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绒毛滋养叶细胞有较高的自发分裂趋势,而且与胎儿的遗传基础是一致的。本文通过盲吸法取得孕早期绒毛组织直接制备染色体,供产前诊断分析。实践证明,本方法稳定可靠、简便易行。通过一系列实验,获得了良好的显带技术。在短期培养的绒毛标本中还建立了染色体高分辨显带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一种改进的高分辨染色体技术,分析了10名正常人外周血高分辨染色体G带核型。其分裂指数为7.1%,高分辨染色体占分裂相的92.5%,两者均高于国内报道。高分辨染色体分散良好,形态较佳,带纹清晰。本文制备的400~1000条G带核型与ISCN(1981)对照,其特征基本一致,但发现1、2、5、8、10、18号染色体的某些区带有差别,并重新描绘了差别区带模式图。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别对纺锤体抑制法、阴止凝缩法,同步拦截法三种方法,用于高分辨染色体的制备进行了探索,结果:选择第三种方法,即过量胸苷同步结合放线菌素D掺入法制备高分辨染色体,进行改进,获得比较理想的人类高分辨染色体,经临床应用77例,成功率为83.12%,分裂指数为4.68%。高分辨染色体占54.00%。  相似文献   

4.
有关兔染色体高分辨G带核型的研究国内尚未报道,国际上也仅有一篇。小鼠20对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且各号染色体带纹相似。大鼠G带核型在我国尚未报道。借助染色体显带技术,尤其是高分辨染色体技术分析研究实验动物染色体的结构,确定其标准带型,可为实验动物在生物学等实验中的应用提供遗传学基础,为基因定位及进化理论的研究,肿瘤染色体畸变与癌基因的表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分辨染色体G显带制备技术的改良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能提高分裂相数目的高分辨G显带染色体标本制备改良方法。方法应用低浓度秋水仙胺长时间处理制备高分辨染色体G显带标本与常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获取的细胞分裂相数目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后的高分辨染色体G显带制备方法简便、效果突出,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用超排卵技术使雌性小鼠排卵,排卵前用WD_5或WD_9处理,然后与雄性小鼠交配,以小鼠卵母细胞(M_1)及第1 次分裂合子雌性原核染色体非整倍体及结构畸变为指标,研究其诱变作用。结果表明,对照组小鼠卵母细胞及第1 次分裂合子均未发现有染色体非整倍体及结构畸变,处理组中,WD_5和WD_9可诱发小鼠卵母细胞(M_1)及第1 次分裂合子雌性原核染色体非整倍体率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分辨染色体的制备方法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160例MDS患者,同时应用常规方法和高分辨染色体的制备方法制备骨髓染色体.常规染色体的制备:患者骨髓经短期(24 h)培养后,加入秋水仙胺,37℃孵育1 h后收获细胞.骨髓高分辨染色体的制备:取初诊MDS患者骨髓,按有核细胞(1.5~2.0)×106mL-1接种子RPMI 1640培养基中,置37℃恒温箱中,培养48h.在收获前2 h加溴化乙锭(EB),再于收获前1 h加入秋水仙胺,按常规方法制片,G-显带.以同期住院的40例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为对照.结果:应用高分辨染色体制备方法制备出的骨髓染色体,每一单倍体带达550条左右.在160例MDS患者中,共发现90例骨髓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其中-5/5q-17例,-7/7q-31例,-Y 11例,t(9,22)15例,其余16例为4、6、10、11号染色体异常.应用常规染色体制备方法制备的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与高分辨染色体方法制备的骨髓染色体相同,但每一单倍体带在400条左右.4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染色体未发现数目和结构异常.结论:骨髓高分辨染色体可检出更多的异常染色体,并可确定精细的断裂点.  相似文献   

8.
悬浮培养红豆杉细胞株分裂指数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继代培养中红豆杉细胞染色体的变异提供细胞学基础。方法:取5种悬浮培养的红豆杉细胞株,每天取样计数1000个以上细胞,计算分裂指数。结果:在转入新鲜培养基后分裂指数逐渐增加,6~8天达到分裂高峰,不同细胞株达到高峰的时间稍有差异,高峰时的分裂指数在4%以下。结论:悬浮培养的红豆杉细胞分裂指数较低。需经人工诱导提高分裂指数才能满足染色体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人类高分辨G显带染色体技术及其初步应用(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技术,由于可使处于有丝分裂的早期细胞染色体能显示出更多更细致的带纹,从而使人类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日臻深入。参照Yunis和Dutrillaux等的方法,我们建立了两种使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同步化的方法,即氨甲喋呤同步化和过量的胸苷同步化法。然后经胰酶或胰酶-EDTA予处理,再以Giemsa染色。由此制得的标本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3~5%,其中大多数(占70%~80%)为处于分裂早期的细胞,它们的染色体较细长,分散良好,带纹数目多,适于作高分辨染色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一、实验目的目前国内外检查哺乳类动物染色体畸变的实验,大部分用骨髓细胞染色体检查方法。此法简便,快速易行。但一般获得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简称分裂相)较少。尤其对骨髓含量较少的小鼠就更为困难,所以在小鼠骨髓染色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用超排卵技术使雌性小鼠排卵,排卵前用WD5或WD9处理,然后与雄性小鼠酱,以小鼠卵母细胞及第1次分裂合子雌性原核洒色体非整倍体及结构畸变为指标。研究其诱变作用,结果表明,对照组小鼠卵母细胞及第1次分裂合子均未发现有染色体非整保体及结构畸变,处理组中,WD5和WD9可诱发小鼠卵母细胞及第1次分裂合子雌性原核染色体非整倍体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用溴化乙啶处理制备人类高分辨染色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溴化乙啶处理制备人类高分辨染色体宁夏宁安医院王威,韩仲媛人类染色体技术的研究是70年代开始的新技术,80年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分辨染色体显带技术使人类染色体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1987年李麓芸等发表了人类染色体850~1000条带的高分辨技术 ̄[...  相似文献   

13.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与染色体标本制作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一种一般实验室能够开展的方便稳定的染色体制作方法。方法 用1640培养基在37℃恒温培养箱中无菌培养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72h,在细胞进行到分裂高峰的中期加入秋水仙素终止液,经过低渗、固定、玻片处理、滴片、G显带技术等一系列过程,制作出染色体标本。结果 制作出较多优良的分裂相及清晰可辩的染色体。结论 本法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即可制作出人体外周血染色体。  相似文献   

14.
小鼠精原干细胞染色体G带显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精原干细胞染色体G带显示技术及其影响因素,为如何鉴定培养状态下干细胞的染色体核型提供实验参考.方法:培养昆明系小白鼠精原干细胞,待细胞生长到15~20天时,吸出克隆细胞团,吹打分散后滴加秋水仙素处理4~6小时.收集细胞悬液,再经低渗处理后滴片染色制成.结果:正常小鼠精原干细胞染色体呈粒状、棒状,核型为20对,40条.结论:小鼠精原干细胞染色体受到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低渗处理的效果、滴片时细胞的分散程度及胰酶浓度及消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浆膜腔积液染色体检查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150例通过细胞学检查为“可疑瘤细胞”及“不典型增生间皮细胞”的浆膜腔积液标本,用直接法进行染色体检查.结果:120例存在异常分裂象,28例为正常分裂象,2例示找到染色体分裂象。结论:恶性渗液中瘤细胞 染色体有明显的异常分裂象,是细胞学鉴别诊断的一种有价值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头颈部鳞癌(HNSCC)细胞系细胞分裂周期大体形态检测和分析,研究分裂中期多极分裂和分裂后期染色体桥现象是否存在于HNSCC,探讨二者在HNSCC存在的原因和相互关系,以及在促进肿瘤染色体发展变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8个HNSCC细胞系和6例头颈部正常组织上皮细胞培养。收获细胞经苏木素和伊红染色,观察分裂中期细胞核形态,计算核多极分裂相细胞占分裂中期细胞百分率。分析分裂后期细胞形态,计算分裂后期染色体桥细胞占分裂后期细胞的百分率。二组数据行直线相关分析。肿瘤组与对照组数据平均值t检验。结果HNSCC细胞系多极核分裂像细胞平均占分裂中期细胞的11.53±4.54%,染色体桥现象细胞平均占分裂后期细胞的百分率为22.7±9.9%。两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803,P<0.01。而正常对照组上皮细胞不表现或仅偶尔出现细胞中期多极分裂及分裂后期染色体桥现象,二者平均值分别为0.83±0.99%和1.60±1.42%。肿瘤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数据平均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NSCC染色体端粒缺失造成双着丝粒及环状染色体形成,引起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桥现象,细胞不能正常分裂促使癌细胞中心体数目异常,导致分裂中期多极分裂,致使HNSCC染色体不稳定性,以及大量基因组失衡。  相似文献   

17.
近交系豫医无毛小鼠G显带带型分析及模式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近交系豫医无毛小鼠染色体G显带,并绘制出其染色体G带带型模式图。方法:取近交系豫医无毛小鼠骨髓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片,以胰酶法获取分散充分,带型清晰的早中期及中期分裂相。结果:同一个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带没有Nesbitt模式图的带多,不同细胞中带最多的染色体,其带的数目和位置与Nesbitt模式图基本一致。在核型分析的基础上绘制了近交系豫医无毛小鼠G带模式图,描述了各号染色体G带带型特征。结论:近交系豫医无毛小鼠G带模式图的绘制,为豫医无毛小鼠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 七十年代以来,人类染色体研究领域发生了两次重大突破,一是各种染色体显带技术的迅速发展,能够准确地识别每一号染色体,并检出了五十余种新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同时发现了一些肿瘤中恒定的染色体结构改变,促进了临床细胞遗传学的发展;二是高分辨染色体(High—resolution chromo-some)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染色体的分辨率。人类高分辨染色体的研究和应用,在国内外受到高度重视,不仅有很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经常因中期分裂相少而观察不到满意的结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小白鼠染色体制备方法的改良,以提高骨髓细胞有丝分裂指数。1材料与方法健康昆明种小鼠100只,体重18~20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每组25只,其中1组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报道6例世界首报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①46,XY,t(1;3)(1p36;3p21);②46,X,t(X;6)(Xp22;6q13);③46,XX,t(5;12)(5q31;12q13);④46,XX,t(6;10)(6p10p;6q10q);⑤45,i(Xq)/46,X,i(Xq)/47,XX,i(Xq);⑥46,XY,del(3),t(3;7)(3q21;7q33)。就染色体平衡易位患者的表型效应及平衡易位染色体对染色体复合畸变的影响做了初步探讨。方法:细胞遗传学检查由静脉采取外周血,用1640培养液,培养淋巴细胞,常规收获细胞、制片,GTG显带。镜下计数分析30个~50个分裂像,显微摄影分析5个~10个分裂像,必要时做高分辨及其它带型。结果:6例患者中染色体平衡易位5例、嵌合型X等臂染色体1例;多次流产2例、连续2次生育巨大畸形儿1例、原发闭经2例、发育过速1例。结论:染色体平衡易位等畸变是造成临床流产、闭经、发育异常、生产畸形儿等疾患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