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的:探讨FHIT基因与胃肠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了26例胃癌组织和3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组织的FHIT基因。结果:7例(26.9%)胃癌组织和8例(26.7%)大肠癌组织存在异常FHIT转录本,而配对正常组织均无异常FHIT转录本;测序证实异常转录本缺失1~3个FHIT外显子。结论: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是胃肠肿瘤发生中常见的和特有的改变;FHIT基因异常与胃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胃肠癌中FHIT基因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FHIT基因与胃肠肿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RT PCR及PCR产物直接测序法 ,检测了 2 6例胃癌组织和 3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组织的FHIT基因。结果 :7例 (2 6 9% )胃癌组织和 8例 (2 6 7% )大肠癌组织存在异常FHIT转录本 ,而配对正常组织均无异常FHIT转录本 ;测序证实异常转录本缺失 1~ 3个FHIT外显子。结论 :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是胃肠肿瘤发生中常见的和特有的改变 ;FHIT基因异常与胃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null     
目的 :探讨FHIT基因与胃肠肿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RT PCR及PCR产物直接测序法 ,检测了 2 6例胃癌组织和 3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组织的FHIT基因。结果 :7例 (2 6 9% )胃癌组织和 8例 (2 6 7% )大肠癌组织存在异常FHIT转录本 ,而配对正常组织均无异常FHIT转录本 ;测序证实异常转录本缺失 1~ 3个FHIT外显子。结论 :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是胃肠肿瘤发生中常见的和特有的改变 ;FHIT基因异常与胃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60Co γ射线照射对人脆性组胺酸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人脆性组胺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基因在电离辐射损伤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以SV40病毒转染的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BEAS-2B细胞为照射对象,分为0.5、1、2、4、8、16 Gy 60Co γ射线照射剂量组和未照射对照组,分别于照射后24 h、72 h和10 d,采用单细胞RT-PCR技术以及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FHIT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各时间点均未检出异常FHIT转录本,不同剂量照射组照射后各时间点均不同程度检出异常缺失FHIT转录本,照射后24 h各组突变百分比分别为52.6%、66.7%、57.9%、76.5%、64.7%和81.3%,照射后72 h各组突变百分比分别为17.6%、22.2%、50.0%、47.4%、47.1%和68.4%,照射后10 d各组突变百分比分别为21.1%、25.0%、60.0%、57.9%、61.1%和68.4%;突变体经测序证实为外显子缺失性突变.结论:电离辐射可引起FHIT基因的缺失突变.  相似文献   

5.
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FHIT基因与胃癌关系。方法 :采用PT -PCR及PCR产物直接测序法 ,对 2 6例胃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组织的FHIT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7例 (2 6 .9% )胃癌组织存在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 ,其中 1例无正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 ;另 6例同时存在正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 ;配对正常组织均无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 ;测序证实异常转录本缺失 1个或 1个以上FHIT外显子。结论 :FHIT转录本的异常是胃癌中常见的和肿瘤特有的改变 ,FHIT基因的异常与我国部分胃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鹿角脱盘对辐射诱发小鼠胸腺淋巴瘤Notch2基因的表达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在辐射致癌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90只近交系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每组30只。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小鼠采用X射线照射,建立胸腺淋巴瘤动物模型,照射后给予照射给药组小鼠喂饲含鹿角脱盘超微粉的鼠粮。6个月后,取全血和胸腺,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胸腺淋巴瘤组织中Notch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水平,应用SOD试剂盒检测血清中SOD活性。结果: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小鼠胸腺瘤发生率分别为53.33%(16/30)和36.67%(11/30);照射组小鼠胸腺瘤组织中Notch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小鼠正常胸腺组织均明显升高(P<0.05),而照射给药组小鼠胸腺瘤组织中Notch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照射组(P<0.05);照射组小鼠血清中IgG、IgA和Ig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照射给药组小鼠血清中IgG、IgM和血红蛋白水平及SOD活性均高于照射组(P<0.05)。结论:电离辐射激活Notch2基因和蛋白的高表达及降低小鼠免疫功能可能是辐射诱发胸腺淋巴瘤的发生机制之一;鹿角脱盘可通过抑制Notch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及提高小鼠免疫功能而降低辐射致癌的发生率,起到抑制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胃癌FHIT基因转录、Fhit蛋白表达以及EB病毒(EBV)的感染情况,探讨EBV感染对FHIT基因异常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RT-PCR法检测30例胃癌组织和30例配对正常胃黏膜组织中FHIT基因的表达,并对异常转录本进行测序;Western杂交法检测10例胃癌Fhit蛋白的表达;PCR法检测50例胃癌(包括RT-PCR检测30例)EBV的感染情况.结果: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均检测到正常大小转录本,11例(36.7%)胃癌检测到异常转录本;测序结果1例异常转录本缺失FHIT外显子5~7,1例缺失FHIT外显子4~7;4例(40.0%)Fhit蛋白表达缺失或降低;5例(10.0%)EBV阳性,其中4例(80.0%)同时存在FHIT基因的异常转录本.结论:FHIT基因及其产物Fhit蛋白的缺失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EBV感染可能通过引起FHIT基因的异常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  相似文献   

8.
c-myc基因与辐射诱发小鼠胸腺淋巴瘤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辐射诱发小鼠胸腺淋巴瘤c-myc基因表达的变化,为阐明辐射致癌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X射线(剂量率0.287 Gy?min-1,总剂量7 Gy)照射BALB/c小鼠,建立小鼠胸腺淋巴瘤模型,6个月后处死小鼠,取辐射诱发小鼠胸腺淋巴瘤和正常胸腺,分别提取总RNA、合成cDNA和提取总蛋白,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辐射诱发胸腺淋巴瘤和正常胸腺组织c-myc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经实时定量PCR检测,胸腺淋巴瘤和正常胸腺组织c-my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9.16±4.66和1.16±0.5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胸腺淋巴瘤c-myc基因蛋白表达较正常胸腺组织明显增高。结论:c-myc基因与辐射诱发
小鼠胸腺淋巴瘤有关联,可能是辐射致癌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辐射诱发小鼠胸腺淋巴瘤Kra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并检测其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探讨辐射致癌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X射线照射30只BALB/c小鼠,建立胸腺淋巴瘤动物模型,取胸腺淋巴瘤和正常胸腺组织,分别提取总mRNA、合成cDNA和总蛋白,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Kra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硫化测序PCR (BSP)法检测Kras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 结果:RT-PCR法检测,胸腺淋巴瘤Kras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胸腺组织(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胸腺淋巴瘤Kras基因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胸腺组织近1.41倍;BSP法检测,正常胸腺组织Kras基因启动子有4个CpG位点发生甲基化,而辐射诱发胸腺瘤Kras基因启动子有1个CpG位点发生甲基化,呈去甲基化状态。结论:电离辐射可能通过Kras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而引起Kra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改变,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其可能是辐射致癌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p73基因在γ射线诱发的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胸腺和骨髓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变化, 探讨p73在辐射致癌中的作用.方法:用γ射线照射BALB/c小鼠诱发白血病,建立辐射致癌动物模型;分别应用Western印迹和原位杂交(ISH)技术,从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小鼠胸腺和骨髓组织中p73基因的表达情况;运用免疫沉淀技术(IP)检测 P7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RT-PCR/DNA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和变异体的表达.结果:辐射后癌变组胸腺/骨髓中的P7 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和辐射未癌变组之间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原位杂交(ISH)结果显示癌变组织中p73阳性反应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癌变组织中发现P73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RT-PCR发现在癌变组中有p73变异体γ、δ过表达以及N末端缺失的突变体(DTA-p73)表达.结论:p73可能参与γ射线诱发的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用机制可能与变异体过表达及高磷酸化状态所致的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邓文斌  陈刚  庄利东  向理贤  吴茜  张薇 《四川医学》2009,30(8):1205-1207
目的研究hGM-CSF基因活体电转染对中子辐射损伤的救治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分析hGM.CSF基因活体电转染小鼠和单纯中子照射小鼠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在小鼠骨髓、脾脏与胸腺的分析中。hGM-CSF基因活体电转染纽小鼠细胞凋亡率始终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小鼠细胞凋亡率(P〈O.05)。结论hGM.CSF基因活体电转染可显著减低中子辐射所致小鼠骨髓细胞、脾脏与胸腺淋巴细胞的凋亡率,并使凋亡程度减弱,凋亡持续时间缩短。提示hGM.CSF基因活体电转染对中子辐射损伤的救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因子4的辐射防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岚  朱柏贵  田琼  张少章  张发科 《医学争鸣》2003,24(16):1444-1447
目的:研究血小板因子4(PF4)对全身照射小鼠的辐射防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小鼠随机分为4组,第二部分分为3组,小鼠总数为70只.照射组和PF4保护组接受7.5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观察小鼠30d存活率和存活天数.用自动细胞计数仪计数外周血细胞.测定骨髓单个核细胞数和CFU-GM的形成能力.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骨髓细胞内DNA的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测定小鼠的体、脾脏和胸腺的质量.结果:PF4能够增加照射小鼠的生存率.增加骨髓细胞内.DNA的含量及骨髓单个核细胞数,提高CFU-GM的形成能力,降低造血细胞的增殖指数,增加照射小鼠的脾体比和胸体比.结论:PF4在小鼠全身照射前使用能够减少骨髓和淋巴组织的辐射损伤.可作为辐射防护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中FHIT基因的改变及意义。方法 :用RT PCR及Southern印迹杂交法检测肾细胞癌及其细胞系中FHIT基因转录本 ,并观察其基因组的改变。结果 :约 8 3% (2 / 2 4)肾细胞癌有异常转录本 ;其中一株细胞系cDNA在用外引物扩增时 ,只有一个变小的FHIT基因异常转录本 ;用内引物扩增时 ,FHIT基因转录本完全缺失。约 2 0 % (5 / 2 4)肾细胞癌FHIT基因区域的基因组DNA出现重排。结论 :部分肾细胞癌存在FHIT基因转录本及基因组异常 ;FHIT基因的改变在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FHIT基因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巢式酶链免疫反应,对41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和25例良性腺瘤的FHIT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在15例(38.9%)结直肠癌组织中检测到异常FHIT转录本,配对正常组织和良性腺瘤均未检测到异常转录本;测序证实异常转录本缺失3~5个FHIT外显子.异常FHIT转录本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血清癌胚抗原(CEA)的水平、组织学类型均无相关性(P>0.05);与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淋巴转移、远处转移相关(P<0.05).结论: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是结直肠癌发生中的常见事件,FHIT基因异常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磷酸羟基哌喹对辐射损伤小鼠血液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HPQP低、中、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和正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给予4.5 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以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观察辐射后小鼠的血液系统变化,初步观察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并筛选出药物的合适剂量;另取24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用药组、对照组、正常组),以此前确定的磷酸羟基哌喹最适剂量于照射前灌胃给药,予9.0 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照射后第9天处死小鼠,以脾结节法、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法、骨髓病理观察药物对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结果磷酸羟基哌喹可促进辐射后小鼠白细胞恢复(P〈0.01),降低死亡率(P〈0.01),使脾结节(CFU-S)数、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磷酸羟基哌喹对辐射损伤小鼠血液系统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低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胸腺细胞基因转录调控的影响。方法: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化分析和寡核苷酸竞争抑制方法检测低剂量x射线对小鼠胸腺细胞基因转录调控的影响。结果:迁移率变化证实75mGyX射线全身照射小鼠后4h,胸腺细胞核蛋白提取物的转录因子CREB及NF-kB与其基因启动部位增强子控制序列的结合活性分别增强6倍及4.3倍,AP1增强2倍。竞争抑制试验证实CREB及NF-kB与其控制序列特异地结合。结论:低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选择性地激活胸腺细胞CREB、NF-kB及AP1,通过与增强子控制序列位点的结合.特异地诱导基因转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螺旋藻对^60Co-γ射线对辐射小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对各组小鼠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螺旋藻14d,以^60Co-γ射线一次性照射后,测定小鼠的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细胞微核率、小鼠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小鼠血清溶血素。结果与辐射对照组比较,螺旋藻在中剂量组能提高辐照后第3天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P〈0.05)、提高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P〈0.05)、提高照射后第7天辐射损伤模型小鼠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提高照射后第14天辐射损伤模型小鼠血清溶血素(P〈0.05),在高剂量组能提高辐照后第3天和第14天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P〈0.05)、提高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P〈0.01)、降低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P〈0.05)、提高照射后第7天辐射损伤模型小鼠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1)、提高照射后第14天辐射损伤模型小鼠血清溶血素(P〈0.05)。结论螺旋藻可增强小鼠机体抗氧化酶活性,对其血液系统、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辐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γ射线诱发的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中MDM2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MDM2在γ射线诱发的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探讨MDM2在辐射致癌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γ射线照射BALB/c小鼠诱发白血病发生,建立辐射致癌动物模型;分别应用Western印迹分析和原位杂交(ISH)技术,从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小鼠胸腺和骨髓组织中MDM2的表达情况;运用免疫沉淀技术检测MDM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CR-SSCP及银染技术用于检测基因突变.结果:癌变组和辐射未癌变组胸腺细胞/骨髓细胞MDM 2蛋白表达水平都高于对照组(P<0.05);而癌变组和辐射未癌变组之间MDM2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在γ射线照射后早期辐射组骨髓MDM 2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ISH结果显示:癌变组织中MDM2阳性反应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癌变组组织中发现有MDM2磷酸化比其他组都明显升高(P<0.05).辐射组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基因突变.结论:MDM 2可能参与γ射线诱发的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用机制可能与过表达及高磷酸化所致活性增强有关.MDM2的基因突变在辐射致小鼠白血病发生中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卷柏有效部位对60Co-γ射线所致小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设正常组、模型组、雌激素组和卷柏组;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小鼠均接受6.0 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1次;各组小鼠分别于照射前72、48、24 h和照射后即刻ig药物或蒸馏水;照射后6、12、24 h立即分批断头处死小鼠,观察卷柏有效部位对辐照小鼠胸腺、脾脏指数及胸腺、脾脏和骨髓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 辐射损伤后,受照射小鼠的胸腺、脾脏指数明显下降,胸腺、脾脏和骨髓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卷柏有效部位可促进受照射小鼠胸腺脾脏指数的恢复,并明显降低其胸腺、脾脏和骨髓的细胞凋亡率.结论 卷柏有效部位对60Co-γ射线所致小鼠辐射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γ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SHP-2 mRNA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 mRNA在γ射线体外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中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从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入手研究辐射致癌的分子机制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实验分为癌变组、未癌变组及对照组,应用PCR-SSCP、DNA测序、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各组胸腺细胞SHP-2 mRNA的突变及含量变化情况.结果①PCR-SSCP示9/14例癌变组胸腺细胞SHP-2 mRNA的第700~1 096 bp间可能发生突变,但DNA测序结果不支持;②癌变组胸腺细胞SHP-2 mRNA的含量与对照组及未癌变组比无明显变化.结论在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中存在SHP-2的翻译异常,表现为翻译增强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