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明清医家文献,明确不孕不育症中医常用中药及其四气、五味和归经,为临床实践提供经验。方法:用关键词对中国基本古籍库进行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文献。建立明清种子方数据库并对原始文献进行规范化处理,整理和分析明清种子方治疗类别、剂型、药物组成、四气、五味和归经,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明清治疗不孕不育症的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明清种子方剂235首,明清治疗不孕不育症文献中,1)常见剂型为丸剂;2)治疗类别主要为不孕;3)出现频率最高的方剂为五子衍宗丸;4)使用的药物主要是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5)使用药物的四气主要为温,五味主要为甘,归经主要为肾、脾、肝;6)常用药对为白芍、当归;药物组合为白芍、当归、川芎、熟地黄。结论:明清医家治疗不孕不育以丸药为主,治方思路针对肾、脾、肝以甘温补虚为主流,同时也兼以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此研究为现代临床治疗不孕不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虽通过四诊、八纲、脏腑、经络等方法对“不寐”做出辨证,但因为时空环境不同,所积累的经验与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其做出的辨证结果也常困人而异。明代医家对不寐病证的辨证在先贤各代医家的医学基础上,通过实践加以综合融化,在医学理论与临证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理论的创新发挥和临床的治疗都有许多鲜明的特色;清代医家在前贤先哲的基础下,更从临床辨证找出不寐的原因,并加以论治。使世人对不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与见解,为后世医者对不寐的辨治开拓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吕秀梅 《光明中医》2013,(12):2491-2493
明清医家积累了大量的治痹经验,现代研究与应用证实其实用有效.根据明清医家的治痹文献,在痹病治疗上有如下特点:①祛温邪,独树一帜;②补益脾胃,甘温培中以实后天;③益精填髓、血肉有情以实先天;④治风先治血(包括养血行血、养阴熄风、行气活血、活血化瘀通络).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别阐述了明清时期中医外科三大学术流派对丹毒的认识和理解,从病因病机、证候、辨证施治等内容进行简要归纳分析。三大流派对外科疾病的诊疗各有特色,在丹毒的治疗方面,三大流派均提倡内外合治,各流派的学术思想和遣方用药在现今的临证上仍有极大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丹药”是中医伟大宝库中的一件珍宝,如果我们承认炼丹术是化学的先驱,那么炼丹术原理可视为制药化学最早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初步研究分析苏州市中医医院吴门医派研究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存的古籍医案,以吴门医派鼎盛时期(明清)和便秘为坐标,系统梳理并凝练吴门医家治疗便秘的思路和方法,传承吴门医家辨治便秘学术特色和优势,更好地指导目前临床治疗便秘用药规律和治疗思路,进一步研究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传承、著述、行医轶事等角度,对明清时期浙江嘉善地方医家群体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以医家为线索,研究《嘉善县志》《嘉善名医传略》《嘉善县百年百位名医》等地方著作,对明清时期医家的生平及著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发现明清时期嘉善地区记载的医家以世代传承为主,多为家传;著作丰富,涉及各科,其中摄生类著作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多有儒学功底,将行医作为践行“仁”的重要途径,尊重生命、淡泊名利、医德高尚。结论:明清时期是嘉善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时期,进一步整理与挖掘嘉善地方医家史料,对补充完善地方中医历史及研究地方医学源流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颖 《辽宁中医杂志》2013,(11):2180-2183
明清时期为中医辨治疫病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治疫大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十六位医家防治温疫经验进行研究,以探讨明清时期温疫学派总体防治疫病的方法与特色,为现代临床防治传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瘟疫用药规律进行探讨,以期传承学术特色,指导临床。方法:检索查阅新安医籍中有关新安医家治疗瘟疫的文献资料,构建方药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频次分析,通过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2.0对处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系统聚类及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82首处方涉及中药137味,归18大类,其中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用药居多,高频药物为甘草、知母、麦冬、枳壳、黄芩、陈皮、生石膏等。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二项关联组合30项,关联网络图显示柴胡、黄芩、枳壳、当归、生姜、甘草之间关系最密切。系统聚类共得到8组药物聚类组合。主成分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2个公因子。结论:新安医家对疫病的辨治颇有特色,宜补、宜散、宜降三法贯彻瘟疫治疗的始终,用药不可峻伐猛攻,固护元气为要,"治湿须用燥,治燥须用湿",干涩之象,治以甘润,湿浊之症,多用苦辛。  相似文献   

18.
对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术的发展、学术流派的特点及传承进行了概略而系统的讨论.认为明清时期三大流派代表了中医外科全盛时期的主要成就,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后世中医外科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清医家肺痨证治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曦 《河南中医》2008,28(9):97-99
明清医家在肺痨证治方面有丰富的临证经验,确立了肺痨"扶正祛邪"与"补虚杀虫"的证治法则,并总结出一系列的具体施治方法,有降虚火、息风木、化积痰、祛瘀血、清湿热、疏郁滞、解热毒、杀痨虫与解托、补托等祛邪之法,有杜源、拯深、培根、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填精、生津、增液等扶正之法,以及扶正祛邪并施之法。此外,还有对症治疗、论体治疗、分阶段治疗、饮食疗法、气功疗法、山林疗法等具体治法。还创制了不少肺痨新方,如拯阳理痨汤、清金甘桔方、十全育真汤等。  相似文献   

20.
以肺痨定义中的一般临床表现为参照,以其虚弱性和传染性为线索,对明清以前文献中与肺痨相关的论述进行考辨,以期将肺痨病的概念源流清晰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