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健康教育模式对腹膜透析患者临床依从性的必要性。方法选取60例腹膜透析患者为观察组,60例腹膜透析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护理,对照组则按常规的工作模式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对腹膜透析治疗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腹膜透析并发症发生率及多次复诊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健康教育模式对腹膜透析患者进行必要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对腹膜透析治疗的临床依从性,减少腹透并发症及多次复诊的机会,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协同护理在腹膜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协同护理管理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协同护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协同护理进行管理,对照组则按常规的工作模式进行工作。结果:观察组患者腹膜透析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透析效果、回归社会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协同护理管理可明显提高患者腹膜透析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减少医疗费用的开支,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居家腹膜透析患者实施相关护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方法对照组为2004年以前未实施规范化管理行居家腹膜透析治疗的35例患者,干预组为2004年实施规范化管理行居家腹膜透析治疗的59例患者。对照分析两组居家腹膜透析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的相关资料。结果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腹膜炎发生率、住院率和退出率明显下降(P<0.05);干预前后水负荷过重导致死亡的患者比例明显下降,退出患者持续腹膜透析治疗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通过持续的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依从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并发症明显减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5):152-15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以来我院收治的5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腹膜透析后的相关抗炎和饮食指导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法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相关护理疗效及其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应用总有效率为89.29%(25/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86%(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肾功能指标情况上血肌酐(Cr)、尿素氮(BUN)、血清尿素(SU)、血尿酸和尿尿酸(UA)等肾功能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临床路径在腹膜透析患者健康教育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应用于腹膜透析患者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方法将90位老年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结果实施临床路径组患者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及健康知识的掌握均有显著提高。结论临床路径是科学、高效的医疗护理新模式,应用于腹膜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是有效、可行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小蔓 《中国热带医学》2007,7(6):1049-1049,1053
目的分析通过临床路径对高血压患者教育的效果。方法将172例住院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72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治疗依从性和血压有效控制率,观察组健康教育效果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开展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高血压控制效果和健康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析应用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9例)和观察组(9例),应用腹膜透析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肾功能、血液指标的改善情况及透析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透析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2.2%,对照组患者透析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3.3%,观察组患者透析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胰岛素注射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将收治的98例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对照组用常规方法进行教育指导,比较胰岛素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健康教育和胰岛素治疗效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胰岛素治疗效果和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临床路径是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能明显提高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患者的认知,提高治疗效果及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措施对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腹膜透析治疗的100例患者选为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并结合临床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针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针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措施。持续一段时间的延续护理后,对比与分析患者依从性评价指标、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评价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差异符合统计学判定标准(P0.05);观察组患者的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结果差异符合统计学判定标准(P0.05)。结论利用延续性护理措施对腹膜透析患者实施延续性的护理服务,患者依从性有了大大提升,并且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配合康复性诊疗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优化了慢性疾病治疗效果,降低了感染及并发症发生频率,进而真正意义上体现出医院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心脏外科围术期医院感染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对照组则按常规工作模式进行管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患者对心脏外科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心脏外科围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可以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和对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我院2017年4月-2019年10月收治的78例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对照组患者给予CAPD(连续性可携带式腹膜透析)模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活血化瘀类药物(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IL-6、hs-CRP、TNF-α水平以及RBP、PA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腹透Cer、KT/V、RBP、PA、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天后,观察组Cer和KT/V、RBP、PA水平相比照组较高,hs-CRP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净超滤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可以有效改善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的微炎症,降低净超滤量,改善结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9):56-59
目的 探讨尿毒症患者采取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对残余肾功能及并发症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福州市第一医院肾内科收入尿毒症患者1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95例,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膜透析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肾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前,两组肾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肾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炎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为6.32%,低于对照组的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均是保护残余肾功能有效透析模式,但腹膜透析降低炎症指标水平更为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偏低,可考虑作为尿毒症患者首要透析方式。  相似文献   

13.
区海玲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138-139,141
目的探讨对脑出血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将11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7)和对照组(n=57),观察组采用围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家属的健康知识教育测试评分、满意度、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围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明显提高护理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石娥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9):159-160
目的探讨在老年肺癌手术患者围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36例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8)和对照组(n=68),观察组围术期采用临床路径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肺癌知识教育测试评分、并发症发生率、SF-36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围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明显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采用不同透析方式对其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中心进行血透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74例,依据透析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膜透析(PD)治疗,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HD)治疗,定期对两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测定两组患者血压、血容量及生化指标。结果:观察组血白蛋白、收缩压、超滤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左室肥厚(LVH)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和E/A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LVMI、LVH发生率低,表明PD可作为DN患者较理想的透析方式。  相似文献   

16.
彭晓凤  冯力  王玉  李斌 《重庆医学》2018,(17):2303-2305,2308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参与脑梗死临床路径管理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的252例脑梗死临床路径病例,对照组为常规脑梗死临床路径病例,观察组为临床药师参与的脑梗死临床路径病例.观察组又以PDCA循环法对脑梗死临床药师路径进行完善,共进行2个循环.主要观察比较患者的住院费用、药品费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用药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药品费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用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第2个周期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优于第1个周期(P<0.05).结论 临床药师利用PDCA法参与临床路径管理,有利于降低患者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尿毒症炎症、氧化应激和羰基应激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尿毒症炎症、氧化应激和羰基应激状态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及不同透析方式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及免疫比浊法测定尿毒症患者和非尿毒症患者以及不同透析方式下尿毒症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维生素E(VitE)、维生素C(VitC)、丙二醛(MDA)、C-反应蛋白(CRP)及总羰基化合物(TCC)水平。结果与非尿毒症患者相比,尿毒症患者SOD、VitE、VitC水平较低(P〈0.01),CRP、MDA及TCC较高(P〈0.01)。腹膜透析患者SOD、VitC、VitE水平高于血仿膜透析组(P〈0.05),与聚砜膜透析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DA、TCC水平低于两血液透析组(P〈0.05);CRP水平与血液透析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聚砜膜组VitC、VitE水平高于血仿膜组,SOD、MDA、CRP及透析前TCC水平两组间无差异(P〉0.05);聚砜膜组透析前后TCC清除量高于血仿膜组(P〈0.01)。与TCC作多元回归分析所得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MDA(b=0.727,P〈0.01)、CRP(b=0.370,P〈0.01)、SOD(b=0.192,P〈0.05)、VitC(b=-0.153,P〈0.01)、VitE(b=0.054,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处于炎症、氧化应激和羰基应激状态。尿毒症炎症、氧化应激可能是尿毒症羰基应激的重要机制。血液净化方式的选择对尿毒症炎症、氧化应激及羰基应激的影响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自然临产阴道分娩病种,验证此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 用性。方法:共抽取9家医院862例自然临产阴道分娩患者,分为临床路径组(n=496)和对照组(n=366)。临床路径组根 据自然临产阴道分娩临床路径流程进行诊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诊疗,应用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对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临床路径组住院天数、术前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15个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 组(P<0.05),体现了实施临床路径的优越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等级(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不同性质(专科医 院,综合医院)的临床路径组综合评分均高于对应等级和性质的对照组,且二级医院临床路径组综合评分(Ci=0.7967) 高于三级医院临床路径组(Ci=0.2033),综合医院临床路径组(Ci=0.8948)高于专科医院临床路径组(Ci=0.1052)。结论: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能将各医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量化,进行医院之间的比较,为临床路径的管理提供 了参考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