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烟草青枯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理群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不同季节研究了不同程度感染青枯病菌的烟草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平均数,测定了土壤中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反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反硫化细菌等生理群的平均数。结果表明,青枯病重发田块四季中细菌和真菌平均数多、放线菌平均数少;轻发田块则细菌和真菌平均数少、放线菌平均数多。测定的7种微生物生理群中,青枯病重发田块四季中硝酸细菌和反硫化细菌平均数少、反硝化细菌平均数多,轻发田块则硝酸细菌和反硫化细菌多、反硝化细菌平均数少。从不同季节来看,重度发病地块春季细菌数最多,夏季硝酸细菌少。  相似文献   

2.
烟草青枯病抑病型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挖掘烟草青枯病抑病型土壤有益微生物资源,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抑病型和导病型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青枯菌、拮抗菌等的相对丰度.结果表明,与导病型土壤相比,烟草青枯病抑病型土壤中有益细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蓝藻门(Cyanobacteria)和有益真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不同用量的生物炭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的调控及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作用  方法  采用稀释平板法,研究生物炭对青枯菌的吸附作用及对其生长和运动性的影响;盆栽试验研究生物炭对烟草生长及青枯病发病情况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各处理土壤细菌群落差异。  结果  (1)生物炭对青枯菌具有抑制作用,可吸附青枯菌、抑制其生长及运动性,用量超过1.5%时效果显著;(2)生物炭提高了土壤pH、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利于烟草的生长。相关性分析发现,生物炭对土壤pH和化学性质的改善,是抑制烟草青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3)生物炭提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Alpha多样性和放线菌门中链霉菌属的相对丰度;(4)根际土壤细菌结构的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有效钾影响最大。  结论  生物炭通过对青枯菌的抑制作用和对土壤微生态的改善,创造了利于烟草生长的环境条件,减少了烟草青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健康和发病烟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分别在烟株不同生长时期采取健康和发病烟田土壤,对土壤微生物进行16S rRNA和18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移栽前相比,烟株旺长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已发生了较大变化,旺长期土壤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平均减少了5.4%,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增多了8.0%,子囊菌门(Ascomycota)增多了22.8%;健康土壤中unclassifed_f__Micrococcaceae相对丰度是发病土壤的2倍,而发病土壤中假霉样真菌属(Pseudallescheria)相对丰度是健康土壤的2倍;健康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较高于发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健康和发病土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unclassifed_f__Micrococcaceae、假霉样真菌属(Pseudallescheria)等土壤微生物是造成差异的主要物种。   相似文献   

5.
通过扩增子测序技术,探究了烟草青枯病不同发病阶段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变化趋势,旨在为明确微生态-青枯病互作关系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青枯病烟田根际土壤细菌群落Sobs、shannon指数和OTUs数量于烤烟移栽后75 d和100 d显著降低,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变化。一些致病微生物(RalstoniaFusarium等)和有益微生物(SphingomonasGemmatimonasPseudomonasLysobacterStreptomycesTrichodermaGibberellaChaetomium等)的相对丰度在青枯病发生阶段明显升高。与移栽前相比,属水平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于移栽后75 d和100 d,真菌群落结构于移栽后50 d和75 d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6.
2013年7月在陕西省西乡县韩岭村烟田首次发现疑似烟草青枯病病株,为了解陕西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危害,对陕西省不同烟区的烟草青枯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调查,并对田间采集的具有典型青枯病病症的烟草茎部样本进行了病原鉴定。结果表明:陕西省烟草青枯病发生区域为陕南的汉中、安康和商洛的三个种烟区,在延安、宝鸡和咸阳的三个烟区尚未发现,发病于6月上旬,盛发于7月中旬。该病害随温度升高而病情加剧,发病早期田块死苗严重,发病率可高达24.67%,而且有蔓延扩展趋势;通过对烟草茎秆上分离的病原细菌进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性状等常规细菌鉴定技术,结合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原菌为青枯劳尔氏菌Ralatonia solanacearum。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我国主要植烟区烟草青枯病鉴定病圃中青枯菌的系统发育,采用演化型分类框架下的序列变种分类方法,对从各烟株和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的100株青枯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可归为4个分支,分别为序列变种15、17、34、54。其中,云南文山州广南县病圃中的菌株为序列变种17和54,福建泰宁县的菌株为序列变种34,福建三明市三元区的菌株为序列变种15和34,广东白云区的菌株为序列变种15和17,广东南雄市的菌株为序列变种15、17和34,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的菌株为序列变种34和54,贵州福泉的菌株为序列变种17,重庆彭水的菌株为序列变种17。本研究发现同一病圃中存在多个序列变种,某些病圃同一地块中烟株与土壤分离所得菌株序列变种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恩施植烟土壤理化性状对烟草青枯病发生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分析了恩施烟区青枯病不同发病程度的土壤理化性状与青枯病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某些理化指标与青枯病发病程度有密切关系,随着植烟土壤温、湿度和紧实度的增大,发病率增高;随着植烟土壤中速效钾、pH、重碳酸根、硫酸根离子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大,发病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黄腐酸与微生物菌剂协同对烟草青枯病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调查了烟草青枯病田间发病情况,并对根际土壤样品中细菌16S rRNA基因的V4区进行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分析各处理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①移栽120 d后,黄腐酸与微生物菌剂协同处理烟草青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降低.②黄腐酸与微生物菌...  相似文献   

10.
烟草青枯病发病烟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青枯病发生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探明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环境因子。  方法  采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技术, 比较发病烟株和健康烟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差异。  结果  (1) 健康烟株根际土壤细菌Ace指数、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有高于发病烟株的趋势, 而Simpson指数有低于发病烟株的趋势; (2)发病烟株根际土壤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益生菌减少, 而劳尔氏菌属(Ralstonia)和Rudaea等病原菌增加; (3)土壤pH、有效磷(AP)、交换性钙(Ca)和有效铜(Cu)含量在发病烟株根际土壤中显著减少, 而速效钾(AK)含量显著增加。  结论  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相比, 发病烟株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有益菌丰度、土壤pH和养分含量都较低; pH、P、K、Ca、Cu是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影响较大的土壤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1.
烟草青枯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详细介绍了烟草青枯病的分布、为害、症状、发病条件及综合防治措施 :①农业栽培措施防病 ;②种植抗病品种 ;③化学药剂防病等。  相似文献   

12.
覆盖模式对连作烟田青枯病防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防治烟草青枯病的农艺栽培措施,于2008和2009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考察了地膜覆盖、水稻秸秆覆盖及黑麦草等覆盖对连作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并分析了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青枯菌,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种类及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膜草覆盖和前膜后秸覆盖均能有效防治烟草青枯病,在移栽后4周和采收末期的防效均达到65%以上,单一黑麦草覆盖或单一秸秆覆盖的防效仅为32%~62%;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效果不同,盖膜和种植黑麦草处理,其移栽后1周、4周的相对抑菌率均达75%以上,前膜后秸在栽后1周、4周的相对抑菌率均达到74%以上;膜草覆盖和前膜后秸均能增加土壤可培养细菌的种类,但对真菌和放线菌的种类影响不大,因此,膜草覆盖和前膜后秸两种覆盖模式在防治青枯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采用离体与活体叶脉注射染病法,比较了几种诱导剂对烟草抗青枯病的效果.结果表明,苯并噻二唑(BTH)对烟草诱导抗病具有显著效应,在50μg/mL浓度处理下,离体和活体诱导抗痛效率分别为60.96%和52.76%.以100,50,25,12.5,6.25μg/mL BTH浓度处理后5至15 d的测定结果,50μg/mL以上浓度离体和活体的诱导效率均达到50%以上.离体病原菌抑茵活性测定结果显示BTH对病原菌没有抑制活性,而分别以12.5 μg/mL BTH和25 μg/mL的农用硫酸链霉素混配,离体和活体相对防效分别达到75.31%和73.98%,增效系数在20以上,表现出显著的联合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物有机肥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及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烟草青枯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性病害,为了防治烟草青枯病,筛选了3株拮抗青枯雷尔氏菌的芽孢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JK3、枯草芽孢杆菌JK4和解淀粉芽孢杆菌JK10),将其发酵液添加到有机肥中,经二次发酵后获得生物有机肥(SF2、SF4),施入烟田。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能较好地防治烟草青枯病,同时促进烟株的生长,SF2、SF4处理的防效分别为82.18%、68.82%。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发现生物有机肥显著影响了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促进了土壤中有益菌(如鞘氨醇单胞菌属、类芽孢杆菌属、耐热芽孢杆菌、梭菌属等)的增殖。芽孢杆菌和链霉菌的数量也明显增加,推测链霉菌和芽孢杆菌可抑制青枯雷尔氏菌的繁殖,进而控制烟草青枯病的发生。施用添加拮抗芽孢杆菌的生物有机肥是防治烟草青枯病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烟草青枯病是由青枯菌引起的烟草细菌性病害,是危害我国烟草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解析烟草青枯病的抗性遗传效应对指导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以多个抗病/感病样本为亲本,构建了两个不同的杂交组合,进行群体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岩烟97的青枯病抗性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以及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反帝三号-丙的青枯病抗性受1对加性-显性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烟草青枯病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兼有显性效应,有利于等位基因聚合育种及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6.
重庆地区烟草青枯病菌的生物型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重庆市黔江区、酉阳县、武隆县烟田采集的烟草青枯病典型病株中,分离获得了44个菌株,进行了鞭毛染色和致病性测定,并进一步研究了菌株对双糖和己醇的利用能力以及对硝酸盐的还原作用、产气情况。结果显示:44个菌株的菌体形态均与青枯病菌菌体形态一致,且均具有致病性;这些菌株均属于生物型Ⅲ,无亚型及其它生物型。  相似文献   

17.
为检测控制烟草青枯病抗性动态变化的QTLs,以大叶密合×长脖黄建立的158份F6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SSR和InDel标记进行基因分型,并运用JoinMap 4构建一个含有24个连锁群、覆盖2269.3 cM的遗传图谱;该图谱含有546个SSR和80个InDel标记,平均标记密度达到了3.63 cM/标记。结合2016和2017连续两年不同调查期各株系的病情指数,使用WinQTLcart 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进行QTL定位,在2016年的4个调查期中分别检测到4、4、6和4个青枯病抗病QTLs,其表型变异解释率在5.03%~13.07%之间;而在2017年的4个调查期分别定位到7、3、6和6个青枯病抗病QTLs,其表型变异解释率在4.63%~18.18%之间。两年共检测到28个青枯病抗病QTLs,其中有7个QTLs在不同调查期中被重复定位,但没有一个QTL可以在所有调查期中出现;另外,不同调查期检测到QTL的数目与表达效应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烟草在发病的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抗性基因发挥作用,且其表达具有一定的时序性。  相似文献   

18.
2014年从豫南烟区信阳市罗山县、驻马店市确山县和遂平县共采集25个疑似青枯病烟草病样和10份病土,分离纯化出菌株26个,测序所得的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Ralstonia solanacearum基因组序列进行Blast比对,相似度达到98%以上,对分离鉴定得到的烟草青枯病菌进行回接试验,表现出典型的青枯病症状,发病组织在TTC培养基上也同样分离得到典型的青枯菌菌落,证实病原为烟草青枯病病原。由此表明,豫南烟区确有烟草青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外源橙皮素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及对烟株根围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基于盆栽试验和扩增子测序技术,连续两年监测了灌施不同浓度橙皮素(1、2和4 mmol/L)后烟草青枯病的发生情况,并分析了烟株根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单施橙皮素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为40%左右。(2)灌施1 mmol/L和2 mmol/L橙皮素可以提升烟株根围土壤细菌群落OTU数量和Chao1、ACE等丰富度指数。(3)灌施1 mmol/L和2 mmol/L橙皮素可明显改变根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提高土壤中Dongia、鞘脂菌属(Sphingobium)、赭黄嗜盐囊菌属(Haliangium)及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而降低土壤中雷尔氏菌属(Ralstonia)的相对丰度。综合来看,1 mmol/L和2 mmol/L橙皮素是较适宜的灌施浓度。该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植物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