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土楼聚居环境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丽 《城市建筑》2005,(2):72-76
基于对福建土楼的实地考察,分析土楼居住环境的优势和劣势,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土楼居住环境逐渐衰败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让土楼居住环境延续发展的建议——建造新的符合现代功能要求的土楼,改善土楼居民的生活条件,并且兼职保护土楼建筑,土楼文化和土楼的建造者三者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建设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本文从土楼的起源、文化价值及建筑空间入手分析并结合“土楼公社”等实际案例,分析当前传统民居的实际价值与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3.
福建土楼为闽西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其内外空间杂化过程正呈现出"商业化"与"空心化"趋势。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传统村落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通过对福建省南靖县土楼群:云水谣景区与梅林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拍摄照片、走访村民、叠加各时期卫星影像、统计楼内各房间功能演变,将其中土楼群内外空间原状与现状进行对比与解析,归纳出土楼内外商业化与空心化演变的历程;并由表及里地探讨了土楼商业化与空心化对乡村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土楼群空间演变的影响因子;从而对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中乡村传统民居内部矛盾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世界建筑》2007,(8):64-73
土楼是客家民居独有的建筑形式。它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个集合体,即用集合住宅的方式,将居住、贮藏、商店、集市、祭祀、公共娱乐等功能集中于一个建筑体量,土楼具有巨大的凝聚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张昉 《中外建筑》2006,(6):50-51
采用古老的夯土技术建造的福建客家土楼,在中国众多的泥居建筑中独树一帜。通过对土楼建筑的具体阐述,发掘土楼建筑的总体特征和文化内涵,这是传统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优秀的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建筑瑰宝。  相似文献   

6.
广东饶平以拥有众多的土楼著称。在饶平县的六百多座土楼中,有一座独具古、大、奇、美的特色的土楼,她就是三饶的道韵楼。  相似文献   

7.
李雄飞 《华中建筑》2007,25(9):140-151
该文从"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中,选取土楼中最具代表性的华安县大地土楼群中的二宜楼作为典型代表,分析其建筑艺术与环境景观的特色,说明土圆楼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8.
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福建客家土楼的平面形式以及空间布局特色,从外观、屋顶、构件的细部三方面探析了土楼的装饰艺术,从而使得大家对福建客家土楼建筑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福建传统土楼围合形态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存在着二元矛盾的模糊行为。一方面存在着土楼围合的完形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环境因素的微变化,围合的完形理想在现实当中常常被各种现实力量所解构。由此,也在历史上衍变出各种丰富多样的福建传统土楼围合形态。这些丰富多样的福建传统土楼围合形态,由于其记录着复杂的土楼对环境的生态适应信息,也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保护和旅游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与预算》2011,(6):F0002-F0002
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总数约三千余。通常是指利用闽西南独有的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主要分布地区以中国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包括以闽南人为主的漳州市,闽南人与客家人参半的龙岩市。  相似文献   

11.
福建土楼夯土版筑技术是古老的中国生土建筑工艺和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产物,文章详细介绍了它的历史传承、夯筑土墙的材料、作法、工具及建造土楼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土坯作为建筑材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用土坯建造的生土建筑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使用。依据对我国豫北地区生土建筑的大量调查,对生土建筑的细部构造进行分析,为以后的构造处理及改进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走向生土建筑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讨论生态文明时代给生土建筑带来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叙述生土建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其震害特征,提出生土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秉承传统生土结构的精髓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积极探索符合当代人生活模式的生土建筑形式以及满足抗震要求的生土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4.
生土建筑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因其绿色、生态、节能、成本低等特点,在过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因其自身固有的不足,现在的应用越来越少。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给生土建筑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论文通过对山东省的生土建筑进行实地调研,总结了现存的生土建筑形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首次提出在地球危机背景下审视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建筑节能在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发展瓶颈期.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增强全社会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全面理解建筑节能的时代背景以及现实意义.结合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现状,重新挖掘了建筑节能在地球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为深入认识建筑节能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并得出了“缓解地球危机,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建筑节能”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总图工程土石方工程量的简化计算方法,提出了编程计算的思路,然后用穷举法分析各种情况,并分别进行计算。使用此程序可方便快捷地计算出方格网土石方工程量,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A two-storey rammed earth building was built on the Thurgoona Campus of 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in Albury-Wodonga, Australia, in 1999. The building is novel both in the use of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The climate at Wodonga can be characterised as hot and dry, so the challenge of providing comfortable working conditions with minimal energy consumption is considerable.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evaluation of the building in terms of measured thermal comfort and energy use. Measurements, confirmed by a staff questionnaire, found the building was too hot in summer and too cold in winter. Comparison with another office building in the same location found that the rammed earth building used more energy for heating.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three offices in the rammed earth building was investigated further using simulation to predict office temperatures. Comparisons were made with measurements made over typical weeks in summer and winter. The validated model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key building parameters and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thermal comfort and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building. Simulations showed that improvements could be made by design and control strategy changes.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第一手的实测资料为背景,介绍了堪称土楼明珠的南靖县书洋乡上板寮村田螺坑土楼建筑群的历史沿革、总体布局、单体建筑、细部构造及提出初步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立足于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角度,从石桥村传统民居聚落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单体建筑的设计手法及建筑材料的巧妙使用等方面,研究石桥村传统土楼民居所具有的良好生态居住效果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李高怀 《山西建筑》2007,33(26):159-160
针对山西晋丰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场地存在巨厚湿陷性黄土层的情况,采取现场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预制混凝土方桩两种地基处理试验,来探索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为以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