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腹部外伤并发低血容量性休克所致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的防治作用。方法:腹部外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68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2例,采用手术及综合治疗;治疗组36例,在手术及综合治疗基础上于休克发生后24小时内加用参麦注射液静滴,每日1次。观察创伤后不同时间MODS发生数和死亡数。结果:创伤后3日,治疗组MODS发生数和死亡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创伤后第5、7、11、15日治疗组的MODS发生数和死亡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创伤发生后早期连续应用参麦注射液对腹部外伤并发低血容量性休克所致的MODS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山莨菪碱(6542)对创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所致的多器官衰竭(MOF)的预防作用。在实验动物创伤后不同时间应用6542,观察动物MOF的发生率及其预后。结果:创伤后第7天,MOF组与预防4组MOF发生数及死亡数显著高于预防1、2和3组及对照组;随创伤时间的延长,各组(除预防3组及对照组外)MOF发生数及死亡数均相应增加,并无显著性差异。预防1组及预防2组MOF发生数与死亡数无显著性差异。创伤后第7、10和15天,预防3组MOF组发生数及死亡数显著低于其它预防组。结果提示:创伤早期应用6542,对预防创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所致的MOF及延迟其发生有一定作用,但不能阻断其病理过程的进行及最终发生率。休克期间较休克末应用6542,对创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所致的MOF的预防作用无显著性差异。③创伤后连续应用6542,可显著减少创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所致的MOF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复制一种创伤后肠源性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方法:家兔饲入大肠杆菌(O111B4)1.5×1011个/kg后,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平均动脉压为5.3kPa(1kPa=7.5mmHg),维持1小时〕和再灌注损伤,术后静脉输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50ml·kg-1/d,实验观察14日。另设5个对照组,分别观察手术、饲菌、休克、复苏和内毒素对器官功能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动物休克复苏后1日~3日出现肠源性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随后表现出全身炎症反应、高血糖和氨基酸代谢障碍。实验组动物死亡率和MODS发生率分别为88.3%和71.6%。病理学观察显示,肝、肾、肺和小肠多脏器实质性损害。结论:本模型模拟了创伤后MODS的常见诱因和临床特征,MODS发病率高达70%以上,是较理想的创伤后单相速发型MODS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探讨山莨菪碱对创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所致的多器官衰竭的预防作用在实验动物创伤后不同时间应用654-2,观察动物MOF的发生率及其预后。结果;创伤后第7天,MOF组与预防4组MOF发生数及死亡数显著高于预防1,2和3组及对照组;随创伤时间的延长,各组MOF发生数及死亡数均相应增加,并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造成大鼠一次打击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所需的创伤条件。方法: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N)、低血容量性休克组(S)、2处创伤合并休克组(B)、4处创伤合并休克组(C)和6处创伤合并休克组(D),用各脏器生化检测指标及脏器受损数来评价各组动物各脏器的功能。结果:N、S组复苏后72小时内无一只动物死亡,不发生多器官损伤(MOI)和衰竭(MOF);B、C组72小时内极少死亡(仅C组死亡1只),MOI发生率分别为37.5%和87.5%,MOF发生率分别为0和12.5%;D组均于72小时内死亡,复苏成功的动物平均存活(32.3±9.3)小时,且全部发生MOI,MOF的发生率达95.0%。结论:6处创伤合并休克可导致一次打击型MODS。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西藏拉萨进行现场实验,观察促甲状腺释放激素与7.5%NaCl和6.0%右放心糖酐70复方溶液对高原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初进高原大鼠27只,分平衡盐液对照组,TRH治疗组,HSD治疗组和TRH与HSD合用组。大鼠右侧骨股粉碎性骨折加放血复制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分别观察TRH,HSD和两者合用对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动物存活时间的影响,以等容量平衡盐液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西藏拉萨进行现场实验,观察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与7.5%NaCl和6.0%右旋糖酐70复方溶液(HSD)对高原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初进高原大鼠27只,分平衡盐液对照组(8只),TRH治疗组(7只),HSD治疗组(6只)和TRH与HSD合用组(6只)。大鼠右侧骨股粉碎性骨折加放血〔血压维持在6.0kPa(1kPa=7.5mmHg)1小时〕复制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分别观察TRH(5mg/kg),HSD(4ml/kg)和两者合用对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动物存活时间的影响,以等容量平衡盐液作对照。结果:TRH、HSD单用或合用均能显著提升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血压,改善其左室内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实测心肌最大收缩速度(Vpm)和心肌收缩向量环面积(Lo),明显延长休克动物的存活时间,合用效果与TRH单用效果相似。结论:TRH、HSD均具有较好的抗高原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作用,两药单用即可,合用并不能增加各单药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与多巴胺(DA)伍用对高原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初进高原大鼠28只,分生理盐水对照组(8只),TRH组(7只),DA组(6只)和TRH与DA合用组(7只)。大鼠右侧股骨粉碎性骨折加放血(血压6.0kPa维持1小时)复制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观察TRH(5mg/kg)、DA(1mg/kg)和TRH与DA半量合用对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阐明“二次打击”假说在创伤/休克后内源性感染发病中的病理意义,本研究探讨了低血容量性休克对轻度门静脉源性内素素血症的影响。方法:18只动物分3组,即低血容量性休克组、脂多糖(LPS)组和低血容量性休克+LPS组。结果:①输注完LPS后,低血容量性休克+LPS组动物的血压持续下降,且明显低于单纯LPS或单纯低血容量性休克组动物;而后两组动物的血压无明显变化。②休克后24小时,低血容量性休克+LPS组动物全部死亡,而其余两组动物全部存活。③低血容量性休克+LPS组动物的血浆乳酸和β葡萄糖醛酸酶(βG)水平在输入LPS后也显著升高,并明显高于单纯低血容量性休克组和单纯LPS组。结论:低血容量性休克具有增加机体对内毒素敏感性的作用,继发于休克后的轻度内毒素血症在休克后器官功能损害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后脑组织μ、δ和κ阿片受体的变化及其与心血管功能抑制的关系,明确这3种阿片受体亚型是哪型或哪几型参与了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病过程。方法:用大鼠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观察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后大鼠脑组织μ、δ和κ阿片受体数目、亲和力变化以及与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收缩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的关系;观察δ和κ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ICI174864和NorBNI侧脑室给药对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后,大鼠脑δ和κ阿片受体数目明显增加,亲和力无明显变化;μ阿片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均无明显变化;脑δ和κ阿片受体数目增加与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后大鼠MAP、LVSP和±dp/dt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下降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δ和κ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ICI174864和NorBNI可明显逆转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结论:脑组织δ和κ阿片受体在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血管功能抑制中起重要作用,可能参与了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后脑组织μ、δ和к阿片受体的变化及其与心血管功能抑制的关系。明确这3种阿片受体亚型是哪型或哪几型参与了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病过程,方法:用大鼠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观察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后大鼠脑组织μ、δ、к受体数目、亲和力变化以及与平均动脉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 室收缩压最大变化速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的关系;观察δ和к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ICI  相似文献   

12.
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中细胞因子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证明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的发生与机体受到两次打击造成炎性介质失控性释放的假设。在山羊MODS的模型上,观察了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发生MODS的关系。结果:动物经过低血容量性休克及内毒素双重打击后,血浆TNF、IL6和IL8明显升高,与两次打击相对应出现了两次高峰,并与脏器功能障碍和病理损害相平行。提示:TNF、IL6和IL8持续升高引起的炎症失控是MOD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与多巴胺(DA)伍用对高原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初进高原大鼠28只,分生理盐水对照组(8只),TRH组(7只),DA组(6只)和TRH与DA合用组(7只)。大鼠右侧股骨粉碎性骨折加放血(血压6.0kPa维持1小时)复制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观察TRH(5mg/kg)、DA(1mg/kg)和TRH与DA半量合用对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大鼠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TRH单用或与DA合用能显著提高休克大鼠的血压,改善心肌收缩向量环面积(Lo),两药单用或合用均能改善休克大鼠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收缩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心肌最大收缩速度(Vpm);TRH单用及与DA合用可明显延长休克大鼠的存活时间,合用效果优于TRH或DA单用效果,并显示出一定的协同作用。结论:TRH与DA合用抗高原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 醋酸钠溶液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改善作用的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 组:7.5% NaCl治疗组(HS组)、5% NaCl+ 3.5% NaAc治疗组(HSA 组)和0.9% NaCl对照组(NS组)。用高倍显微电视放大技术在体观察低血容量性休克时脊斜肌细静脉白细胞附壁数,用细胞液流室离体观察白细胞 内皮细胞粘附率的变化。结果:休克后各组细静脉白细胞附壁数显著增加,HSA 显著减少细静脉白细胞附壁数,HS可短暂减少白细胞附壁数。在不同的壁切应力作用下,HSA 组白细胞 内皮细胞粘附率显著低于HS组和NS组,HS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率与NS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HSA 有改善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白细胞粘附特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内毒素(LPS)及肿瘤坏死因子(TNF)在严重颅脑外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动态浊度法及放射免疫法动态监测68例严重颅脑外伤患者血浆LPS及TNF的水平变化,比较MODS组与非MODS组及正常对照组LPS及TNF的变化。结果:68例患者血浆LPS及TNF水平 明显升高,较正常对照组差异非常3显著(P均〈0.01),且血浆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山羊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攻击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血浆游离氨基酸的代谢变化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TNF)变化的关系。方法:以北京地区雄性成年山羊为模型,经动脉导管快速放血,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后再复苏,复苏后24小时经门静脉持续输入内毒素诱发MODS。结果:致伤后第5日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比值(BCAA/AAA)显著降低,伤后第3日起尿氮排出增加,第5日增加更加显著(P〈  相似文献   

17.
探讨高渗氯化钠-醋酸钠溶液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改善作用的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7.5%NaCl治疗组、5%NaCl+3.5%NaAc治疗组和0.9%NaCl对照组。结论HSA有改善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白细胞粘附特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欣  李静  郝熙金 《天津护理》2010,18(5):276-277
目的:降低创伤后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大剂量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将研究对象的100例患者分成未加温组和加温组。详细记录患者输血情况。结果:加温输血组明显优于未加温组。结论:加温输血应用于临床抢救与治疗创伤后低血量性休克,能够降低创伤后低血容量休克患者输入低温库血后寒颤、低体温等发生率,有利微循环改善。  相似文献   

19.
严重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2例严重创伤、创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者进行回顾性分析,46例并发ARDS,均发生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中31例发生多脏器衰竭(MOF)。并对46例ARDS发生率为71.8%,显著高于ISS16~25分者(28.2%)。发生MOF患者血浆ET-1、ADM、TMF-α显著增高,且死亡组高于存活组。结论:创伤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由于大量出血或失水,使血容量突然减少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内脏破裂、宫外孕、严重创伤、烧伤、大血管外伤及手术出血等。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