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PI控制的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电路拓扑和系统的控制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基于PI控制的电流控制器设计方案.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系统建模与仿真,并构建了实验样机进行实验研究.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案的正确性,即采用PI控制可以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实现对指令进行无静差跟踪.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流寻优的MPPT光伏阵列并网逆变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针对光伏阵列模型之特点,提出了一种具有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的新型光伏阵列正弦波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案,该方案一改并网逆变器常规的双环(电压外环,电流内环)控制模式,而采而由MPPT控制器输出直接进行电流控制的新模式,使控制结构更加简单,动态性能更加优越,基于80C196MC控制的电流预估控制策略,实现了网侧电流正弦化,且为单位为功率因数。  相似文献   

3.
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输出电流波形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窦伟  徐正国  彭燕昌  李晶  许洪华 《太阳能学报》2007,28(11):1262-1265
分析了影响并网逆变器输出电流波形质量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含变压器的三相并网逆变器输出电流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同步旋转坐标系下谐波扰动重复控制与基波电流PI(比例积分)控制相结合的三相并网逆变器系统控制方案。实验证明该方案能够有效抑制逆变器输出电流的谐波扰动、改善电流波形质量。  相似文献   

4.
电流型并网逆变器(CSGCI)具有允许桥臂直通,升压性能好等优点,但现有CSGCI不仅需设置重叠时间,且存在高频共模漏电流较大的问题。针对该缺陷,该文首先提出一种无需设置重叠时间的无变压器型CSGCI拓扑及其单极性SPWM调制策略;其次对CSGCI的工作模态和共模漏电流进行分析;然后详细分析模态转换时的换流过程,研究表明:新型CSGCI不仅高频共模漏电流得到了有效抑制,且在无需设置重叠时间的情况下,能顺利完成换流;最后,通过硬件电路实验验证了该逆变器设计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PI控制和重复控制的100kW隔离型光伏逆变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电力电子设备的使用和非线性负载的增加使电网的污染日益严重,近年来,高性能逆变器控制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研究了一种基于PI控制和重复控制的逆变器控制技术,并将其应用到100 kW隔离型光伏逆变器的控制中。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案后,逆变器表现出良好的稳态性能和暂态性能。  相似文献   

6.
基于准比例谐振积分与重复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伏逆变器并网控制策略的性能直接影响输出电能质量。文章针对谐振控制策略存在的不足,提出准比例谐振积分控制和重复控制的复合控制方法,准比例谐振控制器实现对基波正弦电流的无静差跟踪,重复控制器作为谐波补偿器抑制电网低次谐波,积分控制器消除低频直流的干扰,分析其稳态误差。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案能有效抑制谐波,具备良好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相似文献   

7.
在并网逆变器滤波方面,LCL型滤波器比LC型滤波器具有更加优良的高频谐波滤除能力,但是LCL型滤波器的谐振效应也给并网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挑战。实际的并网逆变器通常采用逆变器侧电流和电容电压作为反馈进行控制,在分析LCL型并网逆变器结构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一种逆变器侧电流反馈控制并网电流和电容电压反馈抑制谐振的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案,无需逆变器外部增加电流传感器,给出了精确的并网电流参考值计算方法。实验验证了文章所提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空间矢量的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解耦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电网线电压空间矢量的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解耦方法,将复平面分为6个扇区,在每个扇区内实现两相开关解耦,分别控制相应的输出线电流,实现电流跟踪,改善并网电流波形。最后,利用MATLAB建立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双环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消除三相不平衡LCL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在同步旋转坐标下耦合项对电流控制性能的影响,该文提出适用于逆变侧电流反馈的双序前馈解耦的方法.通过双旋转剔除耦合项中负序直流量,使用正序直流量进行前馈解耦,实现电网电压和变换耦合项对控制环路的零干扰.在PI控制的基础上加入重复控制,抑制死区效应,降低并网电流谐波含量.通过仿真和实...  相似文献   

10.
《可再生能源》2017,(2):259-263
光伏并网逆变器中的升压变压器可能因直流偏磁给逆变器和电网带来危害,针对光伏并网逆变器的闭环PI参数设计以及变压器直流偏磁的问题,分析了并网逆变器直流偏磁产生的原因以及对逆变电器的影响。给出了PI参数的整定方法,提出了一种抑制直流偏磁的控制策略,并在一台3 k W并网逆变器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PI设计参数合适,该策略能够有效抑制直流偏磁。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特点,基于电感电流反馈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提出了参考电流相位超前的电流内环控制策略。通过分析单相并网逆变器结构,推导了LC滤波器上电压电流矢量关系。加入电网电压瞬时值前馈解耦控制,研究了比例调节和准比例谐振调节两种策略下参考电流与输出电流的关联。基于一台3 kW逆变器为实验平台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策略的逆变器并网电流时刻跟踪电网电压频率和相位,功率因数为1,并网电流谐波失真度低于3%。  相似文献   

1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法(SVPWM)比传统的正弦脉宽调制法(SPWM)具有较高的直流电压利用率以及较低的输出波形失真度。介绍了三相逆变器的SVPWM控制算法,建立了基于PSCAD/EMTDC仿真平台的三相逆变器模型,并给出了基于PSCAD/EMTDC仿真平台的SVPWM优化控制算法。通过建立一个控制系统来进行仿真和研究,给出了仿真线电压及相电压波形。仿真结果充分显示了SVPWM技术应用于大功率场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多支路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基本原理和研制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光伏并网逆变器最大功率点跟踪、并网控制技术和孤岛效应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采取最大功率跟踪方法,系统能在光强变化时,迅速、准确地跟踪太阳能电池阵列的最大功率点;以多输入支路的独立最大功率跟踪策略,解决了由于太阳能电池阵列参数不一致造成的输出功率降低的问题;在并网逆变技术上采用电流超前跟踪,简单实现了输出功率因数为1,有效地提高了输出电能质量.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电网频率波动时,并网电流畸变和谐波较大的问题,提出了静止坐标系下LCL并网逆变器的重复控制策略,该策略可有效降低并网电流谐波畸变率;在静止坐标系下,LCL并网逆变器数学模型无耦合现象,省去了复杂的解耦运算,从而该控制策略简单易实现;在确定电路参数的基础上,对重复控制进行了参数设计,并通过仿真试验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研究成果对于提高电能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光伏并网逆变器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电站的发电效率。目前,逆变器的性能检测基本上都是在标准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缺乏实际发电运行环境下的性能检测。本文针对逆变器在实际运行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光伏并网逆变器入网检测平台,提出了逆变器户外测试方案。实验表明,该测试平台可实现对光伏逆变器实际性能指标的检测与分析,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可以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户外实证性测试。  相似文献   

16.
考虑到微网内分布式电源的多样化和分散性,提出一种PQ控制与基于下垂特性的电压电流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PO控制可以实现间歇性微源的最大能源利用率,基于下垂特性的电压电流控制在微网运行模式或结构发生变化时,可以很好地实现负荷功率共享,以维持微网频率和电压的稳定。此控制策略既可以在并网模式下运行,也可以在孤岛模式下运行。并在PSCAD/EMTDC仿真平台上搭建了微电网仿真模型,验证了此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两电平逆变器相比较,三电平逆变器因输出状态增多,具有动作频率低,开关损耗小,谐波含量少等优点。文中采用NPC三电平逆变器拓扑结构,将60°坐标系下的SVPWM调制算法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中,算法简洁,易于控制。Matlab/Simulink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以及光伏逆变系统的良好性能,可有效提高交流侧的功率因数,改善并网逆变器的电能质量。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利用调节有载调压变压器(on-load tap changer, OLTC)分接头来改善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时对电压分布影响的控制技术;并考虑在单一调节OLTC无法实现的场合,通过有载调压变压器(OLTC)与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tatic Var Compensator, SVC)复合式调节,使电压偏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仿真结果表明,该综合控制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对电压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目前普遍应用的串联型逆变器控制方法在实现逆变器工作状态控制时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按负载电流扰动大小实现相位补偿的复合控制方法,实现了定角控制,进行了建模仿真和试验,仿真和试验结果验证了复合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