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不同矢状骨面型与切牙管相关参数的关系,为正畸方案设计及前牙种植提供术前理论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120例正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骨性Ⅰ、Ⅱ、Ⅲ类患者各40例,分别纳入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组和骨性Ⅲ类组。利用CBCT截取切牙管的矢状面及冠状面,分别测量以下指标:高位矢径(Shd)、中位矢径(Smd)、低位矢径(Sld),并求得平均矢径(SMD);高位横径(Chtd)、中位横径(Cmtd)、低位横径(Cltd),并求得平均横径(CMTD)。比较各组Shd、SMD、Chtd及CMTD。结果骨性Ⅰ类组和骨性Ⅱ类组Shd、SMD均大于骨性Ⅲ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性Ⅰ类组和骨性Ⅱ类组Chtd均大于骨性Ⅲ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性Ⅱ类组CMTD大于骨性Ⅲ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面型与切牙管的Shd、SMD、Chtd及CMTD之间具有相关性。CBCT测量在种植及正畸的治疗设计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24):68-71
目的:评估口腔颌面锥形束CT (codebeamCT,CBCT)全景视图与横截面视图对上颌后牙缺牙区窦嵴距及近远中距测量的准确度。方法:选取CBCT数据库中的患者资料60例,分别测量全景视图和横截面视图中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缺牙区的可用骨高度(窦嵴距)及可用骨宽度(近远中距),并对不同牙位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CT全景视图与横截面视图缺牙区可用骨宽度(近远中距)有显著性差异(P<0.05),横截面视图的测量值小于全景视图;可用骨高度(窦嵴距)以及不同观察者之间的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牙位的测量值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第一前磨牙的近远中距最小,而窦嵴距最大,第二磨牙的窦嵴距最小。结论:CBCT可辅助测量缺牙区的骨量,对制定口腔种植治疗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高原病脑部CT形态特征并分析双侧大脑中动脉和上矢状窦密度和CT值增高与血红蛋白(Hb)含量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10例慢性高原病患者与15例正常健康人脑部CT平扫图像进行比较研究,观察图像特点并测量其双侧大脑中动脉及上矢状窦的CT值。并结合72hHb含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例患者颅内血管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尤其以上矢状窦和大脑中动脉为著。通过测量分析显示双侧大脑中动脉CT值、上矢状窦CT值与Hb值呈明显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22和0.714(P值均〈0.01);慢性高原病组双侧大脑中动脉CT值和上矢状窦CT值高于正常组,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834,P〈0.01和t=7.153,P〈0.01)。结论慢性高原病患者颅内血管密度不同程度增高,尤其双侧大脑中动脉及上矢状窦密度增高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骨保护素(OPG)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在慢性肾脏病(CKD)中的变化以及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ASA法测定10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清OPG和iPTH值.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上述人群的1~4腰椎前后位BMD和T值.结果 CKD5期(Ccr<15 mL/min)T值和BMD值与体检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2-4期T值和BMD值与体检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3~5期患者血清OPG显著高于体检人群(P<0.05),CKD4、5期患者血清iPTH明显高于体检人群(P<0..01).相关分析表明OPG和iPTH与骨密度相关.结论 CKD患者OPG和iPTH改变早于BMD和T值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IDEAL和T2mapping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有腰椎间盘退变症状的患者30例,分别进行腰椎矢状位T2 IDEAL成像、矢状位T1Flair加权成像、横轴位椎间盘T2FSE成像及矢状位T2mapping成像。在矢状位IDEAL水相位图像上,参考Pfirrmann分级方法,把L2-L3、L3-L4、L4-L5、L5-S1椎间盘进行分级,然后在正中矢状位T2 mapping图像上选择感兴趣区(ROI),测量椎间盘中髓核(NP)的T2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析椎间盘退变分级与T2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一共测量120个椎间盘T2值,随着分级的增加,L2-S1椎间盘NP的T2值减小,Ⅳ级与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级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DEAL和T2 mapping成像结合起来分析,定性定量的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在椎间盘退变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三维测量在颅面部生长发育中的应用和优点.方法:14例研究对象分别拍摄普通X线头影片(包括头颅侧位片、正位片)和CBCT两种图像.CBCT图像用Simplant Pro 13.0软件多平面重建方法(multi-planer reconstruction,MPR法,即轴向、矢状向、冠状向联合定点)定点和三维头影测量,普通X线片(头颅侧位片、正位片)采用winceph7.0软件进行头影测量,测量两种图像中同一名称的线性和角度指标,共31项,测量在CBCT能测量而在二维图像中无法测量的项目13项.所有对象均测量两次,测量时间间隔1周,用配对t检验分析普通X线头影片(头颅侧位片、正位片)测量和CBCT三维测量之间的差异.结果:CBCT三维图像和普通二维X线片同一名称31个项目的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得出了13个只能在三维图像测量项目的平均值.结论:CBCT三维头影测量与普通X线头影测量结果有差异,CBCT图像是三维立体影像,能真实地反映颅面部的解剖结构,而二维图像由于放大、重叠等原因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颅颌面结构.故CBCT是研究颅面部生长发育一种较好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锥形束CT( CBCT)在对牙根纵裂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口腔科诊治的72例可疑牙根纵裂患者病例,对比研究CBCT与曲面体层片(OPG)检查结果。结果:CBCT 检查结果正确率为86.1%;OPG 检查结果正确率为37.5%, CBCT检查结果正确率明显高于OPG(X2=6.734,P<0.01);组间比较CBCT检查纵折部位正确率明显高于OPG(X2=6.271,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BCT影像学检查能明确诊断出牙根纵裂及其纵折部位,对做出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方志欣  毛志福  林辉 《广西医学》2007,29(2):175-177
目的比较研究Ⅰ类与Ⅱ类矢状骨面型成年女性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差异,探讨颅面形态与上气道及周围结构的关系。方法选取成年女性,垂直向平均型,矢状向Ⅰ类与Ⅱ类矢状骨面型者各25例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上气道矢状径及舌骨位置的测量并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上气道矢状径均Ⅰ类矢状骨面型组大于Ⅱ类矢状骨面型组,在鼻咽段、腭咽段、喉咽段均有测量指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的位置在垂直向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方向上,Ⅱ类组舌骨位置较Ⅰ类组后位(P〈0.05)。结论Ⅰ类与Ⅱ类矢状骨面型成年女性的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存在一定的的差异,矢状骨面型对成年女性的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获得50名健康成年人100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 mandibular joint,TMJ)关节间隙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值,并对髁突位置进行分析.方法:对经过严格筛选、符合试验设计的50名健康成年人100侧颞下颌关节行CBCT扫描,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使用5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对CBCT图像矢状位关节中间层面关节间隙进行定量测量研究,并对这些测量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获得了5种不同测量方法CBCT图像关节间隙测量值.3种线距定量测量方法均表明关节前间隙和后间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9,P值均大于0.05);双侧关节前、上、后间隙测量结果对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0,P值均大于0.05);5种测量方法双侧关节间隙ln(P/A)值间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t≤0.74,P值均>0.05).结论:在CBCT图像上,5种测量方法均显示髁突基本位于关节窝的中央位置,左右基本对称,但有一定的变异范围.CBCT检查可以准确地反映颞下颌关节关节间隙情况,在与颞下颌关节间隙改变相关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寰椎管矢状面直径及寰椎体矢状面直径 X线测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 4 8例年龄 18~5 0岁的维吾尔族成人 ,在其颈椎侧位片上测出寰椎管矢状面直径及其相应椎体矢状面直径 ,并计算其比值 (寰椎管率 )。结果:男性寰椎管和寰椎体矢状面直径均大于女性 ,寰椎管率男性均小于女性。寰椎管、寰椎体与寰椎管矢状面直径男女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 5 )。 结论 :测量结果可为正常颈椎的 X线解剖学和临床放射学诊断提供依据 ,对于颈椎管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HCC)、肝转移瘤(HM)和肝血管瘤(HH)患者的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以及血管渗透性参数,探讨三维全肝MRI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分析在鉴别诊断肝脏肿瘤中的价值。方法:选取58例受检者(HCC组30例,HM组16例,HH组12例),采用三维容积内插体部检查(VIBE)序列进行全肝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并用Omni-Kinetics软件分析图像,结合肝脏双输入血流动力学模型获得肝脏灌注和血管渗透性参数HPI、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回流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比(ve)值和血浆空间容积率(vp)。结果:3组HPI值、Ktrans和ke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HPI值HCC组 > HH组 > HM组(P<0.05);Ktrans值HCC组 > HH组 > HM组(P < 0.05~P < 0.01);kep值HCC组>HH组和HM组(P<0.01),但HH组和HM组的ke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ve和vp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全肝DCE-MRI扫描可获得定量血流灌注及血管渗透性参数,有助于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锥形束CT(CBCT)下颌第一、第二磨牙牙槽骨嵴顶至下颌神经管上缘的垂直距离为基准,计算曲面断层片(OPG)上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处垂直距离放大率,并检验其稳定性。方法:对50例一侧下颌第一、第二磨牙缺失患者同时拍摄CBCT与OPG,分别测量两种图像上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区牙槽嵴顶至下颌神经管上缘距离,计算OPG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处放大率,并利用频数分布图进行分析。结果:和CBCT相比,OPG下颌第一磨牙处垂直放大率平均为25.27%,下颌第二磨牙处垂直放大率平均为17.55%,两处放大率均较稳定。结论:OPG下颌第一磨牙处和第二磨牙处垂直放大率不同,但均较稳定,可从OPG粗略估算下颌神经管上缘与牙槽骨嵴间实际距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和腰围(WC)1年随访动态改变对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20例年龄60~75岁的高血压患者, 采用问卷调查和人体测量方法收集数据, 1年后再次进行相同数据的收集。比较2次的血压测量结果, 按血压升降情况将患者分为血压升高组和血压降低组, 比较2组BMI和WC的变化情况。结果:男性血压升高组的吸烟率和饮酒率明显高于血压降低组(P<0.01), 锻炼情况显著少于血压降低组(P<0.01);女性患者中, 2组吸烟率和饮酒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血压升高组的锻炼情况明显较血压降低组少(P<0.01);血压升高组中, 男性与女性BMI和WC第2次测量均较第1次测量明显升高(P<0.01)。在血压降低组中, 第2次测量男性和女性BMI和WC均较第1次明显降低(P<0.01)。取2次测量的收缩压、舒张压, BMI和WC之间的差值, 分别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与BMI及WC之间的关系, 结果均显示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 血压升高和吸烟、饮酒及锻炼等情况有关, 且BMI和WC的变化与血压的变化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验牙周再生性手术前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槽骨缺损高度和体积的精确性,通过比较手术前后CBCT测得的骨密度值来确定其评估牙周再生性手术疗效的检查时机。方法:对9例患者口内的10颗因牙周破坏造成的三壁骨袋进行再生性手术,术前拍摄CBCT和平行投照根尖片,测量骨缺损的高度,并利用CBCT数据测量骨缺损体积及骨缺损周边区域的骨密度。在牙周再生性手术过程中测量骨缺损的高度,并在术中充填骨蜡以获得缺损区域的体积。术后6、12、24周再次拍摄CBCT,测量原骨缺损区域的骨密度。结果:Wilcoxon检验非参数检验显示,术前用根尖片测量的骨缺损高度比术中测量结果高出(0.822±0.2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CBCT测量结果只较术中测量结果降低(0.150±0.171)mm(P>0.05),可见CBCT测量结果比根尖片更精确。回归分析和Bland Altman图也提示CBCT测量结果较根尖片精确。Wilco xon检验提示,术前CBCT测量的骨缺损体积与术中测量值的差值在0.38~2.83 mm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测量的原骨缺损区域的骨密度(CT值)在再生性手术后第6、12和24周分别是原骨缺损周边区域的(0.49±0.03)倍、(0.74±0.09)倍和(1.16±0.11)倍,可见术后24周时骨再生区域骨密度更接近术前骨缺损周边区域骨密度。结论:CBCT可以在牙周再生性手术前精确测量牙槽骨缺损的高度和体积,可选择在术后24周时拍摄CBCT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5.
吕新才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2):185-187,190
目的:分析并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电图U波倒置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ACS患者86例,根据心电图U波倒置与否分为U波倒置组和U波非倒置组;比较2组各冠状动脉病变指标差异。结果:38例患者存在U波倒置,48例患者无U波倒置。U波非倒置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U波倒置组(P<0.01),而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低于U波倒置组(P<0.01)。U波倒置组与U波非倒置组比较,E/A比值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减小(P<0.01)。U波倒置组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中度与重度狭窄,U波非倒置组主要表现为无明显病变与轻度狭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冠状动脉病变表面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波倒置组的左主干与左前降支两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U波非倒置组(P<0.01和P<0.05),而2组的左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两支的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单支、双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波倒置深度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冠状动脉病变表面形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U波倒置情况能够有效反映出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少年男性颈椎骨龄与下颌第二磨牙(Msm)根生长之间的关系,为正畸治疗评价患者骨骼和牙齿发育情况提供依据。方法通过 CBCT 和头颅定位侧位片对重庆市114例9.5~15.5岁儿童和青少年的颈椎骨龄和 Msm 根长度进行测量,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探讨颈椎骨龄、牙龄和 Msm 根长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 Pearson 相关性分析,冠根比与颈椎龄呈正相关(r=0.737,P<0.01),冠根长/冠宽与年龄呈正相关(r =0.681,P<0.01),冠根比与牙龄呈正相关(r =0.795,P<0.01)。结论青少年男性下颌第二磨牙根生长与颈椎骨龄呈正相关。正畸治疗中判断患者的生长发育情况时,可参考采用测量下颌第二磨牙牙根生长长度预测男性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诊断性定位引导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需择期手术在超声定位引导下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2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体表标志定位组(A组)及超声诊断性定位引导长轴面组(B组)、长短轴面组(C组)、短轴面组(D组),各51例,观察记录穿刺情况。结果:首次穿刺成功率A组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D 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情况均明显劣于B、C、D组(P<0.01)。B、C、D组试探次数和穿刺点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调节方向次数、总穿刺时间和技术难度评分均小于D组(P<0.05~P<0.01),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刺破血管后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诊断性定位引导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安全简便,成功率高,其中长短轴面穿刺法兼具长、短轴面优点,提升了成功率、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随机抽取306份不同白蛋白( Alb)浓度的新鲜血清标本,分别用溴甲酚绿法( BCG)、改良溴甲酚紫法( mBCP)、免疫比浊法( ITA )检测 Alb 浓度,液态酶法检测糖化白蛋白( GA) ,并计算GA值[ GA%(%) =GA/Alb × 100%]. 正常Alb浓度( Alb≥ 40 g/L )时, BCG 与 mBCP 法、BCG 与 ITA法、mBCP与ITA法检测结果比较,临床差异不明显,而且GA% BCG与GA% mB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537 );低Alb浓度( Alb<40 g/L)时,BCG法分别与mBCP、ITA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 , GA% BCG明显低于GA% mBCP ( P <0. 01 ). 故正常 Alb 浓度时, BCG、mBCP 与ITA 法三者结果差异无明显临床意义,各法用于GA%计算无明显差异;但低Alb浓度时,mBCP与ITA法二者一致性优于BCG与ITA法,若使用BCG法则GA%结果可能被低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不同骨吸收类型的牙周炎患牙,探索根尖片评估单根牙骨内牙根表面积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门诊患者的病历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将纳入的患牙分为水平骨吸收组和角形骨吸收组,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数据中提取牙齿三维数字模型,并测量计算骨内牙根表面积的百分比,在根尖片影像资料中测量计算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比较各组中两者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32名,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6~60 岁;单根患牙79颗,其中水平骨吸收患牙41颗,角形骨吸收患牙38颗,根尖片显示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在45.13%~90.39 %,相应CBCT显示骨内牙根表面积百分比在36.27%~93.03%。水平骨吸收组根尖片显示的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不服从正态分布,对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和骨内牙根表面积百分比使用两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渐进显著性P=0.382,显示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差值的均值为0,95 %的一致性界限为-9.7%~9.8 %,在一致性限度专业界值-15%~15%内;角形骨吸收组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和骨内牙根表面积百分比均呈正态分布,对两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发现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者差值的均值为7.2%,95%置信区间为-13.1%~27.5%,在一致性限度专业界值-15%~15%之外。结论:对于水平型骨吸收者,根尖片揭示的近远中剩余牙槽骨高度可以反映骨内牙根表面积;而对于角形骨吸收者,根尖片难以准确反映牙周组织破坏情况,且往往会低估破坏的程度,必要时应加拍CBCT以明确其病损程度。  相似文献   

20.
侯雪  王晨  张勇  王玲  程晓光 《重庆医学》2016,(30):4190-4192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椎后伸肌群肌肉面积及密度与腰椎定量CT (QCT )骨密度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该医院行腰椎QCT骨密度测量的114例女性患者,年龄55~87岁。将原始图像传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indways QCT Pro软件,分别测量L2~L4椎体骨密度。由2名诊断医师于L4椎体水平轴位CT图像上分别测量双侧椎后伸肌群横截面积(CSA)与平均CT值,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与腰椎QCT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侧别间腰部椎后肌群平均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部椎后伸肌群平均CT值与腰椎定量CT骨密度呈正相关(P<0.01);腰部椎后伸肌群横截面积与腰椎QCT骨密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腰部椎后伸肌群肌量减少可能是腰椎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评价腰部椎后伸肌群变化时,测量其肌肉密度相比横截面积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