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2001-10/2008-03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39例(51膝),男6例6膝,女33例45膝,年龄59~72岁。膝骨性关节炎3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骨性关节炎并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晚期膝关节结核1例。均有患膝疼痛、肿胀、屈曲内翻或外翻畸形及伸屈功能障碍。假体采用美国Depuy 3膝,Stryker 10膝,Link 3膝,Zimmer 5膝,中国台湾联膝7膝,国产Pulus 23膝;后方稳定型假体47膝,保留后交叉韧带4膝。置换前对患者进行认真检查和评估,控制血糖水平;置换过程中尽量缩短置换时间;合理选择预防膝关节置换后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案并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估。39例患者(51膝)置换后均获随访,时间6~57个月。无深部感染、假体松动及死亡病例。2例单膝置换患者出现切口皮缘部分皮肤坏死,1例经换药愈合,另1例行坏死皮肤切除减张缝合而愈。51膝的活动度均≥90°,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平均65°(32°~95°)提高到置换后最近一次随访时平均96°(90°~110°)。除1例双膝置换的一侧膝关节和1例单膝置换尚有轻度疼痛外,其余患者置换前疼痛均消失。HSS膝关节评分由置换前平均39分(25~53分)提高到置换后最近一次随访时平均91分(82~97分),优25例34膝,良12例15膝,可2例2膝,优良率96%。提示尽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效果可靠,但要认真把握并处理好置换的相关因素,才能够保证置换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疗效与诸多因素相关。 目的:观察分析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病的效果。 方法:1999-07/2008-06收治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病86例(98膝)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不置换髌骨。采用膝关节表面后稳定型假体84例95膝,其中Plus公司假体92膝,美国施赛克公司后稳定性假体3膝;京航公司生产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1例双膝,国产爱康假体1例单膝。置换后定时随访,应用美国John.N.Insall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获1~9年随访,平均5.2年。至最后一次随访,5例7膝膝关节屈曲< 90°,2例伸膝> -10°,1例双膝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双膝使用的为早期国产膝关节假体。1例置换后1年反复出现关节积液,保守治疗治愈,但活动度丢失。根据John•N•Insall评分标准,膝关节置换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优良率为90.7%。提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病的有效方法;严格选择置换适应证,规范置换操作及系统地康复训练,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Corin Rotaglide全膝关节假体置换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2007-05/2008-05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膝部损伤科收治的骨性关节炎患者15例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1例(共34膝),男7例,女19例,年龄52~67岁;均为初次行膝关节置换,所用假体为英国Corin Rotaglide全膝关节假体。记录置换时间,置换后住院天数,参照膝关节协会评分对比置换前后膝关节功能,观察置换中并发症并摄标准膝关节正侧位X射线平片观察假体位置。2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从置换前平均84°(40°~95°)增加到置换后平均104°(80°~120°),膝关节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9分(10~67分),提高到随访时平均87分(10~100分),功能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8分(0~60分)提高到随访时平均76分(20~100分)。31膝获得肢体的良好对线,股骨及胫骨假体位置良好。1例胫骨假体后倾不足,2例胫骨假体残留2°~3°内翻,1例胫骨假体与骨组织界面存在非进展性透亮带。置换过程中发生副损伤或并发症4例,其中内侧副韧带股骨起点损伤1例,行可吸收螺钉固定并加用可吸收线、丝线缝合,置换后带支具锻炼,恢复良好;内翻畸形未完全矫正2例,至今未出现不适;脑梗死1例,经内科治疗后未遗留神经症状。提示Corin Rotaglide全膝关节置换减少了假体磨损和潜在的松动,尤其适合年轻活动量大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韩伟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35):6995-7000
选择2000-06/2007-01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18例(138膝),男45例,女73例;年龄52~81(61±8)岁;类风湿性关节炎28例(34膝),创伤性关节炎6例(6膝),严重骨性关节炎84例(98膝),其中合并外翻畸形14例(18膝),合并内翻畸形25例(28膝)。所选假体类型Link Gemini假体38膝,Zimmer Nexgen 68膝,Depuy pfc sigma旋转平台32膝。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6 年(平均28个月)。置换前膝关节HSS评分(34.00±7.65)分,末次随访时 (81.00±6.89)分,其中优87膝(63%),良43膝(31%),可8膝(6%),优良率94%。118例患者中发生感染4例,3例单膝置换后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抗凝及对症处理痊愈。3例(4膝)置换后2个月发生膝关节疼痛,检查膝关节无红肿,无压痛,活动度基本正常,摄X射线平片示假体位置良好,行股神经封闭后症状缓解。提示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髌骨置换与不置换髌骨两种髌骨处理方式的疗效。 方法:收集1996/2008发表的所有比较髌骨置换与不置换髌骨全膝关节置换后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对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提取关于置换后再手术率、前膝痛发生率、患者满意率及各种置换后膝关节评分的数据,作系统评价。 结果:15个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1 731例膝,其中842例膝关节置换同时行髌骨置换,889例未行髌骨置换。全膝关节置换后4年内,置换与未置换髌骨的再次手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相对危险度=0.56,95%可信区间为0.17~1.85);超过置换后4年,未置换髌骨全膝关节置换的再次手术率高于置换髌骨者(相对危险度=0.46,95%可信区间为0.25~0.84)。置换与未置换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相比,置换后前膝疼痛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相对危险度=0.65,95%可信区间为0.35~1.21)。全膝关节置换时置换髌骨与未置换髌骨相比,术后患者的满意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相对危险度=1.00,95%可信区间为0.95~1.05)。全膝关节置换术置换髌骨与不置换髌骨的置换后K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加权均数差=-0.41,95%可信区间为-3.08~2.26)。 结论:置换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远期随访再手术率低于未置换髌骨者,在置换后前膝痛、患者满意率及置换后膝关节KSS评分方面,两种髌骨处理方式无差异。由于纳入文献质量差异很大,对此结论的解释应保持谨慎,为得出更可靠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格、使用统一结局指标、随访时间较长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开展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较迟,有关对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近、远期疗效评估国内报道不多。 目的:观察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后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9-06/2004-12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采用后稳定型假体置换治疗晚期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58例,男16例,女42例;年龄59~81岁,平均66.42岁。单膝关节置换52例,双膝同时置换6例,共64膝。 方法:根据膝关节内翻或外翻情况进行内侧或外侧软组织松解。测量股骨髁的前后径,切除前后十字韧带,先后行股骨远端、股骨髁前后方、胫骨平台截骨,去除髌股关节软骨。安装试模,复位后反复检查髌骨股骨轨迹,并作相应调整,尽量使关节被动屈伸达到正常。选择相应后稳定假体并以骨水泥固定,完成假体置入。 主要观察指标:①膝关节活动功能。②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7个月。膝活动度由置换前平均67.4°,改善到置换后平均93.8°。HSS评分置换前平均(38.00±8.24)分,置换后平均(84.00±8.23)分。1例术后皮肤表浅坏死,2例(3膝) 置换后2个月发生膝关节疼痛,但无红肿、压痛,活动度基本正常,X射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置换后血栓栓塞性静脉炎5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感染、松动及脱位病例。 结论:后稳定型假体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老年骨关节炎近期随访结果较好,无特殊生物相容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高辉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26):4924-4928
背景:目前有一些研究考虑到了体质量指数对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后功能的影响,但是大部分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 目的:观察体质量指数对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后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骨关节炎患者320例,均接受初次膝关节髌骨置换,其中双膝置换200例,共520个膝关节,左膝置换219个,右膝置换301个。由同一组医生采用同一种假体(均为Scorpio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对320例患者行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治疗。按体质量指数分为4组(超重组:体质量指数25.1~27.0 kg/m2,肥胖组:体质量指数27.1~30.0 kg/m2,病理性肥胖组:体质量指数> 30 kg/m2,对照组:体质量指数< 25 kg/m2)。按1989年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标准(HSS),记录置换前及随访时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以及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伸直度数和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320例患者均通过门诊复查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28.3个月。置换前超重组、肥胖组、病理性肥胖组功能评分较对照组低(P < 0.05),但关节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在最后的随访中发现,无论膝评分和功能评分各组置换后均明显提高,各组提高的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肥胖组和病理性肥胖组围置换期并发症明显增高(P < 0.05),181膝中有14膝(9.2%)合并伤口并发症,1膝(0.5%)感染,2膝(1.3%)内侧副韧带损伤,感染发生于置换后10周内并与伤口并发症有关;而超重组258膝中有6膝(2.3%)合并伤口并发症;对照组81膝中有1膝(1%)合并伤口并发症。围置换期无死亡和肺栓塞病例。提示体质量指数对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后早期的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5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收治的骨性关节炎患者59例(84膝),男10例(14膝),女49例(70膝),年龄46~81岁。左膝14例,右膝20例,双膝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其中上海舜阳公司Scorpio型关节假体4膝,北京爱康宜诚公司假体8膝,北京普鲁斯(Plus)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的TC-Dynamic假体8膝,德国Link公司GaminiⅡ假体11膝,美国Zimmer公司的Nexgen-LPS-Flex高屈曲型假体18膝,美国Depuy公司的PFC-RP型后稳定型假体35膝。置换前、置换后12周分别按膝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记录置换时间并观察围置换期并发症。 结果:59例患者置换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平均18个月。84膝置换后12周膝评分为(90.9±11.8)分,功能评分为(87.9±10.9)分,均显著高于置换前(47.5±6.2)分和(51.3±7.8)分(P < 0.01);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116.8±13.7)°明显大于置换前(93.9±12.6)°(P < 0.01)。置换后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软组织感染1例,给予抗生素静点,治愈;切口裂开1例,给予换药,缝合;髌韧带断裂1例,3个月后,行韧带修复及“锚钉”固定。 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可以较好地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膝关节置换中是否置换髌骨是一个持续争论的话题。 目的:侧重评价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后髌骨的影像学稳定性和症状改善。 方法:对39例(48膝)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 结果与结论:术中记录髌骨软骨退变分级Ⅲ级和IV级达36膝,占75%,置换后HSS评分及FELLER髌骨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明显膝前痛病例为5例,占10%,其髌骨病理分级均达到IV级。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前后影像学评价髌股关节的对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下肢力线校正满意。提示对于置换前髌股轨迹不良、术中软骨病理分级较低者应该进行选择性的髌骨置换,恰当选择病例采用保留髌骨的膝关节置换可减少髌股关节并发症,置换前仔细评估,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操作可进一步改善髌股轨迹。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以往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不能获得高度屈曲度,这与假体及患者因素有关。 目的:观察为膝关节高度屈曲而设计的Nexgen-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退行性膝关节骨关节病126例(173膝)接受Zimmer 高屈曲后稳定(Nexgen-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相关数据。 结果与结论:126例173个膝关节置换时间为(78.2±13.5)min。股胫角为外翻5°~7°,关节活动范围置换前为(78.4±10.6)°,置换后为(112.8±18.6)°。置换前HSS评分为(32.4±12.0)分,出院时为(87.9±10.9)分(P < 0.01)。4例(4膝)切口愈合障碍;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均行介入治疗康复出院;1例出现伸膝滞缺,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无感染、骨折、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结果表明,Nexgen 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早期未发现有骨溶解、假体松动及衬垫严重磨损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主要有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两种方式。 目的:随机对比应用异体跟腱单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2006-01/2009-01的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分别行异体跟腱单束重建及双束重建。 结果与结论:术后顺利完成康复计划并获得随访的病例共52例。双束重建组手术时间较单束重建组长,行关节腔穿刺的病例数较单束重建组多(P < 0.05)。手术后18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单束组重建及双束重建组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 < 0.05),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明显低于术前(P < 0.05)。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 IKDC评分、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未见明显差别(P > 0.05)。说明与单束重建比较,双束重建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无明显提高,且双束重建的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关节肿胀重,故不推荐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优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近年对膝关节韧带的生物力学与人工韧带的研究进展,强调膝关节的损伤类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修复的主要方法及进展。 资料来源:以human knee cruciate ligament, biomechanics, xenogeneic ligamentous, reconstruction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2008-01/2009-07);以膝关节交叉韧带,生物力学,重建,人工韧带,康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01/2009-07)。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 资料选择:纳入膝关节及人工韧带相关的内容。排除已被证实落后的研究及重复性研究。 结局评价指标:①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②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情况。③膝关节韧带的修复与重建方法。 结果:计算机初检得到526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膝关节损伤生物材料及其生物力学进行分析。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主要是韧带损伤,为恢复其功能主要采用手术重建,其中利用自体中1/3骨-髌韧带-骨作为移植材料的挤压螺钉内固定重建术,已成为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标准方法。羟基磷灰石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生物活性材料,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陶瓷植入体内不仅安全、无毒,还能传导骨生长,即新骨可以从羟基磷灰石植入体与原骨结合处沿着植入体表面或内部贯通性孔隙攀附生长,能与组织在界面上形成化学键性结合。 结论:对膝关节及膝关节韧带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是防止和治疗膝关节损伤及疾病的基础。具有表面羟基磷灰石涂层无螺纹的假体松动率最低,是最适宜的假体置换材料。 关键词:膝关节;损伤;生物材料;生物力学  相似文献   

13.
背景:关节镜下采用腘绳肌腱及生物界面螺钉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实验已经在国内广泛开展,但是对于腘绳肌腱细小的南方人应用此种修复方式的临床研究较少。 目的:首次分析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及界面螺钉重建海南地区人群交叉韧带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地区27例交叉韧带重建的病例临床资料,其中24例前交叉韧带断裂,2例后交叉韧带断裂,1例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断裂。采用腘绳肌腱及生物界面螺钉进行重建,其中自体腘绳肌23例,同种异体腘绳肌4例。术后定期复查膝关节功能并指导功能锻炼,应用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韧带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与结论:22例患者获随访8.7(3~24)个月,1例隐神经损伤,1例移植后3个月膝关节化脓性感染,行移植物取出待二期行翻修;除感染1例外,所有患膝移植后活动均正常,不稳感消失,同种异体腱组患膝皮温较高,但体温不超过38 ℃;术后Lysholm 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 < 0.01),其中19例术后IKDC评分正常或接近正常,说明自体或同种异体腘绳肌腱是修复前交叉韧带或后交叉韧带的良好移植物,腘绳肌腱及界面螺钉重建交叉韧带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关节镜下应用LARS人工韧带材料修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应用效果。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http://www.cqvip.com/)与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01/2009-12。检索关键词:关节镜,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27篇。 结果:人工韧带的改进和更新经历了较长的历史,真正具有较确定的临床效果也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通过对LARS人工韧带疗效分析,大部分表现为短、中期的临床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见,特别是没有急性滑膜炎的报告,长期效果不能确定。 结论:关节镜下运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可达到解剖重建,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对于要求能立即回到运动场的年轻患者,特别是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LARS 人工韧带是理想和安全的移植材料。 关键词:关节镜;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29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在治疗复杂膝关节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选择2003-06/2008-05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疾病患者18例(20膝,左侧11膝,右侧9膝),男11例,女7例,年龄34~66岁,平均58.7岁。原发疾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骨性关节炎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性关节炎均合并膝关节20°~30°内外翻畸形,或25°~40°固定性屈曲畸形,其中2例双膝置换。置换前X射线测量内外翻角度,采用AORI对骨缺损进行分型。全部患者采用可旋转铰链稳定型假体进行膝关节置换,均为初次置换。采用HSS评分标准对置换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18例患者膝关节置换均顺利完成,每膝置换时间95~147 min,平均129 min。全部病例均获得了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6年,平均随访4.2年。置换后所有病例膝关节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内外翻和屈曲挛缩畸形均纠正,关节活动范围达100°~136°,所有患者均能不扶拐独立行走。置换后未出现浅部或深部感染,无假体下沉、移位及骨折骨吸收发生。膝关节HSS评分置换前平均42分(25~56分),置换后86分(78~95分),优11例,良6例,一般1例,优良率94%。 结论:对于膝关节严重内外翻或屈曲挛缩畸形患者,行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早期效果满意,可以解除膝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