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针对中心区停车特性,分析了鼓楼区停车发展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改善该区停车泊位供需不平衡、公共停车场规模小、停车管理技术水平落后等现状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中心区停车难是一个热点问题.文章介绍了现今比较主流的停车方式,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在生态化停车空间设计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同行业的设计人员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京市中心静态交通状况的分析.考察了美国一些城市中心区停车楼的建设和布局情况.提出在我国城市中心区建设公共停车楼以解决停车难问题的设想方式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城市中心区地下停车系统规划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心区交通拥堵、停车困难是世界许多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我国城市中心区的地下停车设施利用率普遍不高。文章从解决中心区静态交通入手,提出了地下停车系统的概念,针对地下停车系统的形成条件、布曷形态、选址及管理措施等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中心区的停车需求与供给进行分析,建立基于出行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中心区停车供求分析模型,应用城市中心区停车供求分析模型,探讨了城市中心区停车供应合理规模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机动车拥有量高速增长使小城镇中心区面临巨大挑战,由于小城镇的现状设施严重滞后、经济实力不强、管理能力较弱、空间开发模式较单一等方面的问题,使小城镇中心区停车难问题的解决比大中城市更难。文章以桃江县城为例,多维度对小城镇的停车问题进行剖析,试通过复合利用中心区空间来解决小城镇停车规划布局难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中心区道路交通系统改善规划——以南京中心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钱林波  杨涛  何宁 《规划师》2000,16(1):90-92
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的高密度开发引发了中心区交通密度的高强度发展。城市交通的机动化发展趋势与中心区高强度的交通发生量,加剧了城市中心区的道路交通矛盾。作者就南京市中心区道路交通系统问题、发展趋势以及以促进中心区土地利用功能发挥为目的的中心区道路交通系统高效率发展的策略与措施展开讨论,提出了大城市中心区混合交通条件下,道路交通系统组织、道路交通设施改善规划、交通需求管理规划理念。  相似文献   

8.
略论城市中心区交通改善策略与道路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城市中心区交叉口存在的交通问题,在分析交通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中心区交叉口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改善思路,从交通需求管理、道路资源的整合以及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三个方面提出中心区宏观交通改善策略,微观上从网络系统、交叉口以及交叉口周边土地利用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城市停车综合预测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停车需求预测目标和停车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城市停车需求量的组成,将多模型综合预测技术引入到城市停车需求预测中,给出了计算机辅助预测实现过程,并对一城市停车需求进行多模型综合预测实例分析。分析表明,PPE Pro系统采用多模型综合预测城市停车需求可以取得合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深圳市宝城片区现状研究,选定停车设施需求预测模型,以交通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停车需求预测,根据宝城片区的自身特点,提出了适当的停车设施供应策略和停车发展目标,以期保障宝城片区交通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1.
乔丹  高春君 《重庆建筑》2010,9(9):29-32
以南坪商圈为例,分析了南坪商圈停车现状,并结合国内外城市商业区的停车经验,探讨关于城市商业区停车标志的设置,提出了城市商业区停车标志牌的显示内容和设计形式,最终得出适合城市商业区的停车诱导标志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应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对城市片区停车场空间光伏生产潜力进行综合测评的方法,并对操作流程以及约束条件设置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以天津市某大学校园作为测试环境,对该片区的停车系统光伏潜力进行了分析,得出其重点发展区域,为未来城市电动汽车新能源改造潜力计算提供基础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3.
“停车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机动车拥有量的迅猛增长;停车场的规划建设落后于实际需求;停车未能真正产业化;有关停车方面的管理体制不顺.提出了解决城市停车问题的对策,指出城市停车问题是一个政策问题,通过相关政策管理措施,完全可以较好地解决城市停车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对于城市边缘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城乡融合、控制城市空间蔓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国内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公共物品开发管理及空间配置不均衡、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城乡规划对非建设用地管理的缺失等,带来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不断被侵蚀、或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及设施建设和保护的对策建议,包括强化公共开放空间用地产权的公共属性、建立社区为主体的公共空间建设模式、加强对城市边缘区非建设用地管理等。  相似文献   

15.
基于需求管理的城市停车规划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峰  洪亮平 《华中建筑》2010,28(4):62-65
该文探讨了我国城市停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对停车需求的影响因素和停车需求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需求管理的概念,建立停车需求管理的初步框架,并从需求总量管理、需求时间管理和需求空间管理三个方面阐述相应的城市停车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16.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缓解城市压力、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努力寻找对策以进一步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益。在系统分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综合效益,即分析地下空间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要努力的方向,包括建立完善的政策和法规、提高人性化设计水平、建立封闭性循环系统、合理利用矿山采空区、进行大深度开发和保护性开发等,为提高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交通综合整治规划体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城市交通问题也日趋复杂,而现状中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却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和改善城市交通.文章在对城市交通问题进行近期整治的实践和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通综合整治规划的理念,明确了交通综合整治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探讨构建交通综合整治规划体系结构和体系框架,并总结交通综合整治规划的工作流程,最后以合肥市老城区交通综合整治规划研究为实例对所构建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王璐妍 《住宅科技》2010,30(1):41-45
城市旧区受用地条件的限制,增加大型集中绿地的可能性比较小,而另一方面,城市旧区的街道尺度为创造亲近的社区交往空间提供了条件。文章尝试将旧区绿地布局与社区街道空间重建统筹研究,探索一条实效又可行的旧区环境改善之路。  相似文献   

19.
In recent decades, hundreds of master-planned new urban areas (NUAs) have developed on the urban fringes of expanding cities in Vietnam. They are promoted as a new urban planning concept in the post-reform polici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UAs' planning concepts based on qualitative case studies of four NUAs in Hanoi, and on an examination of the 1990–2000 urban policies. It sheds light on transitional planning and urban space production processes in Vietnam and discusses urban quality in a rapidly urbanising Asian context.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NUAs are products of a hybrid, transitional system in which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sector form an alliance with the private sector to serve private interests in urban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NUAs are hybrid products of government-led, entrepreneur-driven planning and self-organising space production by the residents. The self-organising space production activities contribute to the urban quality of these new urban spaces, while the production of privatised, commodified spaces by corporate actors poses a threat to community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