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 文章梳理分析了唐建中三年南禅寺大殿建筑与像设重建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笔者团队对南禅寺大殿建筑、像设进行了全面而精确的数字化测绘勘察。通过解读南禅寺大殿建筑的实测数据,发现了南禅寺大殿斗栱单材、足材材厚不同的做法,推断出南禅寺大殿的材分、营造尺以及建筑的营造模数和建造逻辑。本文同时对大殿建筑、像设的空间布局进行了测量分析,提出基于视线控制的唐代佛殿建筑像设布局之“高三距五猜想”。在对比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后,本文最终对中晚唐时期佛殿建筑像设营造逻辑与南禅寺大殿的价值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佛光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五台山世界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内东大殿是我国古建筑"第一瑰宝",文殊殿、祖师塔也均为国内建筑孤例。长期以来,佛光寺的保护一直是文物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工作重点。通过梳理佛光寺既往主要保护工作,了解其保护历程,可以吸取经验教训,鉴往知来,进一步做好佛光寺的保护、利用、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3.
王辉 《城市建筑》2022,(4):128-132
在佛光寺东大殿大木构架的传统研究范围之外,尝试重新审视梁思成、林徽因时代所处的历史语境,从外部视角入手,从室内外空间体验的角度,对佛光寺东大殿场所在地性、佛殿功能性及历史观层面进行探讨,以期增加解读维度的丰富性,对佛光寺东大殿史学研究提供启示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首先简析汉至唐木构的变化,接着引用陈明达先生"佛光寺形式"结构理论并对其特点进行强调。结合结构实验说明该结构形式在抗震和起楼上的优势。继而借唐代后的建筑遗存说明该结构形式的演变与消失。最后从结构与装饰的角度对比分析唐招提寺金堂和佛光寺东大殿,提出了佛光寺古代木构对当代建造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勘察研究报告》的数据和研究成果,文章对其尺度规律研究部分予以详细的分析评述,对佛光寺东大殿的尺度规律提出了以足材为模数的新见解,并尝试建构理想设计模型以呈现大木作尺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营造法式》的相关内容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运用斗栱意匠论的考察方法,立足于设计者视角,首先提出在以佛光寺东大殿为代表的"殿堂"中,斗栱是营造殿堂内部空间的关键要素,斗栱乃至构架的形式设计均存在多种可能性;继而通过比较研究佛光寺东大殿和与之形制相似的中日遗构,解读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栱所体现的设计意匠和运用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经楼与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平面布局、梁架结构、斗栱、撑弓和屋顶形式等多方面建筑形制的比较分析,探究中国古建筑从唐代到清代的演变过程与时代特征,进一步认识中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建筑学报》2021,(9):103-107
梁思成先生是中国建筑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1930-1940年代,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同仁筚路蓝缕,考察了中华大地上数以千计的古建筑,发现、测绘、研究了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建筑,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与山门、应县木塔等辽代建筑,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与转轮藏殿、太原晋祠圣母殿等宋代建筑,以及隋代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等众多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并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具有世界级学术水平的论文.梁思成极为重视古建筑测绘,甚至在1933年9月测绘应县木塔时不顾生命安危徒手攀援铁链测绘塔刹.他与助手莫宗江合作的一系列古建筑测绘图,成为迄今无人超越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从即物性的视角对佛光寺东大殿建筑的3个基本要素—台基(囗)、柱梁(屮)、屋顶(亼)进行了分析与审视。一方面借助于对佛光寺建筑及其历史文献的阅读和分析,引出并阐述了即物性的概念;另一方面又以何陋轩为例,说明了"亼屮囗"的要素构成之于当代设计的意义,从而进一步阐述了即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于唐大中十一年 ( 公元 857 年 ) 的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善的唐代单体建筑。通过多次现场调查,结合模型制作,详细揭示了翼角构造(包括斗栱、角梁)的特征和做法,尝试弥补已有研究与认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善的唐代单体建筑.通过多次现场调查,结合模型制作,详细揭示了翼角构造(包括斗栱、角梁)的特征和做法,尝试弥补已有研究与认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根据清代文献中的记载,传统建筑下檐出占上檐出的 0.75或者 0.8,本文从文献中的这一规定出发,分析和整理了现存唐代遗构和深受唐代技术影响的日本 8-12 世纪末的遗构,发现早期实例中这一比值约在 0.7-1.0 之间。最后在实物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又分析了佛光寺东大殿的檐部现状,初步认为该殿创建当初是不设飞子的檐部做法。  相似文献   

13.
1.1937年,中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在佛教胜地山西省五台山发现了唐代佛光寺大殿,它在结构受力与建筑艺术的结合上超过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帕提农神庙,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4.
整数尺法是东亚早期的一种木结 构建筑设计方法,根据张十庆的研究,这种 方法也适用于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 好的唐代遗构佛光寺东大殿,其复原唐尺约 为29.6 cm。本文从整数尺法的角度对佛光 寺东大殿20 08年的实测数据继续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这栋建筑当初可能曾以1唐尺 =31.46cm的营造尺尺长进行设计和施工, 同时还可能存在一个1/3唐尺的尺度模数。另 外,又因此唐尺尺长作用下本建筑材广刚好 为1唐尺,故本文所推测的设计方案在满足 整数尺法的同时,也是“材分制”设计方法作 用结果的重要例证。文章还深入挖掘了佛光 寺东大殿的建筑技术细节,对认识整数尺法 和材分制的古代建筑设计方法和丰富唐代尺 度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建筑天然光环境给予的启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悦  马剑 《华中建筑》2007,25(2):139-140,149
在分析佛光寺东大殿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殿堂建筑天然光环境的主要特点进行概括,继而剖析其运用天然光的技巧和现实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试图还原梁思成、林徽因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佛光寺东大殿的经过及时代背景,确认这一重大发现,亦即中国首次发现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时间为1937年7月5日。梁思成通过这一发现,证实了他在1932年作出的判断—宋《营造法式》记载的"以材为祖"模数体系"为唐代所遗旧制必可无疑"。1943年他创立的"结构技术+环境思想"研究体系,对中国建筑史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佛光寺的观日图景的身体感悟中所蕴涵的早期山水观念与佛教信仰的互动出发,希望回到寺院所处的大尺度地理景观在隋唐之际具体的历史与宗教情境之中的意义来探寻东大殿前高台的形成动机及其对于初唐佛光寺寺院格局的决定性影响,进而分析东大殿的空间与像设在强化佛的空间的崇高性的同时如何与其所处的高台及面对的自然山水互动,创造出一个"与佛同观"的感人世界。  相似文献   

18.
以佛光寺东大殿正面板门和窗墙的位置改变造成有无前廊的区别为切入点,从建筑、场地、人的身心经验等几方面对前廊的有无所带来的差别和影响展开讨论。讨论主要关注于空间结构,即空间关系,在人的感知以及更深层的文化意义上的呈现。提出东大殿曾有的前廊,作为一种空间上的间隔,对于主体性的身心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借此探索一种空间范型。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7-12世纪中日建筑中的下昂,指出日本的下昂深达内柱,与草架结构相联系,而佛光寺东大殿以来的中国建筑中的下昂则停留在檐柱和内柱之间的这一差异。笔者认为,日本的下昂可以看作是更古式的中国下昂,其功能不仅在于承托屋檐,更有加固草架结构之功用。并更提示了将斗栱放入整体结构系统中考察的可能性,希望借此开拓东亚建筑结构变迁与发展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在平、立、剖面设计与塑像陈设中,综合运用了基于方圆作图的一系列比例关系—尤其是2~(1/2)和(3~(1/2))/2构图比例,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人追求天地和谐的文化理念,同时体现出中国古代佛殿作为佛之居所的独特内涵。而通过对与佛光寺东大殿构图比例接近的辽、金、明、清实例的分析,结合对《营造法式》"圆方方圆图"的解读,可以对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基本构图比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一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